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供给减少,前段时间,局部地区鸡苗价格节节攀升,直逼6元/羽,创多年新高;主产区毛鸡收购均价价格从7元/k g的低位快速飙升至近10元/kg.白羽肉鸡产业用了两年时间,通过主动去产能,才从长期持续低迷中艰难地走出来,迎来了行业发展的春天。
但是对于打赢供给端“战役”的白羽肉鸡产业目前并不能因此松懈下来,应当清醒地看到,在消费端还有另一场“战役”要打。终端消费市场挖掘不深、市场科普教育不足、舆情监测应对机制不够完善等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短板,需要产业链上下联合起来去攻破。
据统计,美国人均鸡肉消费量达44.3千克,占肉类消费总量的43%。而在我国,根据最新的统计结果显示,鸡肉人均消费量只有10.1千克,占肉类消费结构的21%,即使是世界平均水平也有12.7千克。虽然不能简单地用西方人的胃乘以中国人的嘴来计算中国人的肉食品消费,但毫无疑问我国在肉鸡消费还有很大增长潜力,值得白羽肉鸡产业去挖掘。
而相对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方法,提振消费市场需求则需另一套逻辑。
从“鸡胸肉价格”探究国人消费喜好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院长呙于明指出,鸡肉是在动物产业里面成本最低,又有营养价值又健康的肉品。白羽肉鸡42天能够长到五斤,饲料转化率达到1.7-1.8:1.在营养价值方面,鸡肉的蛋白质含量达24%,并且质量很高,而猪肉牛肉的蛋白质含量都是在22%以下。除此之外,鸡肉脂肪的含量只有1%左右,而牛肉4%以上,猪肉8%左右。
但是仅有营养价值并不足以让消费者更倾向购买。这一点可以从摆放在商超中鸡胸肉的价格反应出。笔者发现,商超里白羽肉鸡分割肉中无皮纯鸡胸肉最便宜,价格最高的反而是鸡爪、鸡翅、鸡胗这种肉少、骨多或者肉质紧凑、有嚼劲的鸡肉产品,与国外消费喜好截然不同。
仔细想来,这可能与中国人的烹饪习惯有关。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肉食品方面,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都习惯采用剁成块红烧、炖汤的烹饪方法。白羽肉鸡为国外引进品种,属于节粮快长型。规模化养殖的白羽肉鸡由于生长期短,缺乏运动空间,导致鸡肉肉质松散,缺乏嚼劲,尤其是鸡胸肉部分,肌间脂肪特少,采用传统烹饪做法往往油盐不入,味如嚼蜡,令人难以下咽。虽然千百年来烹饪手法没变,但食材变了,最后口感也就变了。
而国外习惯切成肉片或肉丁,用油炸、火烤、拌上咖喱等切割与烹饪手法,在这些烹饪习惯下,鸡胸肉能很好的展现其优势——无皮无骨、肉嫩易熟、易于切割成很多形状,特别适合快餐食品。
我们应该看到如果能理解上面国内外鸡胸价格相对差异的根本原因,也就明白了我们未来要努力的方向。
影响消费者购买情绪的不是价格,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吃法。除了剁成块红烧、炖汤或是油炸、火烤外,白羽肉鸡应该有更适合中国人口味的新吃法,对此白羽肉鸡产业不应该仅在自己的领域“埋头苦干”,还应该及时把握消费导向,根据国人的消费习惯和现实需求开发出特色深加工产品。在这方面,行业内既可自己研究开发,还可以联合食品加工企业、厨师、烹饪电视节目等开拓多元化消费场景。把消费者舌尖上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将都不是问题。
随着冷鲜鸡取代传统现宰现卖的方式成为市场主流,一些市场嗅觉灵敏的企业已在此布局,慢慢培养消费者的习惯。这些企业针对消费者对‘颜值’、口感、食品安全等需求对产品进行适当包装、建立二维码追溯体系;针对逐渐兴起的城市中产阶级消费特点,对产品进行深加工。不仅提供分割包装好的肉品,还可以开发半成品,让消费者买回家后经简单加热就可食用,还有一些提供鸡肉与蔬菜、辅料搭配好的半成品,回家直接下锅后翻炒后就可享受。让鸡肉成为安全、营养、方便的烹饪食材。
与消费者站在同一维度上沟通
如今不论是在网络上还是现实中,到处充斥着“激素鸡”“速生鸡”的说法。虽然业内人士都明白激素是种用起来麻烦、不经济且监管方面有严格法律限制的物品,并不存在所谓的“激素鸡”,但这只是行业内人的想法,这种解释并不能打消消费者的疑虑。
