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被忽视的房企多元化“大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被忽视的房企多元化“大哥”

当绝对的增量时代过去,严厉的调控落地,竞争更残酷的存量时代开启,多元化也由此成为房地产的永恒话题。并且,早已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

文丨读懂财经

“对于房地产行业,2020 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启。”这是万科在2020年度报告“致股东”章节的第一句话。

2020年的年报,某种程度上,是行业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过去5年,比的是绝对规模的增长。

当绝对的增量时代过去,严厉的调控落地,竞争更残酷的存量时代开启,多元化也由此成为房地产的永恒话题。并且,早已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

这一点透过房企的2020年年报便能看出。各家房企都在突出其非地产业务的地位,就连往年只披露物业和开发业务收入的万科,也更加细致地披露了多元化业务数据。

原因也很简单。在市场眼中,有无多元化能力的房企,估值根本不在一个层级。典型如龙湖和万科,前者市盈率13倍,后者仅6.7倍;再来看有文旅、商业地产标签的华侨城、新城控股,股价无一不受到追捧。

从收入结构来看,非地产业务在上述房企中,均占有一席之地,万科的多元化收入也已高达289亿元。不过,文旅、商业地产的故事并不仅仅是收入,只有带来利润的收入,房企的多元化故事才可以讲下去。

那么,在考虑稳健盈利的前提下,上述房企中究竟谁才能靠多元化拼出个“钱景”?

/ 01 /房企多元化业务“大比拼”

地价高企、房价承压,加之商品房销售面积在17.6亿平方米的基础上,很难再有较大突破,房企的股价被死死按在了地上。

截至2021年3月31日收盘,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仅7.66倍,处于历史低位。

在此背景下,业务多元化成为衡量房企能否二次增长、估值能否提升的关键。房企们都意识到,新时代围绕房子的一切产业都值得扎根,估值也更有想象空间。比如万科的物业、融创的文旅、恒大的造车、碧桂园的机器人,这些在房企营收中暂时占比不大的多元业务,早已有了更高的战略地位。

不过,真正形成规模的却只有商业地产和物业。比如,华侨城的文旅,新城、龙湖的商场,以及头部房企的物业。

以市场热度较高的新城控股、华侨城、龙湖及万科2020年年报数据为例,这四家房企非开发业务实现收入分别为54.4亿元、431.8亿元、135.7亿元和289.4亿元。

从收入规模来看,华侨城遥遥领先。但需要注意的是,华侨城431.8亿元的综合旅游收入中,大部分都是依托旅游景点,卖出的商品房。根据券商过往数据预测,其中来自旅游运营收入的占比不超过15%。

以此估算,2020年华侨城酒店、门票等运营实现的收入不超过65亿元。如此一来,万科的非地产开发业务规模,明显高于其他房企。

从收入占比来看,万科、龙湖、新城、华侨城非房地产收入占比总收入,分别为6.9%、7.4%、3.7%、不超过8%。

如果刨除与主业高度协同的物业服务收入,万科的非房地产业务收入占比仅不足2.6%。这也是为什么提起多元化,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新城控股和龙湖,少有人提及万科。

总体来看,房企多元化收入具有规模的不少,但占比总收入仍很低。这很正常,以头部房企的收入体量,能接棒房地产,拉动房企业务增长的行业本来就不多。而现阶段苛求多元化业务能与传统地产主业相媲美,无异于天方夜谭。

我们要做的是,找到真正能讲通多元化故事的房企。

/ 02 /房企多元化故事核心:稳定利润输出

虽然非开发业务收入高达50亿、100亿的房企并不算少,但真正可以讲通多元化故事的却是凤毛麟角。

因为房企多元化故事的核心是,非房地产收入能否带来持续稳定的净利润。比如,碧桂园号称投入超千亿的机器人业务,产品主要是卖给母公司造房子。从商业层面来说,这种形式的多元化并不成立,因为其机器人并没有实现对外商业化。

