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腾讯娱乐】内地流行音乐“圈地运动”40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腾讯娱乐】内地流行音乐“圈地运动”40年

搞音乐也要有沃土,种流行得流行,种摇滚得摇滚。

图片来源:网络

歇了十年,超女终于卷土重来。善于捕捉媒体眼球的节目组这次杠上了柯以敏,这几日骂选手、道歉、炒作等关键词和超女一起霸屏。但话题归话题,歌唱类选秀节目,还得以歌手为主,记得十年前看《超女》,印象最深刻的是分唱区,成都唱区、广州唱区、长沙唱区,“诸侯争霸”,不亦乐乎。后来有了《好声音》,学员最常说的就是:“我是来自沈阳音乐学院的”——学员总是东北人,这一度让观众认为同样来自东北的导师那英,有“徇私”之嫌。还有一档同是灿星制作的《中国好歌曲》:出个大神唱作人,老家跑不出云贵川。

从1977年广州诞生中国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开始,内地流行音乐走过了近40个年头,这40年里,内地音乐到底有没有形成地域特征?

在仔细梳理中国内地歌手、音乐人的背景出身时,我们发现:中国内地的流行歌手、音乐人多来自沈阳、广州,成都,而原创音乐、唱作人,多出自云贵川一带,摇滚歌手、乐队,则大多集中在北京、石家庄。就好像种地一样,合适的艺术土壤总是会滋生出符合其生存的音乐类型,种流行得流行,种摇滚得摇滚。本期疯狂综艺,小编就带读者探寻这些典型地域的背后,为中国内地音乐,画一张简略地图。

音乐学院成选秀热土,成都产超女,沈阳出好声音

上面提到引起网友质疑那英的“沈阳音乐学院”,那我们就来说说中国的各类音乐院校。迄今为止,在内地排得上号的音乐学院,大约有九所。在业内号称“九大”。如下图所示(地图纯属作者手绘,有国界或省界不明显处,请见谅。)

在“九大”中,“国字头”总是“大家”频出,令人望而生畏。

从中国音乐学院走出来的歌唱家(注意,是歌唱家,不是歌手)有:彭丽媛、宋祖英、陈思思、阎维文、张也、刘斌、吕继宏、张燕、谭晶等等,个个如雷贯耳。

相比之下,中央音乐学院的人走到台前的很少,但他们却更牛,比如金铁霖老先生,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几经辗转,他做了中国音乐学院的院长,上面那些歌唱家,多半是他的门生。再比如赵季平,(相信这个名字你一定不陌生),本是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又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以影视配乐见长,列举一二:《红高粱》、《大话西游》(片头曲《芦苇荡》)、《霸王别姬》、《水浒传》、《大宅门》、《乔家大院》,这些均是他的配乐作品,看到这些神作,小编复制粘贴的手根本停不下来。

当然,这两所院校里也有像龚琳娜这样的“神曲教母”和汪峰这样的“神人”,甚至汪峰早年组织的乐队名字就叫“鲍家街43号”(中央音乐学院校址),这个按下不表。

下面要说时下最热门的两所学校了,沈阳音乐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比较复杂一点。(不是因为网络盛传的“川音校花”之类),翻看四川音乐学院的校友录,你(尤其是85后和95前)会发现,你的偶像基本都集中在这儿:李宇春、何洁、谭维维、李云迪、魏晨、陈翔……之所以这么多,一方面跟学校的师资分不开。另一方面,地域占很大的关系,巴蜀之地自古富庶,百姓安居乐业,人民不愁吃穿。因此文娱活动自然会多一些,当然,打麻将和摆龙门阵这两件事儿不算,或说“不爱打麻将和摆龙门阵的人,基本都去搞音乐了”。因此除了以上提到的四川音乐学院,出身四川的内地音乐人多如牛毛:张靓颖、张含韵、吉克隽逸、爱戴、刀郎……哪个时代的都有,几乎数不过来。

除此以外,当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也是四川籍歌手的大本营,除了上面提到李宇春等人,其实还有现在曝光度并不多的郁可唯、江映蓉、黄英、白举纲、张杰等等,由于成都赛区队伍过于庞大,曾经有一度小编以为《超女》是四川台办的。由于2005年那届超女的火爆,业内还一度引起是“李宇春成就了川音,还是川音成就了李宇春”的争论,除了好多有音乐梦想的人因此报考川音,川音书记柴永柏教授还在2011级开学寄语中说:学生要学李宇春,拥有明星梦。这一言论被华西都市报作为标题,刊登在2011年9月8日的版面上。

这里顺便八个小卦:张杰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她的老婆谢娜也是同一所学校毕业的,师姐和师弟,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有木有?

