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进口白血病新药成功落地,背后离不开这家中国药企

4月15日,安斯泰来全球血液肿瘤创新药物适加坦(中文通用名:富马酸吉瑞替尼片)在上海海关顺利实现首批药品国内通关。在青岛百洋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洋医药”)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快速布局进入国内26个省市的36家DTP药房,并在通关后第二天,成功开出首张处方。双方此前已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百洋医药将负责为这款重磅创新药提供进口保税通关、仓储物流等一体化服务,以及全渠道商业化平台解决方案。

安斯泰来作为日本领先药企,吉瑞替尼是其在血液肿瘤上的首个创新药物,安斯泰来中国市场选择将吉瑞替尼这款重磅新药跟一家本土合作伙伴百洋医药进行合作推广。而梳理近年不难发现,跨国大药企们在中国开始越来越多的选择与本土第三方品牌商业化平台进行市场合作,品牌商业化平台在中国医药商业中正逐渐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商业化上的CXO

在过去的两年多里,A股的医药板块迎来了一轮长牛,而其中以药明康德、泰格医药为代表的CRO、CMO等企业更是备受热捧。

CRO、CMO即合同研究和合同生产制造,在A股里也被人戏称为“CXO”们,而CRO、CMO们在医药产业中属于产业上游,其本身是医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行业专业分工的产物。自从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启动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后,创新药研发逐步成为中国医药产业中最热的一环。大量投资涌入新药研发领域。

在这种环境下,CXO们作为行业“卖水人”充分吃下了这一轮红利,因为,无论是哪家药企进行新药研发,无论是早期研发,还是临床试验阶段,往往都少不了寻求CRO们的帮助,而在临床试验和早期生产阶段,为了追求速度,与CMO合作同样也是必不可少。

因而,无论一个新药是否成功上市,在早期研发与临床试验阶段CXO们都已赚的盆满钵满,但随着不断有新药获批上市,新的问题也随时出现。

这一问题便是,新药有了,但是要如何实现价值回报呢?

实际上,商业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一款处方药想要成功进入市场实现商业化,得经历地方招采、医院准入、前段推广等多个环节,随着创新药的蓬勃发展,还出现了以新药为主的DTP药房,可以说,药品真正能够通过商业化实现价值回报是一件相当有门槛的事儿。

而创新药的推广则更加不易。

一方面,创新药核心在于其创新性,国内目前的创新药往往是针对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专业技术水平高,对前端推广人员的学术水平有着很高要求。但中国目前大部分创新药研发企业均为biotech模式,自身缺乏商业化团队和商业化经验,许多企业无奈之下只能整块整块的挖走外资药企的推广团队。但这尚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终端的管理、供应链的要求、专业药师人才的需求、患者的跟踪服务,用药安全的保障都是目前业内所急需的。

其次,当下早已不是药品高毛利时代,过往依靠一个产品撑起一支数百人销售队伍的模式已是难以维系,同时中国在创新药上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即使新药上市也会面临堪称“红海”的市场竞争。

这种困境也并非中国的biotech所独有的,对于外资药企来说,当下也史无前例的面临着中国本土药企的强劲冲击,过去靠产品的唯一性而“躺着赚钱”的日子已是一去不复返,其急需在中国市场借助多方力量保持持续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如百洋医药这样的创新型的品牌商业化平台已经脱颖而出。

开启中国医药的第三方品牌商业化平台

区别于国药控股、上海医药这样传统的单纯覆盖分销渠道的货前交易模式,或者以产品型销售为核心的CSO模式,当下创新型的百洋医药品牌商业化平台,不仅仅是产品的分销和流通,更重要的是品牌运营,简单来说就是既能让想买的人买的到,也能让不知道的人知道、不想买的人想买,让新产品、新技术快速融入到应用场景,形成品牌效应。

通过品类洞察及品牌运营、全数据平台客户管理以及支持长期运营的机制来实现产业链提质增效,同时把药企旗下的优质产品迅速布局到全国的终端市场,在解决药物可及性的同时提升品牌宣传效率和精准推广效果。

