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3700亿辅助生殖供需缺口,国产替代和服务赋能成为企业价值最优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3700亿辅助生殖供需缺口,国产替代和服务赋能成为企业价值最优解

孩子是每个家庭快乐的源泉,然而我国却有4800万对不孕不育夫妇面临着失去这份快乐的风险。

文|动脉网

前言

由于外部环境和初婚初育的推迟,我国已步入高不孕不育率国家行列,全国女性不孕症的发生率在12.5%~15%。随着技术的发展,辅助生殖为不孕不育夫妇带来了曙光。根据辅助生殖权威期刊《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的统计,有约20%的不孕不育夫妇倾向于选择辅助生殖服务,创造了4341亿元的市场需求规模。2020年我国辅助生殖服务周期数达到130.3万例,试管婴儿周期数为95.2万例,人工授精周期数为35.1万例。从辅助生殖市场需求规模构成看,试管婴儿占比97%,规模为4212亿元,成为辅助生殖主导市场。

在试管婴儿治疗过程中,会配套使用辅助生殖用液、PGT试剂等高值耗材和降调节、促排卵、诱发排卵、黄体支持药物,而这些高值耗材的95%和药物的80%都被国外品牌所垄断,国产替代刻不容缓。同时,从国内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分布看,公立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占比超过90%,东部沿海省份资源充足而中西部省份资源缺乏,且大部分辅助生殖医疗机构不具备第三代试管婴儿服务资质,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失衡和服务能力不足困境亟待解决。

为了寻求上述两大难题的解决方案,蛋壳研究院与韦拓生物辅助生殖研究中心合作推出《锚定真实需求,国产替代与服务赋能--2021辅助生殖行业研究报告》。报告通过对辅助生殖头部企业的实地调研和辅助生殖专家的深度访谈,寻求到了破局处方。报告将详细解析辅助生殖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路径、辅助生殖药品国产替代路径、辅助生殖服务赋能方式、产业链前向赋能体系以及辅助生殖行业未来趋势,并对韦拓生物和亿康基因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破局处方的全面剖析,以期能够为致力于推动辅助生殖行业向前发展的创新企业、医疗机构提供参考借鉴。

主要观点

960万对不孕不育夫妇、3752亿元市场供需缺口描绘辅助生殖市场蓝海。

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分布不均,东部省份资源充足,中西部资源缺乏,公立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占比90%。

辅助生殖器械药品进口依赖强,辅助生殖高值耗材95%、辅助生殖药品80%依赖进口。

辅助生殖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分为管材替代、免临床试验试剂替代、临床试验替代三步走,辅助生殖药品替代以促排卵药物替代为核心。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为支撑的医疗新基建构筑辅助生殖产业链数字生态底座。

市场潜力大,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药械国产化程度低

服务960万对不孕不育夫妇

辅助生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需求较高的细分医疗服务,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指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配子(精子和卵子)、合子(受精卵)、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达到受孕目的的技术。

生活环境、工作压力、初婚初育年龄推迟导致不孕不育率逐年攀升,全国女性不孕症的发生率在12.5%~15%。截止2019年年底,我国21~49岁的适龄生育女性约为3.08亿人,即大约有3850万~4620万适龄女性患有不孕症,再加上患有不育的男性人群,目前国内的不孕不育夫妇已经超过4800万对。

按照不孕不育的治疗路径划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常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ART治疗三种。对于患病轻快轻微,男女双方都没有发现器质性异常的夫妇,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果男女单方或男女双方出现器质性异常,比如男方精索静脉曲张、女方宫腔黏膜等,则需要采取手术治疗。针对那些不适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不孕不育患者,则可借助ART实现生育需求,在辅助生殖权威期刊《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的统计中,有约20%的不孕不育夫妇选择ART服务,即ART真实服务夫妇数量960万对。而且该期刊还公布了国内医生不孕不育治疗手段的选择比例,其中ART治疗占比高达52%,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分别为22%、9%,可见ART已成为我国治疗不孕不育症的主要选择。

国内医生不孕不育治疗手段选择分布

目前ART常用的主要有人工授精(AI)和试管婴儿(IVF),人工授精根据精子来源分为夫精人工授精和供精人工授精。试管婴儿技术也在不断迭代发展,现在已经升级到第3代试管婴儿技术,该技术能够排除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异常以及携带单基因遗传病的胚胎,筛选出优质胚胎进行移植。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公布的数据中,国内医生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的选择比例约为7:19,而且通常在人工授精2—3次未能受孕的情况下会选择试管婴儿。因此,试管婴儿是ART市场的主导力量。截止2020年年底,国内ART服务总周期数为130.3万例,其中试管婴儿周期数为95.2万例,人工授精周期数为35.1万例,2016~2020年ART服务总周期数CAGR高达15%。

2016~2020年国内ART服务总周期数(万例)

我国经批准开展ART服务的医疗机构目前有517家,根据2020年ART服务总周期数,平均每家机构服务周期数在2600多例。其中,公立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占比超过90%,由于公立医疗机构规模大、优质医生多,其服务量占比在95%以上。根据各辅助生殖医疗机构的牌照资质,目前能够提供IVF服务的机构数量有396家,能够提供PGD服务的机构数量仅为70家,占所有辅助生殖机构总量的14%。

在空间上我国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按照每300万人口配置一个辅助生殖中心的规划,广东、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河北等东部沿海省份的辅助生殖机构数量超过规划应有数量,辅助生殖服务资源比较充分。而河南、四川、安徽、陕西、贵州、重庆等中西部省份的辅助生殖机构数量低于规划应有数量,辅助生殖服务资源比较匮乏。特别是河南、四川这样的人口大省,辅助生殖服务能力对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更大。辅助生殖服务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给企业创造了市场机会,企业应该在服务一线城市的同时,积极布局人口大省下辖城市,如民营辅助生殖医疗服务企业锦欣集团,在四川扎根布局成都西囡妇科医院,每年ART服务周期数8000例左右,改善了西部地区辅助生殖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各省份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数量分布(家)

根据各个辅助生殖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排名前10的机构有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湖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山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庆)、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以及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陕西)。上述医疗机构基本都属于公立医疗(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属于混合制)且大部分都在东部省份,再次说明我国辅助生殖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产业链格局已成,但上游药械国产化程度低

