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没有人比她们更懂电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没有人比她们更懂电脑

认为只有男性才用英特尔的人则需要知道:史上第一位程序员爱达·洛芙莱斯是女性,WIFI之母海蒂·拉玛也是女性……

文|橙雨伞公益

最近,曾因性别话题而不断掀起公众讨论的杨笠又引起了一番争议。

这回不是因为杨笠又说了什么金句,而是因为杨笠代言了英特尔。

当她站上了英特尔的代言人位置时,很多男人坐不住了。

有的把她“普通自信”“男的垃圾”等表演截图翻了出来,作为“侮辱男性”、“挑起性别对立”的证据;有的把矛头转向英特尔,“请骂男人的人来代言男人才购买的电子产品?商家的小脑袋瓜热昏头了吧”;有的对杨笠进行人身攻击;有的发起了举报……

很快,杨笠的代言被取消。

槽点太多,竟不知如何说起,只想引用易立竞老师的话感叹:“男人,怎么这么容易紧张?”

有人说,杨笠的表演,50%靠杨笠,剩下50%靠感到被冒犯的男人的互动演出。

但这回开始“演出”的,不只是跳脚的紧张男人,也不只是匆匆下架杨笠代言物料的英特尔,还有向世界抛出了笑声、不再乖巧沉默的女人。

紧张男人众生相:谁感到了被冒犯?

对于这一事件,各大社交媒体评论区里,反应最激烈的男性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代入感极强的“中国男孩”。

代表性言论是“不是在骂中国男性都是垃圾吗?怎么还让她代言?”

听到“普通又自信”,就不由得代入自己是被针对的对象;看到杨笠代言,就不由得代入买了英特尔的自己是那个“垃圾”。

代入感这么强,不由得让人深思:这些人和在《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发布征求意见稿时,自动代入“中国女性马上要被外国人抢走中国男人要打光棍”,恨不得用键盘冲锋陷阵、舍生忘死“保护中国女孩”的中国男孩是不是同一批?

第二类,“理性中立”的割席派。

秉持着 “你可以冒犯,但你要限定你冒犯的对象不是我”、“只要我割席,骂的就不是我”原则,指摘杨笠一杆子打死了所有男人。

第三类,3C品类首席产品官。

典型心态是“没人比男人更懂电子产品”——在这个事件里,则是“除了男人,没人用英特尔”。

同类人群可能还有:你家隔壁那个说女生上了高中,理科就会后劲不足的老师,你身边那个日常高谈女司机开车技术不行的邻居。

第四类,女权鉴定师。

认为只有自己慧眼识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女权”。

虽然不知道波伏娃的《第二性》在写什么、不知道身边的女性朋友因月经可能要遭受何等痛苦、不认为自己的每一次晋升都可能享受了性别红利,但认为自己深刻地知道:杨笠的脱口秀不是脱口秀,杨笠的性别观点不是女权是“女拳”,只有AMD的CEO苏姿丰“才是真正的女权”。

即使可能在前一天,他还不知道苏姿丰是谁。

尊重平等的人都是相似的,而不尊重平等的人则各有各的偏狭:

代入感强到杨笠的一两句话就像打到自己伤口的人,需要反思的是,自己是不是就是她口中的那个普信男。

自以为不是“普信男”就能割席的人,则需要学习一下何为结构性的不平等不公正——在这构筑了数千年的父权结构中,每个人实际上都很可能不知不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认为只有男性才用英特尔的人则需要知道:史上第一位程序员爱达·洛芙莱斯是女性,WIFI之母海蒂·拉玛也是女性……

图源自微博博主Pfaueninsel

男性在电子产品购买占比方面仅比女性高6.3%(北京统计局2020年数据);与此同时,最高院数据显示,男司机万人发案率是女司机的8.8倍。

汽车、3C、口红、粉色……所谓的商品性别属性,不过是人为制造的刻板印象。

而女权鉴定师就更可笑了——都不用说男性无法替代女性的声音表达、很难体会女性的身体经验与社会困境,今天他们拿AMD CEO作为女权样本,也只是试图用一位女性去攻击、贬低另一位女性。

假如没有杨笠代言事件发生,他们可能会对类似的女性说“女人读这么多书干什么?科研是男性的专属”——毕竟曾经就是这么评论颜宁的。

于是我们便知道,男性不是容易紧张,是选择性紧张,是选择对开始大声说话的女人感到紧张。男性不是对性别对立感到冒犯,是对不利于自己的性别对立感到冒犯。

制造性别对立,还用得着杨笠?

