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在死之前,你想做些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在死之前,你想做些什么?

一场跟城市,跟邻居的大谈话。

7年前,Candy Chang刚刚失去了一位挚友,整个人有点丧。

她想了很多,关于生和死,和有限人生的紧迫。但让她有点失落的是,她发现身边的人很容易忽略掉这一切。

后来她出了道填空题,往新奥尔良的街头一扔,想听听来来往往的街坊们,都会给出什么答案。

“在死之前,我想______”

他们说——

在死之前,我想吃光全世界的糖果和寿司;

在死之前,我想做Youtube大V;

在死之前,我想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在死之前,我想唱歌给百万人听;

……

有人写下轰轰烈烈,自然就有人写日趋一日的平淡。

在死之前,我想看着我的女儿毕业;

在死之前,我想告诉妈妈我爱她;

在死之前,我想再抱她一遍;

在死之前,我想做真正的我自己;

……

有乐天派留下玩笑话,也有人在这块五颜六色的黑板前陷入沉思,久久不愿离去。这种街头谈论生死的方式让Candy觉得,她并不是一个人在悲伤、在思考。

一般人心里有郁结可能会躲起来,而Candy作为一位华裔艺术家,偏偏喜欢到街头寻求答案。

别说她怪咖,人家也只是想跟邻居们多说说话。 

Candy Chang

最一开始,Candy谈论的还不是那么深刻严肃的生死话题。2008年,还住在纽约的她在布鲁克林贴了满墙便利贴,问:你们每个月房租多少?

大家都被这女孩逗笑了,嘿,竟然还有人想问这个。

租房的买房的,花得多的少的,反正又不留名,路过无聊的人就都写下来了。

那场面,就像是刚开了一场社区大会:

2010年,她在家附近一些空置许久的店面门外问:你们希望这里会变成什么?

五花八门的答案里,有人写下“我希望这里会变成一家面包店”。

然后有人用歪歪扭扭的字回应:“如果你能拉到钱,我可以来烤面包!”

这成了Candy最喜欢的一个回答。

2011年,她给一栋4层高的废弃建筑物套上显眼的横幅“再次寻找爱”(Looking for love again),又问:

关于这个地方的过去和未来,你们有什么想法吗?有什么回忆可分享的吗?

有人曾经在这里度过童年,也有人说起了流传已久的鬼故事。

杂货店、印度餐厅、忍者训练中心……大家七嘴八舌为这个了无生机的地方出主意。

Candy是在纽约唐人街长大的。自小看着街头各种海报、传单和艺术涂鸦,公共空间于她其实并不神圣拘谨,反倒是个多姿多彩、可以让她随意往里加入调料的地方。

Candy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城市规划,后来又在密歇根大学念了建筑和平面设计两个硕士学位。在她看来,邻里之间就应该常来往、多打扰,借个酱油或是借只鸡真是太平常不过了。

她设计过“求打扰”门挂:

(好了以上都是我乱翻译的,但这并不代表我的英语没过专八)

为街头小贩设计过生存指南:

甚至把“问大家”这种集民智的好方法做成了一个叫“Neighborland”的App。

 

希望空旷的广场上能办个夜市?嫌城市里自行车道太少?觉得居委会大妈还不够和蔼可亲体贴动人?你的建设性想法通通可以来这里提问或表达。

你可能很难再找出第二个,这么喜欢为街坊邻里操心的年轻女孩了。

但在失去挚友之后,Candy不仅满足于那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情了。她对城市的爱还在,还是想跟邻居们多说说话,可这一次,她想触及这群人的内心。

所以才有了这个世界末日般严肃的问题:在死之前,你想做些什么?

这种情感式沟通给了Candy力量,也的确成了她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后来在芬兰旅行的时候,她问当地人:小时候你的梦想是什么?现在又是什么?

受日本神社祈祷墙的形式启发,她又在拉斯维加斯举办展览问:你有什么想要忏悔的吗?

超过1500份内心独白挂在墙上,这里面甚至有些说不出口的秘密。

“我是一名军人,但我很怕死。”

“我比我老公更爱看A片。”

“我吃了太多芝士了。”

2013年在香港,她又忍不住发问:

你上一次哭是在哪里?你的初吻是在哪里给出的?……

有多少你不敢在公共场合表露的情绪,却或多或少都跟这座城市有着关系?

再后来,墙壁已经成了Candy向城市传达情感的一种载体:

她已经习惯让人们在公共场合谈内心的希望、恐惧和欲望了。

2012年,因为那场“死亡对话”,Candy被邀请到TED Talk的讲坛,视频点击量至今超过400万次。

越来越多人受到触动,在Candy的许可和帮助下,到现在,这些墙已经被翻译成35种语言带到了世界各地。

哈萨克斯坦:

伊拉克:

阿根廷:

南非:

韩国:

甚至也来过中国……

“在死之前,我想不挂科。”

在全球超过70个国家,超过1000个地方,都有人在面对这道填空题,拿起粉笔,在公共场合展现自己对生与死,甚至更内心深处的脆弱。

“沟通工具其实跟公路、电力和下水道这种城市基础设施一样重要。如果公共空间设计得更好,我们见面就有更多机会多说些心底话了;而不只是一脸尴尬地聊聊天气,然后说:你看见我家猫跑哪了吗?”

从始至终都没有什么改变世界的远大志向。只想跟街坊邻里多说说话的Candy,却好像慢慢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了。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在死之前,你想做些什么?

