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挑战:“等同原则”是最大不确定性
2020年12月,英国与欧盟达成贸易协定,标志着持续了四年之久的脱欧拉锯战将以“有协议脱欧”告终。但在这份长达1200页的协定中,涉及金融服务领域的内容却很少。寥寥提到的数笔,也被认为缺乏实质性内容,仅反映出双方在该领域上的合作意愿,而不同于英欧贸易协议中的其它具有实际效力的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协议中重申尊重双方“等同原则”(Equivalence)架构的完整性。双方将继续讨论如何推进该原则,并承诺制定相应的监管合作框架。这为3月底的谅解备忘录提供了基础。
“等同原则”是指,位于欧洲经济区(EEA)以外的第三国,只要欧盟认为其法律和监管框架与欧盟“等同”,即可在某些服务方面享有欧盟的市场准入权。欧盟需要就不同领域逐个确定一国的体制是否与欧盟“等同”。
一般认为,脱欧之后英国与欧盟的金融服务贸易可能出现四种模式,“等同原则”是其中最可能的模式。另外三种模式分别是:
金融护照(Passporting):这是市场准入权限最大的一种模式。该框架下,欧盟以外的金融机构若在任何一个欧盟国家取得营业护照,便有权在其他成员国设立分公司并提供金融业务。脱欧带来的最大打击就是英国退出单一市场并不再享有这项特权,那就意味着在经营业务时面临很多额外的收费甚至贸易壁垒。
自由贸易协定(FTA):该框架下,第三国通过与欧盟之间更广泛的自贸协定来涵盖金融服务。例如欧盟和加拿大之间的《全面经济贸易协定》(CETA)。但2020年12月的英欧贸易协定并未对金融服务领域作出单独规定。
世界贸易组织条款:如果英国未能与欧盟达成以上任何一种协议,则英欧在金融服务领域将自动实行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中概述的条款。
对伦敦来说,英国公司获得的欧盟市场准入水平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这个城市的未来。
与“金融护照”相比,“等同原则”的市场准入权限和范围要低。即使欧盟在所有可能的领域和地区都给予了英国等同的权利,仍远低于“金融护照”框架下的市场准入范围,并且欧盟也可以随时撤消。欧盟金融服务法涵盖了大约40个“等同原则”可以决定的决策领域,但目前英国只收到了其中的两项可能被视为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领域——例如爱尔兰安全结算——并且是有时间限制、而非永久性的。而美国(21项)、新加坡(15项)与欧盟的“等同原则”生效领域则比英国目前拥有的多得多。
关于“等同原则”的进一步谈判成为伦敦关切的重点。3月底,英欧双方宣布就金融服务达成了一项谅解备忘录。备忘录表达了双方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合作意向及利益共同点。
但中国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这并不代表欧盟批准英国金融服务“等同原则”,谅解备忘录也不具备法律效力。英国获得欧盟金融服务等同原则仍将面临挑战。
首先,与贸易协定谈判不同,“等同原则”的批准是单方面的,完全取决于自身利益。英欧双方在金融服务谈判的立场和动力不同,欧盟各成员国的兴趣和利益也不同。
其次,等同原则的评估面临不确定性。欧盟给予第三国金融服务等同原则的前提是,该国金融服务监管规则与欧盟金融服务法律保持一致,但脱欧后的英国金融监管安排尚不明确,欧盟缺乏相应评估依据。
《金融时报》的一篇评论文章也指出,这份备忘录理论上应该标志着一条通往“等同原则”的路线,让英国公司在欧盟内能够更自由地经营;但它实际上只是一个信息交换的承诺,每六个月一次,这是双方监管层交流的官方基础,但实际上只反映了双方的不信任关系,因此只是“一个什么也没有的汉堡”。
“伦敦作为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不一定正在终结,但我认为它正处于长期以来最不稳定的状态。”阿奎斯交易所(Aquis Exchange)首席执行官海恩斯(Alasdair Haynes)对CNN表示,该交易所是伦敦证券交易所和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新兴竞争对手。
根据普华永道的研究,2019年该部门为GDP贡献了1320亿英镑,占经济总产出的近7%,超过四成的金融服务出口至欧盟。此外,金融服务也是法律、咨询、会计等服务的纽带。
欧盟加速打造金融服务,但尚不足以取代伦敦
伦敦面临危机的同时,欧盟也正在有意加速打造属于自己的金融服务。
欧盟希望摆脱对英国金融服务的依赖。欧盟官员在近期呼吁,欧盟应制定符合自身长远发展的金融服务规划,包括加快发展单一资本市场等。分析师也指出,“等同原则”的相关讨论正在变得越来越政治化,欧盟正在密切关注任何与英国监管分歧的迹象。
在脱欧过渡期结束后的几天内,伦敦作为欧洲最大股票交易中心的位子就不得不拱手让给阿姆斯特丹。由于英国脱离欧盟单一市场,总价值近65亿欧元的股票交易离开伦敦,一夜之间转向欧洲其他市场。

脱欧前夕,超过1万亿欧元的银行资产在欧洲央行的要求下被转移出英国,进入国际公司在欧洲大陆新开的子公司。1月份,阿姆斯特丹泛欧证券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荷兰分部和伦敦证券交易所旗下绿松石交易平台在荷兰的交易中心的日均交易金额达到92亿欧元。而1月份伦敦的日均交易金额降至86亿欧元,下降了60亿欧元。巴黎、法兰克福和米兰同期的日均交易金额分别为60亿欧元、58亿欧元和26亿欧元。美国场所的交易量也翻了一番,这表明纽约也能从伦敦的困境中获益。因管辖权变更问题,欧盟监管机构还撤销了6家总部位于英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和4家交易数据库的注册登记。
