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碳交易价和房价一样?北上广深交易价格更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碳交易价和房价一样?北上广深交易价格更高

“碳中和”火了!我国千亿级碳交易市场有望6月落地。

文|IT时报记者  钱奕昀

编辑|挨踢妹

30秒快读

1、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有望6月落地,这将是一个千亿市场。

2、专家解读现状:北上广深公共服务碳交易价格高,广东、湖北等高能耗工厂多,天津、重庆企业交易需求不高

最近,“碳达峰”、“碳中和”火了。“双碳”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被再次提及。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在巴黎协定之后第一个长期气候目标。

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意味着,中国会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历史最高值,之后便逐渐回落;要在206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即排放的二氧化碳,与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

1月5日,生态环境部宣布,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已于1月1日启动,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将被划定碳排放限额。2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落地。试点近10年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将迎来全国集中统一交易时代。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实现低成本碳减排的关键。”中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核心专家组成员张建宇表示。

01、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有望6月落地

还记得特斯拉的最新财报吗?2020年,特斯拉首次实现盈利,但并不是因为汽车销售,而是来自向其他汽车制造商出售碳排放额度,由此获得16亿美元的巨额回报,远超该公司的7.21亿美元净利润。

图源:unsplash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除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外,还有一条路径——碳排放权交易。简而言之,就是把碳排放权当作商品,在政府规定的碳排放权配额下,低排放企业可以把未用完的碳排放配额卖给高排放企业,从而实现双赢。

据悉,全国碳排放权统一交易将于6月底前启动上线,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负责交易,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负责注册登记。

生态环境部2020年底发布《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将2225家年排放量超过2.6万吨的发电行业率先纳入重点排放单位。

“该范围将逐步扩大,最终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个行业。”张建宇说。

02、千亿市场亟待落地

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如何影响碳排放?

早在1972年底通过《京都议定书》便首次把市场交易作为减排的新路径。目前,全球有27个不同级别的司法管辖区已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其所覆盖的排放已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8%。欧盟作为全球首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于2005 年正式启动,2019 年已经进入第三个运行阶段的后期。2019 年,欧盟碳市场的配额高达18.55 亿吨,覆盖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左右。

图源:unsplash

我国自2011年起推行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广东、湖北7个试点省市,2016年推行四川、福建2个非试点省份的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截止2020年8月,全国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1169个自然人参与试点碳市场,覆盖电力、钢铁等20多个行业。7个试点省市的配额累计成交量为4.06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据国家发改委的初步分析,如果按照八大行业来测算,未来的碳排放量将会达到每年30亿到40亿吨的规模。如果是仅仅以现货交易,不推行期货交易,其交易金额是每年12亿至80亿元。如果加上期货,那么交易金额就会大幅度提升,有可能达到600亿到5000亿元。

有业内人士预计,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

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千亿市场亟待落地。

03、我国碳交易不活跃

回顾我国的试点市场,2011年以来,北京、天津、上海、湖北、重庆、广东、深圳7地相继纳入碳排放权市场交易试点地区,2013年起正式试点交易。四川、福建两个非试点地区2016年起正式交易。

除了规定的碳排放配额,市场上还有一种碳排放权叫做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指备案并在国家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产品便以配额和CCER两个品种为主。

以上海碳市场交易为例,交易产品分为现货产品和远期产品两类。现货又分为上海市碳排放配额(产品代码“SHEA”)及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产品代码“CCER”)。远期产品为上海碳配额远期(产品代码“SHEAF”)。

不过,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并不算活跃。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2021年1月1日至3月24日,52个交易日内,有交量的仅28天,SHEA总交易量19.07万吨,总交易额780.36万元,平均日交易量3367.35吨,平均日交易额15.01万元。CCER交易量和交易额均为0。

图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根据《2019年上海碳市场报告》,自2013年11月26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碳市场共运行1422个交易日,现货产品累计成交 1.28 亿吨,累计交易额13.91亿元;其中,SHEA累计成交3950.79万吨,累计交易额为8.26亿元;CCER累计成交8,889.24万吨,累计交易额为5.65亿元。

《2019年上海碳市场报告》还显示,2019年,全国9个碳市场总交易量1.31亿吨,其中上海碳市场总交易量2195.33万吨。排名第一的广东,交易总量5444.55万吨,其中配额交易量4538.36万吨,CCER交易量1416.79万吨。

图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04、交易挑战复杂多样

“总体来讲,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活跃。单纯以履约为目标的控制企业在完成减排目标后没有参与配额交易的动力,使得市场活跃度不高从而弱化了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良之零碳创始管理合伙人李思超说。

李思超还指出,地区差异也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面临的难点,“我国目前各试点地区在碳市场机制设计方面差异较大,使得全国统一碳市场建立与统筹面临很大挑战。”

图源:unsplash

例如,北京、深圳因第三产业经济占比较高而将部分公共服务部门由电力热力使用所造成的CO2排放纳入碳交易,碳配额交易价格相对较高;湖北、广东拥有一定规模的高耗能工业体系而纳入较多的排放厂商,各自配额交易量和交易金额的占比均在30%左右;上海则因自2016年起多次暂停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交易而使得市场活跃度不高;天津、重庆地区因初始配额分配过量、监管约束机制相对薄弱且工业行业受大环境影响而发展缓慢,厂商参与配额交易的需求不高,市场相对更为低迷。

另外,我国至今没有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进行专门立法,多个地区碳市场建设与监管工作仅依据当地行政法规执行,碳市场的运行缺乏有力的法制保障。

好在,3月18日,一条推动全国碳市场有关立法的消息传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透露,将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争取今年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排版/冯诚杰

图片/unsplash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碳交易价和房价一样?北上广深交易价格更高

