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角度看PPI价格传导
2020年5月,PPI见底,随后一直处于上升通道,并在今年1月转正。2月-3月,美国德州的严寒天气,沙特石油重镇遭遇袭击,苏伊士运河航道堵塞等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油价快速飙升,铜价,铝价、锡价和钢价的涨势也相当迅猛,让PPI同比涨幅不断扩大。
目前,PPI快速上涨对中下游的影响开始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从3月PPI的具体行业数据来看,涨幅靠前的行业为原油和工业金属两大产业链,并向中游扩散。环比涨幅前五位分别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环比上涨9.8%、化学纤维制造业,环比上涨8.7%、石油加工业,环比上涨5.7%、化学原料及制品,环比上涨5.3%、黑色金属冶炼,环比上涨4.7%。
同比涨幅靠前的前五大行业分别为: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同比上涨34.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同比上涨23.7%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上涨21.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同比上涨21.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同比上涨13.9%。
第二,3月CPI的非食品七大分项中,交通通信 “独占鳌头”,环比涨幅达到1.3%,同比涨幅为2.7%。
3月CPI中,交通工具用燃料价格环比上涨高达6.4%,涨幅扩大3.1个百分点,显示前期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开始向消费品领域形成传导。
第三,3月PPI中,生活资料分项里的耐用消费品价格环比上涨0.3%,这是2019年9月以来的首次环比上涨。体现在CPI中,3月家用器具分项环比涨幅扩大0.1个百分点至0.3%,处于历史高位。
目前涨价传导到了什么阶段?界面商学院梳理历史数据发现,上一轮PPI上涨周期,生产资料PPI在2016年1月启动上行到2017年2月触顶,生活资料PPI则滞后一个月启动、提前2个月触顶回落。
而受疫情影响,本轮价格传导有所不同——在供给遭遇冲击的背景下,生产资料上涨周期可能持续更长;而在需求恢复缓慢的背景下,整体传导效应相对滞后,本轮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同比增速在生产资料价格见底回升半年后才进入上升通道。考虑到消费需求仍在逐步恢复中,本轮传导还没有结束,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PPI还会涨多久?关键看这四个因素
从历史数据来看,由于大宗商品更多是全球定价的可贸易商品,全球PPI的走势较为同步。要判断中国PPI会涨多久,取决于下面四个因素。
第一,全球经济复苏情况。目前,随着疫苗接种速度的加快,全球经济已进入复苏通道,需求在进一步回暖,我们看下面几组数据。
OECD工业生产指数在2020年5月份环比恢复正增长,从2020年5月到最新的2021年1月,月均环比增速为2.45%,高于疫情前十年中的最高值1.29%,也显著高于疫情前十年月均0.14%的增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4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全球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7.8%,较上月上升2.2个百分点,连续9个月保持在50%以上,最近两个月连续环比上升。
再看美国的数据,2021年3月,美国ISM制造业PMI录得64.7,创1983年12月以来新高,并连续10个月扩张。其中,新订单指数录得68.0,创2004年1月以来新高。
得益于内部需求和外部出口的同时大幅增长,欧元区3月制造业PMI录得62.5,为1997年6月以来最高,并连续第9个月扩张,其中产出指数攀升至63.3,创下调查开始以来的高点。
再看日韩的数据,日本3月制造业PMI攀升至52.7,创下2018年10月以来的新高,并连续扩张2个月。韩国3月制造业PMI录得55.3,与2月持平。其中,产出与新订单指数微增,出口订单创4个月以来新高。
中国方面,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9%,高于上月1.3个百分点,占上了2020年4月份以来的次高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4月6日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对全球经济增长给出了积极判断, IMF上调了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至6%,较1月的预测上修了0.5个百分点。
