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票难求!这部非虚构戏剧揭开了上海辅德里625号的红色秘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票难求!这部非虚构戏剧揭开了上海辅德里625号的红色秘密

位于上海老成都北路7弄3号的中共二大会址,曾名为辅德里625号。

《辅德里》演出剧照

记者 | 杨舒鸿吉

位于上海老成都北路7弄3号的中共二大会址,曾名为辅德里625号。

“辅德里这个地名具有召唤性。石库门也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出发地,且有上海基因。”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在观看非虚构戏剧《辅德里》首演后表示。

1922年7月,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等12名党员从全国各地赶来在此相聚。平均年龄不到20多岁的他们,在这处上海老式弄堂里,召开了为期八天的“中共二大”会议。

这场会议上,革命者第一次提出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以全国代表大会名义公开发表了党的第一个宣言,第一次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诞生了第一部党章……

但就是这样一场意义重大的会议,在舞台剧创作方面一直是空白。

2021年4月23日晚,首部聚焦中共二大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在上海首演,填补了该领域文艺创作的遗憾。

《辅德里》基于党史与早期革命者的个人经历,以时间为脉络徐徐展开。

大幕拉开,铺满天幕的视频叠化出不断变化的上海地图,辅德里就位于1993年启动的“申”字南北高架工程的中央位置。三角钢琴前,95岁的王会悟回忆起与辅德里相关的点点滴滴。

18位一专多能、一人多角的白衣演员形同雕塑,让早期革命者从历史中“复活”,以“动态油画”“活动雕塑”等有仪式感、经典感的场面,完成对舞台视觉的美学重塑。

《辅德里》使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叙事,将早期革命者的革命心路历程娓娓道来:激昂与热血、侦查与保护、牺牲与背叛、革命与爱情、牺牲与重逢……

群像式的表演中,每个角色又在第一人称叙事中塑造出独有的血肉。

剧中泪点最足的一场戏讲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李达与夫人王会悟携带16岁的女儿“小数点”向重庆转移。途中,“小数点”突发疾病,在贵阳山区病逝。

“小数点”与李达夫妇的一段对手戏中,出现了咏叹调的吟唱,清晰呈现了当时动荡年代下个人命运被时代拉扯的残酷。

在编剧吴冰看来,这些真实的段落,是让观众与历史角色共情的最佳方法。

“其实最初,我们曾试图通过虚构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因为我们也想要在舞台上制造一些戏剧冲突,但在史料当中我们发现历史本来就非常有力量,真实的故事与情感就非常感人,所以我们希望能够用真实的力量去打动观众,确实是要感谢历史本身。”吴冰向界面新闻表示。


吴冰举例道,剧中角色施存统投身革命的初衷是为了母亲,施存统曾写过,他的母亲死在了昏沉沉的旧社会,所以他想拯救和他母亲一样被封建家庭所迫害的妇女。

知名话剧演员濮存昕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辅德里》所呈现的不仅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有当时革命者的艰难。“这些人是和我们一样都是人,一样有有着喜怒哀乐和衣食住行,也有世俗生活,也有爱情。我们的艺术就是要寻找到人与人交流的一种力量,这就是将心比心的力量。”

导演、总叙事牟森说:“1993年王会悟去世,同一年,上海要建造南北高架,在拆迁的进程中,辅德里得以保留——历史本来就有的命运感、戏剧性,是我们编造不出来的。”

该剧制作人李东曾经担任舞台剧《战马》的中方制作人。他表示,真实、精准地传递史实信息,是第一要义。“非虚构戏剧”这个品类的定义,就确保剧目中所有的文字都不是虚构的,在全面开展党史学习之际,希望这部非虚构戏剧能让观众感到好听、好看、好懂,从而做到入耳、入眼、入心。