哪怕市场近期追捧的华侨城、新城控股,它们的多元化故事的逻辑也存在一定bug。

华侨城的文旅业务模式类似迪士尼,但少了迪士尼的IP号召力,其运营模式更多是依托文旅低价拿地、建造游乐园、高价卖房,所以开发业务的毛利率高。

放眼全世界,游乐场都不是一个好生意。卖出去的门票收入减去折旧、人工运营费用等开支,能否盈利都要打个问号。也因此,过往10年华侨城的净利润保持15%的年复合增速,但投资者给其估值却是一年不如一年,到2020年初只有约4倍市盈率,还不如纯开发商房企的估值高。

而新城运营的吾悦广场,盈利模式与华侨城几乎一样。依托商业地产低价拿地、建造吾悦广场、高价卖房,但其纯运营带来的利润,公司也并未披露。

根据2020年年报,新城全年出租实现运营收入54.4亿元,毛利润38.5亿元,毛利率70.76%。看似毛利率很高,但考虑到新城账上高达882.9亿元投资性房地产(主要是吾悦广场)的资金成本,这部分资产若每年的借贷利息超过5%,新城的运营业务几乎也无利可图。

好的一点是,吾悦广场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大部分年份会有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2020年,吾悦广场公允价值变动给新城带来的利润为25.5亿元。

所以,吾悦广场整体运营还是赚钱的。不过,在公司借贷成本高达6.7%的背景下,纯运营带来的回报率还是太低。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近期华侨城和新城股价飙涨,其市盈率分别只有6.6倍和7.1倍,还没有万科的8倍高。

目前看,真正可以讲通多元化故事且形成规模的,就只有万科和龙湖这两家。

因为这两家房企的非房地产收入规模均超过100亿,且其核心的物业服务和商业地产也均实现了稳定盈利。比如,物业服务的盈利已经在多家上市物业公司身上验证,而万科印力、龙湖天街和新城吾悦的模式一样,但其融资成本却都要比新城低得多。

那么,这两家房企谁的多元化前景更好?

/ 03 /万科和龙湖,谁才是多元化“大哥”?

截至2021年4月12日股价收盘,龙湖市盈率12.77倍,同在港股的万科企业市盈率6.66倍。从估值看,显然投资者更看好龙湖的多元化前景。

实际上,这是由龙湖整体收入规模小、多元化占比高决定的。

回到业务本身看,万科和龙湖多元化都主要聚焦物业、商业地产、长租公寓等。颇有几分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截至2020年末,龙湖的投资物业(商场、租赁住房)75.8亿元、物业服务 48.9亿元、科技业务11亿元;万科的投资物业(商铺、租赁住房)88.62亿元,物业服务182.04亿元、物流仓储18.7亿元。

其中,投资物业方面万科输给了龙湖。因为万科投资物业的核心印力商场,2020年实现收入同比增长4.33%,开业项目整体出租率87.4%;而同期龙湖的商场实现收入同比增长24.7%,开业项目整体出租率96.9%。

可以看出,在经营商场方面,万科团队不是龙湖的对手。衡量商场经营效率的核心指标出租率,万科比龙湖低近10个百分点,收入增速也没有跑过龙湖。

而物业服务方面,万科更具有优势。2020年,万科物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7.36%,龙湖物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0.7%。

龙湖物业服务规模小,增速却不及万科。背后是万科物业的“平台”故事开始奏效,其物业不只是针对社区做服务,也通过向其他物业公司输出科技技术,赚取收入。

换句话说,龙湖物业服务的是住户,而万科物业,不但服务住户,且通过科技手段服务其他物业公司。

至于万科的物流地产、龙湖的科技业务,当下看收入规模均太小,暂且不考虑。长期看,不管是万科的物流地产、龙湖的科技业务,也都具有想象空间。

对比来看,房企多元化收入规模方面,万科是“大哥”;从成长潜力看,万科和龙湖非地产业务都有长期增长的潜力。

而相比龙湖在市场的热度,当下的万科更像被忽略的多元化“大哥”。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在摩尔金融APP或摩尔金融官方网站moer.cn看到更多个股、盘面走势分析及投资技巧,也可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上搜索摩尔金融并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被忽视的房企多元化“大哥”