相较之下,沈阳音乐学院就比较简单直接。它走上“风口浪尖”,《好声音》的助推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之前,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歌手一个指头就数得过来,比如《两只蝴蝶》的庞龙,再比如王小玮(玖月奇迹组合的女生,就是手脚并用玩儿乐器的那个),但翻翻《好声音》的学员,就一目了然了:张赫宣、张玮、李代沫、萱萱、吴莫愁,他们都是来自这所神奇的学校,因此在《好声音》的舞台上,“沈阳音乐学院”这个名字频频被提及,再加上那英为人直爽,没事儿就爱攀老乡,眉飞色舞一句“我也是沈阳哒”,不让观众误会才怪。

于是乎媒体报道也对此趋之若鹜,甚至有“‘好声音’真的偏爱东北人么?”这样的标题出现:

关于东北出歌手这件事儿,还有个神奇的传说,也跟地域有关系,说东北那嘎贼冷啊,见天儿风啊雪啊,说话全得靠嚎,没事儿嚎两嗓子,大嗓门就多,所以出歌手就很自然了。这段子乍听起来有点扯,但仔细想想出自东北的歌手,除了上面提到的那英,孙楠、李双江甚至小沈阳,个个都是唱高音的好手。至于大部分歌手为什么又南下广州,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事儿。

广州见证流行音乐史,每个“捞仔”都是大赢家

对于大部分成名于90年代中后期的内地流行歌手来说,广州是他们的“娘家”。2012年,广州流行音乐35周年庆典在广州举行,当时的媒体报道说:“当久违的流行歌手、光头李进出现在萝岗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吼出‘你在他乡还好吗?’台下百名音乐人泪盈于眶。”别说歌手们,此文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作为广东流行音乐的亲历者,也是激动的不要不要的,喜大普奔感溢满字里行间。

而回过头来数数在广东发迹的歌手:杨钰莹、毛宁、李春波、陈明、甘萍、林萍、高林生、凤凰传奇、周笔畅、杨臣刚……甚至于也曾南下广州参加歌唱比赛的东北人那英,他们活跃在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每一个节点上,见证了这三十多年的历史。

那么广州流行音乐为什么这么火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一段特定的历史时刻后,中国内地迎来了改革开放,1979年,广州和福建率先开始试办经济特区,由于地处沿海,毗邻香港、台湾,一大批早前被诟病为“资本主义”的文化符号的进入内地,流行音乐、酒吧,成为最重要的两项,知名音乐人陈小奇认为,“流行音乐最早是从广东登陆然后传到全中国的。由于广东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与香港地区一水之隔,因此改革开放后与香港之间的民间交流也多了起来。加上录音机的兴起,港台不少卡带悄然通过民间渠道进入广东,那时在广东民间,模仿刘文正、邓丽君的歌手不胜枚举。”

随着南下寻梦的歌手(当时圈内称他们为“捞仔”)逐渐增多,广州开始出现了唱片公司,新时代、太平洋、海蝶、银碟、花城、广州音像出版社,美卡音像……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如今有的成了唱片界的大鳄,有的已经不复存在。在以Walkman和卡带为音乐爱好者标志的年代,拥有几盘印有“美卡音像”标志的卡带,是件很显逼格的事儿。

美卡音像发行的香港歌手王杰的专辑,卡带中央清晰印有“MEIKA”字样美卡音像发行的香港歌手王杰的专辑,卡带中央清晰印有“MEIKA”字样

至于广州的音乐院校“星海音乐学院”,跟广州强大的酒吧流行音乐文化相比,倒成了附属,有70多年建校历史的星海,除了以音乐家冼星海的名字命名,能数得出当代流行歌手也只有周笔畅、刘惜君几位。江湖嘛,门派再小也总有出类拔萃者,这跟天津音乐学院出了腾格尔,武汉音乐学院出了华晨宇同理。

西部大开发?音乐要比经济早多了!

