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将论证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将论证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航天将论证实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和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拉开新时代探索九天的新序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观察者网

4月24日上午,2021中国航天日开幕启动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透露,中国航天未来将论证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在致辞时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航天将论证实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和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拉开新时代探索九天的新序章。”

(中新网直播截图)

2019年6月,“近地小天体调查、防御与开发问题”入选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目前我国小行星探测任务已经公布,计划利用10年左右时间开展近地小行星2016 HO3伴飞探测和采样返回,并对主带彗星133P进行绕飞探测。

专家呼吁尽快建立国家级近地小行星防御体系

2020年9月举行的第八届国防科技工业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战略论坛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首席研究员龚自正透露,我国在小行星防御领域的研究起步不久。在小行星监测预警、在轨处置等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

龚自正当时呼吁,我国应尽快建立国家级近地小行星防御协调中心,组织协调小天体监测预警、危害评估、安全防御和应急处理,牵头制定我国小天体防御体系的发展路线图。发展地基、天基一体化的小天体监测预警平台,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小行星监测数据库,发布有关信息。

他同时建议布局小天体防御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小天体防御任务关键技术验证,建立小天体防御任务地面模拟实验室,并适时启动实施我国主导的小天体主动安全防御任务。此外我国还应加强近地小行星防御基础研究。

2021年2月,《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还刊发了李海涛、刘建军、陈少伍等学者的文章《构建我国近地小行星探测雷达系统的需求与技术途径探讨》。

文章认为,世界上在用的行星雷达系统主要是美国戈尔德斯通和阿雷西博两部行星雷达。中国国家航天局作为成员单位已于2018年1月正式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我国地处东半球,如果建设近地小行星探测雷达系统,可以与西半球美国的两部行星雷达形成覆盖时段上的互补,能够对有撞击地球威胁的近地小行星实现连续跟踪监测,大幅度提高识别和评估的效率。同时,也体现我国作为航天大国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是建设航天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能够有效增强我国在近地小行星防御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以石击石,中国科学家提出防御大尺寸小行星的新方案

行星防御是通过主动手段,例如:核爆、动能撞击、激光烧蚀、离子束牵引、引力拖曳、质量驱动等,破坏小行星的结构或者偏转小行星的轨道。

针对经典动能撞击在预警时间较短的条件下无法有效防御大尺寸小行星的问题,中科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李明涛研究员、王艺睿博士、王有亮助理研究员、周炳红研究员和郑伟副研究员提出了“以石击石”加强型动能撞击行星防御任务概念,通过发射无人飞行器捕获小尺寸小行星或者在碎石堆小行星上采集超过100吨的岩石,与飞行器构成组合撞击体,操控组合体撞击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将潜在威胁小行星偏转出撞击地球的轨道。

“以石击石”行星防御任务概念示意

相比经典动能撞击方法,对小行星的轨道偏转效果可提升1个数量级,为防御大尺寸潜在威胁小行星提供了核爆之外的一种新选项。

这一成果于2020年在线发表在斯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综合性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审稿人评价该文章“新颖、有趣、潜在非常高效的防御危险小行星方法”。作者还受邀请在《自然》网站的自然天文研究社区发表文章,对“以石击石”行星防御方法进行介绍。

来源:观察者网

原标题: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中国将论证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将论证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航天将论证实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和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拉开新时代探索九天的新序章。”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观察者网

4月24日上午,2021中国航天日开幕启动仪式在江苏南京举行。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透露,中国航天未来将论证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在致辞时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航天将论证实施探月工程四期、行星探测工程、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和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拉开新时代探索九天的新序章。”

(中新网直播截图)

2019年6月,“近地小天体调查、防御与开发问题”入选第二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20个重大科学问题和工程技术难题。目前我国小行星探测任务已经公布,计划利用10年左右时间开展近地小行星2016 HO3伴飞探测和采样返回,并对主带彗星133P进行绕飞探测。

专家呼吁尽快建立国家级近地小行星防御体系

2020年9月举行的第八届国防科技工业试验与测试技术发展战略论坛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首席研究员龚自正透露,我国在小行星防御领域的研究起步不久。在小行星监测预警、在轨处置等技术方面,与国外差距较大。

龚自正当时呼吁,我国应尽快建立国家级近地小行星防御协调中心,组织协调小天体监测预警、危害评估、安全防御和应急处理,牵头制定我国小天体防御体系的发展路线图。发展地基、天基一体化的小天体监测预警平台,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近地小行星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小行星监测数据库,发布有关信息。

他同时建议布局小天体防御关键技术研究,开展小天体防御任务关键技术验证,建立小天体防御任务地面模拟实验室,并适时启动实施我国主导的小天体主动安全防御任务。此外我国还应加强近地小行星防御基础研究。

2021年2月,《中国科学:信息科学》还刊发了李海涛、刘建军、陈少伍等学者的文章《构建我国近地小行星探测雷达系统的需求与技术途径探讨》。

文章认为,世界上在用的行星雷达系统主要是美国戈尔德斯通和阿雷西博两部行星雷达。中国国家航天局作为成员单位已于2018年1月正式加入国际小行星预警网络。我国地处东半球,如果建设近地小行星探测雷达系统,可以与西半球美国的两部行星雷达形成覆盖时段上的互补,能够对有撞击地球威胁的近地小行星实现连续跟踪监测,大幅度提高识别和评估的效率。同时,也体现我国作为航天大国承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是建设航天强国的一项重要举措,能够有效增强我国在近地小行星防御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以石击石,中国科学家提出防御大尺寸小行星的新方案

行星防御是通过主动手段,例如:核爆、动能撞击、激光烧蚀、离子束牵引、引力拖曳、质量驱动等,破坏小行星的结构或者偏转小行星的轨道。

针对经典动能撞击在预警时间较短的条件下无法有效防御大尺寸小行星的问题,中科院复杂航天系统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李明涛研究员、王艺睿博士、王有亮助理研究员、周炳红研究员和郑伟副研究员提出了“以石击石”加强型动能撞击行星防御任务概念,通过发射无人飞行器捕获小尺寸小行星或者在碎石堆小行星上采集超过100吨的岩石,与飞行器构成组合撞击体,操控组合体撞击对地球有潜在威胁的小行星,将潜在威胁小行星偏转出撞击地球的轨道。

“以石击石”行星防御任务概念示意

相比经典动能撞击方法,对小行星的轨道偏转效果可提升1个数量级,为防御大尺寸潜在威胁小行星提供了核爆之外的一种新选项。

这一成果于2020年在线发表在斯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综合性期刊Scientific Reports上,审稿人评价该文章“新颖、有趣、潜在非常高效的防御危险小行星方法”。作者还受邀请在《自然》网站的自然天文研究社区发表文章,对“以石击石”行星防御方法进行介绍。

来源:观察者网

原标题: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中国将论证建设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