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文旅观察| 告别千篇一律,山东古城建设如何突破“审美疲劳”?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文旅观察| 告别千篇一律,山东古城建设如何突破“审美疲劳”?

古城建设如火如荼,是否真的思虑周全?

文| 陈明一

近些时日,山东的“莒国古城”火了,这个被列为“山东省重大建设项目、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古城,因其迅猛的招商速度而走红。

近些年,全国多地开始兴起古城建设,不难看出,它寄托着城市发展的新希望。然而,真能如愿吗?

历史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犹记得,当年有学者批判过一些城市不惧规划,“一窝蜂”建写字楼。所谓“看得到开头,猜得到结尾”,大片写字楼区因区位局限、招商不力等,纷纷闲置。

“住宅楼是公鸡,只能售卖带来一次‘收益’;写字楼是母鸡,反复租赁,长期税收。”其实,“公鸡母鸡论”在传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界面山东注意到,如今,一些古城建设也开始重蹈覆辙。

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春节期间,国内旅游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春暖花开时,朋友圈开始频繁出现旅游社朋友发布的线路页卡,这是国内游复苏的信号。细观这些线路,基本都会有“古城”元素。

近些年,古城建设看似变的非常“流行”,以至于大有盲目跟风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过一些标志性的事件。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古城建设似乎是一个最有理由立项的规划,诸如,可以还原城市厚重的历史,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助力城市文旅业绩,改善城市民生指数,提升城市的软实力……这种初级的认知并没有错,但是,古城建设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儿戏。

因此,古城建设往往会陷入“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的误区,所谓“保护历史为虚,破坏历史为实”。

试问,一些已建、在建,抑或是有规划建古城的城市,是否真的思虑周全?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古城困局:尊重历史和经济效益必须“二选一”?

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135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为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为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它们的存在,让历史记忆得以永续。

事实上,“历史文化名城”概念的提出,旨在“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

然而,愿景的实现过程却充满了磕磕绊绊。

通常讲来,我们可以把现今的古城建设大致分为“历史遗存上的复建古城”与“非遗存之上的新建古城”。对于前者,我们要时刻警惕,“拆旧”不等于“修复”,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时,两类古城建设都要避免同质化的侵扰。

时至今日,若将一位不知情的游客蒙住双眼,带到几座新建的古城中央,周游一番,再通过照片辨认,游客很可能依旧无法辨别照片的归属。因为,这些新建筑,同质化十分严重。建筑最容易重建,但是这种“人造”古城,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活化,街区的重现,而显得很空洞。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古城遗迹,在复建之前,原本都融入在市井之中,烟火气十足。但是有的地方在后期古城“修复”中,基本采取了居民外迁,“拆旧建新”,打造成为景区。失去了人气的古城,本地人觉得丢失了所有记忆,外地游客觉得去哪里都能看到这样的建筑,仅此而已。

在山东西南部的某座古城之中,保留了几十处二战遗迹,其中,一堵二战时弹孔斑驳的墙面,游人每每遇见,总会不由得去触摸,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顺势了解到了当地的历史,颇具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古老的遗迹置身于新生的古城之中,丝毫没有违和感,反而倍添些许历史的厚重。

同样,在山东东部某新址新建古城,因其不断有推陈出新的爆款活动,一直是当地网红打卡地。这个古城建在城区中,除了以仿古建筑传达当地历史,邀请名家开设工作室,定期举办文娱活动,打造IP效应,带来了持续的活力。

足可见,两个匿名案例传达出:古城建设,尊重历史应为最先,其次,古城建好之后,如何永续的运营下去,总不能劳民伤财,到头来“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

图片来源:摄图网

风口之下,“历史文化名城”不能成为“万能灵药”

大凡古城的开发建设,往往需要地方政府、智库专家团(文物规划部门),以及承建开发方作为主要参与。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一般会遵循“轻重缓急原则”,即,紧急又重要、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不紧急。那么,这个规则放在“古城建设”可行否?真不一定。

或许,在某地某古城建设之前,在智库专家团看来,古城保护是紧急又重要,不重要不紧急的是拉动经济;在承建开发方看来,尽快收益是紧急又重要,不重要不紧急是文物保护;在地方政府看来,又换了方向,创收减债是紧急又重要。

