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城镇化最新定调:成都西安福州获支持,三大城市群被点名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城镇化最新定调:成都西安福州获支持,三大城市群被点名

《重点任务》对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分工作了一次定调——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文丨西部城事 西部菌

2021年城镇化发展将有哪些亮点?哪些区域又将拿到新红利?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为新一年的城镇化发展划出了重点。

信息量颇大,西部菌作简要解读。

01 除30城外,642城将全部实现“零门槛落户”

城市“抢人大战”的高潮已过,但落户限制的松绑还有潜力可挖。

继去年提出“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之后,今年《重点任务》再进一步要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

从“全面取消”的措辞就不难看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门槛将要全部拆除。

截至2019年,全国城市数量为672座。那么,根据最新要求,排除30座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剩下的642座城市都将全部实现“零门槛落户”。

这里面就包括部分省会(首府)城市,如贵阳、南昌、兰州、呼和浩特、银川等。

此外,《重点任务》还要求“推动具备条件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内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累计互认”。

这主要是针对城市群内部的落户开放。也就是说,未来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要基本实现户口上的“一体化”。

这实际是对于部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落户限制的间接松绑。可以预见,都市圈和城市群内部的人口流动将继续加快。这也呼应了《重点任务》中的另一要求——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

另外,今年的《重点任务》还有一个说法值得注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县及县以上城镇常住人口数据,研究建立各城市城区常住人口数据统计发布机制。

这一方面反映出对于常住人口数据的重视程度在提高;另一方面也与去年的一条规定——推动公共资源向按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形成呼应。

它说明什么问题?那就是一个地方的常住人口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

与此对应,即便户籍人口多,但人口快速流出的地方,未来获得资源和政策青睐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反过来,能够吸纳人口的地方,将获得更多的支持。

一句话,人口规模,确切说,常住人口规模,对于一个地方的长期发展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

02 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城市群将有大动作

《重点任务》对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分工作了一次定调——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通俗说,每一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几个核心都市圈,它们共同带动城市群的发展。比如广州、深圳都市圈之于大湾区,重庆、成都都市圈之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

《重点任务》直接点名了多个城市群:

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扎实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研究编制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等跨省区城市群实施方案,有序引导省内城市群发展。

几点信息值得关注: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进入规划纲要实施阶段。

可对比的是,去年《重点任务》的表述是“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由此可以直观看出,成渝双圈建设在顶层设计上的推进速度。

二,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等跨省区城市群进入研究编制实施方案阶段。

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近期第二次受到关注。

此前,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横跨多省一样,北部湾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也都是跨省区城市群。

前者,规划覆盖范围包括广西、广东、海南等省的多个市县;后者则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三个省份的多个地区。

从获得点名来看,今年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建设速度将加快。参照成渝双圈过去一年多的发展轨迹,它们今年应该会有一系列的大动作。

与去年相比,今年《重点任务》直接点名的城市群要少得多,但也意味着更加突出了重点。

尤其是北部湾城市群,在经济总量和核心城市能级方面都不占优的情况下,能够相对优先地获得国家支持,这背后应该意味着战略地位的升级。

03 福州、成都、西安获得点名支持

都市圈建设方面,去年《重点任务》明确提出,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今年,同样是三个城市获得点名。不过,具体表述变为——支持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最重要的变化,是成都取代了南京。

这个不难理解。作为全国首个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已经顺利获批;而成都都市圈这几年在成渝双圈建设的推动下,相关工作也在加速推进。

如去年初,《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就正式发布;成都连接资阳的轨道交通s3线也已于去年开工。

所以,在此时获得国家明确支持,可谓水到渠成。有此定调,成都都市圈的相关基础设施和规划编制等都有望加速推进。

西安、福州都市圈获得二次点名,一方面,说明国家的重视;另一方面或也表明,相关工作的实质进展还需要加速。

公开报道显示,今年初,福建相关方面已审议通过《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范围包括福州、莆田两市全域,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和古田县,南平市延平区、建瓯市和建阳区,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若能够顺利获得批复,这无疑是刚进入GDP万亿俱乐部的福州收获的第二个大礼包。

另外,公开报道显示,西安都市圈的规划已经上报,或将在今年上半年获得批复。而陕西相关方面也公布了最新的西安都市圈的范围。

04 高铁降温,“轨道上的都市圈”不再普惠

2019年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就提出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今年的《重点任务》再次提及,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和都市圈。

不过,对比去年的相关表述,有些细微变化。

去年的《重点任务》提出,以轨道交通为重点健全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有序规划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

今年的表述则是——加快规划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城际铁路,支持其他有条件城市群合理规划建设城际轨道交通。

