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西部创新港,“港”在哪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西部创新港,“港”在哪里?

东风已来。

​​​​​文 | 枵风

西部科技创新港是什么?

如果两年前问出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可能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新校区”,就好像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圣塔克拉拉谷,只是旧金山的一个县城。

虽然从设计之初,西部科技创新港就是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项目,并且项目动工以来,在它影响力的辐射下,周边区域在规划上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但迈入2021年以后,它高频高质的曝光还是让人惊讶:

1月7日,咸阳市市长卫华一行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洽谈合作;

1月9日,榆林市市长李春临与该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及部分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洽谈合作;

1月12日,铜川市市长李志远赴西安交大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考察;

3月1日上午,安康市市长赵俊民一行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考察调研、洽谈深化合作并召开校地合作对接座谈会;

3月1日下午,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带领有关市直部门、区县负责人,赴西安交大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学习考察;

…………

一个学校的新校区,怎么就吸引了咸阳、铜川、榆林、安康、延安等地的一把手纷纷来到这里参观考察洽谈合作?各地市密集拜访西安交大、西咸新区,这到底彰示了什么?

1.西部“硅谷”?

某平台上关于西部科技创新港讨论度最高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问题发布于2019年底,点进去翻看,几个高赞回复的论述起于宿舍条件、止于学校发展,对区域影响一笔带过。而此时站在2021年初,这几个保守的回答已经不足以介绍创新港,这片日新月异的神奇土地已经准备好了新的答案,只等一个合适的问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对大西安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革命的兴起,大学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越来越深度地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硅谷。

上世纪50年代初,斯坦福大学作为一所边缘高校,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副校长特曼教授提出将学校的1000英亩土地租赁给高科技公司建立工业园。在工业园内,大学可以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研发项目,使教学、研究和应用一体化,快速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个提案,就是硅谷神话的开端。之后,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硅谷逐渐成为美国微电子工业和世界最先进人才和最尖端技术的集散地。

而被公认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和深圳,也拥有着类似的“硅谷模式”: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形成高技术综合体。

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环抱”的中关村,上世纪80年代就拥有了国内第一家IT公司。深圳更是在近十年里,通过独立建设、引进国内外名校合作办学等方式,布局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大学,其中不少是著名的科研教育机构,比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等。与之对应,深圳的高科技公司总部群就更加如雷贯耳: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

这也是创新港曾被充满期待的称为“西部硅谷”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和科研资源上拥有先天优势,结合企业研发中心,能够将相关产业聚集在一起,成果就地转化。不仅可以在招商引资上占据高位优势,还可以在高校人才的留存和引流上起到作用。

但“硅谷模式”也并不是无往不利,“硅谷之父”特曼校长在硅谷成功之后,曾经试图在美国东部克隆一个,结果失败了。后来又移师美国中部的德州,同样失败了。所以,如何让一个好的模型和规划真正落地,适应当时当地的人事、环境和政策,以轴心力量带动辐射周边产业,还有艰难的路要走。

2.从“谷”到“港”

创新港的词眼在“港”。

虽说“硅谷”不是真的谷,但它用森严的专利保护制度、一流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制造出了一种“圈地称王”的江湖氛围,用这样的方式,保护了创新技术在自由进入市场后不会被资本洪流冲散。这也是硅谷得以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创新港也同样表现出了一种“港口”的特质——充满流动性的集结点和枢纽处。

“之所以叫科技创新港,而不叫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区、科技创新园,这里头是有说法的,不是简单的名词问题。”西安交大的王树国校长曾经做出解释:“港是什么意思,是有出有进,就是船进来了,货出去了。交大科技创新港就是人才进来了,知识出去了,不断地有进有出。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和社会互通,敞开的大学,是融入社会的。”

观察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布局,分为核心区和产业区。

西部科技创新港核心区功能分布图

核心区约5000亩,其中教育科研板块约2100亩,在工、理、医、社科四大方向建立了8大平台、29个研究院和100多个科研基地。

蓝色部分为科教版块

转孵化板块包含了联合实验室,中介服务,中试厂房,企业办公楼等功能,跟科教板块结合得比较紧密。

桃红色区域为转孵化板块

众所周知,西安交大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新材料、信息技术、能源动力、高端装备制造等等领域都有着较高的科研水平,而创新港如此布局,作为一个空间载体,能够将学校和企业直接联系在一起,对这些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非常友好,能够更加方便的促进创意和市场的交流、技术和产品的交流、科研和应用的交流,甚至是创业者和投资者的交流。