“碳中和”火了!我国千亿级碳交易市场有望6月落地。

文|IT时报记者  钱奕昀

编辑|挨踢妹

30秒快读

1、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有望6月落地,这将是一个千亿市场。

2、专家解读现状:北上广深公共服务碳交易价格高,广东、湖北等高能耗工厂多,天津、重庆企业交易需求不高

最近,“碳达峰”、“碳中和”火了。“双碳”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也被再次提及。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在巴黎协定之后第一个长期气候目标。

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强调,要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意味着,中国会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历史最高值,之后便逐渐回落;要在206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即排放的二氧化碳,与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

1月5日,生态环境部宣布,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已于1月1日启动,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将被划定碳排放限额。2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正式落地。试点近10年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将迎来全国集中统一交易时代。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是实现低成本碳减排的关键。”中国国际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核心专家组成员张建宇表示。

01、全国碳排放权交易有望6月落地

还记得特斯拉的最新财报吗?2020年,特斯拉首次实现盈利,但并不是因为汽车销售,而是来自向其他汽车制造商出售碳排放额度,由此获得16亿美元的巨额回报,远超该公司的7.21亿美元净利润。

图源:unsplash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除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外,还有一条路径——碳排放权交易。简而言之,就是把碳排放权当作商品,在政府规定的碳排放权配额下,低排放企业可以把未用完的碳排放配额卖给高排放企业,从而实现双赢。

据悉,全国碳排放权统一交易将于6月底前启动上线,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负责交易,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负责注册登记。

生态环境部2020年底发布《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将2225家年排放量超过2.6万吨的发电行业率先纳入重点排放单位。

“该范围将逐步扩大,最终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个行业。”张建宇说。

02、千亿市场亟待落地

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如何影响碳排放?

早在1972年底通过《京都议定书》便首次把市场交易作为减排的新路径。目前,全球有27个不同级别的司法管辖区已启动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其所覆盖的排放已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8%。欧盟作为全球首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于2005 年正式启动,2019 年已经进入第三个运行阶段的后期。2019 年,欧盟碳市场的配额高达18.55 亿吨,覆盖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0%左右。

图源:unsplash

我国自2011年起推行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广东、湖北7个试点省市,2016年推行四川、福建2个非试点省份的碳排放权市场交易。截止2020年8月,全国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1169个自然人参与试点碳市场,覆盖电力、钢铁等20多个行业。7个试点省市的配额累计成交量为4.06亿吨,累计成交额超过90亿元。

据国家发改委的初步分析,如果按照八大行业来测算,未来的碳排放量将会达到每年30亿到40亿吨的规模。如果是仅仅以现货交易,不推行期货交易,其交易金额是每年12亿至80亿元。如果加上期货,那么交易金额就会大幅度提升,有可能达到600亿到5000亿元。

有业内人士预计,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3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

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元,千亿市场亟待落地。

03、我国碳交易不活跃

回顾我国的试点市场,2011年以来,北京、天津、上海、湖北、重庆、广东、深圳7地相继纳入碳排放权市场交易试点地区,2013年起正式试点交易。四川、福建两个非试点地区2016年起正式交易。

除了规定的碳排放配额,市场上还有一种碳排放权叫做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指备案并在国家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重点排放单位每年可以使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抵销碳排放配额的清缴,抵销比例不得超过应清缴碳排放配额的5%。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产品便以配额和CCER两个品种为主。

以上海碳市场交易为例,交易产品分为现货产品和远期产品两类。现货又分为上海市碳排放配额(产品代码“SHEA”)及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产品代码“CCER”)。远期产品为上海碳配额远期(产品代码“SHEAF”)。

不过,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并不算活跃。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数据显示,2021年1月1日至3月24日,52个交易日内,有交量的仅28天,SHEA总交易量19.07万吨,总交易额780.36万元,平均日交易量3367.35吨,平均日交易额15.01万元。CCER交易量和交易额均为0。

图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根据《2019年上海碳市场报告》,自2013年11月26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碳市场共运行1422个交易日,现货产品累计成交 1.28 亿吨,累计交易额13.91亿元;其中,SHEA累计成交3950.79万吨,累计交易额为8.26亿元;CCER累计成交8,889.24万吨,累计交易额为5.65亿元。

《2019年上海碳市场报告》还显示,2019年,全国9个碳市场总交易量1.31亿吨,其中上海碳市场总交易量2195.33万吨。排名第一的广东,交易总量5444.55万吨,其中配额交易量4538.36万吨,CCER交易量1416.79万吨。

图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04、交易挑战复杂多样

“总体来讲,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活跃。单纯以履约为目标的控制企业在完成减排目标后没有参与配额交易的动力,使得市场活跃度不高从而弱化了碳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良之零碳创始管理合伙人李思超说。

李思超还指出,地区差异也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面临的难点,“我国目前各试点地区在碳市场机制设计方面差异较大,使得全国统一碳市场建立与统筹面临很大挑战。”

图源:unsplash

例如,北京、深圳因第三产业经济占比较高而将部分公共服务部门由电力热力使用所造成的CO2排放纳入碳交易,碳配额交易价格相对较高;湖北、广东拥有一定规模的高耗能工业体系而纳入较多的排放厂商,各自配额交易量和交易金额的占比均在30%左右;上海则因自2016年起多次暂停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的交易而使得市场活跃度不高;天津、重庆地区因初始配额分配过量、监管约束机制相对薄弱且工业行业受大环境影响而发展缓慢,厂商参与配额交易的需求不高,市场相对更为低迷。

另外,我国至今没有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进行专门立法,多个地区碳市场建设与监管工作仅依据当地行政法规执行,碳市场的运行缺乏有力的法制保障。

好在,3月18日,一条推动全国碳市场有关立法的消息传来,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透露,将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争取今年出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排版/冯诚杰

图片/unsplash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