辅助生殖产业链的上游为器械、药品和技术研发商,中游为器械、药品经销以及市场营销渠道商,下游为辅助生殖医疗服务商。上游企业主要解决辅助生殖服务所需的医疗器械、药品和技术,中游企业主要解决辅助生殖产品的供应和患者的触达,下游企业则主要完成辅助生殖医疗服务,帮助不孕不育患者成功受孕。可以看到,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个辅助生殖行业建立了明确的分工体系。

辅助生殖产业链生态格局

辅助生殖产业链上游的医疗器械主要包括辅助生殖高值耗材(如胚胎冷冻/解冻液、胚胎培养液、PGT试剂等)、辅助生殖固体耗材、辅助生殖专用仪器,药品包括降调节、促排卵、诱发排卵、黄体支持等所需药物。从整个产品市场份额来看,辅助生殖高值耗材类器械95%、辅助生殖药品80%依赖进口,特别是胚胎培养液被国外品牌垄断,国内还未有获批上市的产品。

辅助生殖高值耗材和药品国内/国外市场份额占比

其主要原因:

(1)行业起步晚,技术积累薄弱。我国辅助生殖行业发展晚于国外,整个药械研发起步较晚。辅助生殖高值耗材的研发门槛高,通常需要2~3年时间,而辅助生殖药品研发周期更是长达4~6年的时间。因此,整个药械研发需要技术和时间积淀。

(2)审批监管严格,影响产品获批上市。我国对辅助生殖高值耗材主要是按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整个审批过程需要1-2年时间,如果涉及临床试验,则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而在美国辅助生殖器械基本按照二类医疗器械管理,其审批周期只需几个月。

辅助生殖产业链中游以“互联网+辅助生殖服务”的线上平台成为新兴的市场营销力量,诞生了贝贝壳、好孕帮、美柚、爱丁优生助孕、HelloBaby等企业。它们有的聚焦泛健康的经期管理,切入泛健康人群的自然备孕;有的意在通过“工具+社区+电商”的模式,面向不孕不育人群,提供内容和产品服务,实现用户积累;有的则通过就医渠道服务,为不孕不育患者提供优质的生殖服务机构和陪医服务。这些互联网+辅助生殖服务平台为辅助生殖医疗服务机构带来了患者流量。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相关数据,具备PGD服务资质的机构仅有70家,占机构总量的14%。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发展不均衡,从机构类型看,公立医疗机构占比90%;从空间分布看,辅助生殖医学中心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广东和江苏数量最多,分别为56家和33家;从IVF服务周期数看,每年服务周期数过万的只有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爱维艾夫医疗集团、锦欣生殖医疗集团等几家医疗机构。

3752亿供需缺口描绘国产替代市场蓝海

根据实地调研访谈,IVF每个周期的费用约6万元,AI每个周期的费用约0.5万元。目前960万对不孕不育夫妇人群需要ART服务,IVF和AI的选择比例为19:7,则IVF的市场需求规模在4212亿元,AI的市场需求规模在129亿元,整个ART市场需求规模达到4341亿元。而Frost & Sullivan公布2020年国内IVF服务规模为571亿元,AI的服务规模为18亿元,ART总服务规模为589亿元,这意味着国内还有3752亿元的潜在市场空间(其中IVF缺口3641亿元,AI缺口111亿元)。

我国辅助生殖市场潜在规模

综上,我国辅助生殖行业呈现市场发展潜力大、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辅助生殖药械进口依赖强三大特点。

(1)市场发展潜力大:960万对不孕不育夫妇、3753亿元市场需求缺口有待满足。

(2)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能力不足:公立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占比超过90%,仅70家具备第三代试管婴儿服务资质,东部沿海省份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充足,中西部省份辅助生殖资源缺乏。

(3)辅助生殖药械进口依赖强:辅助生殖高值耗材类医疗器械95%、辅助生殖药品80%依赖进口,国产化程度低。

面对国内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需要解决辅助生殖器械药品国产化程度不足问题,大力推进国产替代战略。同时,通过服务赋能,增强下游辅助生殖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缓解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和大部分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问题。

药械国产化任重道远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辅助生殖用液

和PGT试剂成为替代核心

IVF医疗器械创造了较大的市场需求,根据IVF总周期数,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162亿元,且未来IVF总周期数还将进一步增加,我们预计2023年IVF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240亿元,将是2020年市场规模的1.5倍。

2016-2023年IVF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亿元)

IVF医疗器械中辅助生殖用液(包括卵子冲洗液、洗精液、冷冻液、解冻液、受精液、培养液、移植液等)和PGT试剂(包括PGT-A/非整倍体植入前基因检查、PGT-SR/结构异常植入前基因检查和PGT-M/单基因遗传病植入前基因检查配套的试剂)等高值耗材所占费用较高。

辅助生殖用液主要来自国外品牌,如冷/解冻液、培养液主要被Vitrolife(瑞典)、CooperSurgical(美国)、IrvineScientific(美国)、Kitazato(日本)、Origio a/s(丹麦,已被CooperSurgical收购)、William A.COOK(澳大利亚)、Wallace(英国)、FertiPro(比利时)等国外公司所垄断。对于辅助生殖用液市场商机,国内企业也在积极推进产品研发。国内辅助生殖领先企业韦拓生物自主研发的玻璃化冷冻液、玻璃化解冻液已先后获得FDA认证、NMPA三类认证,玻璃化冻存管获得欧盟CE认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国际认证的研发企业,其他产品如培养液、取卵液、配子缓冲液等也在加速NMPA申报。