当然,新冠疫苗在今年年底前全球能够接种到什么程度还是一个未知数,从而会对全球经济复苏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第二、供给层面。今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突发事件,如前文所述的德州极端天气,沙特石油设施遭袭等,都让外界对大宗商品,尤其是石油的供给产生忧虑。不过,一些积极消息也在传来。
4月1日,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召开第15次部长级会议。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同意5月增产35万桶/日,6月再增产35万桶/日,7月增产约44万桶/日。沙特阿拉伯还表示,将在未来3个月内逐步取消100万桶/日的额外减产。
此外,“伊核协议”有关各方4月6日在维也纳召开在线会议讨论重启协议,显示美国取消对伊朗石油出口制裁的可能性有所增加。目前,伊朗已连续5个月增加原油产量,日产量超过200万桶,一旦制裁解除,伊朗方面的原油产量及出口量或将进一步增长。
当然,欧佩克的增产计划是有序推进的,并不是“火急火燎”,伊朗方面表示,达成协议也仍需时日,这也给未来油价走势增加一层迷雾。
再来看中国,政策方面的冲击是必须关注的因素。为了在2030年和2060年分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简称“双碳”),各级政府部门不断推出新政。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联合发布了一份新闻通稿,研究部署2021年钢铁去产能“回头看”检查以及粗钢产量压减工作两项重点任务。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也对这个问题做了明确表态。他在3月1日表示,2016年以来,“三去一降一补”的战略在压缩钢铁产量产能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已经压缩了1.7亿吨钢铁产能。2021年,我国新版钢铁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和钢铁项目备案等重要文件将出台,确保钢铁总产能只减不增。
短期看,碳排放贡献较多的几大行业,比如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黑色金属冶炼等在生产方面可能会受到行政方面的限制,供给将出现快速压缩。需求稳定而供给端受到冲击, 由此产生的供需缺口将带动相应工业品价格,比如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快速上涨,并拉动PPI上行。
见微知著,我们将目光聚焦到钢铁重镇唐山。自3月11日,国家生态环保部长黄润秋一行以不打招呼、直奔企业的调研方式,发现唐山部分钢铁企业未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要求、生产记录造假等问题后,唐山释放了一系列的铁腕治污措施。
唐山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3月19日发布《关于报送钢铁行业企业限产减排措施的通知》,执行时间3月20日0时至12月31日24时,减排比例为30%-50%。政策力度不可谓不大。
强大的限产力度对价格产生了明显刺激。兰格钢铁云商平台监测数据显示,4月2日唐山钢坯价格单日上涨达140元/吨,日涨幅达到3%,再次刷新13年历史新高,主流钢厂钢坯价格普遍涨至5000元/吨。
第三、汇率因素。最近可以观察到的一个现象是,人民币在经历了去年6月以来的连续升值之后呈现了明显的贬值走势。清明节假期前,人民币兑美元一度连续七周下跌,创去年12月以来新低。
而汇率贬值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价格将会上升。
那么未来人民币走势如何?目前可以判断的是,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会经历一些回调。
随着美国疫苗接种速度的加快,以及拜登政府出台的庞大刺激计划的落地执行,美国经济复苏预期有所升温,美国经济可能的反弹将在短期内推动美元走势,相比之下,人民币或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受到明显抑制。美元指数已从1月6日的89.42升至3月30日的93.29,两个月不到反弹了4.3%。
第四、翘尾因素。判断一项经济指标未来涨跌幅不能忽视翘尾因素。据界面商学院估算,4-6月份的翘尾因素处于年内最高水平,分别为2.42%,2.83%和2.42%,而且,在10月份前将一直维持在高位,这会进一步抬高未来几个月的PPI同比增长增速。那那么,PPI什么时候才会触顶?目前,市场普遍预测PPI同比增速将于第二季度达到年内高点,并可能突破6%。
不过,我们可能需要警惕对PPI的低估风险。3月份市场机构明显低估了新涨价因素,13家机构对PPI的预测均值仅为3.3%,最小值为2%,最高值为4.1%,明显小于4.4%的实际值,这与过去市场机构对PPI相对较为准确的预测情况大为不同。
考虑到美国“基建计划”正在路上、“碳中和”背景下中国压减产能计划不断加码,两大经济体的政策很可能形成共振,使得本轮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力度和持续时间可能超过市场预期,而且由于错位滞后,对中下游的传导也将持续更长一段时间。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