为什么很多男性看到杨笠就紧张到跳脚,甚至到要举报的地步?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杨笠制造了“性别对立”。

可惜的是,他们举报错人了。杨笠的能耐恐怕没这么大。性别对立用不着她制造,作为父权制结构的产物,性别对立早已存在。而杨笠,不过只是拎出了本就存在的事实,再将它表演了出来。

恩格斯早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指出,在私有制下,家庭存在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剥削,“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

在女权主义运动使女性获得更充分的劳动参与权利、受教育权、政治权利前,女性被困于家庭中、隔离于社会生产之外,这一不平等的分工本身就将男性与女性进行了对立。

在经济角色的对立基础上,父权制还对男性与女性都加以了对立的要求:性别气质上,女性需要乖顺温和、男性需要具备更强的攻击性;公众参与上,女性需要沉默无声,男性则可以高谈阔论。

这一套要求在本质上对两性而言都是看不见的牢笼,但对男性而言毋庸置疑更加有利。

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商业、科学、喜剧等被某些男性认为“本应属于男性的领域”(实际上应当是“本应属于人类的领域”),感到“被抢了地盘”的他们就开始“跳脚”。

用记者王磬的话说:“刺痛他们的或许从来都不是‘杨笠’说了什么,而是‘女人们竟然笑出来了’。”

杨笠发难的对象从来不是任何一个男性个体,而是模糊的男性群像。女性发笑的原因,实际上也是这一群像背后已经开始松动的腐朽结构——而这些代入感极强的男性,却以为要推翻的是他们。

因此,他们绝不只是对杨笠跳脚,他们同样对拿下了博士学位的知识女性跳脚,对打碎了天花板的商业女性跳脚,对突破了职业刻板印象的女性科学家跳脚。

而如果要说杨笠的脱口秀就是女权表达,那她已经够温和了。

我们反而需要更多更激烈的声音,“猛一点、狠一点”,把玻璃心打碎,把压迫所有性别的结构打碎,去争取更多、创造更多。

英特尔的困境:想吃女权饭,先学什么是平等

英特尔这一回栽了跟头,但不是因为想蹭热度(或者也有想吃购买力越来越强的女性市场蛋糕的考量)而请“错”了杨笠,而是匆匆撤下杨笠代言物料的行为。

或许创立于1968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女权主义浪潮的英特尔没想到,在中国,世道也变了。

女权主义能不能当饭吃?先不说正如前文所说,杨笠的脱口秀称不上多激进严密的女权表演,就算女权是一碗有商业价值的饭,也需要想参与分一杯羹的商家真正懂得什么是性别平等。

中国女性吃哪一套?珀莱雅给出了好答案。

今年国际妇女节,珀莱雅联合中国妇女报发起了#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的主题活动,并且邀请了女嘻哈歌手、曾就性别议题创作音乐作品的于贞拍摄了主题片。发布后,分享、点赞量均迅速突破10w+,评论量破万,并成功点燃了当天的朋友圈,成为了现象级营销案例。

从这一营销活动的表达来看,珀莱雅聚焦的仅仅是商业上的回报吗?不,性别议题的准确洞察、能引发共鸣的正向价值观,才是让许多有共情能力与反思能力的人委屈、悲悯、动容的根本。

这也是使得片尾#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坚实立足点的表达,成为了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并加以赞誉的理由。

真希望想吃女权饭的公司们“抄作业”的时候,去抄对成绩好、学到位的“同学”,去抄对女性真实困境的体察,去抄崇尚公正平等的价值观。

只有表面迎合女性市场,实则对性别平等毫无立场的商人,才需要在舆论场中仓皇奔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英特尔

