正在阅读:

新城市战略下的青岛,实训队再赴上海!到底学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新城市战略下的青岛,实训队再赴上海!到底学什么?

来到牛年,青岛并没有停下“走出去”的步伐。

文 | 庄建成

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虽然大方向层面,青岛更换了赛道,但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增强自身在全球影响力的目标并没有改变。
 
来到牛年,青岛并没有停下“走出去”的步伐。
 
3月7日,青岛市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启程,158名来自各市直部门、各区市、各功能区、市直企业、驻青单位和民营企业的队员,将在接下来100天的时间里在78个实训单位展开自己的“求学之旅”。
 

随着一批批专业实训队员从胶州湾畔来到黄浦江畔,沪青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那么,青岛到底要向上海学什么?青岛又该怎么学?

第三批专业实训队启程

青岛开启“上海时间”

2021年3月7日上午,青岛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启程奔赴上海。当天下午,第二批、第三批实训队在上海举行交接仪式,标志着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已正式进入“上海时间”。

据了解,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共有158名队员,他们将在接下来100天的时间里,奔赴78家实训单位,不论体悟实训的人数还是实训单位的数量,都是三批中数量最多的。

根据市委统一安排,第三批专业实训规模为158人,时间100天。实训队员来自市直部门、区市、功能区、市直企业、驻青单位、民营企业,实训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

实训队党总支书记、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王锦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批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是要把第一批第二批好的经验传承下来;二是要开拓创新,把青沪企业家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将青岛的上海客厅筹建起来,实现青岛在上海合作平台的常态化运行;三是我们要把党史教育,和办实事开新局结合起来。”

透过王锦玉的表态,青岛第三批专业实训队赴上海“取经”的主要内容也得以明确。

事实上,进入2020年,青岛与上海间的联系就变得越来越紧密。6月,青岛选派首批51名干部赴上海展开专业实训;10月,第二批153名专业实训干部接棒南下;2021年3月,第三批专业实训队再次完成无缝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均明确锁定同一领域——现代服务业

同样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青岛与上海有着诸多共同点。相比青岛,上海因为更早、更快地抓住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更早瞄准现代服务业这一广义领域,同时又以精细化的思维,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些细分行业,如金融、外贸等,具备先发优势,因此其发展经验可以为青岛带来借鉴。

那么,三度聚焦现代服务业的青岛,到底要向上海学什么?

青岛向上海学什么?

作为一座世界级城市、长三角唯一的超大城市,尽管上海的体量、能级都远非青岛可比,但在很多方面,上海的工作都是值得青岛学习的标杆。

青岛,到底要向上海学什么?在回答这一问题前,不妨先明确上海的优势,了解青岛与上海间客观存在的差距。毕竟只有明确了差距,才能更好地“取经”。

首先是金融。作为全球排名前三、国内排名第一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一直都是上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表现最突出、最亮眼的一个领域。而与上海相比,青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有很大的进步余地,在全球排名第47位,国内排名第6。

“金融创新看上海”,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上海金融业发展的亮点。其中,浦东新区更是成为上海金融业全面起势的典型。作为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为功能特色的国家级开发区,位于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已成为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2020年以来,又一批“第一”在陆家嘴落地,包括国内第一家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CEPA项下的合资全牌照券商、第一家航运财产保险公司、第一家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等。

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的青岛,当发挥好金融“活水”的作用,便很有可能解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突破点。

其次,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而近年来正显著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的上海,正是中国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代表。

2020年,上海市进出口总值达到3.48万亿元,同比增长2.3%,创造历史新高。其中出口1.37万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对比之下,青岛202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6407.0亿元,比上年增长8.2%,出口3876.8亿元,增长13.7%。

投资、消费、出口常被比喻为经济学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通过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刺激出口,增强上海作为国际经济中心的影响力,已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如今,随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落地,也为上海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带来利好。

2021年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一方面这是“十四五”的起步之年,另一方面又是中国“入世”20周年。同时,2021年又将是RCEP正式签署后各国全面加强合作的一年。

2021年对青岛这样的外向型城市而言,同样将是充满机遇的一年。不仅在外贸领域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且在青岛明确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当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开放的优势,聚集更多优质要素,提升自身影响力,也将决定青岛在竞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的定位。

选择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继续派出专业实训队来上海,显然也是想要进一步学习上海在金融、对外开放等领域的成功经验,并为青岛发展赋能,打开更大的发展格局。

因此,对于青岛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来说,此行不仅要明确“学什么”这一目的性问题,还要清楚“怎么学”。

青岛怎么学?

