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3亿人撑起4000亿睡眠经济,你的睡眠有多值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3亿人撑起4000亿睡眠经济,你的睡眠有多值钱?

你为睡眠花过多少钱?

文|文化产业新闻 金小碗

根据近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在北京发布的《2021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当下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比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睡眠障碍发生率高10个百分点以上。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睡得晚”“睡不着”“睡不够”几乎成为时代病。

而当一夜好眠成了奢侈品,潜力巨大的睡眠市场也就应运而生。

当代人睡眠图鉴:赚得越多,睡得越少

如今,“赚得越多,睡得越少”俨然已经成为如今睡眠市场的普遍现象。在过去一年里,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居家时间增加,整体入睡时间却整整延迟了2-3个小时。

根据白皮书数据显示,月收入3000元(人民币)及以下的人,平均每天睡8.19个小时,而月收入25001元至30000元的人平均每天仅睡7.73个小时。

律师、企业高管和医生这三类职业人群构成了“熬夜党”的中流砥柱。中国企业家睡眠平均得分仅为64.93分,73%的中国企业家出现过失眠情况。

中年人的睡眠问题多出于生活所迫。

数据显示,大部分中产阶级群体处于睡眠不健康状态;56%的互联网用户表示自己有睡眠问题,工作压力成影响睡眠质量的首要因素。

而阻碍青少年入睡的则与电子产品密切相关,“睡不够、起不来”和“睡了却依然疲惫”的问题占比高达91%。

一线城市是中国睡眠问题的重灾区。上海、广州、北京为中国失眠之城的前三名,紧随其后的是深圳和杭州。这些城市的失眠人群随着GDP一起疯狂增长着。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人满满的“求生欲”——

阿里健康天猫医药平台数据显示:对“失眠”一词进行搜索的用户年龄分布中,90后00后高达60%,失眠年轻化明显加剧。同时,在搜索“失眠”关键词的人群中,超30%是在凌晨12点后搜索,他们一边“失眠”一边手机求助。

2020年12月至今,短短3个月,搜索“失眠”的人数环比增加了126%。与此同时,安神助眠、提升睡眠质量等有助于缓解失眠的医药健康类产品销量也大幅增加。2020年全年,购买褪黑素一类助眠膳食营养品的用户同比增长了4倍。仅在2021年头2个月,购买有辅助睡眠作用的酸枣仁的人数已是去年全年的一倍。

当人们开始愿意为“睡眠”买单,更多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睡眠生意开始层出不穷,千亿级的睡眠产业也在悄然间诞生,并以席卷的姿态生长发芽。

助眠市场已超千亿,睡眠经济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商机?

巨大的市场吸引了众多创业者的入局和资本市场的青睐。从2016年到2020年,有超过2200家与睡眠相关的企业成立,这些企业的产品主要聚焦于床品、眼罩、助眠保健品、保健仪器、以及助眠App等。在资本市场,2016-2017年间睡眠行业曾出现一个融资小高峰,京东、罗莱家纺、喜马拉雅网络等企业,都以投资的方式,布局睡眠行业。

此外,巨头也盯上这个市场,纷纷入局。三星、科大讯飞、亚马逊、苹果等科技公司先后推出睡眠监测手表、手环等仪器,蒙牛、可口可乐等快消巨头则通过推出助眠功能的饮品,试图在睡眠行业分一杯羹。

根据淘宝数据显示,睡眠喷雾、保健枕头、蒸汽眼罩是淘宝年度最受欢迎的三大助眠神器,除了传统助眠产品,睡眠需求的爆发也带动了细分市场的崛起,诸如智能睡眠仪、抗菌防螨被、玻尿酸美颜枕等各种睡眠“黑科技”的涌现,也大大拓展了“睡眠经济”背后的想象力。

其中应用场景最普遍的是手机上的各类助眠APP。在苹果商店随便一搜,就能刷到蜗牛睡眠、潮汐、Now冥想、小睡眠、白噪音等近十款APP,最高的一款APP下载量达5.5万人次。

这些APP的功能也会根据大家的喜好提供不同的睡眠服务,例如模拟各种场景的白噪音,冥想、催眠语音等等;还会通过声音、震动等对你的睡眠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也有部分睡眠APP与运动手环相结合,成为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失眠群体日渐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使用智能软硬件服务来应对睡眠困扰。以2020年为界限,“后疫情时代”用户更加关注安全与健康,而云计算、协议、芯片、AI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渐成熟,也使得智能睡眠健康产业链逐渐完善,充满着无限机遇。

除此之外,饮料巨头也纷纷赶来凑热闹,做起了“安神好梦”的饮品生意。

旺旺针对当代年轻人熬夜加班、心情烦躁、失眠焦虑的问题,推出了一款名为“梦梦水”的果味型风味饮料。其中添加了茶氨酸、德国春黄菊花提取物、γ-氨基丁酸等,有助于消除疲劳和焦躁不安的情绪。

