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化产业新闻 金小碗
郑爽日薪208万的事情还没着落,冯小刚再赔2.35亿的新闻又上了热搜。
一纸阴阳合同,不仅揭露了影视圈积年已久的天价薪资,也将导演明星与影视公司之间的资本交易摆到了台前。
近日,股价暴跌90%的华谊兄弟发布了2020年年报。年报显示,著名导演冯小刚再一次对赌失败。
当年耗资10.5亿收购的冯小刚公司——东阳美拉2020年仅实现净利润 552.38 万元,并未达到业绩承诺的KPI1.749亿元。根据对赌协议,冯小刚需要赔付业绩补偿款约1.68亿元。
再加上2018年冯小刚需要赔付的业绩补偿款0.67亿元。为华谊“打工”5年,冯小刚总共需要赔付业绩补偿款约2.35亿元。
但老炮儿之间的对赌又怎会有输家?2015年获得10.5亿并购款,5年对赌赔付2.35亿之后,仍有8亿轻松落进冯裤子的口袋。
如果在这场赌局里真的有人赔到倾家荡产,那就只有被明星股收割殆尽的股民韭菜罢。
何为对赌协议?表面公平,实则“双赢”
实际上,对赌协议曾是影视公司绑定明星股东的流行手法。
投资人以给钱、认购股份或者其他方式提前给予被投资者一定的实际获益,但需要被投资者在一定时间内赚到规定数字的利润,如果没赚到,被投资者就需要自己贴钱补偿损失。
在影视行业,对赌的形式往往以保底发行的方式呈现。制片方与发行方在电影上映前签订一个协议,商定一个数额,制片方可以提前锁定这笔收益。实际票房一旦超出这个数额,发行方根据协议优先获得相对有利的票房分成。
表面上看,这种像KPI绩效般的对赌公平合理,但对于对赌双方来说,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
对于冯裤子等知名导演,以及经常出现在对赌协议名单中的一线影星来说,“对赌”和“保底发行”是把钱“先攥在手里”的抗风险手段。
由于近几年国内电影市场突然爆发,竞争愈发激烈,电影票房的不确定性也越来越高,即使大导演们自身具有一定的创作水平与票房号召力,但经过漫长的电影生产周期,作品能否回本所面临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以把握。
并不擅长投资与市场洞察的导演们只能通过与专业的影视发行公司对赌来锁定风险,保障自己不会赔本。
而对于华谊兄弟此类上市影视公司来说,与明星对赌一方面是保障收益,而更大的目的则是与代表着流量和资源的各大明星进行一系列的利益捆绑,从而增加自己的市值与商誉。
除了冯小刚的东阳美拉,当年华谊还以7.56亿元的价格收购浩瀚影视70%的股权。绑定了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郑恺、杜淳、陈赫等一线艺人。
在影视股蒸蒸日上的2015年,这种联姻不仅让明星们短时间收到大把“快钱”,也让华谊的市值涨到了900亿,一支股票甚至能达到32.13元。
理想情况下,对赌协议可以让双方“赢”得很漂亮。
例如北京文化与《战狼2》的制片方对赌,向其支付1.4亿人民币,来购买对于《战狼2》的发行权,并向制片方承诺8亿的“保底”票房数字。结果《战狼2》以56.8亿元票房对赌成功,两方赚的盆满钵满。
但对赌输了,双方也都不亏。2018年的税务地震让本想躺着把钱赚了的明星们被迫蹲了下来,可落进口袋里的钱又哪有那么容易重新掏出来?
华谊拿了赔款,冯小刚留下了8亿。唯一受到损失的,就是被所谓明星股蒙蔽的,眼看着华谊股价从32一路跌到4块钱的股民了。
明星个人资本化,早该被严查
其实,影视公司与明星艺人的对赌,本身就是一场“并不靠谱”的资本游戏。
而冯小刚的赔款、郑爽的税务审查、乃至近期一系列明星工作室的注销都在暗示着,所谓看似公平的资本交易,越来越经不住有关部门与社会公众的审查与凝视了。
“对赌”背后的明星资本化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以冯小刚为例——
作为知名导演的冯小刚自己成立一家资产总额只有1.36万元的公司——东阳美拉。
华谊再以超高的10亿元溢价收购这家公司。
而10亿元这么离谱的估值是怎么来的?
收购公告原文里说——
本次投资的交易价格是依据老股东承诺的目标公司2016年度经审计税后净利润的15倍(为人民币15亿元)为公司的估值,以此估值为计算基础,公司受让老股东冯小刚和陆国强合计持有的目标公司70%的股权的对价为人民币10.5亿元。
好家伙,原来价值15个亿的不是什么资产,而是冯小刚的承诺!
为了保证(表面上的)公平公正,冯小刚和华谊开始“对赌”,如果完不成承诺,就要自掏腰包补上。
但这个套路怎么看怎么像是华谊在给冯小刚送钱,即使冯小刚签完协议就退圈,五年对赌就赔1*(1+15%)*5=5.75亿,剩下4.75亿不管怎么样都会变成“稳稳的幸福”。
当明星艺人人均变成工作室大老板,区区片酬在撬动资本面前连手续费都算不上。
将明星的个人收入与商业价值装入一个空壳公司,再出售给上市公司,这一做法俨然是将明星资本化。在这一热潮下,不少明星跨界进军资本市场,与公司深度绑定,成为利益共同体。以超低价入股后,参股公司被高溢价收购也日渐成为明星们获得巨额投资利润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易凯资本创始人王冉曾撰文表示,“对影视公司来说,本来的成本不仅不再是成本,而是变成了收入,这一进一出,亏的转为盈利,盈利的变成赚疯。对这些大牌艺人或者导演来说,付出了一两年的劳动拿回了六到十年的钱,虽然后面还会有一些绑定的义务,但那些都是未来,眼前的利益先装进兜再说。玩儿得更生猛的,甚至可以如法炮制同时和不止一家公司合作,也从不止一个地方拿到市盈率的倍数。”
但把明星未来的成绩或承诺当成资产估值,说白了,就是不把上市公司的股民当人。
上市公司收购明星公司表面上是强强联合,实际上收益高增长与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之间的天平早已摇摆不定,短时间内成立的公司与明星牢牢绑定,依靠明星个人高收入获得高估值,但一旦明星形象受损,哪怕出现健康问题,造成的市值蒸发都是难以估量的。
前一阵赵丽颖冯绍峰离婚的事件就足以说明,小两口发微博好聚好散,结果赵丽颖持股0.79%的稻草熊娱乐股价就立即先跌为敬,盘中一度下跌至3.03%。从开盘到收盘,股价如坐上过山车,忽上忽下。
离婚尚且如此,就别提快把唐德搞倒闭的范冰冰,把北京文化搞臭的郑爽了。
结语
值得庆幸的是,影视圈的资本运作已经受到有关部门的注意与广大人民的反感,百余明星连夜注销工作室的“神操作”也恰恰说明,以明星资本、阴阳合同玩弄规则,早晚会付出应有的代价。在未来,娱乐圈将又风雨欲来!
以后想以明星为噱头玩弄公众的资本巨头,需要在审视中“夹尾巴做人”,明星208万日薪也将成为历史。
影视行业的这趟资本浑水,早该清明了。
创建于2013年4月,微信内创建最早、最有价值的文化产业资讯平台,在业内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中国文化报》曾 做专访,刊发题为《生产高品质内容,做专业自媒体平台——文化产业新闻:不做新闻的搬运工》的报道。发送最新行业动态和分析报道,链接政府、企业、学界的 信息中转站,文化产业相关从业者学习、交流、宣传的必备工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