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嬉皮士”?是头戴鲜花宣扬“要做爱不要作战”的反战使者,还是沉溺于毒品和性爱的堕落一代?是理想乌托邦的创造者,还是逃避现实的软蛋?当我们对嬉皮文化做出评价前,必须了解他们真实的一面。
嬉皮文化兴起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在漫长的越南战争的催化下,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不断高涨,一部分疲于战争的青年与和平爱好者组成了嬉皮士的原型。
他们深受“垮掉一代”的影响,反对物质社会对精神的腐蚀,反对政府对个人自由的限制,崇尚回归自然、友爱互助,向往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社会。
这些叛逆的年轻人总是能轻易找到同类:留着长发,穿着花衣裳,身上的大麻味,以及脸上漫不经心的微笑,他们用行动反抗着美国政府,试图打破传统观念,让自己区别于普通市民和城市精英。
摇滚乐不能停:精神的避难所,战争的解药
在反战游行中,许多反战歌曲成为传唱至今的经典,也是嬉皮士们接头的暗号。披头士和鲍勃·迪伦、詹妮斯·乔普林的布鲁斯、杰米·亨得里克斯和杰菲逊飞艇的迷幻摇滚,都是嬉皮士们最喜爱的音乐。
(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呆在床上一整个星期,呼吁反战:Make Love No War)
这些摇滚乐有关反战、爱情、迷茫,他们把欢乐和痛苦都寄托在歌里,在音乐中求得心灵的片刻安宁,同时以微薄的一己之力向政府争取和平。
1969年,第一届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举办,在“和平与音乐”的主题号召下,嬉皮士们最盛大的一次集会拉开序幕。几十万人赤身裸体地狂欢、在泥地里打滚做爱,百无禁忌,仿佛回到亚当夏娃的原始时代。
(伍德斯托克盛况)
毒品泛滥:是灵感的催化剂,还是精神的麻醉药?
如果置身于60年代的加利福尼亚,你会发现在街道边、咖啡馆、草地上,到处都有醉生梦死地吸食大麻的年轻人。一项调查证明,当时20岁的年轻人有50%都沉迷于大麻或迷幻药,这甚至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标签。
(正在吸大麻的嬉皮士)
嬉皮士们在毒品中寻找安慰,寻找所谓的“精神自由”,在致幻作用下忍耐贫穷和饥饿。他们的生活哲学是“做你想做的一切”,而不管这样做是否正确。他们以为毒品能给人带来更深刻的灵感和思考,最终却沉迷于幻觉中不可自拔。
群居村:回到没有纷争的桃花源
1967年,美国马萨诸塞州八名学生辍学回家,建立起最初的群居村“莱顿公社”。他们生活简单,男女分居,从木屋旁的小溪里汲水,用木材烧饭,主要食品是马铃薯、玉米和大豆。
(回归原始的群居村)
随后,群居村逐渐发展壮大,遍及全国甚至欧洲。嬉皮士们抛弃现代文明,回归自由、简朴的原始生活状态,试图建立起乌托邦式的“公有社会”。然而现实并非那么简单,原始生活甚至不能让每个人填饱肚子,嬉皮士们过得并不轻松。
奇装异服:异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因为对本土物质化社会的厌弃,嬉皮士们把目光投向神秘而古老的东方国家,试图在那里找到答案。
他们开着野营车到阿富汗和印度旅行,一路受到宗教文化的感染,借鉴了许多异域风格的服饰:色彩斑斓的土耳其长袍、阿富汗外套、象征爱与和平的印花图案,再搭配嬉皮士们最爱的扎染布、繁复的珠串、破旧的牛仔,逐渐形成独特的“嬉皮服装”,引领时尚。
性解放:放任自由的爱与性
嬉皮士们不拘泥于传统的爱情观,他们提倡共享性伴侣、保护同性恋,追求快感和自由,让性与爱合理化。
这些举动在解放人们思想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恶果:离婚率上升、少女怀孕、私生子、堕胎、艾滋病,社会问题源源不断,无疑让动荡的形势雪上加霜。社会对于嬉皮士的评价也更加负面,把他们等同于不知廉耻的流氓。
(60年代嬉皮士性解放聚会上的自拍)
1980年,约翰·列侬在寓所前被一名狂热歌迷枪杀,一代传奇就此陨落,嬉皮文化也经不住政府的一次次镇压,随之慢慢衰落。
其实,大多嬉皮士都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白人子女,他们生活优越,本可以过上层人士舒适高雅的生活,却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与政府对抗。与其说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反抗精神,不如说是青春期想要与众不同的叛逆。
嬉皮士中不仅有追求乌托邦的理想主义者,更多的是迷茫的享乐主义者。他们不关心政治,也没有以实质性的行动改变社会,而是沉迷于大麻与性爱,以“自由博爱”的口号呼唤人们加入他们的阵营,这一切更像是自娱自乐的行为艺术。事实上,很多嬉皮士最终都回到社会,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上,两个年轻情侣裹着毯子相拥。40年后的今天,他们仍然在一起。)
但他们对美国的影响是难以言述的。自“嬉皮士”之后,西方国家的精神核心加深了“自由与平等”的观念,相比于之后激进的朋克运动,嬉皮文化更加润物细无声地推动着社会进步和文明解放。
原创文章,作者:晓楠,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