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奇葩说》第三季"马晓康"再合体,还能像第一季那么好看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奇葩说》第三季"马晓康"再合体,还能像第一季那么好看吗?

90后为主力的《奇葩说》团队在了解观众需求上比数据来的还要精准,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奇葩说》的消费者。

听完《奇葩说》嘈杂且略带洗脑神曲节奏的片头曲之后,多数人大概只能从中辨别出两个词:“说话”和“奇葩”,而这两个词恰好可以用来给这一档语言类综艺节目做一个鲜明的标识。

受“奇葩言论”蛊惑的综艺节目习惯性的将其作为一种节目营销方式,利用网络段子传播是最简单粗暴的形式,网剧《万万没想到》就因成功地制造“金句”走红。而一档从选手到言论全部都是“奇葩”的网络综艺不蹿红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自带爆红体质的《奇葩说》自开播以来至少没有令观众失望,期待的网络金句频频被引用,当然,如果非要用一个指标来衡量的话,那就是节目蹿红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马东米未传媒的20亿估值和走在大街上被人认出来的新鲜感。

《奇葩说》的创意起点源于高晓松和马东的一次闲聊,高晓松提议邀请一群人来聊一聊同一个话题,最好的呈现方式就是辩论,这是《奇葩说》最初的原型。

几经修改之后,最终确定了《奇葩说》娱乐与辩论融于一体的节目模式。节目开播之初带给观众的新鲜感来自新鲜感来自少有被讨论的社会话题以及不受拘束和规则的自由辩论赛制。

选手可以当面吐槽高晓松的长相,也可以毫不忌讳的表明自己的性向,这样的言论场,其开放度和自由度宽松到一个电视台节目所不能承受之重。《奇葩说》的这些奇葩表现,让观众总能隐约看到台湾综艺的影子。

左图《康熙来了》,右图小S做客《奇葩说》

《奇葩说》的舞美设计同样是脱胎于台湾综艺的审美。色彩鲜亮的舞台布景,个性夸张的衣着服装,轻松自在的摆台设计,都与台湾棚内综艺节目如出一辙,要知道这完全是一群看着《康熙来了》长大的年轻人打造的。

第一季《奇葩说》的招商金额约5000万,与动辄就能招标上亿的电视台综艺节目相比,《奇葩说》的吸金能力并没有那么亮眼。但是,在第一季播出结束之后,2.6亿次的总播放量还是让独播平台爱奇艺尝到了试水综艺的甜头。

节目中马东花样给金主打广告

在第三季开播前,《奇葩来了》和《奇葩说》的广告招商额度已经飙升到了3个亿。

作为海选奇葩全纪录的《奇葩来了》以一个完全独立的新综艺形式呈现出来。既是给《奇葩说》第三季提前预热,同时还跟《奇葩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目前,第三季播出的第一阶段已经告一段落。在第一阶段中,海选的18位新奇葩和前两季的12位老奇葩进行了六场对抗赛。令很多粉丝感喟最深的多是新奇葩不及老奇葩们有实力。“第一阶段还只是充分展示每个新咖的不同风格”,《奇葩说》的制片人告诉记者,“第二阶段的对抗赛才是最精彩的部分。”

她已经向记者预告了《奇葩说》第三季的走向,两位导师不再自选立场,各自带队,针锋相对,竞争的味道更浓。

《奇葩说》第三季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警察职业背景的欧阳超,以他狂啸般的方式来看,引起不少粉丝的不适。他的风格与职业辩手的冷静相去甚远,但他的确能够冠以“奇葩”之名。

欧阳超的不讨喜来源于观众对“辩手”的第一印象。观众喜欢的是妙语连珠式的金句,对咆哮式的情感宣泄充满了情绪上的反感。

老奇葩马薇薇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当然除了天生一张女神面孔以外,她本身就具备了专业辩手的素质:思维开阔、善于倾听以及反应迅速。然而,新奇葩“咆哮哥”欧阳超恰恰是辩论场上最忌讳的一种代表:徒有情绪宣泄,少有逻辑表达。

