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成渝再进化, 中国城市“第四极”如何担当主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成渝再进化, 中国城市“第四极”如何担当主角?

自古巴蜀之地就是战略的大后方,成渝经济圈的形成战略意义非常重大。

文|文轩财经丨刘敏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精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有关情况。

《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也就是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要支撑“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01.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图都示意了啥?

上文短短几段字透露出的发展宏图,可以说让人兴奋,这关系着中国未来百年甚至更久的发展,不仅是我国城市发展和交通的升级,也是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之下的全新里程。

与更宏观层面相比,成渝城市群所获得的希望和新的使命更振奋人心。

上图信息量很大,我们仅选取和成渝有关的内容说说,首先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交通网主骨架的四级点:

北面:京津冀南面:粤港澳大湾区域

正东:长三角正西:成渝经济圈

交通路网脉络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虽然从地理角度来看,这样的四极规划和中国经济地理图重合,但是从经济层面看却释放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经济体东南方向布局。

往内陆城市走自然是少不了成渝城市群,成渝发展早就是国家层面的谋略,从这次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释放的信号看,成渝地区腾飞在即。

在4极上有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全国六条主轴上,京津翼、长三角、粤港澳均与成渝相连;7条走廊成渝昆的交通衔接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可以说,这样的规划是中国城市发展到又一阶段的必要动作,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再一次从国家的视角来分配城市发展要素。

此举推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加速东部地区优化升级,提高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交通承载力,强化对外开放国际运输服务功能。推进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更好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功能。强化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通道网络。

02.成渝发展会迎来哪些利好?

中筑华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柯表示:“这样的交通路网规划是成渝发展的重大利好”。带来的利好还不仅仅是某个方面,而是关于成渝城市群的各方面,比如在产业、城市、交通、经济等多维度!

成渝城市群这一次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提及城市发展,产业自然是重心,4极据点交汇处在武汉,武汉西北面的成渝地区显然拥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成渝在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产业、航天航空、治金建材、食品产业、生物医疗等领域已经形成集群规模,形成集群的同时也需要更大的市场,通过全国新的交通路网进一步实现成渝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群的交融,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过去成渝城市群受地理位置和发展政策倾斜的影响,相较沿海城市发展慢半拍。

那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让沿海城市先发展起来,通过这几十年,我们看到了沿海及江浙一带城市取得的骄人成绩。

30年前发展深圳,20年前发展浦东,10年前发展杭州为中心的信息科技,所以,国家的发展投资中心放在成渝区域,方方面面都会受益。

是时候也让成渝城市群补充下能量了,自古巴蜀之地就是战略的大后方,成渝经济圈的形成战略意义非常重大。

就成都而言,成都在城市营销和城市品牌建设上优势就明显,每年新城市人口增长迅猛,成都吸引了超300家以上的世界500强来投资,资本的吸引力很强,其实成都一直在做准备,等待这样的时机来临。

长期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的张柯对文轩财经说:我们接触的一些信息表明,成都城市品质化建设已经越来越被高层领导重视,成都的城市建设慢慢会瞄准国际顶级的城市规划标准,这样的城市定位也更利于成渝城市群的发展。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文轩财经表示:“当前成渝双城被认为是中国第四大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概念,所以各类规划的结合机会较多。本身成渝在交通方面确实是短板,这和成渝之间的地理环境有关。但是成渝地区后续成长性很大,类似综合立体交通网的规划,其实带来非常好的机会,一方面是加强两地融合,能够促进各类资源流通。另一方面也使得投资环境改善,真正促进产业全面发展。”

03.新晋中国经济“第四极”的成渝差啥?

成渝经济圈是继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之后,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城市群。

在经济基础和产业实际的效能上,成渝其实还只是展露头角,尽管被给予很大的希望,但是现实我们还是要认清,成渝目前的经济基础相较于其他3极还较为薄弱,实际的城市影响力也有待提升。

成渝其实好比是一个木桶中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想水杯装更多的水,那就需要创造同一个“水平面”。

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长江中游相比,成渝经济数据处在什么位置?

