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磊
一
女孩酒店遇袭事件并未冷,而是在无数朋友圈中持续发酵。如家试图通过危机公关挽回声誉,已无力回天。
有句话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家不明白的是,即便把事实掰扯清楚,也消减不了公众对无缘由暴力的恐惧,何况他们也没有掰扯清楚。
一个柔弱女孩,去一座陌生城市,住一家陌生酒店,这只有在法制、契约和规则成熟的现代社会里才是常态。而发生在和颐酒店的这一幕,既不是寻仇,也不是报复,而是一个(群)陌生人对另一个陌生人的无缘由暴力。
这超出了社会安全的边界,触动了底线。
这又岂是一家企业就事论事、语法错漏百出的公关手段所能平息的?
公众为何会对女孩“弯弯”的恐惧感同身受?因为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有可能出现在你我身上。
在现代社会,公众对平息暴力事件的预期是什么?
如果有类似事件发生在你我身上,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报警。在“弯弯”的描述中,她是周日晚上报的案,派出所回复,办案的警察周四才能回来。
每个拿起电话打110的人,都会期望像电影里那样——电话刚放下,外面就是呼啸的警笛声,犯罪人员被绳之以法。而“周四才能回来”的神回复如果是事实,那么它直接证明了哲学史上一道著名的禅宗命题——空即是色,有即是无。
在绝望的冰冷中,当事人会寻求酒店安保的庇护。但是和颐酒店的那位光头哥,一直以看待小夫妻吵架的态度旁观。这位身形略显彪悍的服务员如此柔弱、如此和颐,恰到好处地代言了如家集团的整体形象——你们不知道吗?即便是小俩口,如此暴力难道就不应该制止?
“弯弯”的第三个选择是寻求路人(围观者)的救助。“贼人胆虚”并非假的,感谢那位女房客,倘若不是她伸出手拉了一把,或许如“弯弯”所述,自己会被拉入监控看不到的过道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就不知道了。正是因为旁观者的增加导致行凶者落荒而逃。
“弯弯”事件如此弯弯,却清楚地让人们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安全感是如此脆弱。当个体在公共空间遭遇无缘由暴力,它就像一个美丽的气泡一样破灭。
无缘由暴力滋生于社会的暗部。
公众害怕的,正是这黑暗中捅出的刀子。
二
作为一个媒体人,多年来,我每逢出差,到达当地后,打车的第一句话是:“带我去酒店,远离车站。”
出租车司机的反应一般是:“看出来您是到处跑的人,知道这些地方不能住。”
火车站、汽车站等公共场所鱼龙混杂,蕴含着多种不安分因素,不能说一定危险,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还是有必要的。
酒店这种商业形态的机构,与社区紧密关联。一个酒店不仅是一幢提供服务的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是社区的人群集合体。
用我一位开酒店朋友的大白话说:“黑道白道上的人都有。”
和颐酒店事件的细节隐约指出了这种关系。“弯弯”事后回顾说,这位对她施暴的男子“显然是在寻找猎物,蓄谋已久,查监控的时候看到疑犯在22:47分从酒店电梯下楼,走到门口,看到我走进酒店尾随上楼”。
质疑的第二点是这家酒店有卖淫案底,为何还有营业资格?事后有网友贴出和颐酒店曾如夜总会般莺莺燕燕的画面,让人浮想联翩。
第三点是该酒店需要刷房卡才能乘坐电梯,疑犯却能自由上下出入。
这些疑点汇聚到一起,会让人产生更大的疑问:此人如果是惯犯,此事如果常有发生,酒店会不知情?
另一位媒体人郭国松去年在青岛如家所遭遇的暴力极为相似——被人用刀尖指着鼻子威胁,而如家服务员们的表现,是熟悉的“置身事外”。
互联网+、携程预订、大众点评……你以为这就是酒店的全部吗?这些光鲜的商业外衣包裹的还是人。
作为人的集合体,三教九流汇聚之所,酒店里发生着人性善恶的故事, “黑道白道”无处不在。
有人说,不会武功的女生不要出门。
他们忘了,江湖上有一派势力叫做“下三门”,熏香蒙汗、奸盗邪淫,专门针对女侠。
和颐酒店遇袭事件撕开的正是这一角。
鉴于此,出门在外,如何重视安全均不为过。
三
最后说一说如家的公关。
反应倒挺快的。一天之内发布两个声明,加上一场不那么“和颐”的新闻发布会,看得出,有人支招。
但这种应对是失败的。
首先是声明的文字,可谓错漏百出。
“如家酒店集团关注到4月3日于北京发生的有关网传’和颐酒店女生遇袭’一文。”既然是“一文”,不用书名号,用引号干嘛?
“集团已引起高度重视”,引起谁的重视?
“处理问题的响应效率”,看不懂。
其他的不一一列举。
其次,道歉固然是有必要的,但空洞的姿态没有实效。
如家表示将“对望京798和颐酒店做出整改,追究酒店管理人员责任,并加强全国酒店出入人员核查、各区域监控、巡视检查和服务工作的力量”。
但是公众要的真相呢?
除却警方正在查案尚未透露的情况,就“弯弯”提出的几个具体涉及该酒店的疑点(疑犯为何能自由出入酒店、酒店为何不据监控彻查等),如家一个也没有回答。
说真的,即便上述措施要落实,我也不看好如家短期内会有所改观。
再来审视如家的管理,以点窥面,这家上市公司漏洞百出。
“弯弯”讲述,事后酒店没有派任何人与她沟通拖拽事件的始末,更没人关注其平安;酒店值班经理竟然没有上报事件,甚至关机失联;此外,酒店领导竟然无人出面处理此事。
如此极端事件,酒店管理者漠视、瞒报、不作为。这显然是一种落伍的、愚蠢的应对方式,这样的管理者如何具有惠及消费者、社区等利益相关方的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谈何健全管理?
他们或许觉得这样做能够平息事态,却忽略了新媒体的可怕之处。
这位“弯弯”有过新闻训练,能有理有据地、清晰地讲述事情的始末,还能形成数十万的转发、评论和数以亿次的阅读量。
因此,仅仅一个晚上,如家集团的高层吃了一瘪——被自己人害了。
造成这种恶果的,显然是出入人员核查、区域监控、巡视检查形同虚设,安保意识淡薄,服务质量半瓶醋等管理不善类原因导致的。
积重难返之下,公关何用?这是短期内能改变的吗?我很怀疑。
还有多少个如家?
酒店业应警醒,反思安全策略,重塑现代企业身躯。
作者顾磊,人民政协报记者、益先生联合创始人
本文系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