文首我们提到《中国好歌曲》这档节目,作为一档原创音乐真人秀,其所标榜的“为华语乐坛输送新生代创作力量,重塑音乐生命与原创精神”为很多人所称道,节目里面的唱作人也是个个身怀绝技。在第一季节目中,其中一个叫周三的酒吧歌手,唱了一首《一个歌手的情书》,简单的吉他和口琴伴奏,平淡朴实的歌词,却让当时的四位导师个个听到泪崩。蔡健雅甚至评价他说,“你的音乐表现形态非常像Bob Dylan”。

这位周三,是云南曲靖人。其实三季的《好歌曲》中,来自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的创作人不止周三一个。第一季的涂议嘉 、谢帝 、莫西子诗 、玺儿,第二季的关涛、崔楠,苏娜、陈云 、朱梦蝶,第三季的朱婧汐、贾巴阿三 、季秋阳 、梁子 、沙楠杰,还有最近人气颇高,直指冠军宝座的山人乐队,都是来自云贵川地区,几乎占了全部学员的40%以上。

这还不止,其实早在“西部大开发”这个词盛行之前,流行音乐对云南的开发早就开始了,连大理、丽江这些地名都不约而同的成为唱作人的灵感源泉。郑钧早期的经典曲目《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中,就采用了云南佤族民歌《加林赛》作为前奏,令当时并不丰富的音乐创作模式耳目一新。

许巍在其歌曲《温暖》中这样描写:我坐在我的房间/翻看着你的相片/又让我想到了大理/阳光总那么灿烂/天空是如此湛蓝/永远翠绿的苍山/我爱蓝色的洱海

散落着点点白帆/心随风缓慢的跳动……我爱丽江夜晚/熊熊的篝火/我们歌唱跳舞 /快乐简单……歌词中云南特有的景色一览无遗。

而从《好歌曲》出来的歌手赵雷就更简单直接,他有首歌曲的名字干脆就叫《再也不会去丽江》,歌曲如泣如诉,就像个刚刚经历过初恋(好想写失贞)的小姑娘在小心翼翼地回忆过往,满满地羞涩和怀念。

正是早期这一代创作人的采风风潮,激活了以大理和丽江为代表的云南原创音乐发展,随后,云南本地人也纷纷扎堆到这两个地方,追寻起自己的音乐梦。由此,苍山、洱海、雪山和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至今活跃在丽江、大理各个酒吧的“江湖晓松”、“班布小倩”,没准儿就是下一季《好歌曲》或《好声音》的冠军。

搞摇滚不知道北京树村?你可能是标准九五后

香港导演徐克曾经有一部拍得不温不火的片子,叫做《女人不坏》,片中曾描述到在北京一个叫果村的地方,摇滚乐队扎堆,但村子却面临拆迁,于是乐手们高举“摇滚不死,死磕到底”的大旗,与开发商斗智斗勇。当然这不是电影的主线,但这个果村却是实有其地,原型就是坐落在北京北郊的树村。

追溯北京摇滚音乐的历史,要退回二十多年前了,摆在面上的那些传说,相信大家都没少看,譬如崔健、唐朝、黑豹、窦唯……再比如92年香港红磡演唱会、魔岩三杰等等,因此在最近一期《我是歌手》中,老狼的帮唱嘉宾一亮相,迅速引起大家对内地摇滚的集体怀念,对其大书特书。

但用摇滚圈内人的说法,这波人属于“三环内派”,什么意思呢?

这是乐评人开的玩笑,他们将摇滚人分成两大部分:“三环内”和“三环外”。三环内是指出生在北京的搞摇滚的和已经在北京摇滚圈里站住脚的外地乐手;而三环外则主要指刚来北京打天下的外地摇滚乐手,而树村则首当其冲地成为“三环内”派的指责对象,说,“树村那帮人,整天瞎整,也不练琴,趁早回家去得了。”而“树村那帮人”则反唇相讥,“北京这帮孩子,靠老爹老妈养着,自然不愁吃穿啦!”

