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清明节怎么烧钱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清明节怎么烧钱

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父辈们和年轻人们的节假日在现实和传统的包裹下,因代际、人际关系的不同,做着不同的选择。

文|壹览商业编辑部

编辑|木鱼

图/壹览图库

传统节日,赋予了某个群体统一的传承。但群体越庞大,就越需要个体。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父辈们和年轻人们的节假日在现实和传统的包裹下,因代际、人际关系的不同,做着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背后,都是观念的变迁,当然也包括消费。

1、鞭炮

清晨7点,老张扛上铁锹,提上一摞昨晚已经准备好的纸钱向山里走去。距离清明节还有5天,正好今天清闲,老张准备去给祖先扫墓。

今年60岁的老张生活在豫南一个小县城的镇上,日常有活的时候就出门打打零工,没活的时候就在家闲着。他本来最近一直在外打工,因为清明节快到了,为了给祖先扫墓,昨天才从外地回来。

“扫墓还是有必要的!”老张斩钉截铁的说。他认为,祖宗传统不能丢,另外春天到了,先人的墓碑旁边长满杂草,需要趁这个时间清扫一下,不然别人看到会觉得这家败落了,当然也含有“来看过”的意思。

“现在大家都忙得很,本来对祖先看得就不多,像我这个年纪,来看一眼少一眼了。”老张幽幽一叹。

事实上,老张膝下还有一儿一女,目前都已经结婚成家。女儿、女婿在本地学校教书,儿子、儿媳在上海工作。

谈起儿子,老张目光更加惆怅,并点燃了一支烟。“在他上大学以前,每年扫墓都是我带着他来的,他在旁边帮我给墓碑清理杂草,我在旁边跟他讲讲这扫墓的传统与规矩。自从他去外地上大学,这事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做了,到现在快15年了,也不知道他还记得这里面的规矩么。”

中国太大了,虽然过的是同一个节日,但每个地方风俗习惯都不一样。老张老家清明节的习俗是在清明节前一周给祖先扫墓,家里会在门上插柳条以示春的到来和辟邪,然后清明当天在家里做点好吃的。

“以前每到清明,街上都是扛着柳条、扎着柳枝帽奔跑的小孩子,现在也少见了。”

老张掐灭了手中的烟,神情肃穆地在祖先墓碑前跪下,拿出打火机点燃纸钱,嘴里说着让祖先保佑的话。纸钱烧完后,他很正式地朝墓碑磕了三个头,顺手将明火扑灭,准备下山。

突然,老张看着手里的打火机,咕哝了一句,“总感觉味不太对啊。”

老张感觉的味道不对,是因为今年扫墓少了一个放鞭炮的过程。虽然山里还有很多其他人家在扫墓,但整个山里静悄悄的。以往这个时候,山里鞭炮声、烟花声音此起彼伏,给久经沉静的大山带来一丝烟火气。

老张告诉我们,这是他花钱最少的一次扫墓,只买了一捆十几元的纸钱。自去年开始,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森林火灾,政府就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还关闭了大量的烟花爆竹工厂。

老张所在的市从去年清明节前夕就开始全域严禁燃放烟花爆竹,并在5月31号前关闭了所有的烟花批发企业和零售店,库存的108.964万箱烟花爆竹产品也全部销毁了。

《壹览商业》了解到,老张所在的地方是烟花爆竹消费重点区域,春节、元宵、清明、婚丧嫁娶都需要大量地燃放烟花爆竹,过去存在很多本地烟花爆竹生产商。据官方统计,虽然整个县只有三十万人口,但是往年每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销量近1亿元,正月十五当天的销量占整个春节期间销量的40%以上。而邻县风俗与当地一样,每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销量超过2亿元,元宵节当天销量超过1亿元。老张所在的镇上很多人依靠生产或销售烟花爆竹生活。

“虽然,现在空气是好了点,森林火灾也减少了,但是很多人则需要寻找新的谋生手段,而且这节日越来越淡如清水了。”

“我孙子出生到现在都没见过扫墓,也不知道这传统,再过十几年,怕是没人知道清明节该怎么过了,儿女都在外面,我死了以后怕是没人再给我扫墓了。”

对于这样的现状,老张怅然良久。

2、花篮

对于老张的感叹,千里之外首都北京的李成此时没空去思考。

李成是一名95后,在北京七八年的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老北京”了。高中毕业后,他便跟随着父母在北京石景山鲁谷的花鸟鱼市经营着鲜花档口的生意。对于清明节,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忙。