城市发展从来都没有具有普适性的标准模板。

于青岛而言,通盘复制上海具备的一些客观条件确实不太可能,这种想法也不现实,但上海在发展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过程中,一些主观要素的实践,确实可以通过专业实训的形式,对那些“关键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近年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取得的重大进展,早已不仅仅局限在引进企业数量以及商务楼宇的高度,更多是化于无形的制度突破以及机制创新。打破制度与机制的限制,“人”尤其是那些“关键少数”的作用不可忽视。

2019年6月,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不仅诞生了科创板,也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目标。作为其核心内容,重点建设的“五个中心”之一的“优质营商环境中心”,便涵盖其中。

实际上,上海正在成为优质营商环境的示范中心。譬如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一网通办”总门户,为全国各地的改革做出了表率。在“一网通办”中,上海通过区块链、大数据和其他数字技术整合了上海全市范围内的跨机构政务服务,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并提升了上海的营商便利度。

上海持续提升营商环境,离不开政府强大的驱动力和政府效能的提升。而以营商环境的改变,倒逼金融领域人才和优质企业的聚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也因此更加突出。

持续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创新精神优化营商环境,正是青岛要向上海学习的发展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方式方法。

法治化同样也是上海发展金融业的关键。近年来,上海先后建立了地方金融监管局以及金融法院。同时,投资者保护体系也逐步建立,征信中心、投资者保护中心、纠纷调解中心也已经健全。

以法律手段完善金融法规体系后,金融业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

对于青岛专业实训干部而言,更应该学习上海法治化的思维,通过愈加完善的制度体系,优化金融发展生态,提升金融发展软实力。

具体举措外,更加开放的视野与思维,也是青岛要向上海学习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的一大手段。

目前,上海已成为公认的全球金融市场门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各类国际性、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不断在上海涌现,外资金融机构也加快在上海布局。

以更加开放的举措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向全球招商引资,并形成与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较为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也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助力。

对专业实训队员而言,也要学习上海全球化的视野,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光瞄向全球,进一步提高青岛的品牌影响力与传播度。

而当青岛“关键的人”不断提升自身的全球化视野,并以国际化的思维管理、服务这座城市,也会对城市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为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助力。

推进改革发展,上海不仅顶层设计站位高,而且市区两级衔接紧密,抓落实的意识和能力特别强。

结合青岛2021年被明确为“项目落地年”,队员们更应该在专业实训的过程中,着重增强自身抓落实的意识和能力,以点带面引领青岛“关键的人”狠抓落实。

专业实训需要久久为功,目标明确之后,路径也因此明晰。我们也期待着,随着越来越多城市发展中“关键的人”南下“取经”,青岛可以在这些“引领者”“传播者”“实践者”的带动下,创出具有青岛特色的“学习样板”。

 

来源:凤凰网青岛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新城市战略下的青岛,实训队再赴上海!到底学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新城市战略下的青岛,实训队再赴上海!到底学什么?

来到牛年,青岛并没有停下“走出去”的步伐。

文 | 庄建成

从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到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虽然大方向层面,青岛更换了赛道,但实施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增强自身在全球影响力的目标并没有改变。
 
来到牛年,青岛并没有停下“走出去”的步伐。
 
3月7日,青岛市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启程,158名来自各市直部门、各区市、各功能区、市直企业、驻青单位和民营企业的队员,将在接下来100天的时间里在78个实训单位展开自己的“求学之旅”。
 

随着一批批专业实训队员从胶州湾畔来到黄浦江畔,沪青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那么,青岛到底要向上海学什么?青岛又该怎么学?

第三批专业实训队启程

青岛开启“上海时间”

2021年3月7日上午,青岛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启程奔赴上海。当天下午,第二批、第三批实训队在上海举行交接仪式,标志着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已正式进入“上海时间”。

据了解,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共有158名队员,他们将在接下来100天的时间里,奔赴78家实训单位,不论体悟实训的人数还是实训单位的数量,都是三批中数量最多的。

根据市委统一安排,第三批专业实训规模为158人,时间100天。实训队员来自市直部门、区市、功能区、市直企业、驻青单位、民营企业,实训人员结构进一步优化。

实训队党总支书记、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局长王锦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批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是要把第一批第二批好的经验传承下来;二是要开拓创新,把青沪企业家的平台进一步完善,将青岛的上海客厅筹建起来,实现青岛在上海合作平台的常态化运行;三是我们要把党史教育,和办实事开新局结合起来。”

透过王锦玉的表态,青岛第三批专业实训队赴上海“取经”的主要内容也得以明确。

事实上,进入2020年,青岛与上海间的联系就变得越来越紧密。6月,青岛选派首批51名干部赴上海展开专业实训;10月,第二批153名专业实训干部接棒南下;2021年3月,第三批专业实训队再次完成无缝衔接。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均明确锁定同一领域——现代服务业

同样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青岛与上海有着诸多共同点。相比青岛,上海因为更早、更快地抓住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机遇,更早瞄准现代服务业这一广义领域,同时又以精细化的思维,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一些细分行业,如金融、外贸等,具备先发优势,因此其发展经验可以为青岛带来借鉴。

那么,三度聚焦现代服务业的青岛,到底要向上海学什么?

青岛向上海学什么?

