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看点
曾国,是史籍中失载的西周封国,随着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发掘和带铭青铜器的不断发现,逐渐被世人知晓。曾国也成为两周时期唯一一个能利用考古材料构筑其基本历史的诸侯国,被誉为“挖出来的诸侯国”。
本次展览由吴中博物馆与随州市博物馆联合举办,展现曾国由盛至衰的700年历史,陈列十余位曾侯的116件组精美青铜器,为观众了解曾国历史以及中国古代青铜文化提供了丰富详实的信息。
展览分为“左右文武,以藩屏周”、“左右楚王,附楚抗吴”、“华夏正声,领袖楚风”三个单元,展示了曾国从西周早期到战国中期的发展方向和轨迹,同时也展示了国之重器——青铜器的璀璨辉煌。
南宫簋
“曾随之谜”是如何提出的?
又是出土了哪些文物让这个难题得以破解?
曾侯舆编钟
到了春秋后期,
“吴楚之战”中曾国又是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
吴王子光戟
半环形龙纹玉钺
兽首形铜面具
曾国的封地并不大,
可为什么它能成为汉东第一大国?
国家的崛起背后
是军事力量?还是物资储备?
曾侯带盖簋
蟠螭纹方尊缶
青铜器的颜色和纹饰有哪些变化和不同?
为什么有的会呈宝石蓝色和铁锈色?
为什么有的青铜器上是兽面纹?
有的是非常抽象的纹样?
这种纹饰反映了人和自然怎样的一种关系?
圆鉴缶
你见过古代的“冰箱”吗?
为什么《圆鉴缶》这组青铜器会被称为“冰箱”?
青铜编钟又是如何演奏的?
一件件宝彝重器,演绎着那个时代的庄严和辉煌,它们的身上又涵盖了哪些先秦时期灿烂的文明?
我们又为何要去了解那一段历史?
兽形座熏灯
七百年芳华缩影,大变局时代旁白。厚重的、精美的、变革的、融合的,重演历史现场,就从“穆穆曾侯——曾国出土青铜器特展”开始。
展览现场,《看见》栏目主持人潘守永、马琳将与吴中博物馆馆长陈曾路、批评家王南溟和吴中博物馆“穆穆曾侯——曾国出土青铜器特展”项目负责人宁振南一起为你深度解读展览中重要的青铜器,讲述青铜器背后的故事,并且现场体验编钟的音律,从不同角度了解青铜的历史与文化。
4月4日19:30
登录新华网、宝山汇app
收看由宝山融媒打造的
《看见》第2期
带您走进穆穆曾侯与青铜礼乐文明
敬请期待
直播时间
2021年4月4日19:30
观看方式
1、新华网直播
扫描或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2、宝山汇“APP”直播
扫描或识别上方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联合策划
潘守永
人类学家、博物馆学家,上海大学特聘教授、图书馆馆长;兼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琳
上海大学博物馆副馆长,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艺术展览与策划”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个人主持的策展项目涉及艺术史回顾展以及绘画、行为与影像等各类当代艺术展。近年来对公共艺术与社区也非常关注,讨论“艺术公共化”、“艺术社区”等话题。
特邀嘉宾
陈曾路
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文博副研究员。任中国博协社教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博协志愿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2003年至2019年任职于上海博物馆,担任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负责博物馆各类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实施,致力于以领先的教育产品和教育服务打造上海博物馆的教育品牌。2019年11月起任吴中博物馆馆长。
王南溟
独立策展人、批评家,“社区枢纽站”创始人。同时被称为中国当下艺术批评界最具批判力的批评家,从“前卫艺术”、“后前卫艺术”到“更前卫艺术”(Metavant-garde)的阐释者和推动者。主要作品有《字球组合》、《拓印干旱》、《太湖水》等,作品被大英博物馆、梁洁华基金会、中国美术馆等收藏。
宁振南
毕业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吴中博物馆“穆穆曾侯——曾国出土青铜器特展”项目负责人。
出品:宝山融媒
直播:新华网
感谢:吴中博物馆
设计:热水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