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曾发布《关于部分保护不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通报》,通报批评了五个保护不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限期整改。

根据《通报》,2017年至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评估检查。评估检查发现,山东省聊城市存在在古城内大拆大建、大搞房地产开发问题,山西省大同市、河南省洛阳市存在在古城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大拆大建、拆真建假问题,陕西省韩城市存在破坏古城山水环境格局问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存在搬空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后长期闲置不管问题。

此外,通报提到,对于整改不到位的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将提请国务院撤销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通报还强调,各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健全保护制度,完善保护规划,严格规划实施,加大保护投入,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延续城乡历史文脉,保护中华文化基因,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

诚然,谁也不想登上首批被撤销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单。问题出在哪?“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确实存在。

随后,有报道称,之于韩城,1986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曾指出,韩城“旧城内保存大量具有传统风貌的街道及四合院民居”。1988年编制的《韩城市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也提出,古城重点保护一条龙格局的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民居。但在2011年和2015年的两次征迁工作中,旧城建筑与传统街巷被拆毁,名城的核心价值遭到破坏。

不得不说,山东聊城的回应是迅速诚恳的,至今,在聊城市人民政府官网仍可找到相应公告。

“2019年3月14日,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对我市存在在古城内大拆大建、大搞房地产开发问题进行了通报批评,全市上下受到极大的警示和触动。通报之后,市委、市政府集全市之力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整改工作。经过几个月紧张而有序的努力,聊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整改工作初见成效。6月20至21日,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来我市进行调研,对我市整改工作的方向、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整改效果给予了肯定。”

此外,该公告提到,聊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了《聊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深化整改方案(2019-2021年)》。

突破“古城运营天花板”,山东任重道远

山东青岛的陈先生告诉界面山东,2020年春夏之交,他带着孩子到山东某新建古村落游玩,该古村落的构思是基于当地坊间传说与生产生活习俗,前些年因为一年一度的节庆活动频频见诸报端。或许,因为疫情,游玩过程只有陈先生一行两人。比起人气的落寞,整个古村并没有任何一个工作人员的出现。

泛绿的湖水,丝苔遍布,建筑残破,满地枯枝败叶,弄巷商业街,古色古香的底商,除了一家饭店,其余基本闲置,甚至,有培训机构在此租赁,格格不入。从一些开放殿堂中陈放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古村落的原始构思是可取的,只是选址离中心城区较远,以及缺乏后续的运营能力而衰败。几十元的门票,物非所值。

游玩古城,并非孤立的只看建筑,中国历史厚重的城市数不胜数,对于游客来说,一个地方的历史只能是“小众文化”。尤其在旅游淡旺季明显的北方城市,古城“生存”尤为重要。因此,古城必须有完善的后续运营。

作为文化旅游大省,目前,山东有1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些年,山东的古城建设也涌现出了一批可圈可点的代表作,诸如青州古城、台儿庄古城、沂州古城等,也不乏一些曾经被各方面点名批评的古城之作,确实应该反思。

其中,青州古城内现存古街巷上百条,肌理清晰,空间布局完整,较为完好的保留了明清古城传统风貌,内涵丰富的街巷名称也延续了几百上千年;台儿庄古城重建时,专门成立了古城抢救保护机构,开展前期素材收集整理工作,至今历史遗迹颇多……

目前,山东有多个在建或者规划中的古城,可以肯定,每一座古城在规划之初均有美好的愿景,但是,山东的古城建设仍旧需要规避诸多问题。

历史遗存上的复建古城不能再重蹈“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的覆辙,尤其对于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国家层面对其历史过往以及遗存保护的肯定,失去历史遗存,等于失去了灵魂,古城存在的意义,荡然无存。

对于非遗存之上的新建古城,一定是基于当地真实存在的历史之上,脱离历史而平地起高楼,注定要成为无稽之谈。

无论是复建古城,还是新建古城,其最终的着眼点仍旧是:活化历史,追求经济效益。山东是典型的北方经济大省,旅游淡旺季明显,此时,规划运营要跟上时代。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出行意愿相对消极的当下,如何争取有限的客源,从远期规划开始,就要颇费思量,“学习”不失为一种提升自我的捷径。