北京的清明节祭祀,鲜花是必不可少的,多以菊花和百合为主,这就是李成忙碌的根源。

“每到清明节,鲜花就会迎来销售高峰,我都是家—门店—批发市场,三点一线的生活。”李成一边将店内的成品花篮拿到门口摆放一边介绍,“今年的销售高峰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

事实上,由于疫情政府号召就地过年,春节期间大部分人都留在北京。为了让清明假期更加完成,许多人选择将祭祀提前以便清明节出游。因此从临近清明节的前一周,祭祀用花需求就开始增加,花鸟鱼市内的各个档口的祭祀花篮也早早地摆起来了。

祭祀一般都是趁早,因此这几天李成一直都是早上五点多起床去批发市场进货,然后赶在9点前将新鲜的花篮摆放好开始销售。

“今年鲜花价格普遍比去年高一些,菊花、百合在清明节会更贵,比如这个花篮,今年卖30,去年只要20。”李成稍显兴奋,“去年疫情让不少云南花农损失惨重,我们市场虽然3月份之后也开放了,不过大家都不出门,人流量少了很多,生意比较惨淡。今年疫情已经快过去,但因为一方面种花的人少了,而另一方面购买需求变大了,供不应求,鲜花的价格自然也就上来了。”

这些年互联网的发展,让鲜花电商越来越多,因为补贴、折扣力度更大,年轻人更喜欢在线上买花。

对于李成来说,虽然他对鲜花电商略有了解,但他坦言,至少在档口层面,并没有感受到网络带来的冲击。“现在大众对于鲜花的消费需求是在提升的,但不管从新鲜度还是价格,电商短时间内还替代不了花鸟市场,但他们对社区鲜花门店可能有些影响。”

《壹览商业》了解到,经过这几年发展,鲜花电商由于客单价、品控、物流成本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后只剩花点时间、花加等几个头部玩家,主打高频次高复购的“每周一花”。

据了解,清明节并在花点时间和花加的营销规划内,除了每周一花,他们的将重点集中在情人节、520、七夕等年轻人比较热衷的节点。

“今年以来受到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鲜花的价格开始明显攀升,成本也在持续走高,在即将迎来的520我们可以预见,玫瑰的涨价幅度将非常明显。”花加的相关负责人告诉《壹览商业》。

虽然目前电商对他们影响不大,但是李成认为也得从长远考虑。为此他也玩起了时下流行的“私域流量”。在日常卖花的过程中,李成加了不少企业和顾客微信,只要企业或者顾客需要,他会闪送或者自己送货上门,下一步他准备试试外卖平台,他也想给家里的生意带来的不一样。

“毕竟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我也比较喜欢这一行,这个花鸟鱼市的门店以后我可能要管得多一点。”

对于自家的祭祀祖先问题,李成则了解得很少。

“我几乎从没参加过这个活动,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弄。以前小的时候都是父母在弄,后来他们来北京开了花店就很少回家,我高中毕业后也跟着来了,这些年扫墓这种事一直是家里爷爷奶奶和亲戚代办,再说我们也走不开啊,清明是我们一年的第一个旺季,走了损失挺大的。”李成的话中透露着些许无奈。

3、青团

目光转到距离北京1280公里以外的杭州,周青正骑着电动车载着大包小包送地送外卖,在城市中穿梭。

周青是一个饿了么的外卖配送员。20岁的他来自河南北部一个小县城,高中毕业后在家呆了两年,今年刚跟一个同村发小来到杭州一起送外卖。

他发现,大约在20多天前,自己接的外卖单子中有一种用塑料食盒装的青色团子食品格外引人注目。而且随着清明越来越近,这种单子也越来越多。最近几天,他每天配送的订单里差不多都会有七八单单是青色团子。

来自北方的他刚开始并不知道这种青色团子是什么,只是觉得团子碧绿碧绿的,挺好看。后来,一个工友告诉他这种青色的团子叫青团,一种在南方清明节吃的食物,至于口味他也不清楚。

青团最初主要是用来清明节祭祀的,还与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有一定关系。但是随着时间发展,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而如今,为了迎合年轻人,口味也从最开始传统豆沙味道发展成芋泥、南瓜芝士、珍珠奶茶等多种口味,五花八门。

在经历了一个疫情的清明节后,今年清明节青团消费格外凶猛。据叮咚买菜数据显示,清明节临近以来青团销量明显增长,较去年同期上涨63%,其中3月27日达到近日的销售顶峰,当天平台青团销售接近20000份。而饿了么平台上的青团外卖消费热已经持续近一个月,3月以来,青团外卖单量同比增长2倍。