2020年中国五大城市群GDP 来源:各城市统计局

2020年成渝各市GDP及增速 来源:各城市统计局

数据显示,2020年成渝城市群GDP总量为6.82万亿,分别占长三角城市群的27.9%、粤港澳城市群的58.8%、长江中游城市群的61.4%、京津冀城市群的68.9%。

人均GDP成渝的表现次于粤港澳、长三角、长江中游、京津冀,排在第五位,还不到大湾区人均GDP的一半。地均GDP差距更大,成渝每平方公里产出仅有大湾区的17.8%,长三角的31.9%。

从上面的数据看,成渝在经济层面还较弱,人均GDP排在尾部,这也说明了产业的纵深度还不够。其次说到产业成渝之间产业到底要如何打配合实现产业差异化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橘色部分为成渝差异化产业 来源:未来城市

从经济基础和产业分布来看,成渝之间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由于成渝属于不同的政务体系,在管理和办事效率上有待改善。

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对文轩财经说:“首先,成都和重庆双城的物理距离较远,双城带动性较弱;其次,成渝中间带城市经济体量较小,如资阳,内江,这对于一个城市群后续发展支撑力不够;加之双城行政体制不一样,要融合发展目前也受到限制;成渝产业定位和建设同质化明显”。

正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所言成渝之间:第一是硬件,进一步加强连通性;第二跟上海面临的问题一样,要建立跨省界的协调机制。

其实成渝两地之间就此问题已经展开部署,1月4日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中提出,将实施两地交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便捷行动,目前已经实现户口网上迁移“一站式”办理及居住证互通互认,破除人才流动屏障。

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些硬件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融通。

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我们透过目前成渝城市发展的雏形,其实也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未来,尽管目前面临的问题较多,成渝需要强化内核,“双手”合力,一步一步实现正真的“第四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成渝再进化, 中国城市“第四极”如何担当主角?

自古巴蜀之地就是战略的大后方,成渝经济圈的形成战略意义非常重大。

文|文轩财经丨刘敏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精神,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有关情况。

《规划纲要》提出,到2035年,我国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国际国内互联互通、全国主要城市立体畅达、县级节点有效覆盖,支撑“全国123出行交通圈”,也就是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要支撑“全球123快货物流圈”。

01.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图都示意了啥?

上文短短几段字透露出的发展宏图,可以说让人兴奋,这关系着中国未来百年甚至更久的发展,不仅是我国城市发展和交通的升级,也是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之下的全新里程。

与更宏观层面相比,成渝城市群所获得的希望和新的使命更振奋人心。

上图信息量很大,我们仅选取和成渝有关的内容说说,首先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交通网主骨架的四级点:

北面:京津冀南面:粤港澳大湾区域

正东:长三角正西:成渝经济圈

交通路网脉络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虽然从地理角度来看,这样的四极规划和中国经济地理图重合,但是从经济层面看却释放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信息——经济体东南方向布局。

往内陆城市走自然是少不了成渝城市群,成渝发展早就是国家层面的谋略,从这次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释放的信号看,成渝地区腾飞在即。

在4极上有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全国六条主轴上,京津翼、长三角、粤港澳均与成渝相连;7条走廊成渝昆的交通衔接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可以说,这样的规划是中国城市发展到又一阶段的必要动作,在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再一次从国家的视角来分配城市发展要素。

此举推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交通运输协调发展。加速东部地区优化升级,提高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交通承载力,强化对外开放国际运输服务功能。推进中部地区大通道大枢纽建设,更好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功能。强化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东西双向互济对外开放通道网络。

02.成渝发展会迎来哪些利好?

中筑华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柯表示:“这样的交通路网规划是成渝发展的重大利好”。带来的利好还不仅仅是某个方面,而是关于成渝城市群的各方面,比如在产业、城市、交通、经济等多维度!