对比之下可以看出,建设轨道上都市圈,将越来越突出“重点城市群”。而其他城市群则加上了“有条件”等限定语。

基本可以确定,未来不是每一个都市圈都能获得修城际铁路的资格。

日前,陕西官方就明确透露,从防风险角度出发,暂停城际铁路建设。这与上个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所释放的高铁降温信号,无疑非常吻合。

陕西打响了高铁降温“第一枪”,到底还有哪些地方跟进,值得观察。

西部菌理解的是,这一新规,对于人口密度大,经济基本面好的重点都市圈的影响将较为有限。而中西部地区一些缺乏足够经济实力和人口支撑的都市圈将受到直接影响。

总之,高铁普惠时代结束了——城市群、都市圈内的城际铁路都不例外。

05 超大特大城市卫星城和120座县城价值重估

近几年的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都突出了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的作用,但部分中小城市也有望获得新的机遇。

除了去年也提到的边境地区城镇和特色小镇,今年的《重点任务》还有两个区域值得关注。

一是,在中心城区周边科学发展郊区卫星城,促进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实现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

这一点是放在“促进超大特大城市优化发展”里提出的。与它并列的还有一个表述值得关注:

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降低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

这个现象其实目前已经在发生,不管是新区建设,还是都市圈建设,超大特大城市的一些功能和资源向周边地区疏解、转移,都已成为大趋势。

部分城市周边区域或新区的房价已经高过传统的中心城区,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注脚。

未来,随着这一进程的继续加快,一些超大特大城市的郊区卫星城的区域价值,还将进一步升级。

二是,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

去年《求是》杂志发布的重要文章提出,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这一点在今年的《重点任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其围绕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在基础设施、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等多方面提出了多项支持措施:

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财政性资金统筹支持力度,有序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

健全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协调引导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承担相关建设任务,吸引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中长期信贷资金积极投入,利用现有国外优惠贷款渠道予以投入。

发挥120个县城建设示范地区带动作用,支持在有条件县城建设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对于这轮“县城机遇”,120个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将是最大赢家。

既要增强大城市的资源和人口承载力,又要重视一批县城的提档升级,这是由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所决定的。

当然,一批县城的价值被重估,未必意味着有了新的“炒房”空间。在这一点上,务必慎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城镇化最新定调:成都西安福州获支持,三大城市群被点名

《重点任务》对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分工作了一次定调——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文丨西部城事 西部菌

2021年城镇化发展将有哪些亮点?哪些区域又将拿到新红利?

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2021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为新一年的城镇化发展划出了重点。

信息量颇大,西部菌作简要解读。

01 除30城外,642城将全部实现“零门槛落户”

城市“抢人大战”的高潮已过,但落户限制的松绑还有潜力可挖。

继去年提出“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之后,今年《重点任务》再进一步要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实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政策。

从“全面取消”的措辞就不难看出,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门槛将要全部拆除。

截至2019年,全国城市数量为672座。那么,根据最新要求,排除30座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的城市,剩下的642座城市都将全部实现“零门槛落户”。

这里面就包括部分省会(首府)城市,如贵阳、南昌、兰州、呼和浩特、银川等。

此外,《重点任务》还要求“推动具备条件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内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累计互认”。

这主要是针对城市群内部的落户开放。也就是说,未来的城市群和都市圈内部,要基本实现户口上的“一体化”。

这实际是对于部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的落户限制的间接松绑。可以预见,都市圈和城市群内部的人口流动将继续加快。这也呼应了《重点任务》中的另一要求——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承载能力。

另外,今年的《重点任务》还有一个说法值得注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发布县及县以上城镇常住人口数据,研究建立各城市城区常住人口数据统计发布机制。

这一方面反映出对于常住人口数据的重视程度在提高;另一方面也与去年的一条规定——推动公共资源向按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形成呼应。

它说明什么问题?那就是一个地方的常住人口数据变得越来越重要。

与此对应,即便户籍人口多,但人口快速流出的地方,未来获得资源和政策青睐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反过来,能够吸纳人口的地方,将获得更多的支持。

一句话,人口规模,确切说,常住人口规模,对于一个地方的长期发展而言,变得越来越重要。

02 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城市群将有大动作

《重点任务》对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分工作了一次定调——都市圈引领城市群、城市群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通俗说,每一个城市群都有一个或几个核心都市圈,它们共同带动城市群的发展。比如广州、深圳都市圈之于大湾区,重庆、成都都市圈之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

《重点任务》直接点名了多个城市群:

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扎实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研究编制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等跨省区城市群实施方案,有序引导省内城市群发展。

几点信息值得关注:

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进入规划纲要实施阶段。

可对比的是,去年《重点任务》的表述是“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由此可以直观看出,成渝双圈建设在顶层设计上的推进速度。

二,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等跨省区城市群进入研究编制实施方案阶段。

这是长江中游城市群近期第二次受到关注。

此前,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要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横跨多省一样,北部湾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也都是跨省区城市群。