早期的“三环内派”,(崔健、唐朝、黑豹这一波)为人敬仰,但从这一波人渐渐疲累、成为老炮之后,越来越多有着摇滚梦的外地人来到北京,聚集在树村。

树村从发展到逐渐成型,诞生了无数个地下摇滚乐队:舌头、夜叉、痛仰、木马、病蛹、地域香皂等等等等,他们日复一日过着清贫的生活,坚守着自己的摇滚梦。

在狂热的摇滚爱好者的煽情描述里,他们是这样一个状态:“在京城西北角的一个叫树村的小村子里,在麻木衰老的脸、酗酒的丈夫、哭闹的小孩、黑心肠的小店、狂吠的狗声中,在菜地、月亮、酒、挥汗、大笑、寒冷、疾病里,在单调重复的日子和热血涌动的声音里,他们不动声色,安然栖身。”

随着北京的酒吧、LIVEHOUSE逐渐增多,摇滚乐手们也越来越多的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而摇滚乐也逐渐作为流行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为人称道,于是相继出现了一些描述摇滚乐的电影,除了上面提到的《女人不坏》有少许描述,还有《北京杂种》、《果》、《北京乐与路》、《一席之地》、《蓝色骨头》等,虽然对主流电影市场来说,他们算不上什么惊人之作,但对于摇滚乐手这一群体生活状态的还原,大部分真实可信。

与京城的“摇滚景象”相匹配的,是距离北京不远的石家庄出版的两本期刊。一本叫做《通俗歌曲》,创立于1986年,号称“中国摇滚第一刊”,另一本叫《我爱摇滚乐》,这两本杂志专注于摇滚音乐知识的普及,除了介绍新进乐队和专辑,有时候还会随书附赠经典歌曲的吉他谱或知名乐队的海报,在摇滚爱好者的心目中,他们的位置不亚于当年的《当代歌坛》。

如果说《通俗歌曲》和《我爱摇滚乐》是摇滚音乐的“软件”,那遍布在北京及其周边城镇的琴行,就属于“硬件”了。在北京,比较出名琴行一条街,分布在二环里的琉璃厂,比较出名的有艺苑琴行、长城琴行、御曲琴行、堂天琴行(据传是国内知名乐队天堂乐队开的),后来随着琉璃厂一带重新改造,很多琴行都搬迁去了新街口,直到现在,新街口还以琴行林立驰名北京。

现在的北京新街口依然是琴行林立。现在的北京新街口依然是琴行林立。

老炮儿、摇滚村、杂志、琴行,这些符号盘踞在意北京为代表的华北平原一带,组成了中国内地摇滚的主力,和云南的创作人一样,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描述这自己的生活,河北磁县的万晓利唱着《北方的北方》,万能青年旅店乐队在《杀死一个石家庄人》中躁动,当然,间或有其他地方的摇滚人出来露个脸,比如东北的周云蓬、贵州的尧十三、江苏的李志、或者类似于山人、杭盖以民族性见长,甚至声音碎片这种五湖四海“乱炖”的高逼格乐队,也让人印象深刻,但提起北京,相信没有一个不会点头称服。

结语

在成此文之前,记者侧面打探到《好声音》今年准备去发掘歌手的地方,大致是四川、新疆、广西、北京、东北三省、广州、深圳、新加坡、马来西亚、欧洲、大洋洲、美洲。我们上面说到的几个地方,无一遗漏,但这个触角之长,同时又令人唏嘘,恐怕下一篇,标题不需要局限在中国内地而要改成华语流行,文首的那张手绘地图,也要改成世界地图了。

本文参考文献:

伍福生《广州流行音乐史》

《京城的树村不是村——曾经的摇滚圣地》

黄彤彤《广东流行音乐35周年庆典吸引众多歌手,引发“回娘家”热潮:你们在他乡还好吗?》

腾讯娱乐音乐频道副主编李玲惠亦对此文有所贡献。

来源:腾讯娱乐

原标题:内地流行音乐“圈地运动”40年

最新更新时间:04/07 12:5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腾讯娱乐】内地流行音乐“圈地运动”40年