之所以把白羽肉鸡冠上“激素鸡”“速生鸡”之名,是因为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一只鸡四十多天出栏是不能理解的。他们把“杂交育种技术”简单地理解为“转基因”,把饲料添加剂甚至饲料简单地与“激素”划等号,对生物常识缺乏了解致使“4只翅膀、4条腿怪鸡”新闻在网络上大肆传播。
科学工作者为了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降低蛋白的价格,经历了近百年不间断的选育,不断调整饲料营养搭配,不断优化饲养方案,才取得目前这样一个成果却被消费者妖魔化。
消费者的观念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水平。这不能完全归咎于消费者,要消除消费者的误解,我们要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提升肉鸡产品在公众和行业中的积极正向品牌形象和普及科学常识需要以群众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
最近几幅地铁户外广告牌让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的人眼前一亮:海报中一位健康阳光帅气的小伙怀抱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对手中托着的鲜肉喜笑颜开。这既不是经常的化妆品广告,也不是运动品广告,而是一家肉食品公司为抓住时下消费者对颜值高身材好的小鲜肉极大的热衷,选用娱乐圈“小鲜肉”顾又铭作为生鲜鸡肉的品牌代言人,向消费者传达了吃健康肉将带给消费者健康愉悦生活体验的理念。
这种“脑洞大开”不乏是一种良好的尝试。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创新形式可以利用,如农业嘉年华、亲子游活动、工厂参观,还有时下流行的、人人参与国际马拉松节等渠道,来向消费者宣传推广我们的理念,提高消费者对肉鸡行业的认知。
建立舆情监测应对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食品、药品和生物安全的敏感性和关注日益提高,尤其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公共媒体掌控信息传播的特权被打破,信息生产传播的渠道更加多元,信息传播速度更加快捷,对行业舆情监控提出更大挑战。
据初步测算,我国专业型肉鸡2014年出栏达87.9亿只,鸡肉产量1485万吨,产值达千亿元规模。但是从过去的“速生鸡”、“H7N9”、福喜“过期肉”等负面事件发生过程可以看出,在这样一个千亿规模级别的产业中竟没有一套完善的舆情监测和应对机制。当个别事件发生时,能迅速给整个行业造成惨烈的打击,严重挫伤消费者信心。即使事件已过去数年,肉鸡行业仍笼罩在阴影中,公众对工业化生产的白羽肉鸡存在着普遍的认识误区不仅没有消除,而且还在加深。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对此,主管部门、行业和企业应该深刻反思,吸取教训,及时建立舆情监测应对机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起来,集体发声,在驱除害群之马的同时,给社会公众一个完整的交代,将不良影响限制在最小范围之内。
随着“互联网+”在农牧行业的渗透不断深入,目前已有企业涉足此领域。采用一站式平台服务系统,通过人工智能,分布式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依托“互联网+农业”平台资源优势,对农牧产业上下游细分行业舆情、情报、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统计、监测、精准研判,干预,建立起标准化舆情管理,舆情情报数据库,风险预警,智库服务。
当负面事件再次到来时,我们有工具,有方法,有一系列应急响应措施,才能够临难不惧,正所谓“利剑在手,天下我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