娃哈哈在其新零售渠道推出一款助眠酸奶饮料。该产品核心成分是天然来源的GABA(γ-氨基丁酸),还添加了促进多巴胺释放、提高记忆力的茶叶茶氨酸,养肝安神宁心的酸枣仁和含天然褪黑素的酸樱桃。

除了旺旺和哇哈哈,蒙牛、六个核桃、君乐宝等知名饮料企业也各自推出了口味不一的助眠饮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助眠效果依旧存疑,但带有“助眠安神”功能的饮品价格几乎都走向了高端路线。200ml的助眠瓶装奶,可以卖到20元左右,比起普通量贩饮品价格几乎高出2倍,与喜茶等新茶饮品牌相比,价格也引人注目。

在各式各样的助眠产品之外,睡眠经济也催生了一些听起来无比新奇的“特殊职业”。

哄睡师就是最典型的一种。

实际上,哄睡师正是睡眠经济下,从普通陪聊中细分出来的职业“工种”,比起普通的陪聊服务,更带有一丝暧昧旖旎的色彩。

顾客下单后,哄睡师们一般会通过微信、QQ语音、电话等与顾客连麦沟通,价格普遍在百元左右。

近些年,出台“哄睡”服务的App也越来越多。

在陪玩APP比心平台上,除了《王者荣耀》等热门游戏陪玩,还有声优主播提供哄睡、叫醒等服务,哄睡服务定价数十元不等,大多采用朗读故事的方式,帮助用户入睡。

Yami、Soul等社交软件也对用户开放哄睡服务,连麦的价格从每小时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在Yami平台上,推出一批“专属哄睡官”,公开声优主播的“声鉴卡”,从声感值、市场值、活跃值、心动值四个维度打分,并对各自的主音色、辅音色进行具体说明,以方便顾客挑选。

聊天之外,还有另一种看似更为科学的助眠手法——ASMR。

ASMR 即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最早于2010年被美国医疗IT工作者詹妮弗·阿伦(Jenn Allen)创造,被译为“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国内也称其为“颅内高潮”,指通过对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刺激,人在颅内、头皮或者身体部位会产生愉悦感。很多人听到掏耳朵、下雨、咀嚼食物等声音会觉得放松和愉悦,就是这个原理。

ASMR主播大多是女性,在大多数人开始入睡的时间开始上线,利用诸如棉棒、扑克牌、塑料纸等工具,模拟出洗头、采耳、按摩、化妆等让人听了放松和愉悦的声音,同时用很低的声音讲话,陪伴粉丝入睡。

尽管在“睡眠经济”中还属小众,但哄睡服务正在通过众多网络平台和形式,逐渐触达3亿失眠中国人中的年轻一代。

睡眠经济还有多久可以走出“野蛮生长”?

必须承认,渐成规模的睡眠经济正在逐渐掀起阵阵资本浪潮,撬动一个潜力巨大的亿级市场。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野蛮生长下的层层危机。

虽然层出不穷的助眠神器和助眠保健品可以以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词俘获大量为睡眠困扰的消费者,但在安全标准方面始终要打个问号。

比如呼声最高的褪黑素,其作为药物仍有一定的副作用。根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90后消费褪黑素产品占比达到85%。褪黑素作为人体自然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具有较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可以起到一定改善睡眠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的褪黑素含量远超生理需求剂量,长期服用会影响体内激素分泌,加重肝肾负担,甚至导致不孕不育。

助眠器械也同样如此,现下的整个睡眠行业,许多助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昂贵又无法解决消费者真正的痛点。

在这片睡眠经济的蓝海里,真正的硬核技术玩家寥寥无几。

“哄睡师”的职业道路,也并未那么好走。成为直播热门领域之一的ASMR,正在流量和利益的裹挟下,在“软色情”的边缘疯狂试探。为了吸引流量和打赏,不少主播穿着暴露的性感服装和黑丝袜,用“舔耳朵”“娇喘”等充满性暗示意味的声音打擦边球。虽被屡次整改,但“擦边球”却屡禁不止。

虽说“睡方”目前仍千金难求,但若不尽快走出野蛮生长,再蓝的蓝海也终将被苔藓掩埋。在如今这个如同按了“快进键”的时代,为了一个不能快速见效的“身体健康”,如何创造出一个高品质、高体验的睡眠产品赢得“睡眠困难户”们的青睐,才是每个生产者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部分资料来源:领途新消费、歪道道、新零售商业评论、全现在、 FBIF食品饮料创新、胡润百富、氢元子、亿欧网、扩展迷EXTFANS

美编|白姝

推广|徐锦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3亿人撑起4000亿睡眠经济,你的睡眠有多值钱?

你为睡眠花过多少钱?