5.3k
  • 先导智能(300450.SZ):公司目前已获得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固态电池关键设备订单
  • 英特尔完成首台商用高数值孔径EUV光刻机组装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没有人比她们更懂电脑

认为只有男性才用英特尔的人则需要知道:史上第一位程序员爱达·洛芙莱斯是女性,WIFI之母海蒂·拉玛也是女性……

文|橙雨伞公益

最近,曾因性别话题而不断掀起公众讨论的杨笠又引起了一番争议。

这回不是因为杨笠又说了什么金句,而是因为杨笠代言了英特尔。

当她站上了英特尔的代言人位置时,很多男人坐不住了。

有的把她“普通自信”“男的垃圾”等表演截图翻了出来,作为“侮辱男性”、“挑起性别对立”的证据;有的把矛头转向英特尔,“请骂男人的人来代言男人才购买的电子产品?商家的小脑袋瓜热昏头了吧”;有的对杨笠进行人身攻击;有的发起了举报……

很快,杨笠的代言被取消。

槽点太多,竟不知如何说起,只想引用易立竞老师的话感叹:“男人,怎么这么容易紧张?”

有人说,杨笠的表演,50%靠杨笠,剩下50%靠感到被冒犯的男人的互动演出。

但这回开始“演出”的,不只是跳脚的紧张男人,也不只是匆匆下架杨笠代言物料的英特尔,还有向世界抛出了笑声、不再乖巧沉默的女人。

紧张男人众生相:谁感到了被冒犯?

对于这一事件,各大社交媒体评论区里,反应最激烈的男性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代入感极强的“中国男孩”。

代表性言论是“不是在骂中国男性都是垃圾吗?怎么还让她代言?”

听到“普通又自信”,就不由得代入自己是被针对的对象;看到杨笠代言,就不由得代入买了英特尔的自己是那个“垃圾”。

代入感这么强,不由得让人深思:这些人和在《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发布征求意见稿时,自动代入“中国女性马上要被外国人抢走中国男人要打光棍”,恨不得用键盘冲锋陷阵、舍生忘死“保护中国女孩”的中国男孩是不是同一批?

第二类,“理性中立”的割席派。

秉持着 “你可以冒犯,但你要限定你冒犯的对象不是我”、“只要我割席,骂的就不是我”原则,指摘杨笠一杆子打死了所有男人。

第三类,3C品类首席产品官。

典型心态是“没人比男人更懂电子产品”——在这个事件里,则是“除了男人,没人用英特尔”。

同类人群可能还有:你家隔壁那个说女生上了高中,理科就会后劲不足的老师,你身边那个日常高谈女司机开车技术不行的邻居。

第四类,女权鉴定师。

认为只有自己慧眼识珠,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女权”。

虽然不知道波伏娃的《第二性》在写什么、不知道身边的女性朋友因月经可能要遭受何等痛苦、不认为自己的每一次晋升都可能享受了性别红利,但认为自己深刻地知道:杨笠的脱口秀不是脱口秀,杨笠的性别观点不是女权是“女拳”,只有AMD的CEO苏姿丰“才是真正的女权”。

即使可能在前一天,他还不知道苏姿丰是谁。

尊重平等的人都是相似的,而不尊重平等的人则各有各的偏狭:

代入感强到杨笠的一两句话就像打到自己伤口的人,需要反思的是,自己是不是就是她口中的那个普信男。

自以为不是“普信男”就能割席的人,则需要学习一下何为结构性的不平等不公正——在这构筑了数千年的父权结构中,每个人实际上都很可能不知不觉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认为只有男性才用英特尔的人则需要知道:史上第一位程序员爱达·洛芙莱斯是女性,WIFI之母海蒂·拉玛也是女性……

图源自微博博主Pfaueninsel

男性在电子产品购买占比方面仅比女性高6.3%(北京统计局2020年数据);与此同时,最高院数据显示,男司机万人发案率是女司机的8.8倍。

汽车、3C、口红、粉色……所谓的商品性别属性,不过是人为制造的刻板印象。

而女权鉴定师就更可笑了——都不用说男性无法替代女性的声音表达、很难体会女性的身体经验与社会困境,今天他们拿AMD CEO作为女权样本,也只是试图用一位女性去攻击、贬低另一位女性。

假如没有杨笠代言事件发生,他们可能会对类似的女性说“女人读这么多书干什么?科研是男性的专属”——毕竟曾经就是这么评论颜宁的。

于是我们便知道,男性不是容易紧张,是选择性紧张,是选择对开始大声说话的女人感到紧张。男性不是对性别对立感到冒犯,是对不利于自己的性别对立感到冒犯。

制造性别对立,还用得着杨笠?