2020年国内PGT试剂市场规模为21.6亿元,其中PGT-A市场占到56%,这主要是因为该项筛查适用人群范围广,2020年使用PGT-A的IVF周期数超过50万。PGT-M市场份额最小,因为我国单基因遗传病携带者在10~12万之间,且筛查服务渗透率不足10%。Frost & Sullivan预计2023年PGT市场规模将达到85.1亿元,2020~2023年CAGR高达58%,主要是因为患者支付意愿增强,为了获得健康的宝宝愿意消费PGT服务。国内目前已有亿康基因、华大医学、贝瑞基因、贝康医疗、真迈生物等企业从事PGT服务,亿康基因发明的MALBAC 单细胞全基因扩增技术(又称多次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技术,一种微量DNA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它有效解决微量样本DNA扩增过程中灵敏度低、基因序列覆盖不均一、脱扣率高等问题,让单细胞中93%以上的基因组能够被准确扩增测序,成功率高达95%。这项技术为PGT的发展带来突破性的影响,曾多次被写入行业指南共识及学术论著。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是近几年产业热点,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积极推动。按照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进程,可以将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分为进口垄断、加速替代、不相上下和国产优势四种状态。辅助生殖医疗器械目前处于加速替代状态,且未来3年国内IVF总周期数CAGR高达14%,2023年IVF总周期数将超过140万例,届时将创造更大的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整个辅助生殖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但辅助生殖医疗器械整个国产替代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循序渐进的。根据对多位行业专家的访谈,我们认为可以将整个国产替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对剥卵针、取卵针、培养皿、胚胎移植导管等附加值较低但技术门槛也较低的医疗器械进行替代,这些产品按Ⅱ类医疗器械管理,无需进行临床试验且由所在省级药监局审批,整个审批过程较快,但该类产品由于技术门槛低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在市场建立竞争优势。

第二阶段:主要是对卵子冲洗液、冷冻/解冻液、配子缓冲液等附加值较高且技术门槛较高的医疗器械进行替代,这些产品虽然按Ⅲ类医疗器械管理,企业可尝试通过同类产品的临床试验资料(包括基本原理、主要技术性能指标、预期用途等内容)就可以申请临床豁免,节约临床试验时间和费用,加快产品获批上市。

第三阶段:主要是培养液、PGT试剂、辅助生殖激光系统等附加值高且技术门槛高的医疗器械进行替代,这些产品按Ⅲ类医疗器械管理,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且有国家药监局审批,整个审批过程耗时在1~2年,费用在千万元左右。

辅助生殖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路径图

药品国产替代:促排卵药物成为替代核心

辅助生殖药物主要是用于促排卵环节和黄体支持环节,促排卵药物促使卵子成熟并顺利排出,黄体支持药物可以防止子宫收缩和调节免疫功能,防止子宫对胚胎进行排斥。辅助生殖药物主要使用在IVF(试管婴儿)过程中,根据IVF周期数,2020年IVF用药市场规模达到142.8亿元,2016-2020年CAGR为15%。随着IVF渗透率的提高,2023年其用药市场预计超过210亿元。

2016-2023年IVF用药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从IVF过程中各类药物的使用情况看,促排卵药物占比最高,高达62%,黄体支持药物占比20%,降调节药物占比15%,诱发排卵药物占比3%。辅助生殖药物企业外企以默克雪兰诺、默沙东为代表,国内企业以丽珠医药、仙琚制药、金赛药业为代表。两家外企占到辅助生殖药物市场份额的60%,国内企业丽珠医药占比20%,仙琚制药占比5%。所以辅助生殖药物市场外企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国内药企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创新,提升国产品牌的市占率。

2020年IVF用药市场国内外企业市场份额分布

IVF各类药物中,降调节药物和促排卵药物国内外企业市场份额差距较大,都在40%以上,诱发排卵药物和黄体支持药物差距为20%,差值较小。默克雪兰诺的产品覆盖了IVF整过过程且其占比较高,作为默克旗下创新的处方药子公司,默克雪兰诺专注于生殖与内分泌、神经变性疾病、肿瘤等领域的创新药研发,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超过10亿欧元(约77.6亿人民币)。其中,生殖与内分泌是公司最大的业务板块,约占公司整体业务的1/3,其研发的西曲瑞克、果纳芬、艾泽、雪诺同等辅助生殖药物陆续在中国上市,在市场上占据超高份额。丽珠医药作为国内头部辅助生殖药物企业,也在积极加大产品研发,根据公司年报,相关研发投入超过3000万元,上市贝依、乐宝得、丽申宝等辅助生殖药物,获得了较好的市占率。除了丽珠医药外,仙琚制药也布局黄体支持药物,推出益玛欣黄体酮胶囊和黄体酮注射液,占据了黄体支持药物市场20%的份额。

可以看到,辅助生殖用药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市场占比方面,作为IVF用药占比最高(62%)的促排卵药物市场,国内企业占比才1/3。因此,以丽珠医药、金赛药业为代表的企业要进一步拓展促排卵药物市场,提高市占率。同时,还需要更多的国内企业布局辅助生殖药物赛道,提高在降调节、促排卵、诱发排卵、黄体支持等各环节的市占率。

研发创新方面,与默克雪兰诺(研发费用77.6亿元)的研发投入相比,国内企业(研发费用数千万元)的研发投入不足,需要进一步增加研发经费,丰富辅助生殖药物管线,同时加快药物审批上市申请,推出更多的辅助生殖药物品类,逐步对外企的市场形成替代。

综上所述,辅助生殖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核心是冷冻/解冻液、胚胎培养液等辅助生殖用液和PGT试剂等高值耗材的国产替代。整个国产替代不是一蹴而就,根据技术门槛、临床试验难度等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而辅助生殖药品的国产替代核心则是促排卵药物的国产替代。面对国内庞大的辅助生殖市场需求,在医疗器械领域和药品领域都诞生了一批自主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代表,它们将成为辅助生殖国产替代的主力军。

打造全方位服务赋能矩阵

辅助生殖医疗服务资源分布不均,

服务能力参差不齐

辅助生殖医疗机构两极分化严重,IVF服务周期数超过10000例的机构不足10家,绝大部分机构IVF服务周期数只有几百例。其中,位居第一的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年服务4万多个IVF周期数,市场率为6%。造成这样的差距主要是大部分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资质、技术平台、管理运营、服务团队建设等都是影响机构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

(1)PGD资质申请周期长、难度大:PGD资质的获得需要经过4个阶段,整个周期在9~10年,依次取得人工授精牌照、试管婴儿牌照、PGD资质。而且审批制度对辅助生殖医疗机构的资质、医生资历、IVF周期数和妊娠率、人员规模、建设面积、场所设置等软硬件设施提出了严格要求。因此,截止到2019年年底,国内才70家辅助生殖医疗机构获得PGD资质。