从旅游学角度,古城是一个静态的历史概念,而游客是动态的个体,游客有选择或抛弃古城的权力。旅游业者要研究的是,如何让静态不断吸引动态,即增加黏度,触发互动。这在后疫情时期出游意愿消极的阶段尤为重要,客源珍贵,需要古城修炼内功。

此外,我国的古城数不胜数,几乎每一个都在强调自身“历史悠久”。如此千篇一律,长此以往,游客也会审美疲劳。最终,游客只会知道:这又是一片灰白砖瓦的历史建筑,比某一处的房屋多了一点,面积更大了一点,仅此而已。

由此,优秀的古城范例正是能得到不断的发展正是得益于不断创新的旅游产品和营销模式,通俗讲来,古城作为景区概念,亦需要网红爆款。

图片来源:沂州古城公众号

开放之争无定论,古城如何稳定人气?

不难看出,古城的后续运营保障终归是人气,而影响人气的第一道屏障便是门票。

当年,凤凰古城收费沸沸扬扬,短期内导致了散客骤降,当地客栈旅馆入住率大幅下跌。时古城内商户指责当地有关部门不理会商户经济损失,尽管古城仅用4天赚足了上百万门票收益,但客源却同比减少逾六成。

古城收费行不行?谁也不能妄下定论。但凡因地制宜,拥有长久的人气,皆可行。过高的门票价格会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部分游客入园,入驻商家会有损失,现在许多古城开始摒弃门票,独辟蹊径,通过其他的途径和方式来吸引客源。

目前,在山东,青州古城、沂州古城等,皆是开放式的代表,此外,尚未开放的莒国古城,也在某次官宣中决定“开放”。我们无法预判一些古城的今后经营走向,只能以客观视角挖掘其现阶段的工作亮点,或许能为山东古城建设提供些许思路。

据悉,莒国古城已经借鉴了国内30多座代表性古城的先进理念。虽然带有诸多光环,古老的莒文化亦在山东有着重要地位,但莒国古城毫不掩饰“好学”精神。

莒国古城,建在莒县城区,如此有了开放的“底气”。莒县并非国内一线的旅游目的地,开放运营可谓因地制宜。

图片来源:莒国古城官网(效果图)

根据规划,莒国古城开放式的街区,并非孤悬,与整个繁华的莒县县城互联互通、融为一体,市民游客可自由进出,也为诸多业态提供了客源保证。

除了延绵数千年的莒文化为灵魂,融合“文旅商”理念,在商业街散落布局着莒王宫、城阳王府、文昌阁等十大文化景观,“三步一商、五步一景”,目之所及,皆有故事,避免了商业与景致割裂带来的“审美疲劳”。

此外,失去了门票收入的古城,如何独辟蹊径吸引客源?

去年国庆节黄金周,沂州古城举办了“机车电音节”,百余辆机车集中亮相,火爆网络。时虽有些许“与传统不搭”的质疑,但最终你会发现,弘扬传统文化与现代重视差异化的新鲜体验并不矛盾。

事实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深度融合才能互动共荣。渔鼓评书、儿童汉服游学等体现传统文化的活动,机甲人互动、空中芭蕾等充满着浓浓现代气息的表演,古今中外联袂献礼,有人说,沂州古城是在探索一场“跨界”实验:沐浴2000余年岁月时光,沂州古城的底色应是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而当“文化+”,遇到美食、音乐、科技,景区便有了生命力。

据悉,整个黄金周,沂州古城吸引了32.6万人来游玩,刷新了临沂旅游行业的新纪录。

古城建设,希冀与挑战并存,任重道远。期待山东发挥文化大省的本色,规范建设,为世人呈现更多可圈可点的“样板”古城作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文旅观察| 告别千篇一律,山东古城建设如何突破“审美疲劳”?

古城建设如火如荼,是否真的思虑周全?