欧阳超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吸引人的魅力,带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节目组的负责人回应网络上对欧阳超的质疑声。

观众对网络综艺的快节奏消费带给制作方的是创新的压力,“做创作的人一直都有种不安全感,就是对于新鲜感和改编的追逐。应对不安全感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做出改变,但是改变的结果就是有好有坏。”制片人还借用马东的话“不能总迎合着观众的口味来,要做观众意想不到的”。

总想着改变的年轻人,先从《奇葩说》的赛制上开刀。第三季由两位导师带队的新模式则恰恰是为了适应观众不断被激起的新鲜感而作出的调整。

一位从第一季追到第三季的忠实奇葩粉告诉记者,“高晓松和蔡康永分别带队,更有针锋相对的意味了”。这是她追到第三季之后的最大感受,而这种体验正是团队想要效果。

娱乐效果的好与坏从知乎、玲珑的热门帖子上就能找到答案。制作团队很看重这些平台上评论,而且知乎上的热门讨论也会成为“辩题”的候选材料。

“知乎问答也是《奇葩说》团队舆情监测的重点。”一位来自米未传媒的宣传人员告诉记者。

这也正是网络综艺节目和传统综艺节目最重要的区别之一。网络综艺节目可以实时监测到用户的观看行为,回看率就是最直接的体现。根据网络监测数据随时调整制作内容大多是网络综艺所采取的策略。

在知乎专栏上汇集的奇葩粉丝会在第一时间内发表对新一期《奇葩说》的点评。“有好有坏,但总体而言,受关注的数量是持续增长的,我们的数据监测可以看到。”

从知乎热贴来看,对每一期的评价大多集中在对议题的认识,对选手表现的点评以及选手周边的评价。但是,讨论最集中的依然是对议题的讨论。同样的议题在知乎上形成一个次言论场。

“第三季的辩题题面与第一季和第二季的相比更长”,制片人告诉记者,“第一季的辩题如果还停留在表层的话,第二季的辩题已经往深度里思考,第三季的议题则会表现的更加场景化。

例如探讨一个异地恋的话题,第一季抛出来的议题可能叫“异地恋靠不靠谱”,到了第二季就更深入了一些“异地恋,我要不要放弃一切到对方的城市”,第三季或许议题就变成了“异地恋,知道伴侣对外宣称单身,会不会接受?”

在网络评论监测上,节目组也发现了这个规律:议题的场景化越具体,引起的观众参与度就会越高。

编剧史航作为新奇葩上阵

另外,节目组花在议题设计上的碎片时间可能会比集体开会的时间更长。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议题的灵感。节目组专门负责议题设计的导演告诉记者:“每一个辩题的诞生就像一个选手的诞生一样,是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

不只是一个辩题的产生需要过程,节目从海选奇葩,到奇葩上台,其中经历的过程比辩题的诞生还要复杂的多。

每一期会有一名明星嘉宾

目前《奇葩说》的第三季依然在陆续播出当中,总共4次录制,每期录制6个辩题。这期间,第四季的奇葩海选工作已经开始同步推进。

按照《奇葩说》第三季的节奏来看,节目组的十个导演需要在三个月内,从网上报名的四五万人当中,第一轮筛选出一千人的奇葩简历。然后层层筛选,最后能够保证分成30多组人,每天面试月六到七组,每一组又分六到八个人,一次次辩论才能筛选出最后能够在《奇葩来了》上出镜的选手,大约只留下70多个选手。

马东敲木鱼

在记者关注了《奇葩说》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之后,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选项叫“奇葩表情包”,节目组在播出之后,总会把马东、高晓松、蔡康永、如晶、马薇薇、大王、肖骁等人的表情和金句搭在一起,向粉丝们兜售表情包。

在这个人人消费表情包的时代里,每一支营销团队才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即时表达的机会。90后为主力的《奇葩说》团队在了解观众需求上比数据来的还要精准,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奇葩说》的消费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奇葩说》第三季"马晓康"再合体,还能像第一季那么好看吗?