(2)技术平台不完善,服务内容受限:目前,400余家辅助生殖医疗机构还只能提供第一代和第二代试管婴儿服务,这些机构在冷冻/解冻、胚胎培养、胚胎筛查、胚胎移植等方面的技术平台建设能力不足。为了更好地满足PGD资质的申请条件,它们需要在上述技术平台加大投入和提升技术平台建设能力。

(3)机构管理运营能力不足,运营效率低:辅助生殖医疗机构的管理运营涉及医院建设、患者服务管理、医务人员管理、设备物资管理等多个方面。特别是患者服务端和医生服务端,很多机构的服务流程不规范、个性化服务缺失,导致患者就医体验差。医务人员的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完善,整个诊疗行为动态监控不及时,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追溯滞后。

(4)优质医生、实验室技术员聚集头部机构,分布失衡:医生和实验室技术员是决定辅助生殖医疗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要求临床医生掌握女性生殖内分泌学临床专业知识、妇科超声技术、具备卵泡超声监测及B超介导下阴道穿刺取卵的技术能力以及具备开腹手术的能力。实验室技术人员具备细胞生物学、胚胎学、遗传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及细胞培养技能,掌握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实验室技能。培养一个有经验的辅助生殖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7、8年时间,但一般的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每年开展的IVF周期数有限,对他们来说经验得不到高效利用,更愿意向头部机构靠拢。

可以看到,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在牌照、人才、技术、运营等方面都面临难题,需要外部力量为其赋能,增强服务能力。

上游企业前向赋能,提升下游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辅助生殖产业链上游的医疗器械企业(主要是PGT企业和辅助生殖用液企业)、信息化企业正在由单纯的技术和产品销售商转变为围绕辅助生殖医疗机构需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上游企业前向赋能还是以技术平台建设服务为核心,这是基于PGT企业、辅助生殖用液企业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在技术平台建设服务的基础上向外拓展,提供IT化建设、PGT资质认定、医务人才培训、医疗服务SOP建设、会诊转诊平台建设、医疗资源协同等服务。

辅助生殖上游企业前向赋能下游企业

(1)技术平台建设:辅助生殖服务技术平台主要是实验室技术平台,包括取卵取精技术、受精技术、胚胎培养技术、胚胎筛选技术、冷冻/解冻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而胚胎筛选技术和冷冻/解冻技术成为各个辅助生殖医疗机构重点建设的技术平台,它们对妊娠率有较大的影响。

(2)IT化建设:实验室管理的智能化、胚胎培养——筛查——移植的自动化可以提高IVF的治疗效率。医疗器械企业和信息化企业合作,共同为辅助生殖实验室建造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和IVF自动化系统。

(3)牌照申请:PGD资质申请周期需要9~10年,申请条件中对IVF周期数和妊娠率、人员规模、场所设置等提出了严格要求。上游的医疗器械企业利用具备的技术优势,可以正确指导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如何操作才能提高IVF妊娠率,完成更多的周期数。

(4)人才培训:胚胎培养、胚胎冷/解冻、胚胎挑选是IVF治疗过程中的核心部分,这些是影响胚胎妊娠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实验室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5)SOP建设: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可以直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因此,辅助生殖医疗服务的SOP也是服务赋能的重要内容。辅助生殖医疗服务的SOP建设重点是将预约问诊、诊疗评估、检查检验、治疗方案等各类服务内容体系化、标准化。

(6)转诊会诊:在辅助生殖会诊转诊平台建设过程中,信息化企业和医疗器械企业合作,医疗器械可以将自身积累的专家资源导入到云会诊转诊平台上,增强专家团队资源。而且,专家们可以通过云培训的方式,为普通医院辅助生殖医生进行遗传咨询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遗传咨询服务。

(7)资源协同:辅助生殖问题往往不只是生殖问题,还会涉及妇科问题、男科问题以及儿科问题等,因此,在诊疗过程中需要生殖科、妇科、男科、新生儿科多学科医生会诊,才能提高病情诊断准确性。

为辅助生殖行业上游药械国产化程度低、下游辅助生殖医疗服务能力不足两大痛点寻求到解决方案后,未来辅助生殖行业还会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智能化服务和差异化发展成未来趋势

医疗新基建构筑辅助生殖产业链数字生态底座

为上游药械研发生产企业提供药械研发智能化、药械生产智能化解决方案,研发智能化包括靶点发现、化合物合成、化合物筛选、药物重定向、设备原型设计、临床试验流程管控、临床大数据分析等;生产智能化包括数字化模具、生产工艺设计、材料智能调配、生产智能质控等。

为中游药械流通企业提供数字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和药械电商平台建设方案,数字化供应链包括供应链流程再造、智能仓储、智能调运、供应全流程追踪回溯等;药械电商平台建设包括SKU管理、智能客服、商品个性化展示、销售大数据分析等。

为中游市场营销企业提供药械数字化营销和互联网社群营销解决方案,药械数字化营销包括科室会议、虚拟医药代表、病案征集、医生工具、学术直播等;互联网社群营销包括辅助生殖医学科普、病患交流、依从性管理、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定向对接等。

为下游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提供智能化实验室建设方案和辅助生殖专科互联网医院建设方案,智能化实验室包括取卵取精自动化、胚胎冷冻解冻自动化、胚胎培养-筛查-移植一体化等;辅助生殖专科互联网医院建设包括在线预约、在线问诊、在线会诊转诊、在线处方、诊后管理等。

运营管理和渠道建设成为民营辅助生殖

差异化发展的优选策略

民营辅助生殖医疗机构需要根据自生优势,聚焦运营管理和渠道建设,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在运营管理方面,需要做好品牌打造和患者管理,通过与国内外知名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或知名专家联合建设医学服务中心,通过机构背书或专家背书增强对患者的吸引力。同时,机构还要借助短视频等互联网传播工具,打造网红辅助生殖专家,提高品牌知名度。采取会员制进行患者管理,对会员患者提供更多专属的增值服务,如就医全程陪护、私人医生服务、VIP诊室、VIP病房等,让会员患者享有最好的就医体验,从而增强黏性和口碑宣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3700亿辅助生殖供需缺口,国产替代和服务赋能成为企业价值最优解