文| 陈明一

近些时日,山东的“莒国古城”火了,这个被列为“山东省重大建设项目、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古城,因其迅猛的招商速度而走红。

近些年,全国多地开始兴起古城建设,不难看出,它寄托着城市发展的新希望。然而,真能如愿吗?

历史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犹记得,当年有学者批判过一些城市不惧规划,“一窝蜂”建写字楼。所谓“看得到开头,猜得到结尾”,大片写字楼区因区位局限、招商不力等,纷纷闲置。

“住宅楼是公鸡,只能售卖带来一次‘收益’;写字楼是母鸡,反复租赁,长期税收。”其实,“公鸡母鸡论”在传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界面山东注意到,如今,一些古城建设也开始重蹈覆辙。

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春节期间,国内旅游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春暖花开时,朋友圈开始频繁出现旅游社朋友发布的线路页卡,这是国内游复苏的信号。细观这些线路,基本都会有“古城”元素。

近些年,古城建设看似变的非常“流行”,以至于大有盲目跟风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过一些标志性的事件。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古城建设似乎是一个最有理由立项的规划,诸如,可以还原城市厚重的历史,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助力城市文旅业绩,改善城市民生指数,提升城市的软实力……这种初级的认知并没有错,但是,古城建设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并不是儿戏。

因此,古城建设往往会陷入“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的误区,所谓“保护历史为虚,破坏历史为实”。

试问,一些已建、在建,抑或是有规划建古城的城市,是否真的思虑周全?

图片来源:摄图网

古城困局:尊重历史和经济效益必须“二选一”?

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135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有的曾是王朝都城;有的曾是当时的政治、经济重镇;有的曾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有的因为拥有珍贵的文物遗迹而享有盛名;有的则因为出产精美的工艺品而著称于世。”它们的存在,让历史记忆得以永续。

事实上,“历史文化名城”概念的提出,旨在“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

然而,愿景的实现过程却充满了磕磕绊绊。

通常讲来,我们可以把现今的古城建设大致分为“历史遗存上的复建古城”与“非遗存之上的新建古城”。对于前者,我们要时刻警惕,“拆旧”不等于“修复”,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同时,两类古城建设都要避免同质化的侵扰。

时至今日,若将一位不知情的游客蒙住双眼,带到几座新建的古城中央,周游一番,再通过照片辨认,游客很可能依旧无法辨别照片的归属。因为,这些新建筑,同质化十分严重。建筑最容易重建,但是这种“人造”古城,由于缺乏对历史文化的活化,街区的重现,而显得很空洞。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古城遗迹,在复建之前,原本都融入在市井之中,烟火气十足。但是有的地方在后期古城“修复”中,基本采取了居民外迁,“拆旧建新”,打造成为景区。失去了人气的古城,本地人觉得丢失了所有记忆,外地游客觉得去哪里都能看到这样的建筑,仅此而已。

在山东西南部的某座古城之中,保留了几十处二战遗迹,其中,一堵二战时弹孔斑驳的墙面,游人每每遇见,总会不由得去触摸,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顺势了解到了当地的历史,颇具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古老的遗迹置身于新生的古城之中,丝毫没有违和感,反而倍添些许历史的厚重。

同样,在山东东部某新址新建古城,因其不断有推陈出新的爆款活动,一直是当地网红打卡地。这个古城建在城区中,除了以仿古建筑传达当地历史,邀请名家开设工作室,定期举办文娱活动,打造IP效应,带来了持续的活力。

足可见,两个匿名案例传达出:古城建设,尊重历史应为最先,其次,古城建好之后,如何永续的运营下去,总不能劳民伤财,到头来“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

图片来源:摄图网

风口之下,“历史文化名城”不能成为“万能灵药”

大凡古城的开发建设,往往需要地方政府、智库专家团(文物规划部门),以及承建开发方作为主要参与。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一般会遵循“轻重缓急原则”,即,紧急又重要、紧急不重要、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不紧急。那么,这个规则放在“古城建设”可行否?真不一定。

或许,在某地某古城建设之前,在智库专家团看来,古城保护是紧急又重要,不重要不紧急的是拉动经济;在承建开发方看来,尽快收益是紧急又重要,不重要不紧急是文物保护;在地方政府看来,又换了方向,创收减债是紧急又重要。