以进口新药为例,受诊疗方案、疾病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海外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如何在专利期内快速将产品布局到终端市场,及时为患者提供疾病治疗解决方案,是药品获批上市后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像适加坦在中国获批后,百洋医药和安斯泰来第一时间启动进口事项整体部署,在上海海关、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院的支持下,快速实现适加坦资质审核、产品赋码、药品检验、进口药品通关等创新药进口全流程办理。产品通关后,24小时内将首批适加坦送至26省市的36家DTP药房。

在与跨国药企的合作中,百洋医药这样的医药品牌商业化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渠道覆盖来提升这些品牌产品在零售端的可及性,同时还向专业药店提供专业的药事培训和产品相关的培训,协助工业、零售共同来为患者提供服务。目的是帮助好的产品被正确的使用,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同时,也能够帮助创新药在有限的专利期内,更快速地实现合理的价值回报。

不止是创新药,在带量采购的政策背景下,外资药企的过专利期原研药也在通过与第三方品牌商业化平台合作积极突围,释放品牌价值。包括罗氏制药的经典肿瘤药希罗达、安斯泰来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哈乐等品牌已进入百洋搭建的“高速公路”。

基于品类研究的品牌运营能力是百洋坚固的护城河。经过多年的品牌运营摸索与实践,百洋构建了成熟的品牌管理模型,基于对消费者心智的研究,通过品类创新打造品牌。比如百洋从零开始打造的进口钙迪巧,现已成为进口钙品类份额第一的品牌;处方药产品泌特在消化酶领域领域市场份额第一,以及承接的原研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哈乐、人工泪流产品海露等形成了良好的增长。

结合外部行业现状及趋势发展综合来看,百洋医药这种具有品牌运营能力的第三方品牌商业化平台,已成为行业分工走向专业、成熟的必然产物,其核心能力很难轻易被其他企业模仿。百洋医药目前主要从OTC及大健康产品、处方药及OTX、新特药三大类别进行重点发力,它将更深入链接医疗机构、零售企业和工业企业,优化营销成本,提升营销效率和规范度。可以想见,百洋医药未来将迎接更多上游工业企业的各类产品,在其铺设的“高速公路”上驰骋飞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百洋医药

  • 百洋医药2024年报:归母净利6.9亿,同比增长3.37%
  • 百洋医药: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54.36%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重磅进口白血病新药成功落地,背后离不开这家中国药企

4月15日,安斯泰来全球血液肿瘤创新药物适加坦(中文通用名:富马酸吉瑞替尼片)在上海海关顺利实现首批药品国内通关。在青岛百洋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洋医药”)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快速布局进入国内26个省市的36家DTP药房,并在通关后第二天,成功开出首张处方。双方此前已正式签署合作协议,百洋医药将负责为这款重磅创新药提供进口保税通关、仓储物流等一体化服务,以及全渠道商业化平台解决方案。

安斯泰来作为日本领先药企,吉瑞替尼是其在血液肿瘤上的首个创新药物,安斯泰来中国市场选择将吉瑞替尼这款重磅新药跟一家本土合作伙伴百洋医药进行合作推广。而梳理近年不难发现,跨国大药企们在中国开始越来越多的选择与本土第三方品牌商业化平台进行市场合作,品牌商业化平台在中国医药商业中正逐渐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商业化上的CXO

在过去的两年多里,A股的医药板块迎来了一轮长牛,而其中以药明康德、泰格医药为代表的CRO、CMO等企业更是备受热捧。

CRO、CMO即合同研究和合同生产制造,在A股里也被人戏称为“CXO”们,而CRO、CMO们在医药产业中属于产业上游,其本身是医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行业专业分工的产物。自从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启动药品审评审批改革后,创新药研发逐步成为中国医药产业中最热的一环。大量投资涌入新药研发领域。

在这种环境下,CXO们作为行业“卖水人”充分吃下了这一轮红利,因为,无论是哪家药企进行新药研发,无论是早期研发,还是临床试验阶段,往往都少不了寻求CRO们的帮助,而在临床试验和早期生产阶段,为了追求速度,与CMO合作同样也是必不可少。

因而,无论一个新药是否成功上市,在早期研发与临床试验阶段CXO们都已赚的盆满钵满,但随着不断有新药获批上市,新的问题也随时出现。

这一问题便是,新药有了,但是要如何实现价值回报呢?