孩子是每个家庭快乐的源泉,然而我国却有4800万对不孕不育夫妇面临着失去这份快乐的风险。

文|动脉网

前言

由于外部环境和初婚初育的推迟,我国已步入高不孕不育率国家行列,全国女性不孕症的发生率在12.5%~15%。随着技术的发展,辅助生殖为不孕不育夫妇带来了曙光。根据辅助生殖权威期刊《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的统计,有约20%的不孕不育夫妇倾向于选择辅助生殖服务,创造了4341亿元的市场需求规模。2020年我国辅助生殖服务周期数达到130.3万例,试管婴儿周期数为95.2万例,人工授精周期数为35.1万例。从辅助生殖市场需求规模构成看,试管婴儿占比97%,规模为4212亿元,成为辅助生殖主导市场。

在试管婴儿治疗过程中,会配套使用辅助生殖用液、PGT试剂等高值耗材和降调节、促排卵、诱发排卵、黄体支持药物,而这些高值耗材的95%和药物的80%都被国外品牌所垄断,国产替代刻不容缓。同时,从国内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分布看,公立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占比超过90%,东部沿海省份资源充足而中西部省份资源缺乏,且大部分辅助生殖医疗机构不具备第三代试管婴儿服务资质,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失衡和服务能力不足困境亟待解决。

为了寻求上述两大难题的解决方案,蛋壳研究院与韦拓生物辅助生殖研究中心合作推出《锚定真实需求,国产替代与服务赋能--2021辅助生殖行业研究报告》。报告通过对辅助生殖头部企业的实地调研和辅助生殖专家的深度访谈,寻求到了破局处方。报告将详细解析辅助生殖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路径、辅助生殖药品国产替代路径、辅助生殖服务赋能方式、产业链前向赋能体系以及辅助生殖行业未来趋势,并对韦拓生物和亿康基因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对破局处方的全面剖析,以期能够为致力于推动辅助生殖行业向前发展的创新企业、医疗机构提供参考借鉴。

主要观点

960万对不孕不育夫妇、3752亿元市场供需缺口描绘辅助生殖市场蓝海。

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分布不均,东部省份资源充足,中西部资源缺乏,公立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占比90%。

辅助生殖器械药品进口依赖强,辅助生殖高值耗材95%、辅助生殖药品80%依赖进口。

辅助生殖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分为管材替代、免临床试验试剂替代、临床试验替代三步走,辅助生殖药品替代以促排卵药物替代为核心。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5G为支撑的医疗新基建构筑辅助生殖产业链数字生态底座。

市场潜力大,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药械国产化程度低

服务960万对不孕不育夫妇

辅助生殖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需求较高的细分医疗服务,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指运用医学技术和方法对配子(精子和卵子)、合子(受精卵)、胚胎进行人工操作,以达到受孕目的的技术。

生活环境、工作压力、初婚初育年龄推迟导致不孕不育率逐年攀升,全国女性不孕症的发生率在12.5%~15%。截止2019年年底,我国21~49岁的适龄生育女性约为3.08亿人,即大约有3850万~4620万适龄女性患有不孕症,再加上患有不育的男性人群,目前国内的不孕不育夫妇已经超过4800万对。

按照不孕不育的治疗路径划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常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ART治疗三种。对于患病轻快轻微,男女双方都没有发现器质性异常的夫妇,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果男女单方或男女双方出现器质性异常,比如男方精索静脉曲张、女方宫腔黏膜等,则需要采取手术治疗。针对那些不适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不孕不育患者,则可借助ART实现生育需求,在辅助生殖权威期刊《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的统计中,有约20%的不孕不育夫妇选择ART服务,即ART真实服务夫妇数量960万对。而且该期刊还公布了国内医生不孕不育治疗手段的选择比例,其中ART治疗占比高达52%,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分别为22%、9%,可见ART已成为我国治疗不孕不育症的主要选择。

国内医生不孕不育治疗手段选择分布

目前ART常用的主要有人工授精(AI)和试管婴儿(IVF),人工授精根据精子来源分为夫精人工授精和供精人工授精。试管婴儿技术也在不断迭代发展,现在已经升级到第3代试管婴儿技术,该技术能够排除染色体数目异常、结构异常以及携带单基因遗传病的胚胎,筛选出优质胚胎进行移植。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公布的数据中,国内医生人工授精和试管婴儿的选择比例约为7:19,而且通常在人工授精2—3次未能受孕的情况下会选择试管婴儿。因此,试管婴儿是ART市场的主导力量。截止2020年年底,国内ART服务总周期数为130.3万例,其中试管婴儿周期数为95.2万例,人工授精周期数为35.1万例,2016~2020年ART服务总周期数CAGR高达15%。

2016~2020年国内ART服务总周期数(万例)

我国经批准开展ART服务的医疗机构目前有517家,根据2020年ART服务总周期数,平均每家机构服务周期数在2600多例。其中,公立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占比超过90%,由于公立医疗机构规模大、优质医生多,其服务量占比在95%以上。根据各辅助生殖医疗机构的牌照资质,目前能够提供IVF服务的机构数量有396家,能够提供PGD服务的机构数量仅为70家,占所有辅助生殖机构总量的14%。

在空间上我国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衡,按照每300万人口配置一个辅助生殖中心的规划,广东、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河北等东部沿海省份的辅助生殖机构数量超过规划应有数量,辅助生殖服务资源比较充分。而河南、四川、安徽、陕西、贵州、重庆等中西部省份的辅助生殖机构数量低于规划应有数量,辅助生殖服务资源比较匮乏。特别是河南、四川这样的人口大省,辅助生殖服务能力对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更大。辅助生殖服务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均衡给企业创造了市场机会,企业应该在服务一线城市的同时,积极布局人口大省下辖城市,如民营辅助生殖医疗服务企业锦欣集团,在四川扎根布局成都西囡妇科医院,每年ART服务周期数8000例左右,改善了西部地区辅助生殖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各省份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数量分布(家)

根据各个辅助生殖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排名前10的机构有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湖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山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重庆)、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以及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陕西)。上述医疗机构基本都属于公立医疗(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属于混合制)且大部分都在东部省份,再次说明我国辅助生殖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产业链格局已成,但上游药械国产化程度低

