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95后偏爱“体制内”,“体制外”老板该怎么看?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95后偏爱“体制内”,“体制外”老板该怎么看?

意气风发、心比天高的毕业生们为什么越来越多地选择稳定的“铁饭碗”?“体制外”究竟暴露了怎样的职场弊端?

文|中外管理杂志 任慧媛

编辑|胸怀天下

经过一年多的疫情动荡,对未来怀有无限憧憬的毕业生们规划好的人生趋于混乱与失控,乃至心态开始发生变化。

近期,教育部直属高校陆续公布了《2020年毕业生质量报告》,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这四所北京高校的“就业成绩单”来看,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季,本届毕业生们在心态上趋向于追求稳定,在择业时更加偏向于选择体制内的工作。

就在报告发布的同时,2021年各省公务员考试也在陆续开考,其中“名列前茅”的河南省公考报名人数经过连续3年的增长,已直逼50万,整体竞争比达到63:1,被戏称开启“噩梦模式”。增幅比较明显的重庆市公考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报招比例高达410:1。而已经结束的国考报名人数则达到了157.6万,比去年增加了13.6万。

另一方面,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近日表示,目前加班现象广泛存在,尤其在某些行业存在普遍制度化和严重超时化,短视频、在线教育、出行、电商等领域,部分互联网企业,又开始推行“大小周”工作制。

李国华指出,当前我国“996”问题处于企业失控、监管失序、工会失灵的状态,鲜少见到“996”企业得到处罚,劳动监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者维权困难;一些企业甚至直接在规章制度中规定,执行“996”、大小周工时,剥夺了员工的休息时间。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建议对“996”工作制进行监管。

意气风发、心比天高的毕业生们为什么越来越多地选择稳定的“铁饭碗”?“体制外”究竟暴露了怎样的职场弊端?事实上,什么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1、“裁员”与“扩招”

曾经对于体制内工作不屑一顾,渴望在大城市闯出一片天地的年轻人,尤其是越来越多的“95后”突然调转方向,削尖了脑袋向体制内发力,且数量激增,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其实,现象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结果,影响因素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3月,隐性失业人口一度达到7611万,失业加上隐性失业人口(又名亚失业,指员工被减少薪水、无薪休假、缩减工时、削减福利等弹性工作安排)更是高达1.022亿。就业大军继续袭来,2020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达到了860万,202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909万——各方面因素都在叠加。

于是,“体制内”成为一个释放出口,招录条件开始放宽,这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助推因素。比如,湖北省省市县乡四级公务员共计招聘8103人,相比于2019年招聘的5690人,扩招了42%。其他省份公务员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扩招。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山东省2020年公务员招录名额较2019年增幅超过50%,内蒙古自治区计划招录公务员(参公人员)扩招幅度接近400%。

与此同时,研究生、专升本,也在大幅扩招,2020年教育部已经安排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18.9万、普通专升本扩招32.2万。

与体制内扩招相对的是部分民营企业的裁员,放眼望去,倒闭、裁员、失业的新闻不绝于耳。搜索“裁员”,即刻就会跳出迪士尼裁员3.2万人、新潮传媒裁员500人、华为裁员、银行裁员……

2、新一代年轻人更喜欢“稳定”?

如果说招录条件的放宽是体制内人数突然增加的“助推器”,那么它本身的“稳定”特征则是令“公考热”的温度连年保持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就连顶尖学府的毕业生也不例外。

北京大学官方发布的《2019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校本部共有2822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其中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49.79%,去国有企业的占27.14%。也就是说,超过3/4的北大毕业生进入了体制内。

《2020年毕业生质量报告》显示,北京理工大学2020届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和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占直接就业人数的比例为65.38%。接收北理工毕业生排名前30的企业中,央企国企和事业单位占据了26席。

北京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中,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均超过了50%。而从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毕业生的签约情况可以看出,机关部委、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教育系统是主要就业方向。

名校毕业生挺进体制内,并非他们真的找不到其他工作,而是与其他工作机会相比,他们认为体制内的工作更有吸引力。有网友现身说法:外企、上市公司都干过,饱经风雨,后来进了体制内事业编,发现“挺香的”,见过风浪的人觉得稳定的确是个好选择。

所谓“挺香的”,其实不外乎众人熟知的安全感、稳定性、职业保障、待遇丰厚等优势。同时,受父母长辈的意见影响进入体制内的也不乏其人,对于老一辈来讲,“铁饭碗”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自家孩子只有进了体制内才是值得骄傲的,令人羡慕的,才是家长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这在北方地区尤甚。