“非虚构”的设定,让历史与现实架起了桥梁。在《辅德里》的尾声中,早期革命者的后人在剧场中座位上赫然站起,与台上的角色相互呼应,成为全剧的华彩。

《辅德里》大量使用了时尚的跨媒体表现形式。牟森对该剧的定位是“叙事性内容、歌唱性台词、雕塑性身体、总谱性歌唱”,因而,全剧的结构更接近于奏鸣曲。

界面新闻记者观演时看到,以90后为班底的青年演员一专多能,多数会弹钢琴、拉手风琴、拉小提琴、大提琴,完成全剧近50% 以上的音乐演奏。

音乐是《辅德里》浓墨重彩的一环。担纲作曲的李京健是上大音乐学院的80后青年教师。

他向记者透露,创作前会先征求学生喜欢哪一类的音乐风格,得知是“电影音乐”后,他就往这类既有叙事性又有抒情性且追求旋律感的风格靠拢。

他在创作《中国共产党万岁》这首曲目时,既借鉴了说唱乐的节奏,又学习了著作《腔词关系研究》,以确保音乐的抑扬顿挫不影响对字词四声的理解……

这位曾经在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留学的青年侗族作曲家,汲取东西方音乐养分,创作出《辅德里》同名主题曲,该主题曲由歌手黄龄演唱。

《辅德里》对于多媒体以及通俗音乐的融合,在濮存昕看来,是戏剧创作突破中的“新文艺”尝试。

近年来,上海红色IP精品不断,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叫好卖座,登上了春晚舞台,成为红色爆款。

此次《辅德里》在上海大宁连演四场之后,将开启全国巡演,目前一票难求。此外,《辅德里》的出品方静安区委宣传部、静安文旅局,已经联合制作人为《辅德里》IP准备了一个“五星计划。

“这个红色五角星的五个点,构成了辅德里IP品牌文化的五大要素。一是舞台剧,二是一部同名高清戏剧电影,三是一个红色文创市集,四是一个微缩模型展,五是一部出版物。”出品人李东介绍道。

上海红色文艺精品不断,濮存昕表示,文化的生态应该有首先有一个环境,近年来,文艺演出场馆如雨后春笋,这是改革开放的一道风景线。让观众走进来,让观众用文化消费的方式来运转起,要让文艺繁荣,让文艺市场转起来,这种繁荣必须有赖于创作和消费。

“戏剧无处不在,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的风景线。”濮存昕说,“戏剧能让干燥的城市生活变得湿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票难求!这部非虚构戏剧揭开了上海辅德里625号的红色秘密

位于上海老成都北路7弄3号的中共二大会址,曾名为辅德里625号。

《辅德里》演出剧照

记者 | 杨舒鸿吉

位于上海老成都北路7弄3号的中共二大会址,曾名为辅德里625号。

“辅德里这个地名具有召唤性。石库门也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出发地,且有上海基因。”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在观看非虚构戏剧《辅德里》首演后表示。

1922年7月,陈独秀张国焘、李达、杨明斋、罗章龙、王尽美、许白昊、蔡和森、谭平山、李震瀛、施存统等12名党员从全国各地赶来在此相聚。平均年龄不到20多岁的他们,在这处上海老式弄堂里,召开了为期八天的“中共二大”会议。

这场会议上,革命者第一次提出组成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以全国代表大会名义公开发表了党的第一个宣言,第一次喊出“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诞生了第一部党章……

但就是这样一场意义重大的会议,在舞台剧创作方面一直是空白。

2021年4月23日晚,首部聚焦中共二大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在上海首演,填补了该领域文艺创作的遗憾。

《辅德里》基于党史与早期革命者的个人经历,以时间为脉络徐徐展开。

大幕拉开,铺满天幕的视频叠化出不断变化的上海地图,辅德里就位于1993年启动的“申”字南北高架工程的中央位置。三角钢琴前,95岁的王会悟回忆起与辅德里相关的点点滴滴。

18位一专多能、一人多角的白衣演员形同雕塑,让早期革命者从历史中“复活”,以“动态油画”“活动雕塑”等有仪式感、经典感的场面,完成对舞台视觉的美学重塑。

《辅德里》使用了大量的第一人称叙事,将早期革命者的革命心路历程娓娓道来:激昂与热血、侦查与保护、牺牲与背叛、革命与爱情、牺牲与重逢……

群像式的表演中,每个角色又在第一人称叙事中塑造出独有的血肉。

剧中泪点最足的一场戏讲述了全面抗战爆发后,李达与夫人王会悟携带16岁的女儿“小数点”向重庆转移。途中,“小数点”突发疾病,在贵阳山区病逝。

“小数点”与李达夫妇的一段对手戏中,出现了咏叹调的吟唱,清晰呈现了当时动荡年代下个人命运被时代拉扯的残酷。

在编剧吴冰看来,这些真实的段落,是让观众与历史角色共情的最佳方法。

“其实最初,我们曾试图通过虚构的方式来讲这个故事,因为我们也想要在舞台上制造一些戏剧冲突,但在史料当中我们发现历史本来就非常有力量,真实的故事与情感就非常感人,所以我们希望能够用真实的力量去打动观众,确实是要感谢历史本身。”吴冰向界面新闻表示。