而这些对于周青来说,他并不关注,只知道每天一单一单送,空闲下来的时候也尝尝这种北方没有东西。

但他也表示,青团有点贵。据了解,现在一盒6个最普通的豆沙味道的青团,也需要接近30元,贵一点的其他的口味则需要上百元,对于周青来说的送好几趟外卖才能赚到。

在连续送了多天青团订单后,一天晚上,周青在杭州的房东送给他一盒青团尝了尝。虽然是最普通的豆沙味,但他很感动。

面对我们的采访,周青显得很兴奋,“我是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出来,外卖也是第一次干,这里的人挺好的,工友教了我很多,青团也挺好吃的,就像老家的糍粑。”

对于清明节,周青略显平静。

“我来这里是为了挣钱的,吃了青团,我觉得就算过了一个南方的清明了吧。至于老家,在家的时候自然会去按规矩祭祖扫墓,不在家就在心里默默纪念吧。至于传统,该留下来,总会留下来,我们活人都得往前看,不是么?”

4、路上

在家的祭祀,不在家的选择在路上。

山东姑娘晓雯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周五(4月2日)下班就坐高铁回老家。她在北京的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年前因为号召就地过年,晓雯没能成功返乡。

晓雯告诉《壹览商业》,其实早在过年前一周,她就已经抢到了回家的高铁票,半年没有回家的晓雯早就买好年货准备回家跟爸妈团聚,但是因为疫情原因,晓雯最终退掉了高铁票,选择跟室友一起留在北京。

在北京的春节,过得平淡无奇,没有老家浓厚的年味。算起来从2019年国庆节到到今年清明节,她已经有一年半没回家了。

3月16日起,北京市宣布国内低风险地区人员、环京地区通行人员进京不再查验核酸证明。随着清明小长假的到来,晓雯早早就买好了回家的高铁票,一定要补上没能回家过年的遗憾。

对于清明祭祖什么的,她不是很懂也不在乎。山东,这类事情都是家里的男孩子和父亲的职责,而她则喜欢家人团聚的感觉。

因为疫情,跟晓雯有同样经历的人还有很多,据飞猪数据显示,清明节拼假回家的“补偿式返乡”人群激增,近1周飞猪清明机票预订量较上周增长超150%,跨省长线游预订量较前一周增长超170%。

晓雯的室友心心,则觉得得祭祖这种事情稍显沉重,自有家里长辈操持,目前还轮不到她。因此清明到来,在家憋了好几个月的她决定趁着清明假期去西安旅游。

事实上,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因此,除了扫墓祭祖以外,踏青郊游也是清明的一大传统。

像心心这样选择外出游玩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来自京东旅行的数据显示,3月以来预定清明前后(4月1日-4月5日)的机票成交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而随着假期临近,机票成交量更骤然激增,3月的第三周相比第一周增长高达4倍以上。

从飞猪出行航线热度来看,前往北京、杭州、昆明、西安、海口、郑州、珠海、大连、厦门等目的地的机票预订增速最快。

与晓雯、心心对清明假期奔波在路上的期盼不同,林亮则是对自己奔波在路上礼物充满期盼。

在南京上班的林亮,此时最大的愿望是老家的父母能够早日收到自己买的青团。

今年林亮经常自嘲自己是被困在城里的人。他来自陕西榆林,已经在南京工作多年。去年因为疫情害怕不能及时返回南京,正月初三他就从老家开车返回南京。今年一方面是南京鼓励就地过年,一方面老婆怀孕为了避免意外,春节就和媳妇留在了南京。再过几个月他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今年不知道疫情走向如何,到时候不一定过年回去,清明节放假更回不去。

一个疫情,就是两年不能回老家,林亮甚是感叹。

昨天,林亮在京东超市下单了3份各种口味的青团快递回了老家,希望这南方的清明节小吃能通过近两千公里的路途,代表他与父母一起共度清明。

今天下午,林亮给我们发来了微信说青团他的父母已经收到,并给我们带来了一句话:“祝假期愉快,无论我们年轻时候多么叛逆,岁月都会让我们想回家继承传统,然而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身不由己,只能竭尽所能。”

注:应采访者要求,文中老张、周青、李成、晓雯、心心、林亮均是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清明节怎么烧钱