辅助生殖产业链的上游为器械、药品和技术研发商,中游为器械、药品经销以及市场营销渠道商,下游为辅助生殖医疗服务商。上游企业主要解决辅助生殖服务所需的医疗器械、药品和技术,中游企业主要解决辅助生殖产品的供应和患者的触达,下游企业则主要完成辅助生殖医疗服务,帮助不孕不育患者成功受孕。可以看到,经过多年的发展,整个辅助生殖行业建立了明确的分工体系。

辅助生殖产业链生态格局

辅助生殖产业链上游的医疗器械主要包括辅助生殖高值耗材(如胚胎冷冻/解冻液、胚胎培养液、PGT试剂等)、辅助生殖固体耗材、辅助生殖专用仪器,药品包括降调节、促排卵、诱发排卵、黄体支持等所需药物。从整个产品市场份额来看,辅助生殖高值耗材类器械95%、辅助生殖药品80%依赖进口,特别是胚胎培养液被国外品牌垄断,国内还未有获批上市的产品。

辅助生殖高值耗材和药品国内/国外市场份额占比

其主要原因:

(1)行业起步晚,技术积累薄弱。我国辅助生殖行业发展晚于国外,整个药械研发起步较晚。辅助生殖高值耗材的研发门槛高,通常需要2~3年时间,而辅助生殖药品研发周期更是长达4~6年的时间。因此,整个药械研发需要技术和时间积淀。

(2)审批监管严格,影响产品获批上市。我国对辅助生殖高值耗材主要是按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整个审批过程需要1-2年时间,如果涉及临床试验,则需要3年左右的时间。而在美国辅助生殖器械基本按照二类医疗器械管理,其审批周期只需几个月。

辅助生殖产业链中游以“互联网+辅助生殖服务”的线上平台成为新兴的市场营销力量,诞生了贝贝壳、好孕帮、美柚、爱丁优生助孕、HelloBaby等企业。它们有的聚焦泛健康的经期管理,切入泛健康人群的自然备孕;有的意在通过“工具+社区+电商”的模式,面向不孕不育人群,提供内容和产品服务,实现用户积累;有的则通过就医渠道服务,为不孕不育患者提供优质的生殖服务机构和陪医服务。这些互联网+辅助生殖服务平台为辅助生殖医疗服务机构带来了患者流量。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相关数据,具备PGD服务资质的机构仅有70家,占机构总量的14%。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发展不均衡,从机构类型看,公立医疗机构占比90%;从空间分布看,辅助生殖医学中心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南部,广东和江苏数量最多,分别为56家和33家;从IVF服务周期数看,每年服务周期数过万的只有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爱维艾夫医疗集团、锦欣生殖医疗集团等几家医疗机构。

3752亿供需缺口描绘国产替代市场蓝海

根据实地调研访谈,IVF每个周期的费用约6万元,AI每个周期的费用约0.5万元。目前960万对不孕不育夫妇人群需要ART服务,IVF和AI的选择比例为19:7,则IVF的市场需求规模在4212亿元,AI的市场需求规模在129亿元,整个ART市场需求规模达到4341亿元。而Frost & Sullivan公布2020年国内IVF服务规模为571亿元,AI的服务规模为18亿元,ART总服务规模为589亿元,这意味着国内还有3752亿元的潜在市场空间(其中IVF缺口3641亿元,AI缺口111亿元)。

我国辅助生殖市场潜在规模

综上,我国辅助生殖行业呈现市场发展潜力大、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辅助生殖药械进口依赖强三大特点。

(1)市场发展潜力大:960万对不孕不育夫妇、3753亿元市场需求缺口有待满足。

(2)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分布不均,能力不足:公立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占比超过90%,仅70家具备第三代试管婴儿服务资质,东部沿海省份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充足,中西部省份辅助生殖资源缺乏。

(3)辅助生殖药械进口依赖强:辅助生殖高值耗材类医疗器械95%、辅助生殖药品80%依赖进口,国产化程度低。

面对国内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需要解决辅助生殖器械药品国产化程度不足问题,大力推进国产替代战略。同时,通过服务赋能,增强下游辅助生殖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缓解辅助生殖服务资源分布不均和大部分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问题。

药械国产化任重道远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辅助生殖用液

和PGT试剂成为替代核心

IVF医疗器械创造了较大的市场需求,根据IVF总周期数,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162亿元,且未来IVF总周期数还将进一步增加,我们预计2023年IVF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超过240亿元,将是2020年市场规模的1.5倍。

2016-2023年IVF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亿元)

IVF医疗器械中辅助生殖用液(包括卵子冲洗液、洗精液、冷冻液、解冻液、受精液、培养液、移植液等)和PGT试剂(包括PGT-A/非整倍体植入前基因检查、PGT-SR/结构异常植入前基因检查和PGT-M/单基因遗传病植入前基因检查配套的试剂)等高值耗材所占费用较高。

辅助生殖用液主要来自国外品牌,如冷/解冻液、培养液主要被Vitrolife(瑞典)、CooperSurgical(美国)、IrvineScientific(美国)、Kitazato(日本)、Origio a/s(丹麦,已被CooperSurgical收购)、William A.COOK(澳大利亚)、Wallace(英国)、FertiPro(比利时)等国外公司所垄断。对于辅助生殖用液市场商机,国内企业也在积极推进产品研发。国内辅助生殖领先企业韦拓生物自主研发的玻璃化冷冻液、玻璃化解冻液已先后获得FDA认证、NMPA三类认证,玻璃化冻存管获得欧盟CE认证,成为国内首个获得国际认证的研发企业,其他产品如培养液、取卵液、配子缓冲液等也在加速NMPA申报。

2020年国内PGT试剂市场规模为21.6亿元,其中PGT-A市场占到56%,这主要是因为该项筛查适用人群范围广,2020年使用PGT-A的IVF周期数超过50万。PGT-M市场份额最小,因为我国单基因遗传病携带者在10~12万之间,且筛查服务渗透率不足10%。Frost & Sullivan预计2023年PGT市场规模将达到85.1亿元,2020~2023年CAGR高达58%,主要是因为患者支付意愿增强,为了获得健康的宝宝愿意消费PGT服务。国内目前已有亿康基因、华大医学、贝瑞基因、贝康医疗、真迈生物等企业从事PGT服务,亿康基因发明的MALBAC 单细胞全基因扩增技术(又称多次退火环状循环扩增技术,一种微量DNA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它有效解决微量样本DNA扩增过程中灵敏度低、基因序列覆盖不均一、脱扣率高等问题,让单细胞中93%以上的基因组能够被准确扩增测序,成功率高达95%。这项技术为PGT的发展带来突破性的影响,曾多次被写入行业指南共识及学术论著。

