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4家企业被点名,非法采集人脸信息,“幕后黑手”到底是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4家企业被点名,非法采集人脸信息,“幕后黑手”到底是谁?

当多数人的个人隐私被少数人所掌握,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等之下,社会公平与稳定应该如何维护?

文|老坛财经

2021年的315晚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晚会带来一系列“扫雷”活动才刚刚开始。

和往年一样,今年的315晚会依然是“从不迟到,永远精彩。”今年曝光出的问题企业依然让人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不禁让人感叹一句:“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其中,第一个被爆出的宝马、科勒等企业非法采集人脸信息的操作,就无异于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他们面前“裸奔”。

据央视报道,消费者进入这些门店后,会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摄像头捕捉到人脸并自动生成编号存入系统,以后这位顾客的所有行踪便都在商家的掌握之中了。

如今,随着技术发展,各个路口、商场、小区等公共场所为保障公共安全而安装摄像头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甚至有许多封闭式小区的门禁及单元防盗门均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此外,在不少手机APP上,都会为了更加“安全”,更加“便捷”而光明正大的采集人脸信息。

但在这次曝光的主要问题在于——在顾客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采集。

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及最新颁布的《民法典》中都有明文规定,对于“个人信息”,“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是硬性条件。

那么对于这些被曝光的企业而言,连法律的底线都弃之不顾,又怎么能让人相信,会将“与己无关”的个人信息放在心上?

需要注意的是,在宝马、科勒身后站着的,是大量技术公司。这次晚会被点名的苏州万店掌、悠络客、广州雅量与深圳瑞为均位列其中。

在被曝光之后,科勒卫浴相关人员表示会“尽快反馈给相关部门”。广州雅量科技董事长也在今天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道,“对消费者造成的困扰表达歉意。”

那么,或许要替广大消费者问一句,反馈了,道歉了,然后呢?

科技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智慧便利的背面是许多未知的隐患。

2016年,8700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数据被打包泄露给剑桥分析公司,被不当利用。在该事件被曝光后,经过一系列调查,最终以Facebook支付50亿美元和解金而告终。

但问题是,50亿美金来换你的个人隐私,你是否愿意?终究还是无法改变8000万用户信息已被泄露得不知去向的事实。

如果说,社交平台的个人数据或许可以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一个人的社会身份;那么人脸识别技术的出现,则是将个人的生物信息变为可被“量化”的物品,这是对与一个自然人生存底线的挑战。

除了人脸识别技术,可穿戴设备、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出现,都是将目标对准了一个人最基本的生物信息。

尽管雅量科技在回应中提到“雅量科技对数据安全高度重视,并持续为数据安全投入研发”,但在这些模棱两可的字眼背后,还是存在技术的黑箱。

以人脸识别为例,这项技术的底层还是由一行行代码支撑,而代码背后,站着的依然是少数掌握这项技术的人。

近年来,以人脸识别为主要业务之一的计算机视觉(CV)技术公司涌现出不少头部企业。其中,云从科技、依图科技、旷视科技在2020年均已向科创板提交了招股书,而商谈科技也被传有上市计划。

但有趣的是,这四家企业上市的路都不太顺。目前,一些CV领域的企业都处于大规模亏损状态。这一定程度上也和技术产业自身的性质有关——一项新技术从孕育到最终推广到各种场景中供人使用,必定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

就眼下来看,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几乎已经可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这背后,技术本身及一些伦理问题的出现,都使得这些技术在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依然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尚未明朗。比如:

当这些企业上市之后,技术黑箱在资本游戏的辗转腾挪之中,最终会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当多数人的个人隐私被少数人所掌握,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等之下,社会公平与稳定应该如何维护?

如此看来,对于互联网飞速发展之后所涌现出的这些“新玩意儿”,还有太多的未知需要探索,在这种情况之下,多方共同努力,让这些企业走的慢一些,稳一些,或许会更有利于他们发挥自身的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4家企业被点名,非法采集人脸信息,“幕后黑手”到底是谁?