90后为主力的《奇葩说》团队在了解观众需求上比数据来的还要精准,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奇葩说》的消费者。

听完《奇葩说》嘈杂且略带洗脑神曲节奏的片头曲之后,多数人大概只能从中辨别出两个词:“说话”和“奇葩”,而这两个词恰好可以用来给这一档语言类综艺节目做一个鲜明的标识。

受“奇葩言论”蛊惑的综艺节目习惯性的将其作为一种节目营销方式,利用网络段子传播是最简单粗暴的形式,网剧《万万没想到》就因成功地制造“金句”走红。而一档从选手到言论全部都是“奇葩”的网络综艺不蹿红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自带爆红体质的《奇葩说》自开播以来至少没有令观众失望,期待的网络金句频频被引用,当然,如果非要用一个指标来衡量的话,那就是节目蹿红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马东米未传媒的20亿估值和走在大街上被人认出来的新鲜感。

《奇葩说》的创意起点源于高晓松和马东的一次闲聊,高晓松提议邀请一群人来聊一聊同一个话题,最好的呈现方式就是辩论,这是《奇葩说》最初的原型。

几经修改之后,最终确定了《奇葩说》娱乐与辩论融于一体的节目模式。节目开播之初带给观众的新鲜感来自新鲜感来自少有被讨论的社会话题以及不受拘束和规则的自由辩论赛制。

选手可以当面吐槽高晓松的长相,也可以毫不忌讳的表明自己的性向,这样的言论场,其开放度和自由度宽松到一个电视台节目所不能承受之重。《奇葩说》的这些奇葩表现,让观众总能隐约看到台湾综艺的影子。

左图《康熙来了》,右图小S做客《奇葩说》

《奇葩说》的舞美设计同样是脱胎于台湾综艺的审美。色彩鲜亮的舞台布景,个性夸张的衣着服装,轻松自在的摆台设计,都与台湾棚内综艺节目如出一辙,要知道这完全是一群看着《康熙来了》长大的年轻人打造的。

第一季《奇葩说》的招商金额约5000万,与动辄就能招标上亿的电视台综艺节目相比,《奇葩说》的吸金能力并没有那么亮眼。但是,在第一季播出结束之后,2.6亿次的总播放量还是让独播平台爱奇艺尝到了试水综艺的甜头。

节目中马东花样给金主打广告

在第三季开播前,《奇葩来了》和《奇葩说》的广告招商额度已经飙升到了3个亿。

作为海选奇葩全纪录的《奇葩来了》以一个完全独立的新综艺形式呈现出来。既是给《奇葩说》第三季提前预热,同时还跟《奇葩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目前,第三季播出的第一阶段已经告一段落。在第一阶段中,海选的18位新奇葩和前两季的12位老奇葩进行了六场对抗赛。令很多粉丝感喟最深的多是新奇葩不及老奇葩们有实力。“第一阶段还只是充分展示每个新咖的不同风格”,《奇葩说》的制片人告诉记者,“第二阶段的对抗赛才是最精彩的部分。”

她已经向记者预告了《奇葩说》第三季的走向,两位导师不再自选立场,各自带队,针锋相对,竞争的味道更浓。

《奇葩说》第三季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警察职业背景的欧阳超,以他狂啸般的方式来看,引起不少粉丝的不适。他的风格与职业辩手的冷静相去甚远,但他的确能够冠以“奇葩”之名。

欧阳超的不讨喜来源于观众对“辩手”的第一印象。观众喜欢的是妙语连珠式的金句,对咆哮式的情感宣泄充满了情绪上的反感。

老奇葩马薇薇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当然除了天生一张女神面孔以外,她本身就具备了专业辩手的素质:思维开阔、善于倾听以及反应迅速。然而,新奇葩“咆哮哥”欧阳超恰恰是辩论场上最忌讳的一种代表:徒有情绪宣泄,少有逻辑表达。

