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砍一刀”背后,被忽视的中小城市正在反超一线城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砍一刀”背后,被忽视的中小城市正在反超一线城市

大城市之外的广阔天地,以及那些缺少话语权和议程设置能力的沉默大多数,才是中国经济的真正基本面。

文|西部菌

01

财富自由,恐怕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状态。

前不久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1胡润财富自由门槛》就引发广泛讨论。报告提到:中国一线城市入门级财富自由门槛是1900万元,二线城市是1200万元,三线城市是600万元。

量化的标准,让人们对那些达标富人投以羡慕之情。但其实在中国的人口和收入结构下,别说广大中小城市,就是一二线城市,财富自由也是绝大多数人毕生难以兑现的奢望。

以一线城市为例,根据胡润研究院,入门级财富自由门槛为1900万元,主要包括一套120平米的市区常住房、2辆车、60万元的家庭税后年收入和800万元的金融投资。

而GDP总量最高的上海,2019年当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962元。1900万元的财富储备,要不吃不喝160多年才能实现。

来源:胡润研究院

不过对一个北上广深人来说,财富自由四个字,他未必觉得距离遥不可及。因为在他的生活和日常社交中,可能会经常听到类似年薪百万的故事,甚至接触到财富自由的“土豪”。

网络层面,大家也热衷于拿财富自由的话题和案例,来制造并贩卖焦虑。类似的生活经验和信息接收,很容易导致人们在看待问题时,站在大城市的单一视角,出现认知偏差。

举个例子,在北上广深,大家都会对地铁习以为常,地铁还可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高频词汇和高频场景。

但其实到2020年底,内地共有44个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其中名副其实的地铁城市只有30多个,跟一二线城市的数量总和差不多。

而全国的城市数量一共多达600多个,地铁城市的占比只有二十分之一左右。

大城市视角,是资源集中使然。但很现实的讲,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以及真正的主流人群,仍然在中小城市:

截至2018年底,中国大陆共有中小城市(广义范围,包括含乡镇的市辖区)2809个,中小城市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3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7.3%;总人口达11.8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66%;经济总量达76.43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4.89%。

02

前面铺垫这么多,并不是要分析财富自由,而是就最近的一起新闻谈谈看法。

今年3月,上海一位律师参加拼多多“砍价免费拿”活动时,邀请多位好友帮忙砍价一款商品,但砍价进度始终差“0.09%”,于是起诉了拼多多。

在该律师看来,拼多多涉嫌虚假数据、隐瞒规则。这些观点在网上引起了一些“砍一刀”未遂用户的共鸣,说明拼多多在用户预期管理上还有提升空间,促销玩法还可以更加透明。

至于具体的法律分歧,暂且按下不表。在西部菌看来,这一案例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它也体现了大城市视角导致的认知偏差。

律师包括一些网友之所以会抱怨,是因为他们投入了成本,比如占用的时间、发动好友消耗的社交资源等,最终却遭遇砍价失败。在快节奏的大城市,这是一种宝贵的精力付出。

然而,没想到的是,拼多多方面回应称,“砍价免费拿”活动参与的商品有1200余款,已免费送出709万余件商品。

709万件?

是不是出乎意料?

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砍价确实能成功,不是忽悠人的;第二,“砍一刀”作为一种游戏,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完成的。

为何在网络上,会让很多人吐槽呢?原因无非在于,砍价成功的用户,拿了也没说而已,他们在网络上是沉默的大多数。

不难看出,拼多多的用户结构,和中国的人口、收入结构是高度重合的。与律师、办公室白领们时间成本宝贵、有着较强购买力的用户不同,那些拿到砍价商品的用户,数量庞大、对价格敏感,相对来说比较有闲,愿意耗费精力来将冗余时间“变现”。