如今再加上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己也开始主动寻求稳定。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显示,在应届毕业生选择工作最关键的因素中,“收入”和“稳定”分别排在前两位,其占比高达76.92%和68.7%。

对于年轻人自身来说,时代在变化,他们的思维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也渴望挣钱,但他们更希望‘舒服’地挣钱,这个就体现在没有人约束他们的考勤,不受到琐碎事物和流程的烦扰,不占用他们享受兴趣爱好的时间。”深圳市中旭企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雷志平向中外管理分析:而这些要求,放在体制外,其实是很难办到的,因为企业要靠盈利来运作,这就需要严格的流程和考核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舒服”这个词从来不适用于企业,所以保障健全与相对稳定的“体制内”更容易满足他们的要求。

3、“996”的偏激助推人才涌向体制内?

有人调侃,与体制内工作的“真香”相对应的是体制外工作的“内伤”。互联网大厂的工作一度是何其光鲜亮丽,多少人挤破脑袋想要闯入其中,如今却是舆论声讨此起彼伏——拼多多员工半夜加班回家路上猝死,腾讯程序员工作途中突发心脏骤停……

网络上更是一片哀怨,称部分民营企业对待员工越来越缺乏关爱,有的公司非常不信任员工,补卡都需要HR查监控来执行,有的公司取消灵活的吃饭时间,像“喂猪”一样卡点进食等。甚至还有人说,体制内外完全是两种境地,待在体制内是生活质量好坏的问题,待在体制外则是生存的问题。

这都让大众对于“大厂”的种种美好幻想破灭了,何况在时间精力成本的消耗下,“油腻”的老员工熬不过一年一年涌进的新鲜血液。

那么,之前说好的体制内太死板,更向往体制外的人性化,如今似乎全都食言了?

“这种现象,其实还是在少数,不然劳动法就形同虚设了。好的公司一定不希望收获一批每天都在996的打工人,而希望得到能够高效、准确完成工作的‘有灵魂、有思想’的员工。”雷志平分析说,只能说为达到这个“好的”目的,一些公司管理者的行为观念走偏了,偏激地使用加班等高强度工作来让自己误以为已经达成了预想,而获得的却是员工的怨声载道,长此以往,自然会影响人们对“体制外”的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民媒体的时代,某些自媒体想要获取流量和关注度越来越难,常常会将一件事情无限放大,继而引发焦虑,“996”“007”无不引发了人们的恐慌感,继而把更多的人推向了体制内。

但,这其实也证明了目前部分民营企业的艰难,以前经济形势好的时候,钱容易挣的时候,老板愿意大方给员工们一些福利和关爱,但是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就只能保持基本运行了。

4、能力,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体制内vs体制外,其实没有一成不变的最好选择。人人都有避险思维,也无可厚非,但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避风港”“铁饭碗”?

“能力,我觉得这个词是唯一的,时代会更迭,趋势会变化,身边的伙伴资源都有可能会流失,但是唯一不会流失和落伍的就是——能力。”雷志平说。

是否具有洞察趋势的能力?是否能与客户、同事良好沟通?是否能够高效完成业务?面对未知领域是否具有快速学习和应变的能力?是否有应对困境自我纾解的调节力?——这些,都至关重要!

学历、经历以及资源都不是关键的,也不是企业选拔人才时的决定因素,能力才是!拥有高能力的基础,以及不断进阶成长的潜力,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可以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人。

其实就业不应该只是体制“内与外”的狭隘区分,决定人才流动方向的因素有很多,单从就业市场活力和空间而言,不妨看一看,部分一线城市为什么会成为体制外人才的涌入之地?雷志平从三个方面给予了分析:

首先是政策方面,部分一线城市给予人才的优渥政策条件支持是非常大的,以深圳为例,对于新引进入户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补贴:本科每人1.5万元、硕士2.5万元、博士3万元,同时各辖区还有不同的区级补贴与奖励。

其次是环境,最好的资源和条件大部分是流向头部区域的,大城市资源的丰富性和前沿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是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资源丰富,自然也构成这些地区大环境的“绝对优势”,不管是年轻人完成“人脉积累”还是“资本积累”,都是首选。

最后是人口素质,“三人行必有我师”,向榜样看齐,接触的人不同,目光所及、心之所向也会有所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产生的。都知道大城市人才竞争压力大,但很多时候,压力才是动力,人的一生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础物质条件后,追求的不就是实现人生梦想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95后偏爱“体制内”,“体制外”老板该怎么看?