实际上,商业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一款处方药想要成功进入市场实现商业化,得经历地方招采、医院准入、前段推广等多个环节,随着创新药的蓬勃发展,还出现了以新药为主的DTP药房,可以说,药品真正能够通过商业化实现价值回报是一件相当有门槛的事儿。

而创新药的推广则更加不易。

一方面,创新药核心在于其创新性,国内目前的创新药往往是针对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专业技术水平高,对前端推广人员的学术水平有着很高要求。但中国目前大部分创新药研发企业均为biotech模式,自身缺乏商业化团队和商业化经验,许多企业无奈之下只能整块整块的挖走外资药企的推广团队。但这尚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对于不同终端的管理、供应链的要求、专业药师人才的需求、患者的跟踪服务,用药安全的保障都是目前业内所急需的。

其次,当下早已不是药品高毛利时代,过往依靠一个产品撑起一支数百人销售队伍的模式已是难以维系,同时中国在创新药上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即使新药上市也会面临堪称“红海”的市场竞争。

这种困境也并非中国的biotech所独有的,对于外资药企来说,当下也史无前例的面临着中国本土药企的强劲冲击,过去靠产品的唯一性而“躺着赚钱”的日子已是一去不复返,其急需在中国市场借助多方力量保持持续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如百洋医药这样的创新型的品牌商业化平台已经脱颖而出。

开启中国医药的第三方品牌商业化平台

区别于国药控股、上海医药这样传统的单纯覆盖分销渠道的货前交易模式,或者以产品型销售为核心的CSO模式,当下创新型的百洋医药品牌商业化平台,不仅仅是产品的分销和流通,更重要的是品牌运营,简单来说就是既能让想买的人买的到,也能让不知道的人知道、不想买的人想买,让新产品、新技术快速融入到应用场景,形成品牌效应。

通过品类洞察及品牌运营、全数据平台客户管理以及支持长期运营的机制来实现产业链提质增效,同时把药企旗下的优质产品迅速布局到全国的终端市场,在解决药物可及性的同时提升品牌宣传效率和精准推广效果。

以进口新药为例,受诊疗方案、疾病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海外创新药进入中国市场,如何在专利期内快速将产品布局到终端市场,及时为患者提供疾病治疗解决方案,是药品获批上市后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像适加坦在中国获批后,百洋医药和安斯泰来第一时间启动进口事项整体部署,在上海海关、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院的支持下,快速实现适加坦资质审核、产品赋码、药品检验、进口药品通关等创新药进口全流程办理。产品通关后,24小时内将首批适加坦送至26省市的36家DTP药房。

在与跨国药企的合作中,百洋医药这样的医药品牌商业化平台一方面可以通过渠道覆盖来提升这些品牌产品在零售端的可及性,同时还向专业药店提供专业的药事培训和产品相关的培训,协助工业、零售共同来为患者提供服务。目的是帮助好的产品被正确的使用,为患者提供治疗方案。同时,也能够帮助创新药在有限的专利期内,更快速地实现合理的价值回报。

不止是创新药,在带量采购的政策背景下,外资药企的过专利期原研药也在通过与第三方品牌商业化平台合作积极突围,释放品牌价值。包括罗氏制药的经典肿瘤药希罗达、安斯泰来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哈乐等品牌已进入百洋搭建的“高速公路”。

基于品类研究的品牌运营能力是百洋坚固的护城河。经过多年的品牌运营摸索与实践,百洋构建了成熟的品牌管理模型,基于对消费者心智的研究,通过品类创新打造品牌。比如百洋从零开始打造的进口钙迪巧,现已成为进口钙品类份额第一的品牌;处方药产品泌特在消化酶领域领域市场份额第一,以及承接的原研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哈乐、人工泪流产品海露等形成了良好的增长。

结合外部行业现状及趋势发展综合来看,百洋医药这种具有品牌运营能力的第三方品牌商业化平台,已成为行业分工走向专业、成熟的必然产物,其核心能力很难轻易被其他企业模仿。百洋医药目前主要从OTC及大健康产品、处方药及OTX、新特药三大类别进行重点发力,它将更深入链接医疗机构、零售企业和工业企业,优化营销成本,提升营销效率和规范度。可以想见,百洋医药未来将迎接更多上游工业企业的各类产品,在其铺设的“高速公路”上驰骋飞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