作为一座世界级城市、长三角唯一的超大城市,尽管上海的体量、能级都远非青岛可比,但在很多方面,上海的工作都是值得青岛学习的标杆。

青岛,到底要向上海学什么?在回答这一问题前,不妨先明确上海的优势,了解青岛与上海间客观存在的差距。毕竟只有明确了差距,才能更好地“取经”。

首先是金融。作为全球排名前三、国内排名第一的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一直都是上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过程中,表现最突出、最亮眼的一个领域。而与上海相比,青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还有很大的进步余地,在全球排名第47位,国内排名第6。

“金融创新看上海”,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上海金融业发展的亮点。其中,浦东新区更是成为上海金融业全面起势的典型。作为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金融、贸易”为功能特色的国家级开发区,位于浦东新区的陆家嘴已成为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2020年以来,又一批“第一”在陆家嘴落地,包括国内第一家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CEPA项下的合资全牌照券商、第一家航运财产保险公司、第一家中外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等。

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的青岛,当发挥好金融“活水”的作用,便很有可能解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新突破点。

其次,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而近年来正显著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的上海,正是中国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的代表。

2020年,上海市进出口总值达到3.48万亿元,同比增长2.3%,创造历史新高。其中出口1.37万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对比之下,青岛2020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6407.0亿元,比上年增长8.2%,出口3876.8亿元,增长13.7%。

投资、消费、出口常被比喻为经济学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通过实施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刺激出口,增强上海作为国际经济中心的影响力,已成为推动上海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引擎。

如今,随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落地,也为上海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带来利好。

2021年本身就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年份,一方面这是“十四五”的起步之年,另一方面又是中国“入世”20周年。同时,2021年又将是RCEP正式签署后各国全面加强合作的一年。

2021年对青岛这样的外向型城市而言,同样将是充满机遇的一年。不仅在外贸领域将迎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且在青岛明确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当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开放的优势,聚集更多优质要素,提升自身影响力,也将决定青岛在竞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的定位。

选择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继续派出专业实训队来上海,显然也是想要进一步学习上海在金融、对外开放等领域的成功经验,并为青岛发展赋能,打开更大的发展格局。

因此,对于青岛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来说,此行不仅要明确“学什么”这一目的性问题,还要清楚“怎么学”。

青岛怎么学?

城市发展从来都没有具有普适性的标准模板。

于青岛而言,通盘复制上海具备的一些客观条件确实不太可能,这种想法也不现实,但上海在发展以金融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过程中,一些主观要素的实践,确实可以通过专业实训的形式,对那些“关键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近年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取得的重大进展,早已不仅仅局限在引进企业数量以及商务楼宇的高度,更多是化于无形的制度突破以及机制创新。打破制度与机制的限制,“人”尤其是那些“关键少数”的作用不可忽视。

2019年6月,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不仅诞生了科创板,也提出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目标。作为其核心内容,重点建设的“五个中心”之一的“优质营商环境中心”,便涵盖其中。

实际上,上海正在成为优质营商环境的示范中心。譬如上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一网通办”总门户,为全国各地的改革做出了表率。在“一网通办”中,上海通过区块链、大数据和其他数字技术整合了上海全市范围内的跨机构政务服务,极大地提高了行政效率,并提升了上海的营商便利度。

上海持续提升营商环境,离不开政府强大的驱动力和政府效能的提升。而以营商环境的改变,倒逼金融领域人才和优质企业的聚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也因此更加突出。

持续以“刀刃向内”的改革创新精神优化营商环境,正是青岛要向上海学习的发展以金融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方式方法。

法治化同样也是上海发展金融业的关键。近年来,上海先后建立了地方金融监管局以及金融法院。同时,投资者保护体系也逐步建立,征信中心、投资者保护中心、纠纷调解中心也已经健全。

以法律手段完善金融法规体系后,金融业自身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

对于青岛专业实训干部而言,更应该学习上海法治化的思维,通过愈加完善的制度体系,优化金融发展生态,提升金融发展软实力。

具体举措外,更加开放的视野与思维,也是青岛要向上海学习做强做大现代服务业的一大手段。

目前,上海已成为公认的全球金融市场门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各类国际性、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不断在上海涌现,外资金融机构也加快在上海布局。

以更加开放的举措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面向全球招商引资,并形成与服务实体经济和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较为适配的金融服务体系,也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助力。

对专业实训队员而言,也要学习上海全球化的视野,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光瞄向全球,进一步提高青岛的品牌影响力与传播度。

而当青岛“关键的人”不断提升自身的全球化视野,并以国际化的思维管理、服务这座城市,也会对城市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为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助力。

推进改革发展,上海不仅顶层设计站位高,而且市区两级衔接紧密,抓落实的意识和能力特别强。

结合青岛2021年被明确为“项目落地年”,队员们更应该在专业实训的过程中,着重增强自身抓落实的意识和能力,以点带面引领青岛“关键的人”狠抓落实。

专业实训需要久久为功,目标明确之后,路径也因此明晰。我们也期待着,随着越来越多城市发展中“关键的人”南下“取经”,青岛可以在这些“引领者”“传播者”“实践者”的带动下,创出具有青岛特色的“学习样板”。

 

来源:凤凰网青岛微信公众号

原标题:新城市战略下的青岛,实训队再赴上海!到底学什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