成渝城市群这一次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提及城市发展,产业自然是重心,4极据点交汇处在武汉,武汉西北面的成渝地区显然拥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成渝在新材料、电子信息、汽车产业、航天航空、治金建材、食品产业、生物医疗等领域已经形成集群规模,形成集群的同时也需要更大的市场,通过全国新的交通路网进一步实现成渝城市群在全国城市群的交融,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过去成渝城市群受地理位置和发展政策倾斜的影响,相较沿海城市发展慢半拍。

那一位老人在中国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让沿海城市先发展起来,通过这几十年,我们看到了沿海及江浙一带城市取得的骄人成绩。

30年前发展深圳,20年前发展浦东,10年前发展杭州为中心的信息科技,所以,国家的发展投资中心放在成渝区域,方方面面都会受益。

是时候也让成渝城市群补充下能量了,自古巴蜀之地就是战略的大后方,成渝经济圈的形成战略意义非常重大。

就成都而言,成都在城市营销和城市品牌建设上优势就明显,每年新城市人口增长迅猛,成都吸引了超300家以上的世界500强来投资,资本的吸引力很强,其实成都一直在做准备,等待这样的时机来临。

长期从事建筑设计行业的张柯对文轩财经说:我们接触的一些信息表明,成都城市品质化建设已经越来越被高层领导重视,成都的城市建设慢慢会瞄准国际顶级的城市规划标准,这样的城市定位也更利于成渝城市群的发展。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文轩财经表示:“当前成渝双城被认为是中国第四大城市群和都市圈的概念,所以各类规划的结合机会较多。本身成渝在交通方面确实是短板,这和成渝之间的地理环境有关。但是成渝地区后续成长性很大,类似综合立体交通网的规划,其实带来非常好的机会,一方面是加强两地融合,能够促进各类资源流通。另一方面也使得投资环境改善,真正促进产业全面发展。”

03.新晋中国经济“第四极”的成渝差啥?

成渝经济圈是继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之后,最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城市群。

在经济基础和产业实际的效能上,成渝其实还只是展露头角,尽管被给予很大的希望,但是现实我们还是要认清,成渝目前的经济基础相较于其他3极还较为薄弱,实际的城市影响力也有待提升。

成渝其实好比是一个木桶中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想水杯装更多的水,那就需要创造同一个“水平面”。

与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长江中游相比,成渝经济数据处在什么位置?

2020年中国五大城市群GDP 来源:各城市统计局

2020年成渝各市GDP及增速 来源:各城市统计局

数据显示,2020年成渝城市群GDP总量为6.82万亿,分别占长三角城市群的27.9%、粤港澳城市群的58.8%、长江中游城市群的61.4%、京津冀城市群的68.9%。

人均GDP成渝的表现次于粤港澳、长三角、长江中游、京津冀,排在第五位,还不到大湾区人均GDP的一半。地均GDP差距更大,成渝每平方公里产出仅有大湾区的17.8%,长三角的31.9%。

从上面的数据看,成渝在经济层面还较弱,人均GDP排在尾部,这也说明了产业的纵深度还不够。其次说到产业成渝之间产业到底要如何打配合实现产业差异化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橘色部分为成渝差异化产业 来源:未来城市

从经济基础和产业分布来看,成渝之间都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由于成渝属于不同的政务体系,在管理和办事效率上有待改善。

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谢良兵对文轩财经说:“首先,成都和重庆双城的物理距离较远,双城带动性较弱;其次,成渝中间带城市经济体量较小,如资阳,内江,这对于一个城市群后续发展支撑力不够;加之双城行政体制不一样,要融合发展目前也受到限制;成渝产业定位和建设同质化明显”。

正如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陆铭所言成渝之间:第一是硬件,进一步加强连通性;第二跟上海面临的问题一样,要建立跨省界的协调机制。

其实成渝两地之间就此问题已经展开部署,1月4日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方案》中提出,将实施两地交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便捷行动,目前已经实现户口网上迁移“一站式”办理及居住证互通互认,破除人才流动屏障。

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些硬件问题,才能真正实现融通。

在《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

我们透过目前成渝城市发展的雏形,其实也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未来,尽管目前面临的问题较多,成渝需要强化内核,“双手”合力,一步一步实现正真的“第四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