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父辈们和年轻人们的节假日在现实和传统的包裹下,因代际、人际关系的不同,做着不同的选择。

文|壹览商业编辑部

编辑|木鱼

图/壹览图库

传统节日,赋予了某个群体统一的传承。但群体越庞大,就越需要个体。随着改革进程的加快,父辈们和年轻人们的节假日在现实和传统的包裹下,因代际、人际关系的不同,做着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背后,都是观念的变迁,当然也包括消费。

1、鞭炮

清晨7点,老张扛上铁锹,提上一摞昨晚已经准备好的纸钱向山里走去。距离清明节还有5天,正好今天清闲,老张准备去给祖先扫墓。

今年60岁的老张生活在豫南一个小县城的镇上,日常有活的时候就出门打打零工,没活的时候就在家闲着。他本来最近一直在外打工,因为清明节快到了,为了给祖先扫墓,昨天才从外地回来。

“扫墓还是有必要的!”老张斩钉截铁的说。他认为,祖宗传统不能丢,另外春天到了,先人的墓碑旁边长满杂草,需要趁这个时间清扫一下,不然别人看到会觉得这家败落了,当然也含有“来看过”的意思。

“现在大家都忙得很,本来对祖先看得就不多,像我这个年纪,来看一眼少一眼了。”老张幽幽一叹。

事实上,老张膝下还有一儿一女,目前都已经结婚成家。女儿、女婿在本地学校教书,儿子、儿媳在上海工作。

谈起儿子,老张目光更加惆怅,并点燃了一支烟。“在他上大学以前,每年扫墓都是我带着他来的,他在旁边帮我给墓碑清理杂草,我在旁边跟他讲讲这扫墓的传统与规矩。自从他去外地上大学,这事就只剩下我一个人做了,到现在快15年了,也不知道他还记得这里面的规矩么。”

中国太大了,虽然过的是同一个节日,但每个地方风俗习惯都不一样。老张老家清明节的习俗是在清明节前一周给祖先扫墓,家里会在门上插柳条以示春的到来和辟邪,然后清明当天在家里做点好吃的。

“以前每到清明,街上都是扛着柳条、扎着柳枝帽奔跑的小孩子,现在也少见了。”

老张掐灭了手中的烟,神情肃穆地在祖先墓碑前跪下,拿出打火机点燃纸钱,嘴里说着让祖先保佑的话。纸钱烧完后,他很正式地朝墓碑磕了三个头,顺手将明火扑灭,准备下山。

突然,老张看着手里的打火机,咕哝了一句,“总感觉味不太对啊。”

老张感觉的味道不对,是因为今年扫墓少了一个放鞭炮的过程。虽然山里还有很多其他人家在扫墓,但整个山里静悄悄的。以往这个时候,山里鞭炮声、烟花声音此起彼伏,给久经沉静的大山带来一丝烟火气。

老张告诉我们,这是他花钱最少的一次扫墓,只买了一捆十几元的纸钱。自去年开始,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森林火灾,政府就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还关闭了大量的烟花爆竹工厂。

老张所在的市从去年清明节前夕就开始全域严禁燃放烟花爆竹,并在5月31号前关闭了所有的烟花批发企业和零售店,库存的108.964万箱烟花爆竹产品也全部销毁了。

《壹览商业》了解到,老张所在的地方是烟花爆竹消费重点区域,春节、元宵、清明、婚丧嫁娶都需要大量地燃放烟花爆竹,过去存在很多本地烟花爆竹生产商。据官方统计,虽然整个县只有三十万人口,但是往年每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销量近1亿元,正月十五当天的销量占整个春节期间销量的40%以上。而邻县风俗与当地一样,每年春节期间烟花爆竹销量超过2亿元,元宵节当天销量超过1亿元。老张所在的镇上很多人依靠生产或销售烟花爆竹生活。

“虽然,现在空气是好了点,森林火灾也减少了,但是很多人则需要寻找新的谋生手段,而且这节日越来越淡如清水了。”

“我孙子出生到现在都没见过扫墓,也不知道这传统,再过十几年,怕是没人知道清明节该怎么过了,儿女都在外面,我死了以后怕是没人再给我扫墓了。”

对于这样的现状,老张怅然良久。

2、花篮

对于老张的感叹,千里之外首都北京的李成此时没空去思考。

李成是一名95后,在北京七八年的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老北京”了。高中毕业后,他便跟随着父母在北京石景山鲁谷的花鸟鱼市经营着鲜花档口的生意。对于清明节,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忙。