一方面,分析师提醒不要过分解读这些早期的损失——到了3月份,由脱欧带来的差距已经在逐渐消失:阿姆斯特丹的交易额为106.8亿欧元,而伦敦为106.2亿欧元。但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承认这可能是伦敦霸主地位被缓慢侵蚀的开始。新冠疫情和脱欧的双重打击之下,英国经济正在面临衰退之际,任何工作岗位、业务和税收向竞争对手金融市场的流失都会对英国造成打击。
在欧洲主要国家的首都,人们都希望“收复”伦敦在这场战役中失去的一些领地,深化欧洲大陆自己的金融市场。不过各国的具体议程有所不同。对葡萄牙、希腊等南欧国家来说,金融服务并非它们最关注的领域;而法国对于巴黎能够成为金融服务中心则极其感兴趣。
马克龙希望能将英国的一些金融活动吸引到巴黎来。巴黎似乎正试图将自己成长为一个提供全方位服务的金融服务中心。
但分析师又指出,政客们越是参与尝试,该中心吸引业务的可能性就越小。企业对金融中心看重的是稳定的监管环境,特别是能经受住政治压力的监管环境。相比之下,阿姆斯特丹和都柏林在政治化程度稍低的监管环境下,似乎在吸引业务方面做得还不错。
有迹象表明,不同类型的活动正在走向不同的欧洲城市。德国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制,而资本市场在英国则更占主导地位。德国对金融市场能够或应该做什么来支持德国的企业很感兴趣,因此法兰克福会成为银行业的中心。资产管理公司似乎对卢森堡和都柏林更感兴趣,阿姆斯特丹则有股票交易。
不过,这也并不意味这伦敦已经输掉了比赛。
学者Sarah Hall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尽管最大股票交易中心易主一事很有象征意义,但大多数交易员、经纪商和资产管理公司仍留在伦敦。由于欧洲城市的碎片化效应,伦敦的规模虽然在下降,但可能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银行选择法兰克福和巴黎,资产管理公司青睐都柏林和卢森堡,保险公司则倾向于布鲁塞尔——这使得任何一个地方取代伦敦成为欧洲金融之都的可能性较小。
辛普森对界面新闻表示,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伦敦是非常强大的,很多成熟的市场活动不太可能发生实质性转变。伦敦拥有广泛的基础设施,强大的专业律师、会计师和监管机构的生态系统,这些是无法轻易复制的。
一些欧洲公司甚至正在加强其在伦敦的业务。据咨询公司Bovill获得的金融行为监管局记录显示,约有1500家欧盟金融服务公司已经申请了在英国运营的监管许可,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公司计划在因Brexit而失去准入权后开设首个英国办事处。
“推动银行和投资者成功的是流动性。从成本的角度来看,监管成本加上商业成本,伦敦仍然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金融服务场所,”辛普森表示,“脱欧的道路虽然崎岖,但不会对多年来让伦敦成为金融中心的诸多元素产生致命性的破坏。”
脱欧或为中国投资者创造新契机
英国国内早有声音认为,脱欧之后,英国虽然不再是“欧盟的英国”,但将变成“世界的英国”。伦敦应以脱欧为契机,加强对投资者的友好政策,同时发展与美国和亚洲的金融服务贸易,因为亚洲目前在全球金融活动中的份额大于欧洲,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力量。
根据中国外交部的数据,英国是中国在欧洲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直接投资目的国和第二大引资来源地,中国是英国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非欧盟贸易伙伴。2019年中英双边贸易额为862.7亿美元。即使在疫情影响之下,中国对英国的直接投资仍然达到了4.26亿美元,同比增长78%。
目前已有超过500家中资企业落户英国。辛普森也对界面新闻指出,即使去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伦敦发展促进署仍然支持了15家中国公司前来伦敦。中国在英国的投资现在支持了大约15万个工作岗位,并且仍在增长。“在新冠疫情席卷的2020年,伦敦吸引来的外资比世界上任何城市都多。中国现在是我们第二重要的市场,我认为要不了多久它就会成为第一重要的市场。”辛普森表示。

中国银行研究部的一项分析指出,脱欧将不可避免地导致英欧之间的经贸障碍,英国急需开拓非欧盟经济实体作为伙伴。根据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研究,今后10年约1/3的全球增长将来自中国,维持对中国市场的准入,对于英国企业在全球取得成功越来越重要。
不过,由于中国与欧盟之间的中欧投资协议(CAI)将不会包括英国,这意味着中英之间也将需要一个新的双边投资协定。英国政府充分认识到脱欧对其金融服务业的冲击,主要采取了两方面应对措施:一是积极与欧盟就各自赋予金融服务等同原则进行谈判和协商,并争取最大限度地获得对欧盟市场准入。二是积极打造“伦敦金融城大变革2.0”。借鉴上世纪80年代英国去监管改革对金融行业的巨大推动作用,英国财长指出,英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继续确保伦敦金融城仍然是世界上提供金融服务最有活力的地方”。
此外,英国金融服务业在外汇、贵金属和衍生产品方面的完善的市场机制和丰富的经验对中国金融市场有着借鉴和互补作用,中英两国在包括人民币国际化、沪伦通、一带一路项目投融资等金融服务领域存在广泛合作基础。
对中国投资者来说,尽管脱欧后英国作为进入欧盟金融市场桥头堡的作用减弱,但中英金融服务合作前景仍然广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