吴冰举例道,剧中角色施存统投身革命的初衷是为了母亲,施存统曾写过,他的母亲死在了昏沉沉的旧社会,所以他想拯救和他母亲一样被封建家庭所迫害的妇女。

知名话剧演员濮存昕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辅德里》所呈现的不仅有波澜壮阔的历史,还有当时革命者的艰难。“这些人是和我们一样都是人,一样有有着喜怒哀乐和衣食住行,也有世俗生活,也有爱情。我们的艺术就是要寻找到人与人交流的一种力量,这就是将心比心的力量。”

导演、总叙事牟森说:“1993年王会悟去世,同一年,上海要建造南北高架,在拆迁的进程中,辅德里得以保留——历史本来就有的命运感、戏剧性,是我们编造不出来的。”

该剧制作人李东曾经担任舞台剧《战马》的中方制作人。他表示,真实、精准地传递史实信息,是第一要义。“非虚构戏剧”这个品类的定义,就确保剧目中所有的文字都不是虚构的,在全面开展党史学习之际,希望这部非虚构戏剧能让观众感到好听、好看、好懂,从而做到入耳、入眼、入心。

“非虚构”的设定,让历史与现实架起了桥梁。在《辅德里》的尾声中,早期革命者的后人在剧场中座位上赫然站起,与台上的角色相互呼应,成为全剧的华彩。

《辅德里》大量使用了时尚的跨媒体表现形式。牟森对该剧的定位是“叙事性内容、歌唱性台词、雕塑性身体、总谱性歌唱”,因而,全剧的结构更接近于奏鸣曲。

界面新闻记者观演时看到,以90后为班底的青年演员一专多能,多数会弹钢琴、拉手风琴、拉小提琴、大提琴,完成全剧近50% 以上的音乐演奏。

音乐是《辅德里》浓墨重彩的一环。担纲作曲的李京健是上大音乐学院的80后青年教师。

他向记者透露,创作前会先征求学生喜欢哪一类的音乐风格,得知是“电影音乐”后,他就往这类既有叙事性又有抒情性且追求旋律感的风格靠拢。

他在创作《中国共产党万岁》这首曲目时,既借鉴了说唱乐的节奏,又学习了著作《腔词关系研究》,以确保音乐的抑扬顿挫不影响对字词四声的理解……

这位曾经在德国斯图加特音乐学院留学的青年侗族作曲家,汲取东西方音乐养分,创作出《辅德里》同名主题曲,该主题曲由歌手黄龄演唱。

《辅德里》对于多媒体以及通俗音乐的融合,在濮存昕看来,是戏剧创作突破中的“新文艺”尝试。

近年来,上海红色IP精品不断,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叫好卖座,登上了春晚舞台,成为红色爆款。

此次《辅德里》在上海大宁连演四场之后,将开启全国巡演,目前一票难求。此外,《辅德里》的出品方静安区委宣传部、静安文旅局,已经联合制作人为《辅德里》IP准备了一个“五星计划。

“这个红色五角星的五个点,构成了辅德里IP品牌文化的五大要素。一是舞台剧,二是一部同名高清戏剧电影,三是一个红色文创市集,四是一个微缩模型展,五是一部出版物。”出品人李东介绍道。

上海红色文艺精品不断,濮存昕表示,文化的生态应该有首先有一个环境,近年来,文艺演出场馆如雨后春笋,这是改革开放的一道风景线。让观众走进来,让观众用文化消费的方式来运转起,要让文艺繁荣,让文艺市场转起来,这种繁荣必须有赖于创作和消费。

“戏剧无处不在,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的风景线。”濮存昕说,“戏剧能让干燥的城市生活变得湿润。”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