为什么很多男性看到杨笠就紧张到跳脚,甚至到要举报的地步?

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杨笠制造了“性别对立”。

可惜的是,他们举报错人了。杨笠的能耐恐怕没这么大。性别对立用不着她制造,作为父权制结构的产物,性别对立早已存在。而杨笠,不过只是拎出了本就存在的事实,再将它表演了出来。

恩格斯早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指出,在私有制下,家庭存在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剥削,“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

在女权主义运动使女性获得更充分的劳动参与权利、受教育权、政治权利前,女性被困于家庭中、隔离于社会生产之外,这一不平等的分工本身就将男性与女性进行了对立。

在经济角色的对立基础上,父权制还对男性与女性都加以了对立的要求:性别气质上,女性需要乖顺温和、男性需要具备更强的攻击性;公众参与上,女性需要沉默无声,男性则可以高谈阔论。

这一套要求在本质上对两性而言都是看不见的牢笼,但对男性而言毋庸置疑更加有利。

因此,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商业、科学、喜剧等被某些男性认为“本应属于男性的领域”(实际上应当是“本应属于人类的领域”),感到“被抢了地盘”的他们就开始“跳脚”。

用记者王磬的话说:“刺痛他们的或许从来都不是‘杨笠’说了什么,而是‘女人们竟然笑出来了’。”

杨笠发难的对象从来不是任何一个男性个体,而是模糊的男性群像。女性发笑的原因,实际上也是这一群像背后已经开始松动的腐朽结构——而这些代入感极强的男性,却以为要推翻的是他们。

因此,他们绝不只是对杨笠跳脚,他们同样对拿下了博士学位的知识女性跳脚,对打碎了天花板的商业女性跳脚,对突破了职业刻板印象的女性科学家跳脚。

而如果要说杨笠的脱口秀就是女权表达,那她已经够温和了。

我们反而需要更多更激烈的声音,“猛一点、狠一点”,把玻璃心打碎,把压迫所有性别的结构打碎,去争取更多、创造更多。

英特尔的困境:想吃女权饭,先学什么是平等

英特尔这一回栽了跟头,但不是因为想蹭热度(或者也有想吃购买力越来越强的女性市场蛋糕的考量)而请“错”了杨笠,而是匆匆撤下杨笠代言物料的行为。

或许创立于1968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女权主义浪潮的英特尔没想到,在中国,世道也变了。

女权主义能不能当饭吃?先不说正如前文所说,杨笠的脱口秀称不上多激进严密的女权表演,就算女权是一碗有商业价值的饭,也需要想参与分一杯羹的商家真正懂得什么是性别平等。

中国女性吃哪一套?珀莱雅给出了好答案。

今年国际妇女节,珀莱雅联合中国妇女报发起了#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的主题活动,并且邀请了女嘻哈歌手、曾就性别议题创作音乐作品的于贞拍摄了主题片。发布后,分享、点赞量均迅速突破10w+,评论量破万,并成功点燃了当天的朋友圈,成为了现象级营销案例。

从这一营销活动的表达来看,珀莱雅聚焦的仅仅是商业上的回报吗?不,性别议题的准确洞察、能引发共鸣的正向价值观,才是让许多有共情能力与反思能力的人委屈、悲悯、动容的根本。

这也是使得片尾#性别不是边界线,偏见才是#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有坚实立足点的表达,成为了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并加以赞誉的理由。

真希望想吃女权饭的公司们“抄作业”的时候,去抄对成绩好、学到位的“同学”,去抄对女性真实困境的体察,去抄崇尚公正平等的价值观。

只有表面迎合女性市场,实则对性别平等毫无立场的商人,才需要在舆论场中仓皇奔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