当绝对的增量时代过去,严厉的调控落地,竞争更残酷的存量时代开启,多元化也由此成为房地产的永恒话题。并且,早已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

文丨读懂财经

“对于房地产行业,2020 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启。”这是万科在2020年度报告“致股东”章节的第一句话。

2020年的年报,某种程度上,是行业的一个阶段性总结。过去5年,比的是绝对规模的增长。

当绝对的增量时代过去,严厉的调控落地,竞争更残酷的存量时代开启,多元化也由此成为房地产的永恒话题。并且,早已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

这一点透过房企的2020年年报便能看出。各家房企都在突出其非地产业务的地位,就连往年只披露物业和开发业务收入的万科,也更加细致地披露了多元化业务数据。

原因也很简单。在市场眼中,有无多元化能力的房企,估值根本不在一个层级。典型如龙湖和万科,前者市盈率13倍,后者仅6.7倍;再来看有文旅、商业地产标签的华侨城、新城控股,股价无一不受到追捧。

从收入结构来看,非地产业务在上述房企中,均占有一席之地,万科的多元化收入也已高达289亿元。不过,文旅、商业地产的故事并不仅仅是收入,只有带来利润的收入,房企的多元化故事才可以讲下去。

那么,在考虑稳健盈利的前提下,上述房企中究竟谁才能靠多元化拼出个“钱景”?

/ 01 /房企多元化业务“大比拼”

地价高企、房价承压,加之商品房销售面积在17.6亿平方米的基础上,很难再有较大突破,房企的股价被死死按在了地上。

截至2021年3月31日收盘,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仅7.66倍,处于历史低位。

在此背景下,业务多元化成为衡量房企能否二次增长、估值能否提升的关键。房企们都意识到,新时代围绕房子的一切产业都值得扎根,估值也更有想象空间。比如万科的物业、融创的文旅、恒大的造车、碧桂园的机器人,这些在房企营收中暂时占比不大的多元业务,早已有了更高的战略地位。

不过,真正形成规模的却只有商业地产和物业。比如,华侨城的文旅,新城、龙湖的商场,以及头部房企的物业。

以市场热度较高的新城控股、华侨城、龙湖及万科2020年年报数据为例,这四家房企非开发业务实现收入分别为54.4亿元、431.8亿元、135.7亿元和289.4亿元。

从收入规模来看,华侨城遥遥领先。但需要注意的是,华侨城431.8亿元的综合旅游收入中,大部分都是依托旅游景点,卖出的商品房。根据券商过往数据预测,其中来自旅游运营收入的占比不超过15%。

以此估算,2020年华侨城酒店、门票等运营实现的收入不超过65亿元。如此一来,万科的非地产开发业务规模,明显高于其他房企。

从收入占比来看,万科、龙湖、新城、华侨城非房地产收入占比总收入,分别为6.9%、7.4%、3.7%、不超过8%。

如果刨除与主业高度协同的物业服务收入,万科的非房地产业务收入占比仅不足2.6%。这也是为什么提起多元化,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新城控股和龙湖,少有人提及万科。

总体来看,房企多元化收入具有规模的不少,但占比总收入仍很低。这很正常,以头部房企的收入体量,能接棒房地产,拉动房企业务增长的行业本来就不多。而现阶段苛求多元化业务能与传统地产主业相媲美,无异于天方夜谭。

我们要做的是,找到真正能讲通多元化故事的房企。

/ 02 /房企多元化故事核心:稳定利润输出

虽然非开发业务收入高达50亿、100亿的房企并不算少,但真正可以讲通多元化故事的却是凤毛麟角。

因为房企多元化故事的核心是,非房地产收入能否带来持续稳定的净利润。比如,碧桂园号称投入超千亿的机器人业务,产品主要是卖给母公司造房子。从商业层面来说,这种形式的多元化并不成立,因为其机器人并没有实现对外商业化。

