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云杰、郭珏

3月16日,位于浙江宁波地产名茶颇具声望的望海茶原产地望海岗山麓的盘龙山茶场再次迎来了常客,国网浙江(宁海)红船共产党员服服务队如约而至,来到正在改建的盘龙山茶场开展用电服务指导。
“俞老板,今年你家茶场打造高标准园林式生态旅游休闲茶园,茶业加工厂刚上新,这下你要更加忙了!”国网浙江(宁海)红船共产党员服服务队梅林小分队队长陈春喜热情地向正在检查茶场工地建设情况的宁波俞氏五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志秋热情的招呼着。“陈队长,你看我一忙你们就主动上门帮忙了,我操心的事,你还不清楚吗?”俞志秋说罢,两人相视而笑,笑声在山谷中回响许久。

盘龙山茶场现有茶业种植面积860亩,其中500余亩由原国家劳动模范陈洋珠退休后承包。2015年,陈洋珠因年事已高,决定退出承包。马岙村村民和外来投资商没有整体承包的意愿,准备将茶场进行分户承包。俞志秋考虑到望海茶已是宁海茶叶的金字招牌,如果盘龙山茶场分户承包,势必无法统一质量管理,可能损坏望海茶整体形象。虽然俞志秋还管理着宁波五峰机械等三家机械企业,工作繁忙,但他不会忘记1957年父辈俞岳兴等15位村民到望海岗开荒种茶,马岙大队次年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先进单位,奖状由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签发,1958年12月俞岳兴还作为代表进京参加表彰大会,一直激励着全体村民勤奋创业,奋发向上。作为村里的企业家,俞志秋认为有责任维护好这块金字招牌,让望海茶继续服务当地乡村振兴。想到这些,俞志秋毅然决定,自己来承包这500余亩茶园,以工业反哺农业,建设高标准生态茶园。他说,如果说赚钱,现在自己经营的机械企业更优势,而承包茶场,打造成高标准园林式茶园,前十年基本上是不断高额投入。

自2016年年初承包至今,已有5个年头,俞志秋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对茶园对茶场进行改造,努力以高标准建设好生态茶园。在铺满卵石的步道上,俞志秋指着两旁错落有致的路灯对陈春喜道:“你看,我们茶园的建设离不开电力人的支持啊,感谢你们对茶场保姆式的关心!”
俞志秋边回忆边说道:“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采摘回来的茶叶由村民在大灶上炒制完成,需要大量的木柴。烧火的人脸上刮黑,手上粘灰。火候也难控制,每一锅的茶叶都会不同,品质很不稳定。伐柴烧火对周边环境也造成了影响。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用煤来烘炒,直到90年代,才逐渐改换成用煤气来烘炒茶叶。千禧年后,茶场又添置电气设备,但那时候电不够用,大多数还是电煤混合。2006年新农村电气化改造后,大多数茶叶加工企业快速实现制茶设备电能替代。从2016年开始承包茶场以来,在你们服务队俞晗播的指导下,我们茶场除了一台自动烘干机是使用生物颗粒提供热能外,其他设备均应用了单机手动电气化设备。电力提高茶叶品质,节约人力物力。”

在俞志秋新厂房的制茶车间,与茶场里上百名采茶工忙碌热闹的场面相比,这里除了20余台茶叶加工机器隆隆作响外,只安排了2名工人在操控。俞志秋介绍道:今年厂房上新后,淘汰了所有单机手动设备,全部改用现代化、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可视化茶叶生产设备,实现了绿茶摊青、杀青、揉捻、理条、烘干以及红茶萎凋、糅捻、发酵、焙火等茶叶制作加工系列过程全自动可控化生产,整个生产流程只要6名工人操作就够了。机器在炒制茶叶时,使用统一的标准时长和炒制温度,每份茶叶克数也能做到精确控制。这样在炒制过程中既不会欠缺火候,又不会翻炒过头,茶叶形状也能得到较好地保持。而茶叶产品包装车间,只需要1个人操作,就能从茶叶计量、灌装、打包全部完成,“机器换人”的效益正在实现。
“年初,5000平方米的厂房上新后,新装开户等各种办电环节都在一周内完成,还有客户经理人上门对厂内用电进行指ch导,为新设备调试争取了宝贵时间。”俞志秋满怀信念地说道,“这次新茶在新厂炒制成品后,心里放下了一块石头,后顾之忧解决了,接下来就可以把余力放在打理茶场上。”

据了解,俞志秋打理茶场的理念是打造农旅结合的园林式生态旅游茶园。经中国美术学院专家规划指导,目前已建成多条总长达10多公里的鹅卵石步道。茶园栽种着桃树、梅树、樱桃树、桂花树、月季、猕猴桃等树木,各处点缀着跨省运来的风景石。传统茶园已经转变成四季有花果的农业园,可以让游客观赏、采摘。水养人,人种茶,茶富人,俞志秋在茶场凡能积水的地方都修建小水塘,养上观赏鱼,幽静碧水与青翠茶园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茶园入口,一个凌空大紫铜茶壶在水泵的驱动下循环不竭地“倒茶”,极具视觉冲击力,过往路人无不瞩目观赏。
“去年年底,茶场已经同开元酒店集团建立合作,打造现代简约风格的茶园民宿,通过这些措施促进茶场经营,提高产值,也能带动人气,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 这是俞志秋带领村民致富的不悔承诺。盘龙山茶场的有机茶必将带动村民再次走向致富大道,持续推动当地乡村振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