北京的清明节祭祀,鲜花是必不可少的,多以菊花和百合为主,这就是李成忙碌的根源。

“每到清明节,鲜花就会迎来销售高峰,我都是家—门店—批发市场,三点一线的生活。”李成一边将店内的成品花篮拿到门口摆放一边介绍,“今年的销售高峰比以往来得更早一些。”

事实上,由于疫情政府号召就地过年,春节期间大部分人都留在北京。为了让清明假期更加完成,许多人选择将祭祀提前以便清明节出游。因此从临近清明节的前一周,祭祀用花需求就开始增加,花鸟鱼市内的各个档口的祭祀花篮也早早地摆起来了。

祭祀一般都是趁早,因此这几天李成一直都是早上五点多起床去批发市场进货,然后赶在9点前将新鲜的花篮摆放好开始销售。

“今年鲜花价格普遍比去年高一些,菊花、百合在清明节会更贵,比如这个花篮,今年卖30,去年只要20。”李成稍显兴奋,“去年疫情让不少云南花农损失惨重,我们市场虽然3月份之后也开放了,不过大家都不出门,人流量少了很多,生意比较惨淡。今年疫情已经快过去,但因为一方面种花的人少了,而另一方面购买需求变大了,供不应求,鲜花的价格自然也就上来了。”

这些年互联网的发展,让鲜花电商越来越多,因为补贴、折扣力度更大,年轻人更喜欢在线上买花。

对于李成来说,虽然他对鲜花电商略有了解,但他坦言,至少在档口层面,并没有感受到网络带来的冲击。“现在大众对于鲜花的消费需求是在提升的,但不管从新鲜度还是价格,电商短时间内还替代不了花鸟市场,但他们对社区鲜花门店可能有些影响。”

《壹览商业》了解到,经过这几年发展,鲜花电商由于客单价、品控、物流成本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最后只剩花点时间、花加等几个头部玩家,主打高频次高复购的“每周一花”。

据了解,清明节并在花点时间和花加的营销规划内,除了每周一花,他们的将重点集中在情人节、520、七夕等年轻人比较热衷的节点。

“今年以来受到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鲜花的价格开始明显攀升,成本也在持续走高,在即将迎来的520我们可以预见,玫瑰的涨价幅度将非常明显。”花加的相关负责人告诉《壹览商业》。

虽然目前电商对他们影响不大,但是李成认为也得从长远考虑。为此他也玩起了时下流行的“私域流量”。在日常卖花的过程中,李成加了不少企业和顾客微信,只要企业或者顾客需要,他会闪送或者自己送货上门,下一步他准备试试外卖平台,他也想给家里的生意带来的不一样。

“毕竟父母年纪越来越大,我也比较喜欢这一行,这个花鸟鱼市的门店以后我可能要管得多一点。”

对于自家的祭祀祖先问题,李成则了解得很少。

“我几乎从没参加过这个活动,也不知道具体怎么弄。以前小的时候都是父母在弄,后来他们来北京开了花店就很少回家,我高中毕业后也跟着来了,这些年扫墓这种事一直是家里爷爷奶奶和亲戚代办,再说我们也走不开啊,清明是我们一年的第一个旺季,走了损失挺大的。”李成的话中透露着些许无奈。

3、青团

目光转到距离北京1280公里以外的杭州,周青正骑着电动车载着大包小包送地送外卖,在城市中穿梭。

周青是一个饿了么的外卖配送员。20岁的他来自河南北部一个小县城,高中毕业后在家呆了两年,今年刚跟一个同村发小来到杭州一起送外卖。

他发现,大约在20多天前,自己接的外卖单子中有一种用塑料食盒装的青色团子食品格外引人注目。而且随着清明越来越近,这种单子也越来越多。最近几天,他每天配送的订单里差不多都会有七八单单是青色团子。

来自北方的他刚开始并不知道这种青色团子是什么,只是觉得团子碧绿碧绿的,挺好看。后来,一个工友告诉他这种青色的团子叫青团,一种在南方清明节吃的食物,至于口味他也不清楚。

青团最初主要是用来清明节祭祀的,还与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有一定关系。但是随着时间发展,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而如今,为了迎合年轻人,口味也从最开始传统豆沙味道发展成芋泥、南瓜芝士、珍珠奶茶等多种口味,五花八门。