意气风发、心比天高的毕业生们为什么越来越多地选择稳定的“铁饭碗”?“体制外”究竟暴露了怎样的职场弊端?

文|中外管理杂志 任慧媛

编辑|胸怀天下

经过一年多的疫情动荡,对未来怀有无限憧憬的毕业生们规划好的人生趋于混乱与失控,乃至心态开始发生变化。

近期,教育部直属高校陆续公布了《2020年毕业生质量报告》,从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这四所北京高校的“就业成绩单”来看,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季,本届毕业生们在心态上趋向于追求稳定,在择业时更加偏向于选择体制内的工作。

就在报告发布的同时,2021年各省公务员考试也在陆续开考,其中“名列前茅”的河南省公考报名人数经过连续3年的增长,已直逼50万,整体竞争比达到63:1,被戏称开启“噩梦模式”。增幅比较明显的重庆市公考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报招比例高达410:1。而已经结束的国考报名人数则达到了157.6万,比去年增加了13.6万。

另一方面,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华近日表示,目前加班现象广泛存在,尤其在某些行业存在普遍制度化和严重超时化,短视频、在线教育、出行、电商等领域,部分互联网企业,又开始推行“大小周”工作制。

李国华指出,当前我国“996”问题处于企业失控、监管失序、工会失灵的状态,鲜少见到“996”企业得到处罚,劳动监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者维权困难;一些企业甚至直接在规章制度中规定,执行“996”、大小周工时,剥夺了员工的休息时间。延长法定工作时间的现象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建议对“996”工作制进行监管。

意气风发、心比天高的毕业生们为什么越来越多地选择稳定的“铁饭碗”?“体制外”究竟暴露了怎样的职场弊端?事实上,什么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1、“裁员”与“扩招”

曾经对于体制内工作不屑一顾,渴望在大城市闯出一片天地的年轻人,尤其是越来越多的“95后”突然调转方向,削尖了脑袋向体制内发力,且数量激增,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其实,现象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结果,影响因素在此之前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3月,隐性失业人口一度达到7611万,失业加上隐性失业人口(又名亚失业,指员工被减少薪水、无薪休假、缩减工时、削减福利等弹性工作安排)更是高达1.022亿。就业大军继续袭来,2020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达到了860万,202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909万——各方面因素都在叠加。

于是,“体制内”成为一个释放出口,招录条件开始放宽,这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助推因素。比如,湖北省省市县乡四级公务员共计招聘8103人,相比于2019年招聘的5690人,扩招了42%。其他省份公务员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扩招。据中国新闻网报道,山东省2020年公务员招录名额较2019年增幅超过50%,内蒙古自治区计划招录公务员(参公人员)扩招幅度接近400%。

与此同时,研究生、专升本,也在大幅扩招,2020年教育部已经安排硕士研究生扩大招生规模18.9万、普通专升本扩招32.2万。

与体制内扩招相对的是部分民营企业的裁员,放眼望去,倒闭、裁员、失业的新闻不绝于耳。搜索“裁员”,即刻就会跳出迪士尼裁员3.2万人、新潮传媒裁员500人、华为裁员、银行裁员……

2、新一代年轻人更喜欢“稳定”?

如果说招录条件的放宽是体制内人数突然增加的“助推器”,那么它本身的“稳定”特征则是令“公考热”的温度连年保持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就连顶尖学府的毕业生也不例外。

北京大学官方发布的《2019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校本部共有2822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其中到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为49.79%,去国有企业的占27.14%。也就是说,超过3/4的北大毕业生进入了体制内。

《2020年毕业生质量报告》显示,北京理工大学2020届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和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人数占直接就业人数的比例为65.38%。接收北理工毕业生排名前30的企业中,央企国企和事业单位占据了26席。

北京交通大学的毕业生中,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国有企业的比例均超过了50%。而从北京外国语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毕业生的签约情况可以看出,机关部委、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教育系统是主要就业方向。

名校毕业生挺进体制内,并非他们真的找不到其他工作,而是与其他工作机会相比,他们认为体制内的工作更有吸引力。有网友现身说法:外企、上市公司都干过,饱经风雨,后来进了体制内事业编,发现“挺香的”,见过风浪的人觉得稳定的确是个好选择。

所谓“挺香的”,其实不外乎众人熟知的安全感、稳定性、职业保障、待遇丰厚等优势。同时,受父母长辈的意见影响进入体制内的也不乏其人,对于老一辈来讲,“铁饭碗”的思想根深蒂固,认为自家孩子只有进了体制内才是值得骄傲的,令人羡慕的,才是家长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这在北方地区尤甚。