前者,规划覆盖范围包括广西、广东、海南等省的多个市县;后者则包括陕西、山西、甘肃三个省份的多个地区。

从获得点名来看,今年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建设速度将加快。参照成渝双圈过去一年多的发展轨迹,它们今年应该会有一系列的大动作。

与去年相比,今年《重点任务》直接点名的城市群要少得多,但也意味着更加突出了重点。

尤其是北部湾城市群,在经济总量和核心城市能级方面都不占优的情况下,能够相对优先地获得国家支持,这背后应该意味着战略地位的升级。

03 福州、成都、西安获得点名支持

都市圈建设方面,去年《重点任务》明确提出,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今年,同样是三个城市获得点名。不过,具体表述变为——支持福州、成都、西安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

最重要的变化,是成都取代了南京。

这个不难理解。作为全国首个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已经顺利获批;而成都都市圈这几年在成渝双圈建设的推动下,相关工作也在加速推进。

如去年初,《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就正式发布;成都连接资阳的轨道交通s3线也已于去年开工。

所以,在此时获得国家明确支持,可谓水到渠成。有此定调,成都都市圈的相关基础设施和规划编制等都有望加速推进。

西安、福州都市圈获得二次点名,一方面,说明国家的重视;另一方面或也表明,相关工作的实质进展还需要加速。

公开报道显示,今年初,福建相关方面已审议通过《福州都市圈发展规划》。规划范围包括福州、莆田两市全域,宁德市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和古田县,南平市延平区、建瓯市和建阳区,以及平潭综合实验区。

若能够顺利获得批复,这无疑是刚进入GDP万亿俱乐部的福州收获的第二个大礼包。

另外,公开报道显示,西安都市圈的规划已经上报,或将在今年上半年获得批复。而陕西相关方面也公布了最新的西安都市圈的范围。

04 高铁降温,“轨道上的都市圈”不再普惠

2019年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就提出要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今年的《重点任务》再次提及,建设轨道上的城市群和都市圈。

不过,对比去年的相关表述,有些细微变化。

去年的《重点任务》提出,以轨道交通为重点健全都市圈交通基础设施,有序规划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

今年的表述则是——加快规划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城市群城际铁路,支持其他有条件城市群合理规划建设城际轨道交通。

对比之下可以看出,建设轨道上都市圈,将越来越突出“重点城市群”。而其他城市群则加上了“有条件”等限定语。

基本可以确定,未来不是每一个都市圈都能获得修城际铁路的资格。

日前,陕西官方就明确透露,从防风险角度出发,暂停城际铁路建设。这与上个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的意见》所释放的高铁降温信号,无疑非常吻合。

陕西打响了高铁降温“第一枪”,到底还有哪些地方跟进,值得观察。

西部菌理解的是,这一新规,对于人口密度大,经济基本面好的重点都市圈的影响将较为有限。而中西部地区一些缺乏足够经济实力和人口支撑的都市圈将受到直接影响。

总之,高铁普惠时代结束了——城市群、都市圈内的城际铁路都不例外。

05 超大特大城市卫星城和120座县城价值重估

近几年的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都突出了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的作用,但部分中小城市也有望获得新的机遇。

除了去年也提到的边境地区城镇和特色小镇,今年的《重点任务》还有两个区域值得关注。

一是,在中心城区周边科学发展郊区卫星城,促进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实现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

这一点是放在“促进超大特大城市优化发展”里提出的。与它并列的还有一个表述值得关注:

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功能和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医疗和高等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降低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

这个现象其实目前已经在发生,不管是新区建设,还是都市圈建设,超大特大城市的一些功能和资源向周边地区疏解、转移,都已成为大趋势。

部分城市周边区域或新区的房价已经高过传统的中心城区,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注脚。

未来,随着这一进程的继续加快,一些超大特大城市的郊区卫星城的区域价值,还将进一步升级。

二是,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

去年《求是》杂志发布的重要文章提出,要选择一批条件好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强政策引导,使之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点。

这一点在今年的《重点任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其围绕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在基础设施、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等多方面提出了多项支持措施:

在债务风险可控前提下,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财政性资金统筹支持力度,有序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

健全政银企对接长效机制,协调引导有实力的大型企业承担相关建设任务,吸引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中长期信贷资金积极投入,利用现有国外优惠贷款渠道予以投入。

发挥120个县城建设示范地区带动作用,支持在有条件县城建设一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

对于这轮“县城机遇”,120个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城将是最大赢家。

既要增强大城市的资源和人口承载力,又要重视一批县城的提档升级,这是由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所决定的。

当然,一批县城的价值被重估,未必意味着有了新的“炒房”空间。在这一点上,务必慎重。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