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西马”背后,谁在闷声发大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西马”背后,谁在闷声发大财?

马拉松所承载的城市气质和城市文化,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在为举办地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进行高效宣传。

文 | 员华

本周六(4月17日)古都西安将迎来2021西安(融创)马拉松赛,届时有2.8万余名参赛者感受新一届西马的激情和魅力,这是西马举办的第五年,五年来累计共有13.2万人次参加,运动员遍布30多个国家。

中国田协发布《2019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全国范围内共举办规模赛事1828 场,较2018年增加247场,参赛人次达712万。

为何各大城市这么热衷于举办马拉松呢?

据中国马拉松大数据报告,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总消费额达178亿,全年赛事带动的总消费额达288亿,年度产业总产出达746亿。看来马拉松不仅能实现全民健身,还能有效的带动经济消费。

马拉松带动强劲的个人消费力

中国跑者大数据统计,2018年跑步总消费为人均12287元,42%的钱花在了装备上,41%花在了报名、旅行和住宿上,剩下一部分中的16%用于训练的花销。

其实,从淘宝大数据也能看出,运动领域是在购物平台上为数不多的出现“男性购买力强于女性”的区块。其中,购买跑步装备的男性比女性多14%。

抖音用户@瑟瑟Runner就说,自己参加一场马拉松报名费600元,机票1000元,住宿三个晚上500元,交通费550元,吃饭饮水200多元,如初次参加的话,还要跑鞋800元,运动上衣500元,运动短裤500元,运动袜100元 ,手表2000元,有必要的话,参加训练营200元 ,算下来7000元左右,这还是低配级的。

而@运动拉伸(轻松侠)也表明,举例长沙到广州的马拉松,报名费160元,高铁费600多元,市内交通300元,酒店住宿300多元,吃饭300多元,装备700元左右,其他购物旅游花费2000元左右,总计4360元左右。

由此可见,个人消费方面对经济的助推,小到运动装备,大到吃喝住行,每一笔都蕴含着马拉松比赛的巨大商机。

众所周知,参与率也就是生产力,为了满足大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各地也推出了多样的赛事活动——亲子跑、女子半程马拉松等不同形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路跑行列中,不仅如此,更多的后援团,家庭团数量也不可小觑,也直接扩大了个人消费圈的半径。

马拉松产业链衍生叠加促经济

随着“马拉松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新风尚,一场赛事几万参赛者的消费力,持续助力于城市的住宿、交通、购物、旅游、娱乐和餐饮业,不断为经济加码。

伴随马拉松运动井喷式发展,注册赛事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以2020年为例,西马打造了覆盖全网络、IPTV电视、短视频的赛事直播观看体系,直播观赛达3579.5万人次,相关平台留言互动达35.4万次。

2020年,西马共宣传报道1036余次,覆盖约9939万人次。从平面媒体到新媒体、自媒体全平台触达,以及省市媒体和海外媒体立体式传播,逐渐形成了以马拉松直播为代表的新路跑传媒经济格局。

不仅如此,随着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行业的发展,跑者、举办城市、赞助商、赛事执行公司、赛事影像服务机构、专业赛事运营机构、跑步协会,以及马拉松培训业、装备制造业、技术服务业等关联科技、旅游、健康、休闲、文化的产业都正在构建起自己的生态。

最高效的“文化消费”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说过,在当前中国经济7%的增长背景下,不管你原来学什么,进入这三个行业(娱乐、体育、旅游)就大有钱赚。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也发布《2019中国文化产业系列指数》,调查显示,居民消费支出最大的五大文化产品或服务依次是:文化旅游,游戏,网络文化活动,电影,文艺演出。

马拉松所承载的城市气质和城市文化,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在为举办地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进行高效宣传。

其实早在5年前,国家旅游局就提出要打造100条体育旅游精品路线,而跑步无疑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推动力。

此次西马的路线图,包括经典的城市地标、高新创业地段、高校商圈,可以看出西安将教育之都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展示的心思。赛道沿线,还有很多颇具西安特色的文化加油站,如身着唐装的美女和“穿越时空”的唐风小子等。此外,首度于春季举办的西马,还将途径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等多个5A级景区,让跑友感受穿越大唐,“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曼妙体验。

一个城市举办马拉松的口碑,凸显着城市的马拉松精神。如果能有更多外地而来的马拉松参与者,把“跑马”当做一种荣誉,在私域流量晒成绩、晒美景、晒感受,就会在无形之中为城市打下硬核软广。从这个角度来说,西马不仅仅拉动着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更激活了西安这方热土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西马”背后,谁在闷声发大财?