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曾发布《关于部分保护不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通报》,通报批评了五个保护不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限期整改。

根据《通报》,2017年至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评估检查。评估检查发现,山东省聊城市存在在古城内大拆大建、大搞房地产开发问题,山西省大同市、河南省洛阳市存在在古城或历史文化街区内大拆大建、拆真建假问题,陕西省韩城市存在破坏古城山水环境格局问题,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存在搬空历史文化街区居民后长期闲置不管问题。

此外,通报提到,对于整改不到位的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将提请国务院撤销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通报还强调,各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健全保护制度,完善保护规划,严格规划实施,加大保护投入,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延续城乡历史文脉,保护中华文化基因,促进城乡高质量发展。

诚然,谁也不想登上首批被撤销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单。问题出在哪?“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确实存在。

随后,有报道称,之于韩城,1986年,《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关于请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报告》曾指出,韩城“旧城内保存大量具有传统风貌的街道及四合院民居”。1988年编制的《韩城市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也提出,古城重点保护一条龙格局的明清古街道、一群古建筑、一批四合院民居。但在2011年和2015年的两次征迁工作中,旧城建筑与传统街巷被拆毁,名城的核心价值遭到破坏。

不得不说,山东聊城的回应是迅速诚恳的,至今,在聊城市人民政府官网仍可找到相应公告。

“2019年3月14日,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对我市存在在古城内大拆大建、大搞房地产开发问题进行了通报批评,全市上下受到极大的警示和触动。通报之后,市委、市政府集全市之力迅速开展了一系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整改工作。经过几个月紧张而有序的努力,聊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整改工作初见成效。6月20至21日,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来我市进行调研,对我市整改工作的方向、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整改效果给予了肯定。”

此外,该公告提到,聊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了《聊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深化整改方案(2019-2021年)》。

突破“古城运营天花板”,山东任重道远

山东青岛的陈先生告诉界面山东,2020年春夏之交,他带着孩子到山东某新建古村落游玩,该古村落的构思是基于当地坊间传说与生产生活习俗,前些年因为一年一度的节庆活动频频见诸报端。或许,因为疫情,游玩过程只有陈先生一行两人。比起人气的落寞,整个古村并没有任何一个工作人员的出现。

泛绿的湖水,丝苔遍布,建筑残破,满地枯枝败叶,弄巷商业街,古色古香的底商,除了一家饭店,其余基本闲置,甚至,有培训机构在此租赁,格格不入。从一些开放殿堂中陈放的历史资料可以看出,古村落的原始构思是可取的,只是选址离中心城区较远,以及缺乏后续的运营能力而衰败。几十元的门票,物非所值。

游玩古城,并非孤立的只看建筑,中国历史厚重的城市数不胜数,对于游客来说,一个地方的历史只能是“小众文化”。尤其在旅游淡旺季明显的北方城市,古城“生存”尤为重要。因此,古城必须有完善的后续运营。

作为文化旅游大省,目前,山东有1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些年,山东的古城建设也涌现出了一批可圈可点的代表作,诸如青州古城、台儿庄古城、沂州古城等,也不乏一些曾经被各方面点名批评的古城之作,确实应该反思。

其中,青州古城内现存古街巷上百条,肌理清晰,空间布局完整,较为完好的保留了明清古城传统风貌,内涵丰富的街巷名称也延续了几百上千年;台儿庄古城重建时,专门成立了古城抢救保护机构,开展前期素材收集整理工作,至今历史遗迹颇多……

目前,山东有多个在建或者规划中的古城,可以肯定,每一座古城在规划之初均有美好的愿景,但是,山东的古城建设仍旧需要规避诸多问题。

历史遗存上的复建古城不能再重蹈“拆旧建新、拆真建假”的覆辙,尤其对于一些“历史文化名城”,这是国家层面对其历史过往以及遗存保护的肯定,失去历史遗存,等于失去了灵魂,古城存在的意义,荡然无存。

