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华辛
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对于刚公示的"首批家电拟入选能效领跑者的家电产品名单",很多家电厂商在看完之后,肯定会给出这样的感慨。
的确如此。在首批拟入围的能效"领跑者"家电产品名单中,彩电、空调和冰箱,除了每个行业排名前三位、前五位的企业在积极参与之外,其它企业基本上没有参与。
现象背后,显然不是其它家电企业的产品技术能效水平差,无法入围。更重要的还在于,这项制度从发布之后,就一直缺乏吸引众多家电企业积极参与的热情。
首批能效"领跑者"名单藏玄机
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质检总局三部委共同公示的首批名单,主要涉及家用冰箱、平板电视和变频空调三个品类,其中冰箱共60款、电视和空调则均为45款。
经过家电圈的梳理和盘点,可以看到在入选的空调产品中,主要为格力、美的、海尔(包括统帅)以及长虹等四家企业;在入选的冰箱产品中,主要为海尔(包括统帅、卡萨帝)、海信容声,以及美的(包括小天鹅)、三星等四家企业,以及澳柯玛冰柜;在入选的彩电产品中,主要为海信、创维、TCL(包括美乐、乐华)、康佳、海尔、三星等六家企业。
透过这份拟入选企业的名单,可以清楚地看到另外一个行业性现象:即空调行业的品牌份额集中度最高,冰箱其次,而彩电最后。这也基本反应出当前中国家电产业的竞争局面。
过去多年来,空调行业的品牌格局和竞争走势基本上集中在二三家企业之间,而冰箱行业则是一直保持着"四朵金花"的竞争格局,只不过最近几年来已经由美的取代新飞。与空调、冰箱行业的竞争基本属于"内战"相比,彩电业则在过去几年一直处在"中外博弈"之中,从去年开始以海信、创维、TCL三足鼎立的局面才开始基本稳定并浮出水面。
仔细看过这份名单之后,还是会感觉有点"怪怪的"。原因就在于,为什么三类家电产品,每类入选品牌只有4-6家企业呢?到底是作为能效"领跑者"制度的进入门槛太高,还是众多的其它家电企业并不愿意参与这项新政策?
梳理此次三部委公告的入选产品门槛要求可以看出,由企业主动提出申请后,再由三部委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现场检测,根据实测结果和产品主要技术及企业能力得分进行综合打分,对每类产品分别选出整体性能优异的15个产品型号。
每个品类都有45-60个产品入选,这也就意味着,并不是其它家电企业的产品技术能力不达标,而是很多家电企业的参与热情度不高,并没有参与申报。所以说,企业没有主动申报,自然也就无法入选,因而造成了入选品牌较少的现状。
结果出乎意料背后的政策遇冷
对于能效"领跑者"制度,从传闻之初的备受家电业关注,令家电市场充满期待,到制度实施细则公布之后的备受冷清,原因就在于这项制度,只有荣誉上的激励,而没有实际操作上的奖励和补贴,从而让主体的家电厂家们大部分热情不高,激情不够。
特别是对于当前的家电市场格局和商业环境来说,很多家电企业更多的还是关注"里子"的盈利能力,靠什么快速出货,而不关注"面子"的荣誉肯定,政策名誉。因为在一些家电企业来看,参加能效"领跑者"制度的实施,申报产品过程中不仅耽误时间,更为重要的是耗费时间和企业经营成本。
更为重要的是,这也折射出国家在相关产业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短板。单就能效"领跑者"制度来看,这项政策出台的时机就存在问题:当前家电产业处在升级转型、技术创新和市场刺激消费需求的多重压力之下,很多家电企业面临着"生存还是死亡"的挑战。
然而这项制度只是鼓励一批有技术研发和创新实力的企业,加快产品能效的升级迭代,激励更多同行的参与热情,并没有真正刺激新增消费和规模反弹。同时,制度对于一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付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鼓励和补贴,没有明确。所以单一的制度在没有配套政策跟进之下,往往是缺乏吸引力的。
虽然三部委在此次公示的最后,还是强调将通过"给予能效领跑者名誉奖励和政策支持,并将能效'领跑者'产品纳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实行优先采购"。然而,这其中的政策支持到底是什么?同时通过于纳入政府采购清单,给予优先采购,又通过什么手段来保障,根本没有明确的内容和操作细则。
能效"领跑者"制度的实施,宗旨是要鼓励和推动整个家电产业的产品能效水平,既需要更多生产者的参与,还需要更多消费者的参与。这涉及到两个层面:一个是产品的生产制造,需要厂家有研发和制造高能效产品的热情与动力;二个是产品的消费使用,需要消费者产生足够热情和能力来购买。目前这项制度更多的还是荣誉,而非商机。
按照当前三部委的公示产品清单,不只是入围的企业和品牌数量少,注定可以在市场上形成拉动和销售的气氛就会弱很多。更为重要的是相应的入选产品在缺乏后续政策配套和奖励举措后,很难在市场上形成销售拉动效应。
同样对于众多的家电商家而言,无论是苏宁、京东、天猫,还是国美、五星,更不用说大量的家电实体店,普遍缺乏推广和销售"高能效"家电产品的热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