文|文化产业新闻 金小碗

根据近日中国睡眠研究会在北京发布的《2021运动与睡眠白皮书》显示,当下中国有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比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睡眠障碍发生率高10个百分点以上。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今社会,“睡得晚”“睡不着”“睡不够”几乎成为时代病。

而当一夜好眠成了奢侈品,潜力巨大的睡眠市场也就应运而生。

当代人睡眠图鉴:赚得越多,睡得越少

如今,“赚得越多,睡得越少”俨然已经成为如今睡眠市场的普遍现象。在过去一年里,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居家时间增加,整体入睡时间却整整延迟了2-3个小时。

根据白皮书数据显示,月收入3000元(人民币)及以下的人,平均每天睡8.19个小时,而月收入25001元至30000元的人平均每天仅睡7.73个小时。

律师、企业高管和医生这三类职业人群构成了“熬夜党”的中流砥柱。中国企业家睡眠平均得分仅为64.93分,73%的中国企业家出现过失眠情况。

中年人的睡眠问题多出于生活所迫。

数据显示,大部分中产阶级群体处于睡眠不健康状态;56%的互联网用户表示自己有睡眠问题,工作压力成影响睡眠质量的首要因素。

而阻碍青少年入睡的则与电子产品密切相关,“睡不够、起不来”和“睡了却依然疲惫”的问题占比高达91%。

一线城市是中国睡眠问题的重灾区。上海、广州、北京为中国失眠之城的前三名,紧随其后的是深圳和杭州。这些城市的失眠人群随着GDP一起疯狂增长着。

值得注意的是当代人满满的“求生欲”——

阿里健康天猫医药平台数据显示:对“失眠”一词进行搜索的用户年龄分布中,90后00后高达60%,失眠年轻化明显加剧。同时,在搜索“失眠”关键词的人群中,超30%是在凌晨12点后搜索,他们一边“失眠”一边手机求助。

2020年12月至今,短短3个月,搜索“失眠”的人数环比增加了126%。与此同时,安神助眠、提升睡眠质量等有助于缓解失眠的医药健康类产品销量也大幅增加。2020年全年,购买褪黑素一类助眠膳食营养品的用户同比增长了4倍。仅在2021年头2个月,购买有辅助睡眠作用的酸枣仁的人数已是去年全年的一倍。

当人们开始愿意为“睡眠”买单,更多与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睡眠生意开始层出不穷,千亿级的睡眠产业也在悄然间诞生,并以席卷的姿态生长发芽。

助眠市场已超千亿,睡眠经济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商机?

巨大的市场吸引了众多创业者的入局和资本市场的青睐。从2016年到2020年,有超过2200家与睡眠相关的企业成立,这些企业的产品主要聚焦于床品、眼罩、助眠保健品、保健仪器、以及助眠App等。在资本市场,2016-2017年间睡眠行业曾出现一个融资小高峰,京东、罗莱家纺、喜马拉雅网络等企业,都以投资的方式,布局睡眠行业。

此外,巨头也盯上这个市场,纷纷入局。三星、科大讯飞、亚马逊、苹果等科技公司先后推出睡眠监测手表、手环等仪器,蒙牛、可口可乐等快消巨头则通过推出助眠功能的饮品,试图在睡眠行业分一杯羹。

根据淘宝数据显示,睡眠喷雾、保健枕头、蒸汽眼罩是淘宝年度最受欢迎的三大助眠神器,除了传统助眠产品,睡眠需求的爆发也带动了细分市场的崛起,诸如智能睡眠仪、抗菌防螨被、玻尿酸美颜枕等各种睡眠“黑科技”的涌现,也大大拓展了“睡眠经济”背后的想象力。

其中应用场景最普遍的是手机上的各类助眠APP。在苹果商店随便一搜,就能刷到蜗牛睡眠、潮汐、Now冥想、小睡眠、白噪音等近十款APP,最高的一款APP下载量达5.5万人次。

这些APP的功能也会根据大家的喜好提供不同的睡眠服务,例如模拟各种场景的白噪音,冥想、催眠语音等等;还会通过声音、震动等对你的睡眠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与智能分析,也有部分睡眠APP与运动手环相结合,成为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失眠群体日渐年轻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使用智能软硬件服务来应对睡眠困扰。以2020年为界限,“后疫情时代”用户更加关注安全与健康,而云计算、协议、芯片、AI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日渐成熟,也使得智能睡眠健康产业链逐渐完善,充满着无限机遇。

除此之外,饮料巨头也纷纷赶来凑热闹,做起了“安神好梦”的饮品生意。

旺旺针对当代年轻人熬夜加班、心情烦躁、失眠焦虑的问题,推出了一款名为“梦梦水”的果味型风味饮料。其中添加了茶氨酸、德国春黄菊花提取物、γ-氨基丁酸等,有助于消除疲劳和焦躁不安的情绪。