对于非遗存之上的新建古城,一定是基于当地真实存在的历史之上,脱离历史而平地起高楼,注定要成为无稽之谈。

无论是复建古城,还是新建古城,其最终的着眼点仍旧是:活化历史,追求经济效益。山东是典型的北方经济大省,旅游淡旺季明显,此时,规划运营要跟上时代。尤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出行意愿相对消极的当下,如何争取有限的客源,从远期规划开始,就要颇费思量,“学习”不失为一种提升自我的捷径。

从旅游学角度,古城是一个静态的历史概念,而游客是动态的个体,游客有选择或抛弃古城的权力。旅游业者要研究的是,如何让静态不断吸引动态,即增加黏度,触发互动。这在后疫情时期出游意愿消极的阶段尤为重要,客源珍贵,需要古城修炼内功。

此外,我国的古城数不胜数,几乎每一个都在强调自身“历史悠久”。如此千篇一律,长此以往,游客也会审美疲劳。最终,游客只会知道:这又是一片灰白砖瓦的历史建筑,比某一处的房屋多了一点,面积更大了一点,仅此而已。

由此,优秀的古城范例正是能得到不断的发展正是得益于不断创新的旅游产品和营销模式,通俗讲来,古城作为景区概念,亦需要网红爆款。

图片来源:沂州古城公众号

开放之争无定论,古城如何稳定人气?

不难看出,古城的后续运营保障终归是人气,而影响人气的第一道屏障便是门票。

当年,凤凰古城收费沸沸扬扬,短期内导致了散客骤降,当地客栈旅馆入住率大幅下跌。时古城内商户指责当地有关部门不理会商户经济损失,尽管古城仅用4天赚足了上百万门票收益,但客源却同比减少逾六成。

古城收费行不行?谁也不能妄下定论。但凡因地制宜,拥有长久的人气,皆可行。过高的门票价格会在一定程度上阻隔部分游客入园,入驻商家会有损失,现在许多古城开始摒弃门票,独辟蹊径,通过其他的途径和方式来吸引客源。

目前,在山东,青州古城、沂州古城等,皆是开放式的代表,此外,尚未开放的莒国古城,也在某次官宣中决定“开放”。我们无法预判一些古城的今后经营走向,只能以客观视角挖掘其现阶段的工作亮点,或许能为山东古城建设提供些许思路。

据悉,莒国古城已经借鉴了国内30多座代表性古城的先进理念。虽然带有诸多光环,古老的莒文化亦在山东有着重要地位,但莒国古城毫不掩饰“好学”精神。

莒国古城,建在莒县城区,如此有了开放的“底气”。莒县并非国内一线的旅游目的地,开放运营可谓因地制宜。

图片来源:莒国古城官网(效果图)

根据规划,莒国古城开放式的街区,并非孤悬,与整个繁华的莒县县城互联互通、融为一体,市民游客可自由进出,也为诸多业态提供了客源保证。

除了延绵数千年的莒文化为灵魂,融合“文旅商”理念,在商业街散落布局着莒王宫、城阳王府、文昌阁等十大文化景观,“三步一商、五步一景”,目之所及,皆有故事,避免了商业与景致割裂带来的“审美疲劳”。

此外,失去了门票收入的古城,如何独辟蹊径吸引客源?

去年国庆节黄金周,沂州古城举办了“机车电音节”,百余辆机车集中亮相,火爆网络。时虽有些许“与传统不搭”的质疑,但最终你会发现,弘扬传统文化与现代重视差异化的新鲜体验并不矛盾。

事实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深度融合才能互动共荣。渔鼓评书、儿童汉服游学等体现传统文化的活动,机甲人互动、空中芭蕾等充满着浓浓现代气息的表演,古今中外联袂献礼,有人说,沂州古城是在探索一场“跨界”实验:沐浴2000余年岁月时光,沂州古城的底色应是古香古色的传统文化,而当“文化+”,遇到美食、音乐、科技,景区便有了生命力。

据悉,整个黄金周,沂州古城吸引了32.6万人来游玩,刷新了临沂旅游行业的新纪录。

古城建设,希冀与挑战并存,任重道远。期待山东发挥文化大省的本色,规范建设,为世人呈现更多可圈可点的“样板”古城作品。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