欧阳超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吸引人的魅力,带有自己的表达方式”。节目组的负责人回应网络上对欧阳超的质疑声。

观众对网络综艺的快节奏消费带给制作方的是创新的压力,“做创作的人一直都有种不安全感,就是对于新鲜感和改编的追逐。应对不安全感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做出改变,但是改变的结果就是有好有坏。”制片人还借用马东的话“不能总迎合着观众的口味来,要做观众意想不到的”。

总想着改变的年轻人,先从《奇葩说》的赛制上开刀。第三季由两位导师带队的新模式则恰恰是为了适应观众不断被激起的新鲜感而作出的调整。

一位从第一季追到第三季的忠实奇葩粉告诉记者,“高晓松和蔡康永分别带队,更有针锋相对的意味了”。这是她追到第三季之后的最大感受,而这种体验正是团队想要效果。

娱乐效果的好与坏从知乎、玲珑的热门帖子上就能找到答案。制作团队很看重这些平台上评论,而且知乎上的热门讨论也会成为“辩题”的候选材料。

“知乎问答也是《奇葩说》团队舆情监测的重点。”一位来自米未传媒的宣传人员告诉记者。

这也正是网络综艺节目和传统综艺节目最重要的区别之一。网络综艺节目可以实时监测到用户的观看行为,回看率就是最直接的体现。根据网络监测数据随时调整制作内容大多是网络综艺所采取的策略。

在知乎专栏上汇集的奇葩粉丝会在第一时间内发表对新一期《奇葩说》的点评。“有好有坏,但总体而言,受关注的数量是持续增长的,我们的数据监测可以看到。”

从知乎热贴来看,对每一期的评价大多集中在对议题的认识,对选手表现的点评以及选手周边的评价。但是,讨论最集中的依然是对议题的讨论。同样的议题在知乎上形成一个次言论场。

“第三季的辩题题面与第一季和第二季的相比更长”,制片人告诉记者,“第一季的辩题如果还停留在表层的话,第二季的辩题已经往深度里思考,第三季的议题则会表现的更加场景化。

例如探讨一个异地恋的话题,第一季抛出来的议题可能叫“异地恋靠不靠谱”,到了第二季就更深入了一些“异地恋,我要不要放弃一切到对方的城市”,第三季或许议题就变成了“异地恋,知道伴侣对外宣称单身,会不会接受?”

在网络评论监测上,节目组也发现了这个规律:议题的场景化越具体,引起的观众参与度就会越高。

编剧史航作为新奇葩上阵

另外,节目组花在议题设计上的碎片时间可能会比集体开会的时间更长。每个人都是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议题的灵感。节目组专门负责议题设计的导演告诉记者:“每一个辩题的诞生就像一个选手的诞生一样,是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

不只是一个辩题的产生需要过程,节目从海选奇葩,到奇葩上台,其中经历的过程比辩题的诞生还要复杂的多。

每一期会有一名明星嘉宾

目前《奇葩说》的第三季依然在陆续播出当中,总共4次录制,每期录制6个辩题。这期间,第四季的奇葩海选工作已经开始同步推进。

按照《奇葩说》第三季的节奏来看,节目组的十个导演需要在三个月内,从网上报名的四五万人当中,第一轮筛选出一千人的奇葩简历。然后层层筛选,最后能够保证分成30多组人,每天面试月六到七组,每一组又分六到八个人,一次次辩论才能筛选出最后能够在《奇葩来了》上出镜的选手,大约只留下70多个选手。

马东敲木鱼

在记者关注了《奇葩说》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之后,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选项叫“奇葩表情包”,节目组在播出之后,总会把马东、高晓松、蔡康永、如晶、马薇薇、大王、肖骁等人的表情和金句搭在一起,向粉丝们兜售表情包。

在这个人人消费表情包的时代里,每一支营销团队才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即时表达的机会。90后为主力的《奇葩说》团队在了解观众需求上比数据来的还要精准,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奇葩说》的消费者。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