娃哈哈在其新零售渠道推出一款助眠酸奶饮料。该产品核心成分是天然来源的GABA(γ-氨基丁酸),还添加了促进多巴胺释放、提高记忆力的茶叶茶氨酸,养肝安神宁心的酸枣仁和含天然褪黑素的酸樱桃。

除了旺旺和哇哈哈,蒙牛、六个核桃、君乐宝等知名饮料企业也各自推出了口味不一的助眠饮品,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助眠效果依旧存疑,但带有“助眠安神”功能的饮品价格几乎都走向了高端路线。200ml的助眠瓶装奶,可以卖到20元左右,比起普通量贩饮品价格几乎高出2倍,与喜茶等新茶饮品牌相比,价格也引人注目。

在各式各样的助眠产品之外,睡眠经济也催生了一些听起来无比新奇的“特殊职业”。

哄睡师就是最典型的一种。

实际上,哄睡师正是睡眠经济下,从普通陪聊中细分出来的职业“工种”,比起普通的陪聊服务,更带有一丝暧昧旖旎的色彩。

顾客下单后,哄睡师们一般会通过微信、QQ语音、电话等与顾客连麦沟通,价格普遍在百元左右。

近些年,出台“哄睡”服务的App也越来越多。

在陪玩APP比心平台上,除了《王者荣耀》等热门游戏陪玩,还有声优主播提供哄睡、叫醒等服务,哄睡服务定价数十元不等,大多采用朗读故事的方式,帮助用户入睡。

Yami、Soul等社交软件也对用户开放哄睡服务,连麦的价格从每小时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

在Yami平台上,推出一批“专属哄睡官”,公开声优主播的“声鉴卡”,从声感值、市场值、活跃值、心动值四个维度打分,并对各自的主音色、辅音色进行具体说明,以方便顾客挑选。

聊天之外,还有另一种看似更为科学的助眠手法——ASMR。

ASMR 即Autonomous Sensory Meridian Response,最早于2010年被美国医疗IT工作者詹妮弗·阿伦(Jenn Allen)创造,被译为“自发性知觉经络反应”,国内也称其为“颅内高潮”,指通过对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刺激,人在颅内、头皮或者身体部位会产生愉悦感。很多人听到掏耳朵、下雨、咀嚼食物等声音会觉得放松和愉悦,就是这个原理。

ASMR主播大多是女性,在大多数人开始入睡的时间开始上线,利用诸如棉棒、扑克牌、塑料纸等工具,模拟出洗头、采耳、按摩、化妆等让人听了放松和愉悦的声音,同时用很低的声音讲话,陪伴粉丝入睡。

尽管在“睡眠经济”中还属小众,但哄睡服务正在通过众多网络平台和形式,逐渐触达3亿失眠中国人中的年轻一代。

睡眠经济还有多久可以走出“野蛮生长”?

必须承认,渐成规模的睡眠经济正在逐渐掀起阵阵资本浪潮,撬动一个潜力巨大的亿级市场。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野蛮生长下的层层危机。

虽然层出不穷的助眠神器和助眠保健品可以以极具诱惑力的广告词俘获大量为睡眠困扰的消费者,但在安全标准方面始终要打个问号。

比如呼声最高的褪黑素,其作为药物仍有一定的副作用。根据央视财经频道报道,90后消费褪黑素产品占比达到85%。褪黑素作为人体自然分泌的一种胺类激素,具有较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可以起到一定改善睡眠的作用。但是大部分的褪黑素含量远超生理需求剂量,长期服用会影响体内激素分泌,加重肝肾负担,甚至导致不孕不育。

助眠器械也同样如此,现下的整个睡眠行业,许多助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昂贵又无法解决消费者真正的痛点。

在这片睡眠经济的蓝海里,真正的硬核技术玩家寥寥无几。

“哄睡师”的职业道路,也并未那么好走。成为直播热门领域之一的ASMR,正在流量和利益的裹挟下,在“软色情”的边缘疯狂试探。为了吸引流量和打赏,不少主播穿着暴露的性感服装和黑丝袜,用“舔耳朵”“娇喘”等充满性暗示意味的声音打擦边球。虽被屡次整改,但“擦边球”却屡禁不止。

虽说“睡方”目前仍千金难求,但若不尽快走出野蛮生长,再蓝的蓝海也终将被苔藓掩埋。在如今这个如同按了“快进键”的时代,为了一个不能快速见效的“身体健康”,如何创造出一个高品质、高体验的睡眠产品赢得“睡眠困难户”们的青睐,才是每个生产者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

部分资料来源:领途新消费、歪道道、新零售商业评论、全现在、 FBIF食品饮料创新、胡润百富、氢元子、亿欧网、扩展迷EXTFANS

美编|白姝

推广|徐锦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