搞音乐也要有沃土,种流行得流行,种摇滚得摇滚。

图片来源:网络

歇了十年,超女终于卷土重来。善于捕捉媒体眼球的节目组这次杠上了柯以敏,这几日骂选手、道歉、炒作等关键词和超女一起霸屏。但话题归话题,歌唱类选秀节目,还得以歌手为主,记得十年前看《超女》,印象最深刻的是分唱区,成都唱区、广州唱区、长沙唱区,“诸侯争霸”,不亦乐乎。后来有了《好声音》,学员最常说的就是:“我是来自沈阳音乐学院的”——学员总是东北人,这一度让观众认为同样来自东北的导师那英,有“徇私”之嫌。还有一档同是灿星制作的《中国好歌曲》:出个大神唱作人,老家跑不出云贵川。

从1977年广州诞生中国第一支流行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开始,内地流行音乐走过了近40个年头,这40年里,内地音乐到底有没有形成地域特征?

在仔细梳理中国内地歌手、音乐人的背景出身时,我们发现:中国内地的流行歌手、音乐人多来自沈阳、广州,成都,而原创音乐、唱作人,多出自云贵川一带,摇滚歌手、乐队,则大多集中在北京、石家庄。就好像种地一样,合适的艺术土壤总是会滋生出符合其生存的音乐类型,种流行得流行,种摇滚得摇滚。本期疯狂综艺,小编就带读者探寻这些典型地域的背后,为中国内地音乐,画一张简略地图。

音乐学院成选秀热土,成都产超女,沈阳出好声音

上面提到引起网友质疑那英的“沈阳音乐学院”,那我们就来说说中国的各类音乐院校。迄今为止,在内地排得上号的音乐学院,大约有九所。在业内号称“九大”。如下图所示(地图纯属作者手绘,有国界或省界不明显处,请见谅。)

在“九大”中,“国字头”总是“大家”频出,令人望而生畏。

从中国音乐学院走出来的歌唱家(注意,是歌唱家,不是歌手)有:彭丽媛、宋祖英、陈思思、阎维文、张也、刘斌、吕继宏、张燕、谭晶等等,个个如雷贯耳。

相比之下,中央音乐学院的人走到台前的很少,但他们却更牛,比如金铁霖老先生,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几经辗转,他做了中国音乐学院的院长,上面那些歌唱家,多半是他的门生。再比如赵季平,(相信这个名字你一定不陌生),本是西安音乐学院毕业,后又在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以影视配乐见长,列举一二:《红高粱》、《大话西游》(片头曲《芦苇荡》)、《霸王别姬》、《水浒传》、《大宅门》、《乔家大院》,这些均是他的配乐作品,看到这些神作,小编复制粘贴的手根本停不下来。

当然,这两所院校里也有像龚琳娜这样的“神曲教母”和汪峰这样的“神人”,甚至汪峰早年组织的乐队名字就叫“鲍家街43号”(中央音乐学院校址),这个按下不表。

下面要说时下最热门的两所学校了,沈阳音乐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比较复杂一点。(不是因为网络盛传的“川音校花”之类),翻看四川音乐学院的校友录,你(尤其是85后和95前)会发现,你的偶像基本都集中在这儿:李宇春、何洁、谭维维、李云迪、魏晨、陈翔……之所以这么多,一方面跟学校的师资分不开。另一方面,地域占很大的关系,巴蜀之地自古富庶,百姓安居乐业,人民不愁吃穿。因此文娱活动自然会多一些,当然,打麻将和摆龙门阵这两件事儿不算,或说“不爱打麻将和摆龙门阵的人,基本都去搞音乐了”。因此除了以上提到的四川音乐学院,出身四川的内地音乐人多如牛毛:张靓颖、张含韵、吉克隽逸、爱戴、刀郎……哪个时代的都有,几乎数不过来。

除此以外,当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也是四川籍歌手的大本营,除了上面提到李宇春等人,其实还有现在曝光度并不多的郁可唯、江映蓉、黄英、白举纲、张杰等等,由于成都赛区队伍过于庞大,曾经有一度小编以为《超女》是四川台办的。由于2005年那届超女的火爆,业内还一度引起是“李宇春成就了川音,还是川音成就了李宇春”的争论,除了好多有音乐梦想的人因此报考川音,川音书记柴永柏教授还在2011级开学寄语中说:学生要学李宇春,拥有明星梦。这一言论被华西都市报作为标题,刊登在2011年9月8日的版面上。

这里顺便八个小卦:张杰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她的老婆谢娜也是同一所学校毕业的,师姐和师弟,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有木有?