当多数人的个人隐私被少数人所掌握,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等之下,社会公平与稳定应该如何维护?

文|老坛财经

2021年的315晚会已经落下帷幕,但晚会带来一系列“扫雷”活动才刚刚开始。

和往年一样,今年的315晚会依然是“从不迟到,永远精彩。”今年曝光出的问题企业依然让人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不禁让人感叹一句:“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其中,第一个被爆出的宝马、科勒等企业非法采集人脸信息的操作,就无异于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他们面前“裸奔”。

据央视报道,消费者进入这些门店后,会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摄像头捕捉到人脸并自动生成编号存入系统,以后这位顾客的所有行踪便都在商家的掌握之中了。

如今,随着技术发展,各个路口、商场、小区等公共场所为保障公共安全而安装摄像头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甚至有许多封闭式小区的门禁及单元防盗门均采用了人脸识别技术。此外,在不少手机APP上,都会为了更加“安全”,更加“便捷”而光明正大的采集人脸信息。

但在这次曝光的主要问题在于——在顾客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采集。

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及最新颁布的《民法典》中都有明文规定,对于“个人信息”,“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是硬性条件。

那么对于这些被曝光的企业而言,连法律的底线都弃之不顾,又怎么能让人相信,会将“与己无关”的个人信息放在心上?

需要注意的是,在宝马、科勒身后站着的,是大量技术公司。这次晚会被点名的苏州万店掌、悠络客、广州雅量与深圳瑞为均位列其中。

在被曝光之后,科勒卫浴相关人员表示会“尽快反馈给相关部门”。广州雅量科技董事长也在今天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应道,“对消费者造成的困扰表达歉意。”

那么,或许要替广大消费者问一句,反馈了,道歉了,然后呢?

科技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智慧便利的背面是许多未知的隐患。

2016年,8700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数据被打包泄露给剑桥分析公司,被不当利用。在该事件被曝光后,经过一系列调查,最终以Facebook支付50亿美元和解金而告终。

但问题是,50亿美金来换你的个人隐私,你是否愿意?终究还是无法改变8000万用户信息已被泄露得不知去向的事实。

如果说,社交平台的个人数据或许可以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一个人的社会身份;那么人脸识别技术的出现,则是将个人的生物信息变为可被“量化”的物品,这是对与一个自然人生存底线的挑战。

除了人脸识别技术,可穿戴设备、脑机接口等技术的出现,都是将目标对准了一个人最基本的生物信息。

尽管雅量科技在回应中提到“雅量科技对数据安全高度重视,并持续为数据安全投入研发”,但在这些模棱两可的字眼背后,还是存在技术的黑箱。

以人脸识别为例,这项技术的底层还是由一行行代码支撑,而代码背后,站着的依然是少数掌握这项技术的人。

近年来,以人脸识别为主要业务之一的计算机视觉(CV)技术公司涌现出不少头部企业。其中,云从科技、依图科技、旷视科技在2020年均已向科创板提交了招股书,而商谈科技也被传有上市计划。

但有趣的是,这四家企业上市的路都不太顺。目前,一些CV领域的企业都处于大规模亏损状态。这一定程度上也和技术产业自身的性质有关——一项新技术从孕育到最终推广到各种场景中供人使用,必定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

就眼下来看,人脸识别的应用场景几乎已经可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这背后,技术本身及一些伦理问题的出现,都使得这些技术在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依然伴随着诸多不确定性尚未明朗。比如:

当这些企业上市之后,技术黑箱在资本游戏的辗转腾挪之中,最终会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当多数人的个人隐私被少数人所掌握,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等之下,社会公平与稳定应该如何维护?

如此看来,对于互联网飞速发展之后所涌现出的这些“新玩意儿”,还有太多的未知需要探索,在这种情况之下,多方共同努力,让这些企业走的慢一些,稳一些,或许会更有利于他们发挥自身的价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