这部分人,基数大、购买意愿其实也并不低。

更何况拼多多的玩法还能带来社交乐趣。

“免费送出709万余件商品”,如此庞大的数量,本身就是市场基数广阔的一个缩影,只不过由于信息屏障的因素,他们的故事,被无意识地过滤掉了。

这种信息偏差背后的事实是——舆论场从来就是不是为这些人准备的。他们的声音、信息,远远无法抵达。

站在大城市、高收入人群的角度,自然会很难理解拼团、砍价等行为。

但那些在亲友群出现的各种砍价链接,本身就是一种提醒,它提示着,在金字塔形的社会人口结构下,一个基数庞大而又缺少网络能见度的低线市场,也的确真实存在。

03

关于消费结构的认知偏差,学者李迅雷此前曾有一个讨论热烈的经典论断——国内至少有10亿人还没有坐过飞机,至少5亿人还未用上马桶。

在大城市司空见惯的现代元素,在中小城市可能是奢侈品。这种落差背后,经济资源的地区分布,也呈现出强烈的马太效应。

对中小城市来说,天花板有限的收入、消费水平,基本上决定了地区发展水平的上限。

过去西部菌一直看好大城市的发展,也是基于这层因素。毕竟,不管是产业还是人口,大城市虹吸小城市是一直都在发生的事情。

不过,大城市主导城镇化格局,不等于中小城市没有未来。市场广阔的中小城市,既是城镇化的重要参与者,更是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让中小城市市民也可以低成本的获取一些商品和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产业、消费等经济资源的地域分化格局。而通过百亿补贴、各种优惠政策,拼多多也在抢占一线城市用户的心智。

而随着消费潜能被挖掘,数量繁多的中小城市,尽管在大城市视角下缺少能见度,但依托人口基数所释放的强大规模效应,正在不断凸显。

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下沉市场深度研究》就显示,下沉市场电商零售额预计将于2021年反超一线城市,并于2022年增长至5.78万亿元。

5.78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国固投总量的十分之一。在提振内需的背景下,万亿下沉市场的想象力之大,可见一斑。中小城市反超一线城市,也是中小城市的一种集体正名。

所以,观察一些社会问题,千万不要被大城市视角遮蔽。大城市之外的广阔天地,以及那些缺少话语权和议程设置能力的沉默大多数,才是中国经济的真正基本面。

来源:西部城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砍一刀”背后,被忽视的中小城市正在反超一线城市

大城市之外的广阔天地,以及那些缺少话语权和议程设置能力的沉默大多数,才是中国经济的真正基本面。

文|西部菌

01

财富自由,恐怕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状态。

前不久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21胡润财富自由门槛》就引发广泛讨论。报告提到:中国一线城市入门级财富自由门槛是1900万元,二线城市是1200万元,三线城市是600万元。

量化的标准,让人们对那些达标富人投以羡慕之情。但其实在中国的人口和收入结构下,别说广大中小城市,就是一二线城市,财富自由也是绝大多数人毕生难以兑现的奢望。

以一线城市为例,根据胡润研究院,入门级财富自由门槛为1900万元,主要包括一套120平米的市区常住房、2辆车、60万元的家庭税后年收入和800万元的金融投资。

而GDP总量最高的上海,2019年当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4962元。1900万元的财富储备,要不吃不喝160多年才能实现。

来源:胡润研究院

不过对一个北上广深人来说,财富自由四个字,他未必觉得距离遥不可及。因为在他的生活和日常社交中,可能会经常听到类似年薪百万的故事,甚至接触到财富自由的“土豪”。

网络层面,大家也热衷于拿财富自由的话题和案例,来制造并贩卖焦虑。类似的生活经验和信息接收,很容易导致人们在看待问题时,站在大城市的单一视角,出现认知偏差。

举个例子,在北上广深,大家都会对地铁习以为常,地铁还可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高频词汇和高频场景。

但其实到2020年底,内地共有44个城市开通运营轨道交通线路,其中名副其实的地铁城市只有30多个,跟一二线城市的数量总和差不多。

而全国的城市数量一共多达600多个,地铁城市的占比只有二十分之一左右。

大城市视角,是资源集中使然。但很现实的讲,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以及真正的主流人群,仍然在中小城市:

截至2018年底,中国大陆共有中小城市(广义范围,包括含乡镇的市辖区)2809个,中小城市直接影响和辐射的区域,行政区面积达93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97.3%;总人口达11.8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4.66%;经济总量达76.43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4.89%。

