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楚学友
凌晨4:15,会议室所有人的手机同时响起来。简一新没有抬头,马力抓起手机,快速扫了一眼,13篇中性报道,还有一家媒体称赞我们应对得当。简一新扫视会议室疲惫的同事,郑重宣布:危机橙色警报解除,大家可以回去休息了。
这是应对电视台负面报道处理的第六天。
1
六天前的晚上,简一新和全家人在一家烤鸭店吃饭,他正抱着两岁的女儿喂她吃虾仁,女儿却对饭店大堂的鹦鹉感兴趣。突然,手机响了。总裁助理王淼淼来电,电视台播出了一条新闻,核心信息是公司的产品复杂牌坚果被检出农药残余,标题是“毒坚果,要你命”。
简一新的脑海中闪过一个时髦的词:摊上大事了。他快速起身离席,在赶往公司的路上,一路电话部署:启动危机应急预案;安排15分钟一次的全网媒介监测;危机处理小组人员全部进入工作状态;自己作为危机管理小组组长和品牌公关总监,紧急召集所有高管开会讨论;供应链和品质控制部门开始寻找货品批次,并立刻送检。
2
5分钟后,微信群高管会议召开。
管理层马上面临第一个问题:要不要表态?什么时候表态?如何表态?
当时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不表态,等进一步报道的影响扩大再说。第二,稍后表态,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第三,马上表态。
简一新坚持的是第三点。意见本身没有对错,但是那个时刻,什么是唯一的标准?
3
两年前,简一新加入这家公司,负责公共事务。入职第一天面谈,他问了董事长一个问题,“如果在危机处理中,我和您发生了比较大的分歧,该怎么办?听谁的?”
董事长微笑着:“你说呢?”
简一新想了想说:“我听您的意见,做出我的判断。但是,有很多问题是来不及向您做汇报和请示的,例如:如果遇到危机处理手册中没有的案例该怎么办?如果一线处理人员第一时间无法得到公司的指示,又必须要在这一刻做出决策,怎么办?如果高管团队发生重大分歧,怎么办?”
董事长回答说:“遵循价值观,做出行动。一个有价值观、并且遵守价值观的企业,才能走得远,走得稳,走得长。”
公司的核心理念是:三观正,得永生。三观不正,一定会走邪路,出损招,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4
在表态之前,简一新安排团队做一件事:打电话。
简一新负责的沟通对象,是电视台的报道记者王晓亮。手机号码是通过媒体朋友得到的。接通的那一瞬间,简一新还闪过自己原来做记者时,也曾接到不少这样的媒介维护电话。
“喂,您好,请问是王晓亮吗?”
一个年轻的声音:“对,我是。您是哪位?”
“我是您所报道公司的公关总监,简一新。我想跟您谈谈今晚的报道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您是否方便?”
“抱歉,如果您有相关的资料,可以直接发传真给我,我现在不方便见您。”
电话挂断了。
5
从19:20到20:20,整个团队在1个小时内打了26个电话。董事会、机构投资人、分析师、律师、政府主管部门、媒体、行业协会。
打完一圈电话后,简一新得出了三个判断:首先,这不是由政府主导的调查,完全是由媒体自发进行的;第二,相应地,食药监局的跑口记者也不清楚这件事,说明记者本身不是专业从事食品安全报道的;第三,报道出现后,政府部门一定会有所行动和作为。
6
简一新没有时间安慰大家,他明白,第二天还是一场硬仗。
一周后,政府抽检结果公布,根据国家标准,残余量在国家标准允许的范围内。不能称之为有毒。
接下来,应该如何回应电视台报道?
看看营销大咖怎么说
宋磊:奥美公关经营合伙人
千千万万的“企业家”在出了事儿之后死死抱住危机公关的大腿:生死存亡全靠你了!想想也真是充满了各种无奈与哭笑不得。
撕,从来就不在可选范围之内。大多数危机公关、危机处理更像是一场累得吐血却骗自己、骗老板、骗受众的闹剧。只有有良知、负责任的企业才谈得上危机处理。
李光斗:华盛智业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电视台是具有一定权威性的传统媒体,在人们心目中,经电视台曝光的产品一定是有问题的,不论企业自己如何辩解,消费者心中对该产品是问题产品的印象已经难以改变了。
此时,侧面迂回胜过正面对撕。可以与电视台商量再做一个后续报道,企业在看到新闻报道后立即停售疑似问题坚果,追查问题坚果来源,并对其它产品进行质量检测。
吴士深:蓝色光标数字营销机构首席政策顾问
危机中的“冤情”不可太任性。当今中国媒体体制及舆论环境下,“撕”表面上看是一种痛快淋漓的反击式公关,实则漠视了消费者的真实感受和利益保护,刺激了舆论,孤立了自己,让企业处于更不利的境地。
摘自《清华管理评论》2016年1-2期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