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时评丨看脸时代,是谁偷走了我的“脸”?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时评丨看脸时代,是谁偷走了我的“脸”?

如何防止我们的“脸”被幕后黑手偷走?这不仅需要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政府作为管理者通过立法方式强化对于人脸识别的法律约束与监管力度。

文丨史子杨

在2021年“央视3·15晚会”公布的9个曝光名单中,涉及“信息黑产”的占据4席位,其中个人信息遭泄露占据两席。

每年的名单都不尽相同,但从以往案例中却不难窥出当下热门的消费陷阱和消费安全质量问题。

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中,“信息黑产”再度重提。其中,“科勒卫浴违规抓取客户人脸信息”被曝光。科勒卫浴全国门店达上千家,包括海南分布的七家,违法使用人脸识别摄像头,消费者一到店,人脸便会被即时抓拍。以后顾客再到门店,以往消费记录、购物偏好,都会自动生成,此番操作堪称硬核。毫无疑问,通过大数据利用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产业链已经相当成熟。

据央视报道,苏产商苏州万店掌公司薛经理曾表示,“平台目前拥有的人脸数据量已经上亿。”而这几乎是拥有了中国十四分之一人口的人脸信息。

包括科勒卫浴在内,宝马、喜茶等二十多家企业也同样深陷舆论漩涡。不仅如此,从2018年起,“央视3·15晚会”曝光“信息黑产”的频率越来愈高,从2018年的“APP授权窃取用户信息”到“科勒卫浴违规抓取客户人脸信息”“手机清理软件将老人推向诈骗深渊”“UC浏览器、360搜索投放虚假医疗广告”“智联招聘等非法售卖简历”,而在今年得以集中曝光。

当下已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近两年在海口的商超、便利店,轻而易举就能刷脸支付,不仅如此,海口大多医院、高校、办公楼、图书馆都已经实现了装配带有人脸支付功能的自动贩卖机。这也得益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刷脸登记、刷脸支付、刷脸办事……才得以顺利实现,并与互联网、高新科技等行业同步发展,渗透到居民公共安全、资金安全以及个人账户安全的方方面面。

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目前海南共有41家与“人脸识别”相关的企业,涉及经营范围包括人脸识别测温系统、人脸识别考勤闸机、人脸识别设备、智慧城市人脸识别监控装置、人脸识别人行道闸系统等,“脸”的应用场景在今天可以说是比想象地更宽。

据中国行业研究网预测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使用人脸识别人数将突破7.6亿人,届时将取代扫码支付成为主要支付方式。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为数字世界的广泛应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不难发现,当一个新行业崛起时,必然会带来公众的新焦虑。据“新京智库”对67款热门APP进行的测评数据显示,近半数的APP在使用人脸识别功能时没有征得用户同意。在“大数据”大规模运用的当下,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规定,人脸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也属于个人敏感信息,收集个人信息时应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蔡晓红公开表示,目前人脸识别滥用比较普遍,相关监管制度和法规不完善,收集人脸的机构不具备相应的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机制。她认为现今亟待对人脸识别加强监管。

今年“央视3·15晚会”也在释放一种信号:修复信息安全漏洞,立法要提速。

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从2017年起实施《个人资料保护条例》,商家和从业者再不能任意收集、使用和公开个人信息。违例机构将视情节处以罚款,最高100万新元。

从国外既有经验看,有效整治“大数据黑产”,更应从监管层面发力,严惩商家非法获取、泄露用户隐私。

海南以个人信息安全为基础推进出台的《海南省大数据开发应用条例》,设定了海南大数据采集和应用的红线。值得关注的是,海南实施的条例明确了信息采集的合理使用的场景要求、明确告知信息主体并取得同意、用于合法目的等要求,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

“人脸识别”是一把“双刃剑”,人们一边感叹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在被频频侵犯大众隐私的“人脸识别”所困扰担忧。如何防止我们的“脸”被幕后黑手偷走?这不仅需要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政府作为管理者通过立法方式强化对于人脸识别的法律约束与监管力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时评丨看脸时代,是谁偷走了我的“脸”?