相较之下,沈阳音乐学院就比较简单直接。它走上“风口浪尖”,《好声音》的助推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之前,毕业于沈阳音乐学院歌手一个指头就数得过来,比如《两只蝴蝶》的庞龙,再比如王小玮(玖月奇迹组合的女生,就是手脚并用玩儿乐器的那个),但翻翻《好声音》的学员,就一目了然了:张赫宣、张玮、李代沫、萱萱、吴莫愁,他们都是来自这所神奇的学校,因此在《好声音》的舞台上,“沈阳音乐学院”这个名字频频被提及,再加上那英为人直爽,没事儿就爱攀老乡,眉飞色舞一句“我也是沈阳哒”,不让观众误会才怪。

于是乎媒体报道也对此趋之若鹜,甚至有“‘好声音’真的偏爱东北人么?”这样的标题出现:

关于东北出歌手这件事儿,还有个神奇的传说,也跟地域有关系,说东北那嘎贼冷啊,见天儿风啊雪啊,说话全得靠嚎,没事儿嚎两嗓子,大嗓门就多,所以出歌手就很自然了。这段子乍听起来有点扯,但仔细想想出自东北的歌手,除了上面提到的那英,孙楠、李双江甚至小沈阳,个个都是唱高音的好手。至于大部分歌手为什么又南下广州,这是我们接下来要说的事儿。

广州见证流行音乐史,每个“捞仔”都是大赢家

对于大部分成名于90年代中后期的内地流行歌手来说,广州是他们的“娘家”。2012年,广州流行音乐35周年庆典在广州举行,当时的媒体报道说:“当久违的流行歌手、光头李进出现在萝岗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吼出‘你在他乡还好吗?’台下百名音乐人泪盈于眶。”别说歌手们,此文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作为广东流行音乐的亲历者,也是激动的不要不要的,喜大普奔感溢满字里行间。

而回过头来数数在广东发迹的歌手:杨钰莹、毛宁、李春波、陈明、甘萍、林萍、高林生、凤凰传奇、周笔畅、杨臣刚……甚至于也曾南下广州参加歌唱比赛的东北人那英,他们活跃在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每一个节点上,见证了这三十多年的历史。

那么广州流行音乐为什么这么火爆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在一段特定的历史时刻后,中国内地迎来了改革开放,1979年,广州和福建率先开始试办经济特区,由于地处沿海,毗邻香港、台湾,一大批早前被诟病为“资本主义”的文化符号的进入内地,流行音乐、酒吧,成为最重要的两项,知名音乐人陈小奇认为,“流行音乐最早是从广东登陆然后传到全中国的。由于广东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与香港地区一水之隔,因此改革开放后与香港之间的民间交流也多了起来。加上录音机的兴起,港台不少卡带悄然通过民间渠道进入广东,那时在广东民间,模仿刘文正、邓丽君的歌手不胜枚举。”

随着南下寻梦的歌手(当时圈内称他们为“捞仔”)逐渐增多,广州开始出现了唱片公司,新时代、太平洋、海蝶、银碟、花城、广州音像出版社,美卡音像……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如今有的成了唱片界的大鳄,有的已经不复存在。在以Walkman和卡带为音乐爱好者标志的年代,拥有几盘印有“美卡音像”标志的卡带,是件很显逼格的事儿。

美卡音像发行的香港歌手王杰的专辑,卡带中央清晰印有“MEIKA”字样美卡音像发行的香港歌手王杰的专辑,卡带中央清晰印有“MEIKA”字样

至于广州的音乐院校“星海音乐学院”,跟广州强大的酒吧流行音乐文化相比,倒成了附属,有70多年建校历史的星海,除了以音乐家冼星海的名字命名,能数得出当代流行歌手也只有周笔畅、刘惜君几位。江湖嘛,门派再小也总有出类拔萃者,这跟天津音乐学院出了腾格尔,武汉音乐学院出了华晨宇同理。

西部大开发?音乐要比经济早多了!