一场跟城市,跟邻居的大谈话。

7年前,Candy Chang刚刚失去了一位挚友,整个人有点丧。

她想了很多,关于生和死,和有限人生的紧迫。但让她有点失落的是,她发现身边的人很容易忽略掉这一切。

后来她出了道填空题,往新奥尔良的街头一扔,想听听来来往往的街坊们,都会给出什么答案。

“在死之前,我想______”

他们说——

在死之前,我想吃光全世界的糖果和寿司;

在死之前,我想做Youtube大V;

在死之前,我想跨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在死之前,我想唱歌给百万人听;

……

有人写下轰轰烈烈,自然就有人写日趋一日的平淡。

在死之前,我想看着我的女儿毕业;

在死之前,我想告诉妈妈我爱她;

在死之前,我想再抱她一遍;

在死之前,我想做真正的我自己;

……

有乐天派留下玩笑话,也有人在这块五颜六色的黑板前陷入沉思,久久不愿离去。这种街头谈论生死的方式让Candy觉得,她并不是一个人在悲伤、在思考。

一般人心里有郁结可能会躲起来,而Candy作为一位华裔艺术家,偏偏喜欢到街头寻求答案。

别说她怪咖,人家也只是想跟邻居们多说说话。 

Candy Chang

最一开始,Candy谈论的还不是那么深刻严肃的生死话题。2008年,还住在纽约的她在布鲁克林贴了满墙便利贴,问:你们每个月房租多少?

大家都被这女孩逗笑了,嘿,竟然还有人想问这个。

租房的买房的,花得多的少的,反正又不留名,路过无聊的人就都写下来了。

那场面,就像是刚开了一场社区大会:

2010年,她在家附近一些空置许久的店面门外问:你们希望这里会变成什么?

五花八门的答案里,有人写下“我希望这里会变成一家面包店”。

然后有人用歪歪扭扭的字回应:“如果你能拉到钱,我可以来烤面包!”

这成了Candy最喜欢的一个回答。

2011年,她给一栋4层高的废弃建筑物套上显眼的横幅“再次寻找爱”(Looking for love again),又问:

关于这个地方的过去和未来,你们有什么想法吗?有什么回忆可分享的吗?

有人曾经在这里度过童年,也有人说起了流传已久的鬼故事。

杂货店、印度餐厅、忍者训练中心……大家七嘴八舌为这个了无生机的地方出主意。

Candy是在纽约唐人街长大的。自小看着街头各种海报、传单和艺术涂鸦,公共空间于她其实并不神圣拘谨,反倒是个多姿多彩、可以让她随意往里加入调料的地方。

Candy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城市规划,后来又在密歇根大学念了建筑和平面设计两个硕士学位。在她看来,邻里之间就应该常来往、多打扰,借个酱油或是借只鸡真是太平常不过了。

她设计过“求打扰”门挂:

(好了以上都是我乱翻译的,但这并不代表我的英语没过专八)

为街头小贩设计过生存指南:

甚至把“问大家”这种集民智的好方法做成了一个叫“Neighborland”的App。

 

希望空旷的广场上能办个夜市?嫌城市里自行车道太少?觉得居委会大妈还不够和蔼可亲体贴动人?你的建设性想法通通可以来这里提问或表达。

你可能很难再找出第二个,这么喜欢为街坊邻里操心的年轻女孩了。

但在失去挚友之后,Candy不仅满足于那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情了。她对城市的爱还在,还是想跟邻居们多说说话,可这一次,她想触及这群人的内心。

所以才有了这个世界末日般严肃的问题:在死之前,你想做些什么?

这种情感式沟通给了Candy力量,也的确成了她艺术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后来在芬兰旅行的时候,她问当地人:小时候你的梦想是什么?现在又是什么?

受日本神社祈祷墙的形式启发,她又在拉斯维加斯举办展览问:你有什么想要忏悔的吗?

超过1500份内心独白挂在墙上,这里面甚至有些说不出口的秘密。

“我是一名军人,但我很怕死。”

“我比我老公更爱看A片。”

“我吃了太多芝士了。”

2013年在香港,她又忍不住发问:

你上一次哭是在哪里?你的初吻是在哪里给出的?……

有多少你不敢在公共场合表露的情绪,却或多或少都跟这座城市有着关系?

再后来,墙壁已经成了Candy向城市传达情感的一种载体:

她已经习惯让人们在公共场合谈内心的希望、恐惧和欲望了。

2012年,因为那场“死亡对话”,Candy被邀请到TED Talk的讲坛,视频点击量至今超过400万次。

越来越多人受到触动,在Candy的许可和帮助下,到现在,这些墙已经被翻译成35种语言带到了世界各地。

哈萨克斯坦:

伊拉克:

阿根廷:

南非:

韩国:

甚至也来过中国……

“在死之前,我想不挂科。”

在全球超过70个国家,超过1000个地方,都有人在面对这道填空题,拿起粉笔,在公共场合展现自己对生与死,甚至更内心深处的脆弱。

“沟通工具其实跟公路、电力和下水道这种城市基础设施一样重要。如果公共空间设计得更好,我们见面就有更多机会多说些心底话了;而不只是一脸尴尬地聊聊天气,然后说:你看见我家猫跑哪了吗?”

从始至终都没有什么改变世界的远大志向。只想跟街坊邻里多说说话的Candy,却好像慢慢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了。

 

· · · · · · · · · · ·

想要获取更多有意思的内容,请移步界面网站首页(http://www.jiemian.com/),并在微博上和我们互动,调戏萌萌哒歪楼菌→【歪楼-Viral】(请猛戳这里)。

你也可以关注乐趣频道的微信公众号【歪楼】:esay1414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