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是近几年产业热点,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积极推动。按照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进程,可以将医疗器械国产替代分为进口垄断、加速替代、不相上下和国产优势四种状态。辅助生殖医疗器械目前处于加速替代状态,且未来3年国内IVF总周期数CAGR高达14%,2023年IVF总周期数将超过140万例,届时将创造更大的医疗器械市场需求,整个辅助生殖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但辅助生殖医疗器械整个国产替代不是一步到位,而是循序渐进的。根据对多位行业专家的访谈,我们认为可以将整个国产替代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是对剥卵针、取卵针、培养皿、胚胎移植导管等附加值较低但技术门槛也较低的医疗器械进行替代,这些产品按Ⅱ类医疗器械管理,无需进行临床试验且由所在省级药监局审批,整个审批过程较快,但该类产品由于技术门槛低导致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难以在市场建立竞争优势。

第二阶段:主要是对卵子冲洗液、冷冻/解冻液、配子缓冲液等附加值较高且技术门槛较高的医疗器械进行替代,这些产品虽然按Ⅲ类医疗器械管理,企业可尝试通过同类产品的临床试验资料(包括基本原理、主要技术性能指标、预期用途等内容)就可以申请临床豁免,节约临床试验时间和费用,加快产品获批上市。

第三阶段:主要是培养液、PGT试剂、辅助生殖激光系统等附加值高且技术门槛高的医疗器械进行替代,这些产品按Ⅲ类医疗器械管理,需要进行临床试验且有国家药监局审批,整个审批过程耗时在1~2年,费用在千万元左右。

辅助生殖医疗器械国产替代路径图

药品国产替代:促排卵药物成为替代核心

辅助生殖药物主要是用于促排卵环节和黄体支持环节,促排卵药物促使卵子成熟并顺利排出,黄体支持药物可以防止子宫收缩和调节免疫功能,防止子宫对胚胎进行排斥。辅助生殖药物主要使用在IVF(试管婴儿)过程中,根据IVF周期数,2020年IVF用药市场规模达到142.8亿元,2016-2020年CAGR为15%。随着IVF渗透率的提高,2023年其用药市场预计超过210亿元。

2016-2023年IVF用药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从IVF过程中各类药物的使用情况看,促排卵药物占比最高,高达62%,黄体支持药物占比20%,降调节药物占比15%,诱发排卵药物占比3%。辅助生殖药物企业外企以默克雪兰诺、默沙东为代表,国内企业以丽珠医药、仙琚制药、金赛药业为代表。两家外企占到辅助生殖药物市场份额的60%,国内企业丽珠医药占比20%,仙琚制药占比5%。所以辅助生殖药物市场外企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国内药企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创新,提升国产品牌的市占率。

2020年IVF用药市场国内外企业市场份额分布

IVF各类药物中,降调节药物和促排卵药物国内外企业市场份额差距较大,都在40%以上,诱发排卵药物和黄体支持药物差距为20%,差值较小。默克雪兰诺的产品覆盖了IVF整过过程且其占比较高,作为默克旗下创新的处方药子公司,默克雪兰诺专注于生殖与内分泌、神经变性疾病、肿瘤等领域的创新药研发,公司每年的研发费用超过10亿欧元(约77.6亿人民币)。其中,生殖与内分泌是公司最大的业务板块,约占公司整体业务的1/3,其研发的西曲瑞克、果纳芬、艾泽、雪诺同等辅助生殖药物陆续在中国上市,在市场上占据超高份额。丽珠医药作为国内头部辅助生殖药物企业,也在积极加大产品研发,根据公司年报,相关研发投入超过3000万元,上市贝依、乐宝得、丽申宝等辅助生殖药物,获得了较好的市占率。除了丽珠医药外,仙琚制药也布局黄体支持药物,推出益玛欣黄体酮胶囊和黄体酮注射液,占据了黄体支持药物市场20%的份额。

可以看到,辅助生殖用药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市场占比方面,作为IVF用药占比最高(62%)的促排卵药物市场,国内企业占比才1/3。因此,以丽珠医药、金赛药业为代表的企业要进一步拓展促排卵药物市场,提高市占率。同时,还需要更多的国内企业布局辅助生殖药物赛道,提高在降调节、促排卵、诱发排卵、黄体支持等各环节的市占率。

研发创新方面,与默克雪兰诺(研发费用77.6亿元)的研发投入相比,国内企业(研发费用数千万元)的研发投入不足,需要进一步增加研发经费,丰富辅助生殖药物管线,同时加快药物审批上市申请,推出更多的辅助生殖药物品类,逐步对外企的市场形成替代。

综上所述,辅助生殖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核心是冷冻/解冻液、胚胎培养液等辅助生殖用液和PGT试剂等高值耗材的国产替代。整个国产替代不是一蹴而就,根据技术门槛、临床试验难度等分为三个不同阶段。而辅助生殖药品的国产替代核心则是促排卵药物的国产替代。面对国内庞大的辅助生殖市场需求,在医疗器械领域和药品领域都诞生了一批自主研发能力较强的企业代表,它们将成为辅助生殖国产替代的主力军。

打造全方位服务赋能矩阵

辅助生殖医疗服务资源分布不均,

服务能力参差不齐

辅助生殖医疗机构两极分化严重,IVF服务周期数超过10000例的机构不足10家,绝大部分机构IVF服务周期数只有几百例。其中,位居第一的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年服务4万多个IVF周期数,市场率为6%。造成这样的差距主要是大部分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不足,服务资质、技术平台、管理运营、服务团队建设等都是影响机构服务水平的重要因素。

(1)PGD资质申请周期长、难度大:PGD资质的获得需要经过4个阶段,整个周期在9~10年,依次取得人工授精牌照、试管婴儿牌照、PGD资质。而且审批制度对辅助生殖医疗机构的资质、医生资历、IVF周期数和妊娠率、人员规模、建设面积、场所设置等软硬件设施提出了严格要求。因此,截止到2019年年底,国内才70家辅助生殖医疗机构获得PGD资质。