文首我们提到《中国好歌曲》这档节目,作为一档原创音乐真人秀,其所标榜的“为华语乐坛输送新生代创作力量,重塑音乐生命与原创精神”为很多人所称道,节目里面的唱作人也是个个身怀绝技。在第一季节目中,其中一个叫周三的酒吧歌手,唱了一首《一个歌手的情书》,简单的吉他和口琴伴奏,平淡朴实的歌词,却让当时的四位导师个个听到泪崩。蔡健雅甚至评价他说,“你的音乐表现形态非常像Bob Dylan”。

这位周三,是云南曲靖人。其实三季的《好歌曲》中,来自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的创作人不止周三一个。第一季的涂议嘉 、谢帝 、莫西子诗 、玺儿,第二季的关涛、崔楠,苏娜、陈云 、朱梦蝶,第三季的朱婧汐、贾巴阿三 、季秋阳 、梁子 、沙楠杰,还有最近人气颇高,直指冠军宝座的山人乐队,都是来自云贵川地区,几乎占了全部学员的40%以上。

这还不止,其实早在“西部大开发”这个词盛行之前,流行音乐对云南的开发早就开始了,连大理、丽江这些地名都不约而同的成为唱作人的灵感源泉。郑钧早期的经典曲目《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中,就采用了云南佤族民歌《加林赛》作为前奏,令当时并不丰富的音乐创作模式耳目一新。

许巍在其歌曲《温暖》中这样描写:我坐在我的房间/翻看着你的相片/又让我想到了大理/阳光总那么灿烂/天空是如此湛蓝/永远翠绿的苍山/我爱蓝色的洱海

散落着点点白帆/心随风缓慢的跳动……我爱丽江夜晚/熊熊的篝火/我们歌唱跳舞 /快乐简单……歌词中云南特有的景色一览无遗。

而从《好歌曲》出来的歌手赵雷就更简单直接,他有首歌曲的名字干脆就叫《再也不会去丽江》,歌曲如泣如诉,就像个刚刚经历过初恋(好想写失贞)的小姑娘在小心翼翼地回忆过往,满满地羞涩和怀念。

正是早期这一代创作人的采风风潮,激活了以大理和丽江为代表的云南原创音乐发展,随后,云南本地人也纷纷扎堆到这两个地方,追寻起自己的音乐梦。由此,苍山、洱海、雪山和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而至今活跃在丽江、大理各个酒吧的“江湖晓松”、“班布小倩”,没准儿就是下一季《好歌曲》或《好声音》的冠军。

搞摇滚不知道北京树村?你可能是标准九五后

香港导演徐克曾经有一部拍得不温不火的片子,叫做《女人不坏》,片中曾描述到在北京一个叫果村的地方,摇滚乐队扎堆,但村子却面临拆迁,于是乐手们高举“摇滚不死,死磕到底”的大旗,与开发商斗智斗勇。当然这不是电影的主线,但这个果村却是实有其地,原型就是坐落在北京北郊的树村。

追溯北京摇滚音乐的历史,要退回二十多年前了,摆在面上的那些传说,相信大家都没少看,譬如崔健、唐朝、黑豹、窦唯……再比如92年香港红磡演唱会、魔岩三杰等等,因此在最近一期《我是歌手》中,老狼的帮唱嘉宾一亮相,迅速引起大家对内地摇滚的集体怀念,对其大书特书。

但用摇滚圈内人的说法,这波人属于“三环内派”,什么意思呢?

这是乐评人开的玩笑,他们将摇滚人分成两大部分:“三环内”和“三环外”。三环内是指出生在北京的搞摇滚的和已经在北京摇滚圈里站住脚的外地乐手;而三环外则主要指刚来北京打天下的外地摇滚乐手,而树村则首当其冲地成为“三环内”派的指责对象,说,“树村那帮人,整天瞎整,也不练琴,趁早回家去得了。”而“树村那帮人”则反唇相讥,“北京这帮孩子,靠老爹老妈养着,自然不愁吃穿啦!”