在经历了一个疫情的清明节后,今年清明节青团消费格外凶猛。据叮咚买菜数据显示,清明节临近以来青团销量明显增长,较去年同期上涨63%,其中3月27日达到近日的销售顶峰,当天平台青团销售接近20000份。而饿了么平台上的青团外卖消费热已经持续近一个月,3月以来,青团外卖单量同比增长2倍。

而这些对于周青来说,他并不关注,只知道每天一单一单送,空闲下来的时候也尝尝这种北方没有东西。

但他也表示,青团有点贵。据了解,现在一盒6个最普通的豆沙味道的青团,也需要接近30元,贵一点的其他的口味则需要上百元,对于周青来说的送好几趟外卖才能赚到。

在连续送了多天青团订单后,一天晚上,周青在杭州的房东送给他一盒青团尝了尝。虽然是最普通的豆沙味,但他很感动。

面对我们的采访,周青显得很兴奋,“我是第一次离家这么远出来,外卖也是第一次干,这里的人挺好的,工友教了我很多,青团也挺好吃的,就像老家的糍粑。”

对于清明节,周青略显平静。

“我来这里是为了挣钱的,吃了青团,我觉得就算过了一个南方的清明了吧。至于老家,在家的时候自然会去按规矩祭祖扫墓,不在家就在心里默默纪念吧。至于传统,该留下来,总会留下来,我们活人都得往前看,不是么?”

4、路上

在家的祭祀,不在家的选择在路上。

山东姑娘晓雯正在收拾行李,准备周五(4月2日)下班就坐高铁回老家。她在北京的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年前因为号召就地过年,晓雯没能成功返乡。

晓雯告诉《壹览商业》,其实早在过年前一周,她就已经抢到了回家的高铁票,半年没有回家的晓雯早就买好年货准备回家跟爸妈团聚,但是因为疫情原因,晓雯最终退掉了高铁票,选择跟室友一起留在北京。

在北京的春节,过得平淡无奇,没有老家浓厚的年味。算起来从2019年国庆节到到今年清明节,她已经有一年半没回家了。

3月16日起,北京市宣布国内低风险地区人员、环京地区通行人员进京不再查验核酸证明。随着清明小长假的到来,晓雯早早就买好了回家的高铁票,一定要补上没能回家过年的遗憾。

对于清明祭祖什么的,她不是很懂也不在乎。山东,这类事情都是家里的男孩子和父亲的职责,而她则喜欢家人团聚的感觉。

因为疫情,跟晓雯有同样经历的人还有很多,据飞猪数据显示,清明节拼假回家的“补偿式返乡”人群激增,近1周飞猪清明机票预订量较上周增长超150%,跨省长线游预订量较前一周增长超170%。

晓雯的室友心心,则觉得得祭祖这种事情稍显沉重,自有家里长辈操持,目前还轮不到她。因此清明到来,在家憋了好几个月的她决定趁着清明假期去西安旅游。

事实上,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因此,除了扫墓祭祖以外,踏青郊游也是清明的一大传统。

像心心这样选择外出游玩的年轻人还有很多,来自京东旅行的数据显示,3月以来预定清明前后(4月1日-4月5日)的机票成交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而随着假期临近,机票成交量更骤然激增,3月的第三周相比第一周增长高达4倍以上。

从飞猪出行航线热度来看,前往北京、杭州、昆明、西安、海口、郑州、珠海、大连、厦门等目的地的机票预订增速最快。

与晓雯、心心对清明假期奔波在路上的期盼不同,林亮则是对自己奔波在路上礼物充满期盼。

在南京上班的林亮,此时最大的愿望是老家的父母能够早日收到自己买的青团。

今年林亮经常自嘲自己是被困在城里的人。他来自陕西榆林,已经在南京工作多年。去年因为疫情害怕不能及时返回南京,正月初三他就从老家开车返回南京。今年一方面是南京鼓励就地过年,一方面老婆怀孕为了避免意外,春节就和媳妇留在了南京。再过几个月他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今年不知道疫情走向如何,到时候不一定过年回去,清明节放假更回不去。

一个疫情,就是两年不能回老家,林亮甚是感叹。

昨天,林亮在京东超市下单了3份各种口味的青团快递回了老家,希望这南方的清明节小吃能通过近两千公里的路途,代表他与父母一起共度清明。

今天下午,林亮给我们发来了微信说青团他的父母已经收到,并给我们带来了一句话:“祝假期愉快,无论我们年轻时候多么叛逆,岁月都会让我们想回家继承传统,然而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身不由己,只能竭尽所能。”

注:应采访者要求,文中老张、周青、李成、晓雯、心心、林亮均是化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