哪怕市场近期追捧的华侨城、新城控股,它们的多元化故事的逻辑也存在一定bug。

华侨城的文旅业务模式类似迪士尼,但少了迪士尼的IP号召力,其运营模式更多是依托文旅低价拿地、建造游乐园、高价卖房,所以开发业务的毛利率高。

放眼全世界,游乐场都不是一个好生意。卖出去的门票收入减去折旧、人工运营费用等开支,能否盈利都要打个问号。也因此,过往10年华侨城的净利润保持15%的年复合增速,但投资者给其估值却是一年不如一年,到2020年初只有约4倍市盈率,还不如纯开发商房企的估值高。

而新城运营的吾悦广场,盈利模式与华侨城几乎一样。依托商业地产低价拿地、建造吾悦广场、高价卖房,但其纯运营带来的利润,公司也并未披露。

根据2020年年报,新城全年出租实现运营收入54.4亿元,毛利润38.5亿元,毛利率70.76%。看似毛利率很高,但考虑到新城账上高达882.9亿元投资性房地产(主要是吾悦广场)的资金成本,这部分资产若每年的借贷利息超过5%,新城的运营业务几乎也无利可图。

好的一点是,吾悦广场作为投资性房地产,大部分年份会有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2020年,吾悦广场公允价值变动给新城带来的利润为25.5亿元。

所以,吾悦广场整体运营还是赚钱的。不过,在公司借贷成本高达6.7%的背景下,纯运营带来的回报率还是太低。

这也是为什么虽然近期华侨城和新城股价飙涨,其市盈率分别只有6.6倍和7.1倍,还没有万科的8倍高。

目前看,真正可以讲通多元化故事且形成规模的,就只有万科和龙湖这两家。

因为这两家房企的非房地产收入规模均超过100亿,且其核心的物业服务和商业地产也均实现了稳定盈利。比如,物业服务的盈利已经在多家上市物业公司身上验证,而万科印力、龙湖天街和新城吾悦的模式一样,但其融资成本却都要比新城低得多。

那么,这两家房企谁的多元化前景更好?

/ 03 /万科和龙湖,谁才是多元化“大哥”?

截至2021年4月12日股价收盘,龙湖市盈率12.77倍,同在港股的万科企业市盈率6.66倍。从估值看,显然投资者更看好龙湖的多元化前景。

实际上,这是由龙湖整体收入规模小、多元化占比高决定的。

回到业务本身看,万科和龙湖多元化都主要聚焦物业、商业地产、长租公寓等。颇有几分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

截至2020年末,龙湖的投资物业(商场、租赁住房)75.8亿元、物业服务 48.9亿元、科技业务11亿元;万科的投资物业(商铺、租赁住房)88.62亿元,物业服务182.04亿元、物流仓储18.7亿元。

其中,投资物业方面万科输给了龙湖。因为万科投资物业的核心印力商场,2020年实现收入同比增长4.33%,开业项目整体出租率87.4%;而同期龙湖的商场实现收入同比增长24.7%,开业项目整体出租率96.9%。

可以看出,在经营商场方面,万科团队不是龙湖的对手。衡量商场经营效率的核心指标出租率,万科比龙湖低近10个百分点,收入增速也没有跑过龙湖。

而物业服务方面,万科更具有优势。2020年,万科物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7.36%,龙湖物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0.7%。

龙湖物业服务规模小,增速却不及万科。背后是万科物业的“平台”故事开始奏效,其物业不只是针对社区做服务,也通过向其他物业公司输出科技技术,赚取收入。

换句话说,龙湖物业服务的是住户,而万科物业,不但服务住户,且通过科技手段服务其他物业公司。

至于万科的物流地产、龙湖的科技业务,当下看收入规模均太小,暂且不考虑。长期看,不管是万科的物流地产、龙湖的科技业务,也都具有想象空间。

对比来看,房企多元化收入规模方面,万科是“大哥”;从成长潜力看,万科和龙湖非地产业务都有长期增长的潜力。

而相比龙湖在市场的热度,当下的万科更像被忽略的多元化“大哥”。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在摩尔金融APP或摩尔金融官方网站moer.cn看到更多个股、盘面走势分析及投资技巧,也可在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上搜索摩尔金融并关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