如何防止我们的“脸”被幕后黑手偷走?这不仅需要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政府作为管理者通过立法方式强化对于人脸识别的法律约束与监管力度。

文丨史子杨

在2021年“央视3·15晚会”公布的9个曝光名单中,涉及“信息黑产”的占据4席位,其中个人信息遭泄露占据两席。

每年的名单都不尽相同,但从以往案例中却不难窥出当下热门的消费陷阱和消费安全质量问题。

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中,“信息黑产”再度重提。其中,“科勒卫浴违规抓取客户人脸信息”被曝光。科勒卫浴全国门店达上千家,包括海南分布的七家,违法使用人脸识别摄像头,消费者一到店,人脸便会被即时抓拍。以后顾客再到门店,以往消费记录、购物偏好,都会自动生成,此番操作堪称硬核。毫无疑问,通过大数据利用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产业链已经相当成熟。

据央视报道,苏产商苏州万店掌公司薛经理曾表示,“平台目前拥有的人脸数据量已经上亿。”而这几乎是拥有了中国十四分之一人口的人脸信息。

包括科勒卫浴在内,宝马、喜茶等二十多家企业也同样深陷舆论漩涡。不仅如此,从2018年起,“央视3·15晚会”曝光“信息黑产”的频率越来愈高,从2018年的“APP授权窃取用户信息”到“科勒卫浴违规抓取客户人脸信息”“手机清理软件将老人推向诈骗深渊”“UC浏览器、360搜索投放虚假医疗广告”“智联招聘等非法售卖简历”,而在今年得以集中曝光。

当下已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近两年在海口的商超、便利店,轻而易举就能刷脸支付,不仅如此,海口大多医院、高校、办公楼、图书馆都已经实现了装配带有人脸支付功能的自动贩卖机。这也得益于“人脸识别”技术的普及,刷脸登记、刷脸支付、刷脸办事……才得以顺利实现,并与互联网、高新科技等行业同步发展,渗透到居民公共安全、资金安全以及个人账户安全的方方面面。

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目前海南共有41家与“人脸识别”相关的企业,涉及经营范围包括人脸识别测温系统、人脸识别考勤闸机、人脸识别设备、智慧城市人脸识别监控装置、人脸识别人行道闸系统等,“脸”的应用场景在今天可以说是比想象地更宽。

据中国行业研究网预测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使用人脸识别人数将突破7.6亿人,届时将取代扫码支付成为主要支付方式。

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为数字世界的广泛应用,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不难发现,当一个新行业崛起时,必然会带来公众的新焦虑。据“新京智库”对67款热门APP进行的测评数据显示,近半数的APP在使用人脸识别功能时没有征得用户同意。在“大数据”大规模运用的当下,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规定,人脸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也属于个人敏感信息,收集个人信息时应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蔡晓红公开表示,目前人脸识别滥用比较普遍,相关监管制度和法规不完善,收集人脸的机构不具备相应的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机制。她认为现今亟待对人脸识别加强监管。

今年“央视3·15晚会”也在释放一种信号:修复信息安全漏洞,立法要提速。

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从2017年起实施《个人资料保护条例》,商家和从业者再不能任意收集、使用和公开个人信息。违例机构将视情节处以罚款,最高100万新元。

从国外既有经验看,有效整治“大数据黑产”,更应从监管层面发力,严惩商家非法获取、泄露用户隐私。

海南以个人信息安全为基础推进出台的《海南省大数据开发应用条例》,设定了海南大数据采集和应用的红线。值得关注的是,海南实施的条例明确了信息采集的合理使用的场景要求、明确告知信息主体并取得同意、用于合法目的等要求,保护信息主体合法权益。

“人脸识别”是一把“双刃剑”,人们一边感叹科技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便捷的同时,也在被频频侵犯大众隐私的“人脸识别”所困扰担忧。如何防止我们的“脸”被幕后黑手偷走?这不仅需要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政府作为管理者通过立法方式强化对于人脸识别的法律约束与监管力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