早期的“三环内派”,(崔健、唐朝、黑豹这一波)为人敬仰,但从这一波人渐渐疲累、成为老炮之后,越来越多有着摇滚梦的外地人来到北京,聚集在树村。

树村从发展到逐渐成型,诞生了无数个地下摇滚乐队:舌头、夜叉、痛仰、木马、病蛹、地域香皂等等等等,他们日复一日过着清贫的生活,坚守着自己的摇滚梦。

在狂热的摇滚爱好者的煽情描述里,他们是这样一个状态:“在京城西北角的一个叫树村的小村子里,在麻木衰老的脸、酗酒的丈夫、哭闹的小孩、黑心肠的小店、狂吠的狗声中,在菜地、月亮、酒、挥汗、大笑、寒冷、疾病里,在单调重复的日子和热血涌动的声音里,他们不动声色,安然栖身。”

随着北京的酒吧、LIVEHOUSE逐渐增多,摇滚乐手们也越来越多的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而摇滚乐也逐渐作为流行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为人称道,于是相继出现了一些描述摇滚乐的电影,除了上面提到的《女人不坏》有少许描述,还有《北京杂种》、《果》、《北京乐与路》、《一席之地》、《蓝色骨头》等,虽然对主流电影市场来说,他们算不上什么惊人之作,但对于摇滚乐手这一群体生活状态的还原,大部分真实可信。

与京城的“摇滚景象”相匹配的,是距离北京不远的石家庄出版的两本期刊。一本叫做《通俗歌曲》,创立于1986年,号称“中国摇滚第一刊”,另一本叫《我爱摇滚乐》,这两本杂志专注于摇滚音乐知识的普及,除了介绍新进乐队和专辑,有时候还会随书附赠经典歌曲的吉他谱或知名乐队的海报,在摇滚爱好者的心目中,他们的位置不亚于当年的《当代歌坛》。

如果说《通俗歌曲》和《我爱摇滚乐》是摇滚音乐的“软件”,那遍布在北京及其周边城镇的琴行,就属于“硬件”了。在北京,比较出名琴行一条街,分布在二环里的琉璃厂,比较出名的有艺苑琴行、长城琴行、御曲琴行、堂天琴行(据传是国内知名乐队天堂乐队开的),后来随着琉璃厂一带重新改造,很多琴行都搬迁去了新街口,直到现在,新街口还以琴行林立驰名北京。

现在的北京新街口依然是琴行林立。现在的北京新街口依然是琴行林立。

老炮儿、摇滚村、杂志、琴行,这些符号盘踞在意北京为代表的华北平原一带,组成了中国内地摇滚的主力,和云南的创作人一样,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描述这自己的生活,河北磁县的万晓利唱着《北方的北方》,万能青年旅店乐队在《杀死一个石家庄人》中躁动,当然,间或有其他地方的摇滚人出来露个脸,比如东北的周云蓬、贵州的尧十三、江苏的李志、或者类似于山人、杭盖以民族性见长,甚至声音碎片这种五湖四海“乱炖”的高逼格乐队,也让人印象深刻,但提起北京,相信没有一个不会点头称服。

结语

在成此文之前,记者侧面打探到《好声音》今年准备去发掘歌手的地方,大致是四川、新疆、广西、北京、东北三省、广州、深圳、新加坡、马来西亚、欧洲、大洋洲、美洲。我们上面说到的几个地方,无一遗漏,但这个触角之长,同时又令人唏嘘,恐怕下一篇,标题不需要局限在中国内地而要改成华语流行,文首的那张手绘地图,也要改成世界地图了。

本文参考文献:

伍福生《广州流行音乐史》

《京城的树村不是村——曾经的摇滚圣地》

黄彤彤《广东流行音乐35周年庆典吸引众多歌手,引发“回娘家”热潮:你们在他乡还好吗?》

腾讯娱乐音乐频道副主编李玲惠亦对此文有所贡献。

来源:腾讯娱乐

原标题:内地流行音乐“圈地运动”40年

最新更新时间:04/07 12:53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