02

前面铺垫这么多,并不是要分析财富自由,而是就最近的一起新闻谈谈看法。

今年3月,上海一位律师参加拼多多“砍价免费拿”活动时,邀请多位好友帮忙砍价一款商品,但砍价进度始终差“0.09%”,于是起诉了拼多多。

在该律师看来,拼多多涉嫌虚假数据、隐瞒规则。这些观点在网上引起了一些“砍一刀”未遂用户的共鸣,说明拼多多在用户预期管理上还有提升空间,促销玩法还可以更加透明。

至于具体的法律分歧,暂且按下不表。在西部菌看来,这一案例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它也体现了大城市视角导致的认知偏差。

律师包括一些网友之所以会抱怨,是因为他们投入了成本,比如占用的时间、发动好友消耗的社交资源等,最终却遭遇砍价失败。在快节奏的大城市,这是一种宝贵的精力付出。

然而,没想到的是,拼多多方面回应称,“砍价免费拿”活动参与的商品有1200余款,已免费送出709万余件商品。

709万件?

是不是出乎意料?

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砍价确实能成功,不是忽悠人的;第二,“砍一刀”作为一种游戏,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完成的。

为何在网络上,会让很多人吐槽呢?原因无非在于,砍价成功的用户,拿了也没说而已,他们在网络上是沉默的大多数。

不难看出,拼多多的用户结构,和中国的人口、收入结构是高度重合的。与律师、办公室白领们时间成本宝贵、有着较强购买力的用户不同,那些拿到砍价商品的用户,数量庞大、对价格敏感,相对来说比较有闲,愿意耗费精力来将冗余时间“变现”。

这部分人,基数大、购买意愿其实也并不低。

更何况拼多多的玩法还能带来社交乐趣。

“免费送出709万余件商品”,如此庞大的数量,本身就是市场基数广阔的一个缩影,只不过由于信息屏障的因素,他们的故事,被无意识地过滤掉了。

这种信息偏差背后的事实是——舆论场从来就是不是为这些人准备的。他们的声音、信息,远远无法抵达。

站在大城市、高收入人群的角度,自然会很难理解拼团、砍价等行为。

但那些在亲友群出现的各种砍价链接,本身就是一种提醒,它提示着,在金字塔形的社会人口结构下,一个基数庞大而又缺少网络能见度的低线市场,也的确真实存在。

03

关于消费结构的认知偏差,学者李迅雷此前曾有一个讨论热烈的经典论断——国内至少有10亿人还没有坐过飞机,至少5亿人还未用上马桶。

在大城市司空见惯的现代元素,在中小城市可能是奢侈品。这种落差背后,经济资源的地区分布,也呈现出强烈的马太效应。

对中小城市来说,天花板有限的收入、消费水平,基本上决定了地区发展水平的上限。

过去西部菌一直看好大城市的发展,也是基于这层因素。毕竟,不管是产业还是人口,大城市虹吸小城市是一直都在发生的事情。

不过,大城市主导城镇化格局,不等于中小城市没有未来。市场广阔的中小城市,既是城镇化的重要参与者,更是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些年来,拼多多等电商平台,通过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让中小城市市民也可以低成本的获取一些商品和资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产业、消费等经济资源的地域分化格局。而通过百亿补贴、各种优惠政策,拼多多也在抢占一线城市用户的心智。

而随着消费潜能被挖掘,数量繁多的中小城市,尽管在大城市视角下缺少能见度,但依托人口基数所释放的强大规模效应,正在不断凸显。

头豹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下沉市场深度研究》就显示,下沉市场电商零售额预计将于2021年反超一线城市,并于2022年增长至5.78万亿元。

5.78万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国固投总量的十分之一。在提振内需的背景下,万亿下沉市场的想象力之大,可见一斑。中小城市反超一线城市,也是中小城市的一种集体正名。

所以,观察一些社会问题,千万不要被大城市视角遮蔽。大城市之外的广阔天地,以及那些缺少话语权和议程设置能力的沉默大多数,才是中国经济的真正基本面。

来源:西部城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