港口的意义就在于此,“引进来”与“走出去”,这一来一去,正是某种被微观具现的川流不息。

3.“港口”的风

对于一个港口来说,风向很重要。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手握“创新港”这样一张王牌,要怎么巧妙组合,看准时机,打出王炸效果,也很重要。

今年1月底发布的省十四五规划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被多次提及。主要包含了三个方向的内容。

第一是要打造西部创新高地。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牵引,以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突破,推动企业创新、人才创业、政府创优,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密切对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让创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第二是从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入手,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打造西部科技创新港“双链深度融合示范区”。

高起点、高水平建设西部科技创新港,布局建设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设立创新港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吸引各类创投风投机构集聚,建立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中心,培育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经纪人才,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全流程创新产业链条,打造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政策洼地和创新高地。

第三,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统筹全省创新资源布局,建设以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以西安、宝鸡、汉中等创新型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科技创新城(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巩固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

总结下来其实是一套“组合拳”——用高校资源和政策优势推动创新,用科技和制度的创新推动成果转化,用区位优势将转化成果与产业发展密切对接,将全省的资源优化布局,以点带面,使影响力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

再回过头看文章开篇提到的几个城市,不难发现它们都在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上有需要,或者说有可为。咸阳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需要创新优势,榆林的能源化工产业前景广阔,但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考验,铜川作为强资源型城市,在产业提升转型上需要创新技术的支持……

7年前,西部科技创新港还只是一个遥远的设想,没有人知道它能不能既是远离城市喧嚣的科研圣地,又能够融入社会,作一柄解决问题的重剑,真正的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让学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整个区域发展提供动力。

如今它一步一步落地,在期待中稳步发展:

横跨渭河、连接创新港与咸阳高新区的大桥去年就被放入咸阳高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桥梁桩基施工已经全面开展。一个已趋成熟的成果转化基地即将随着大桥的建成,被纳入创新港10分钟车程辐射圈。

华为与创新港联合成立的“超算技术研究中心暨存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也在前几天签约,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面向“十四五”技术攻关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加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

校地合作的意向名单越拉越长,意向合作的高校和企业也越来越多……

相信在未来,西部科技创新港会像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一样,作为超越期待的示范区,带领更多的科技创新体系,走出新的道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西部创新港,“港”在哪里?

东风已来。

​​​​​文 | 枵风

西部科技创新港是什么?

如果两年前问出这个问题,得到的回答可能是“西安交通大学的新校区”,就好像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圣塔克拉拉谷,只是旧金山的一个县城。

虽然从设计之初,西部科技创新港就是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项目,并且项目动工以来,在它影响力的辐射下,周边区域在规划上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但迈入2021年以后,它高频高质的曝光还是让人惊讶:

1月7日,咸阳市市长卫华一行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洽谈合作;

1月9日,榆林市市长李春临与该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及部分县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洽谈合作;

1月12日,铜川市市长李志远赴西安交大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考察;

3月1日上午,安康市市长赵俊民一行到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考察调研、洽谈深化合作并召开校地合作对接座谈会;

3月1日下午,延安市委副书记、市长薛占海带领有关市直部门、区县负责人,赴西安交大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学习考察;

…………

一个学校的新校区,怎么就吸引了咸阳、铜川、榆林、安康、延安等地的一把手纷纷来到这里参观考察洽谈合作?各地市密集拜访西安交大、西咸新区,这到底彰示了什么?

1.西部“硅谷”?

某平台上关于西部科技创新港讨论度最高的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问题发布于2019年底,点进去翻看,几个高赞回复的论述起于宿舍条件、止于学校发展,对区域影响一笔带过。而此时站在2021年初,这几个保守的回答已经不足以介绍创新港,这片日新月异的神奇土地已经准备好了新的答案,只等一个合适的问题——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对大西安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0世纪中叶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信息革命的兴起,大学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越来越深度地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硅谷。

上世纪50年代初,斯坦福大学作为一所边缘高校,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副校长特曼教授提出将学校的1000英亩土地租赁给高科技公司建立工业园。在工业园内,大学可以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研发项目,使教学、研究和应用一体化,快速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个提案,就是硅谷神话的开端。之后,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硅谷逐渐成为美国微电子工业和世界最先进人才和最尖端技术的集散地。

而被公认为“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和深圳,也拥有着类似的“硅谷模式”: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形成高技术综合体。

被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环抱”的中关村,上世纪80年代就拥有了国内第一家IT公司。深圳更是在近十年里,通过独立建设、引进国内外名校合作办学等方式,布局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大学,其中不少是著名的科研教育机构,比如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等。与之对应,深圳的高科技公司总部群就更加如雷贯耳: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大疆……