如今再加上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自己也开始主动寻求稳定。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发布《2020应届毕业生春招求职报告》显示,在应届毕业生选择工作最关键的因素中,“收入”和“稳定”分别排在前两位,其占比高达76.92%和68.7%。

对于年轻人自身来说,时代在变化,他们的思维也发生了改变。“他们也渴望挣钱,但他们更希望‘舒服’地挣钱,这个就体现在没有人约束他们的考勤,不受到琐碎事物和流程的烦扰,不占用他们享受兴趣爱好的时间。”深圳市中旭企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雷志平向中外管理分析:而这些要求,放在体制外,其实是很难办到的,因为企业要靠盈利来运作,这就需要严格的流程和考核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舒服”这个词从来不适用于企业,所以保障健全与相对稳定的“体制内”更容易满足他们的要求。

3、“996”的偏激助推人才涌向体制内?

有人调侃,与体制内工作的“真香”相对应的是体制外工作的“内伤”。互联网大厂的工作一度是何其光鲜亮丽,多少人挤破脑袋想要闯入其中,如今却是舆论声讨此起彼伏——拼多多员工半夜加班回家路上猝死,腾讯程序员工作途中突发心脏骤停……

网络上更是一片哀怨,称部分民营企业对待员工越来越缺乏关爱,有的公司非常不信任员工,补卡都需要HR查监控来执行,有的公司取消灵活的吃饭时间,像“喂猪”一样卡点进食等。甚至还有人说,体制内外完全是两种境地,待在体制内是生活质量好坏的问题,待在体制外则是生存的问题。

这都让大众对于“大厂”的种种美好幻想破灭了,何况在时间精力成本的消耗下,“油腻”的老员工熬不过一年一年涌进的新鲜血液。

那么,之前说好的体制内太死板,更向往体制外的人性化,如今似乎全都食言了?

“这种现象,其实还是在少数,不然劳动法就形同虚设了。好的公司一定不希望收获一批每天都在996的打工人,而希望得到能够高效、准确完成工作的‘有灵魂、有思想’的员工。”雷志平分析说,只能说为达到这个“好的”目的,一些公司管理者的行为观念走偏了,偏激地使用加班等高强度工作来让自己误以为已经达成了预想,而获得的却是员工的怨声载道,长此以往,自然会影响人们对“体制外”的评价。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民媒体的时代,某些自媒体想要获取流量和关注度越来越难,常常会将一件事情无限放大,继而引发焦虑,“996”“007”无不引发了人们的恐慌感,继而把更多的人推向了体制内。

但,这其实也证明了目前部分民营企业的艰难,以前经济形势好的时候,钱容易挣的时候,老板愿意大方给员工们一些福利和关爱,但是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就只能保持基本运行了。

4、能力,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体制内vs体制外,其实没有一成不变的最好选择。人人都有避险思维,也无可厚非,但首先应该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避风港”“铁饭碗”?

“能力,我觉得这个词是唯一的,时代会更迭,趋势会变化,身边的伙伴资源都有可能会流失,但是唯一不会流失和落伍的就是——能力。”雷志平说。

是否具有洞察趋势的能力?是否能与客户、同事良好沟通?是否能够高效完成业务?面对未知领域是否具有快速学习和应变的能力?是否有应对困境自我纾解的调节力?——这些,都至关重要!

学历、经历以及资源都不是关键的,也不是企业选拔人才时的决定因素,能力才是!拥有高能力的基础,以及不断进阶成长的潜力,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可以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人。

其实就业不应该只是体制“内与外”的狭隘区分,决定人才流动方向的因素有很多,单从就业市场活力和空间而言,不妨看一看,部分一线城市为什么会成为体制外人才的涌入之地?雷志平从三个方面给予了分析:

首先是政策方面,部分一线城市给予人才的优渥政策条件支持是非常大的,以深圳为例,对于新引进入户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补贴:本科每人1.5万元、硕士2.5万元、博士3万元,同时各辖区还有不同的区级补贴与奖励。

其次是环境,最好的资源和条件大部分是流向头部区域的,大城市资源的丰富性和前沿性是显而易见的,如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上海是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资源丰富,自然也构成这些地区大环境的“绝对优势”,不管是年轻人完成“人脉积累”还是“资本积累”,都是首选。

最后是人口素质,“三人行必有我师”,向榜样看齐,接触的人不同,目光所及、心之所向也会有所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是这样产生的。都知道大城市人才竞争压力大,但很多时候,压力才是动力,人的一生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础物质条件后,追求的不就是实现人生梦想吗?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