马拉松所承载的城市气质和城市文化,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在为举办地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进行高效宣传。

文 | 员华

本周六(4月17日)古都西安将迎来2021西安(融创)马拉松赛,届时有2.8万余名参赛者感受新一届西马的激情和魅力,这是西马举办的第五年,五年来累计共有13.2万人次参加,运动员遍布30多个国家。

中国田协发布《2019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路跑赛事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2019年,全国范围内共举办规模赛事1828 场,较2018年增加247场,参赛人次达712万。

为何各大城市这么热衷于举办马拉松呢?

据中国马拉松大数据报告,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总消费额达178亿,全年赛事带动的总消费额达288亿,年度产业总产出达746亿。看来马拉松不仅能实现全民健身,还能有效的带动经济消费。

马拉松带动强劲的个人消费力

中国跑者大数据统计,2018年跑步总消费为人均12287元,42%的钱花在了装备上,41%花在了报名、旅行和住宿上,剩下一部分中的16%用于训练的花销。

其实,从淘宝大数据也能看出,运动领域是在购物平台上为数不多的出现“男性购买力强于女性”的区块。其中,购买跑步装备的男性比女性多14%。

抖音用户@瑟瑟Runner就说,自己参加一场马拉松报名费600元,机票1000元,住宿三个晚上500元,交通费550元,吃饭饮水200多元,如初次参加的话,还要跑鞋800元,运动上衣500元,运动短裤500元,运动袜100元 ,手表2000元,有必要的话,参加训练营200元 ,算下来7000元左右,这还是低配级的。

而@运动拉伸(轻松侠)也表明,举例长沙到广州的马拉松,报名费160元,高铁费600多元,市内交通300元,酒店住宿300多元,吃饭300多元,装备700元左右,其他购物旅游花费2000元左右,总计4360元左右。

由此可见,个人消费方面对经济的助推,小到运动装备,大到吃喝住行,每一笔都蕴含着马拉松比赛的巨大商机。

众所周知,参与率也就是生产力,为了满足大众多元化的健身需求,各地也推出了多样的赛事活动——亲子跑、女子半程马拉松等不同形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路跑行列中,不仅如此,更多的后援团,家庭团数量也不可小觑,也直接扩大了个人消费圈的半径。

马拉松产业链衍生叠加促经济

随着“马拉松旅游”越来越成为一种新风尚,一场赛事几万参赛者的消费力,持续助力于城市的住宿、交通、购物、旅游、娱乐和餐饮业,不断为经济加码。

伴随马拉松运动井喷式发展,注册赛事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以2020年为例,西马打造了覆盖全网络、IPTV电视、短视频的赛事直播观看体系,直播观赛达3579.5万人次,相关平台留言互动达35.4万次。

2020年,西马共宣传报道1036余次,覆盖约9939万人次。从平面媒体到新媒体、自媒体全平台触达,以及省市媒体和海外媒体立体式传播,逐渐形成了以马拉松直播为代表的新路跑传媒经济格局。

不仅如此,随着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行业的发展,跑者、举办城市、赞助商、赛事执行公司、赛事影像服务机构、专业赛事运营机构、跑步协会,以及马拉松培训业、装备制造业、技术服务业等关联科技、旅游、健康、休闲、文化的产业都正在构建起自己的生态。

最高效的“文化消费”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说过,在当前中国经济7%的增长背景下,不管你原来学什么,进入这三个行业(娱乐、体育、旅游)就大有钱赚。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曾繁文也发布《2019中国文化产业系列指数》,调查显示,居民消费支出最大的五大文化产品或服务依次是:文化旅游,游戏,网络文化活动,电影,文艺演出。

马拉松所承载的城市气质和城市文化,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助推器,在为举办地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进行高效宣传。

其实早在5年前,国家旅游局就提出要打造100条体育旅游精品路线,而跑步无疑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推动力。

此次西马的路线图,包括经典的城市地标、高新创业地段、高校商圈,可以看出西安将教育之都浓厚的历史氛围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展示的心思。赛道沿线,还有很多颇具西安特色的文化加油站,如身着唐装的美女和“穿越时空”的唐风小子等。此外,首度于春季举办的西马,还将途径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曲江池遗址公园等多个5A级景区,让跑友感受穿越大唐,“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曼妙体验。

一个城市举办马拉松的口碑,凸显着城市的马拉松精神。如果能有更多外地而来的马拉松参与者,把“跑马”当做一种荣誉,在私域流量晒成绩、晒美景、晒感受,就会在无形之中为城市打下硬核软广。从这个角度来说,西马不仅仅拉动着相关产业链的发展,更激活了西安这方热土几千年的文化底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