这也是创新港曾被充满期待的称为“西部硅谷”的重要原因:在高校和科研资源上拥有先天优势,结合企业研发中心,能够将相关产业聚集在一起,成果就地转化。不仅可以在招商引资上占据高位优势,还可以在高校人才的留存和引流上起到作用。

但“硅谷模式”也并不是无往不利,“硅谷之父”特曼校长在硅谷成功之后,曾经试图在美国东部克隆一个,结果失败了。后来又移师美国中部的德州,同样失败了。所以,如何让一个好的模型和规划真正落地,适应当时当地的人事、环境和政策,以轴心力量带动辐射周边产业,还有艰难的路要走。

2.从“谷”到“港”

创新港的词眼在“港”。

虽说“硅谷”不是真的谷,但它用森严的专利保护制度、一流的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制造出了一种“圈地称王”的江湖氛围,用这样的方式,保护了创新技术在自由进入市场后不会被资本洪流冲散。这也是硅谷得以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始终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创新港也同样表现出了一种“港口”的特质——充满流动性的集结点和枢纽处。

“之所以叫科技创新港,而不叫科技创新中心、科技创新区、科技创新园,这里头是有说法的,不是简单的名词问题。”西安交大的王树国校长曾经做出解释:“港是什么意思,是有出有进,就是船进来了,货出去了。交大科技创新港就是人才进来了,知识出去了,不断地有进有出。我们希望构建一个和社会互通,敞开的大学,是融入社会的。”

观察西部科技创新港的布局,分为核心区和产业区。

西部科技创新港核心区功能分布图

核心区约5000亩,其中教育科研板块约2100亩,在工、理、医、社科四大方向建立了8大平台、29个研究院和100多个科研基地。

蓝色部分为科教版块

转孵化板块包含了联合实验室,中介服务,中试厂房,企业办公楼等功能,跟科教板块结合得比较紧密。

桃红色区域为转孵化板块

众所周知,西安交大在生物医学、航空航天、新材料、信息技术、能源动力、高端装备制造等等领域都有着较高的科研水平,而创新港如此布局,作为一个空间载体,能够将学校和企业直接联系在一起,对这些智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非常友好,能够更加方便的促进创意和市场的交流、技术和产品的交流、科研和应用的交流,甚至是创业者和投资者的交流。

港口的意义就在于此,“引进来”与“走出去”,这一来一去,正是某种被微观具现的川流不息。

3.“港口”的风

对于一个港口来说,风向很重要。

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手握“创新港”这样一张王牌,要怎么巧妙组合,看准时机,打出王炸效果,也很重要。

今年1月底发布的省十四五规划里,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被多次提及。主要包含了三个方向的内容。

第一是要打造西部创新高地。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牵引,以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为突破,推动企业创新、人才创业、政府创优,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密切对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有机融合,让创新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第二是从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入手,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打造西部科技创新港“双链深度融合示范区”。

高起点、高水平建设西部科技创新港,布局建设一批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设立创新港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吸引各类创投风投机构集聚,建立政产学研用融合创新中心,培育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经纪人才,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全流程创新产业链条,打造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政策洼地和创新高地。

第三,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统筹全省创新资源布局,建设以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以西安、宝鸡、汉中等创新型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科技创新城(园区)为主要载体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巩固提升创新型省份建设。

总结下来其实是一套“组合拳”——用高校资源和政策优势推动创新,用科技和制度的创新推动成果转化,用区位优势将转化成果与产业发展密切对接,将全省的资源优化布局,以点带面,使影响力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

再回过头看文章开篇提到的几个城市,不难发现它们都在产业创新和技术创新上有需要,或者说有可为。咸阳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制药等产业需要创新优势,榆林的能源化工产业前景广阔,但面临着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考验,铜川作为强资源型城市,在产业提升转型上需要创新技术的支持……

7年前,西部科技创新港还只是一个遥远的设想,没有人知道它能不能既是远离城市喧嚣的科研圣地,又能够融入社会,作一柄解决问题的重剑,真正的让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让学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整个区域发展提供动力。

如今它一步一步落地,在期待中稳步发展:

横跨渭河、连接创新港与咸阳高新区的大桥去年就被放入咸阳高新区的重点建设项目,目前桥梁桩基施工已经全面开展。一个已趋成熟的成果转化基地即将随着大桥的建成,被纳入创新港10分钟车程辐射圈。

华为与创新港联合成立的“超算技术研究中心暨存储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也在前几天签约,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面向“十四五”技术攻关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前沿、加强自主创新、加速成果转化。

校地合作的意向名单越拉越长,意向合作的高校和企业也越来越多……

相信在未来,西部科技创新港会像沣西新城的海绵城市一样,作为超越期待的示范区,带领更多的科技创新体系,走出新的道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