(2)技术平台不完善,服务内容受限:目前,400余家辅助生殖医疗机构还只能提供第一代和第二代试管婴儿服务,这些机构在冷冻/解冻、胚胎培养、胚胎筛查、胚胎移植等方面的技术平台建设能力不足。为了更好地满足PGD资质的申请条件,它们需要在上述技术平台加大投入和提升技术平台建设能力。

(3)机构管理运营能力不足,运营效率低:辅助生殖医疗机构的管理运营涉及医院建设、患者服务管理、医务人员管理、设备物资管理等多个方面。特别是患者服务端和医生服务端,很多机构的服务流程不规范、个性化服务缺失,导致患者就医体验差。医务人员的管理信息化建设不完善,整个诊疗行为动态监控不及时,一旦出现医疗事故追溯滞后。

(4)优质医生、实验室技术员聚集头部机构,分布失衡:医生和实验室技术员是决定辅助生殖医疗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要求临床医生掌握女性生殖内分泌学临床专业知识、妇科超声技术、具备卵泡超声监测及B超介导下阴道穿刺取卵的技术能力以及具备开腹手术的能力。实验室技术人员具备细胞生物学、胚胎学、遗传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及细胞培养技能,掌握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实验室技能。培养一个有经验的辅助生殖医生或实验室技术人员需要7、8年时间,但一般的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每年开展的IVF周期数有限,对他们来说经验得不到高效利用,更愿意向头部机构靠拢。

可以看到,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在牌照、人才、技术、运营等方面都面临难题,需要外部力量为其赋能,增强服务能力。

上游企业前向赋能,提升下游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辅助生殖产业链上游的医疗器械企业(主要是PGT企业和辅助生殖用液企业)、信息化企业正在由单纯的技术和产品销售商转变为围绕辅助生殖医疗机构需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服务商。上游企业前向赋能还是以技术平台建设服务为核心,这是基于PGT企业、辅助生殖用液企业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在技术平台建设服务的基础上向外拓展,提供IT化建设、PGT资质认定、医务人才培训、医疗服务SOP建设、会诊转诊平台建设、医疗资源协同等服务。

辅助生殖上游企业前向赋能下游企业

(1)技术平台建设:辅助生殖服务技术平台主要是实验室技术平台,包括取卵取精技术、受精技术、胚胎培养技术、胚胎筛选技术、冷冻/解冻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而胚胎筛选技术和冷冻/解冻技术成为各个辅助生殖医疗机构重点建设的技术平台,它们对妊娠率有较大的影响。

(2)IT化建设:实验室管理的智能化、胚胎培养——筛查——移植的自动化可以提高IVF的治疗效率。医疗器械企业和信息化企业合作,共同为辅助生殖实验室建造实验室智能化管理系统和IVF自动化系统。

(3)牌照申请:PGD资质申请周期需要9~10年,申请条件中对IVF周期数和妊娠率、人员规模、场所设置等提出了严格要求。上游的医疗器械企业利用具备的技术优势,可以正确指导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如何操作才能提高IVF妊娠率,完成更多的周期数。

(4)人才培训:胚胎培养、胚胎冷/解冻、胚胎挑选是IVF治疗过程中的核心部分,这些是影响胚胎妊娠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对实验室技术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5)SOP建设:服务流程的标准化可以直接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因此,辅助生殖医疗服务的SOP也是服务赋能的重要内容。辅助生殖医疗服务的SOP建设重点是将预约问诊、诊疗评估、检查检验、治疗方案等各类服务内容体系化、标准化。

(6)转诊会诊:在辅助生殖会诊转诊平台建设过程中,信息化企业和医疗器械企业合作,医疗器械可以将自身积累的专家资源导入到云会诊转诊平台上,增强专家团队资源。而且,专家们可以通过云培训的方式,为普通医院辅助生殖医生进行遗传咨询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能力,更好地为患者提供遗传咨询服务。

(7)资源协同:辅助生殖问题往往不只是生殖问题,还会涉及妇科问题、男科问题以及儿科问题等,因此,在诊疗过程中需要生殖科、妇科、男科、新生儿科多学科医生会诊,才能提高病情诊断准确性。

为辅助生殖行业上游药械国产化程度低、下游辅助生殖医疗服务能力不足两大痛点寻求到解决方案后,未来辅助生殖行业还会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智能化服务和差异化发展成未来趋势

医疗新基建构筑辅助生殖产业链数字生态底座

为上游药械研发生产企业提供药械研发智能化、药械生产智能化解决方案,研发智能化包括靶点发现、化合物合成、化合物筛选、药物重定向、设备原型设计、临床试验流程管控、临床大数据分析等;生产智能化包括数字化模具、生产工艺设计、材料智能调配、生产智能质控等。

为中游药械流通企业提供数字化供应链解决方案和药械电商平台建设方案,数字化供应链包括供应链流程再造、智能仓储、智能调运、供应全流程追踪回溯等;药械电商平台建设包括SKU管理、智能客服、商品个性化展示、销售大数据分析等。

为中游市场营销企业提供药械数字化营销和互联网社群营销解决方案,药械数字化营销包括科室会议、虚拟医药代表、病案征集、医生工具、学术直播等;互联网社群营销包括辅助生殖医学科普、病患交流、依从性管理、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定向对接等。

为下游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提供智能化实验室建设方案和辅助生殖专科互联网医院建设方案,智能化实验室包括取卵取精自动化、胚胎冷冻解冻自动化、胚胎培养-筛查-移植一体化等;辅助生殖专科互联网医院建设包括在线预约、在线问诊、在线会诊转诊、在线处方、诊后管理等。

运营管理和渠道建设成为民营辅助生殖

差异化发展的优选策略

民营辅助生殖医疗机构需要根据自生优势,聚焦运营管理和渠道建设,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在运营管理方面,需要做好品牌打造和患者管理,通过与国内外知名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或知名专家联合建设医学服务中心,通过机构背书或专家背书增强对患者的吸引力。同时,机构还要借助短视频等互联网传播工具,打造网红辅助生殖专家,提高品牌知名度。采取会员制进行患者管理,对会员患者提供更多专属的增值服务,如就医全程陪护、私人医生服务、VIP诊室、VIP病房等,让会员患者享有最好的就医体验,从而增强黏性和口碑宣传。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