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可穿戴设备之争:苹果、Fitbit混战,华米难突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可穿戴设备之争:苹果、Fitbit混战,华米难突围

从目前的全球市场格局来看,华米依然面临着来自巨头的强势压迫。

文|DoNews 尹太白

编辑|杨博丞

曾经站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风口之上风光无限的华米,如今却重重地摔了一跤。

5月13日,华米发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数据显示,华米一季度的总营收为11.47亿元,同比增长5.4%;经调整后,归属于公司的净利润为-2905万元,这意味着华米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了季度亏损。

投资者对华米的失望最终在其股价上表现了出来,财报发出后,华米的股价持续走低,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最终跌去13.2%,报8.05美元/股,总市值仅剩5.07亿元。

2018年2月,华米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截至上市当日收盘,华米的股价报11.03美元/股,总市值为6.56亿美元,然而上市三年有余,华米的总市值反倒跌去了29.4%。

华米的总市值不升反降,一个普遍不被投资者看好的方面在于,华米的业绩过度依赖小米,并且在未来三年内,这一依赖状态仍将持续下去。

2020年10月,华米与小米的合作协议到期,就在外界纷纷猜测华米会如何处理与小米之间的关系时,华米以一纸公告宣布与小米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再延长三年。根据延长条款,在小米发展智能可穿戴业务方面,华米将保持现有的最优合作伙伴地位,双方还将在可穿戴设备的AI芯片和算法的研发方面,建立最优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华米的处境其实很尴尬,首先是小米本身也涉足智能可穿戴设备业务,其次是华米作为小米的‘代工厂’,面临着与小米自研产品正面竞争的局面,这将直接影响到华米未来的营收状况,同时也是华米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不优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告诉DoNews。

事实上,无论是小米、华为、OV还是苹果和三星,国内外各大手机厂商亲自下场的另一面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被认为具有很大的潜力,同时智能可穿戴设备也被视为是补足各自生态的关键一环。

相比之下,华米虽然最早踩中风口,但其自主品牌并未扛起营收大旗,华米的前路仍不容乐观。

首次出现季度亏损,华米怎么了?

危机感扑面而来,华米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加大对研发、销售及市场推广的投入,而这也成为了华米首次出现季度亏损的一大原因。

根据财报数据,华米在第一季度的研发费用为1.523亿元,同比增长28.7%,占总营收的13.3%,作为对比,去年同期这一费用占总营收的10.9%。

居高不下的研发费用也为华米换回了相应的回报。财报显示,华米研发的自主品牌出货量上涨了111.1%。“自主品牌Amazfit和Zepp在一季度表现亮眼,营收同比增长84%。在自主品牌的拉动下,公司营收达到了预期指引的上限。”华米创始人黄汪如是表示。

“华米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在小米一路扶持下发展至今,上市后发现很难摆脱小米,于是陷入了现在这种左右两难的境地。如果华米停止与小米的战略合作,失去代工小米手环的收入,华米将独自面对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竞争,难度非常大,除非华米能打造出新的爆款产品,因此对于研发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上述业内人士说道。

实际上,小米手环的销量一直决定着华米的营收能力。

结合华米的IPO招股书及历年财报数据,从2015年至2019年间,小米手环为华米贡献的收入分别为8.7亿元、14.34亿元、19.27亿元、21.76元和41.9亿元,分别占到同营收的97.1%、92.1% 、82.4%、59.7%和72.15%。

作为一家独立的上市企业,营收依赖单一客户无疑是极具风险的,华米也一直希望摆脱对于小米的依赖,除了在研发费用的支出上毫不吝啬外,用于在全球市场推广和销售自主品牌的营销费用也在不断上涨。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华米的营销费用为9080万元,同比增长65.5%,占总营收的7.9%,而在去年同期,则仅占总营收的5%。

全球市场被华米视为新的利润增长点,2021年第一季度,华米在海外的出货量占比达55.2%。今年3月,华米与亚马逊云科技宣布开展战略合作,以支持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芯端云”战略布局,并提升全球竞争力。

研发和营销费用的增长源于华米对自主品牌的扶持,虽然花了大价钱研发和推广的Amazfit和Zepp系列销量有所攀升,但却一直未能扛起营收的大旗,在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其自主品牌的销量仍不足代工产品的1/50。

海外战事胶着,华米沦为“其他”

尽管华米将海外市场视为增量市场,但这块市场蛋糕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吃到口。

来自IDC的数据显示,2020全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4.447亿部,同比增长28.4%。随着AI、VR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场景逐渐增多,未来出货量仍有可能保持较高增速。而另一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的最新数据则指出,苹果、小米和三星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6.2%、8.8%和8.5%。

Strategy Analytics执行总监Neil Mawston认为:“如果目前的增长趋势持续,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销量将在2030年之前超过20亿台,这将超过智能手机的销量。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增长空间巨大。”

根据Gartner的预测,到2021年全球用户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上的支出将达到815亿美元,比2020年的690亿美元增长18.1%。

尽管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空间仍然巨大,但从2017年至2020年,苹果、小米和三星一直牢牢占据着市场前三名。在2020年,前五名的市场份额共占67.1%,分别是苹果、小米、华为、三星和Fitbit,相比之下,华米自主品牌的市占率则被归于“Others”当中。

华米想要拓展全球市场,横亘在其面前的一座大山便是苹果。

从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来看,苹果占据着全球1/3的市场份额,其主打的Apple Watch、AirPods都是十分受欢迎的智能可穿戴设备,IDC的报告给出的数据显示,苹果全年出货量为1.51亿台,较2019年1.115亿台提升了35.9%,同时也是全球首个突破1亿大关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

与此同时,智能可穿戴设备业务也成为了苹果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

苹果2020年财报数据显示,以Apple Watch、AirPods等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组成的其他板块,为苹果贡献了306亿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25%,而在2021年第一季度,该业务板块的营收为130亿美元,同比增长30%。

用户之所以对苹果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保持超强的热情,可以归功于其完善的生态系统,无论是iPhone、iPad还是Apple Watch和Airpods,各终端设备之间的联系在苹果生态系统的加持下相当紧密,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另一座大山是被谷歌收购的Fitbit。

一直以来,谷歌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做得并不成功。自2016年以Pixel品牌入局智能手机领域以来,谷歌便一直在大力推动硬件发展,但其对市场的吸引力始终没有达到预期,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谷歌缺乏像苹果一样的生态系统,因此谷歌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去尝试,试图通过其Wear OS平台打入智能可穿戴式设备领域,但始终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

2020年,谷歌以21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Fitbit,准备再次进入这一领域,直面与苹果的竞争。然而遗憾的是,Fitbit的出货量持续呈现出下降态势,IDC报告显示,2020年Fitbit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290万台,全球市场份额仅有2.9%,较上年下降18.8%。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前五大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中,华为增速最快。2020年,华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4350万台,同比增长50.7%,市场份额提升至9.8%,排在小米之后,位居全球第三。

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虽然华米在海外市场上的出货量占比正逐渐增加,但从目前的全球市场格局来看,华米依然面临着来自巨头的强势压迫。

健康领域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路吗?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健康产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认为,2020年光是我国的大健康产业规模,就突破了10万亿元,如果放眼全球这一数字更是不敢想象。

因此,无论是业内巨头还是华米,都不约而同地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瞄向了大健康领域。

苹果盯上大健康这个领域并不是脑子一热。早在2014年,苹果就发布了移动应用平台 HealthKit,踏出了涉足大健康领域的第一步。之后,用户的步数、心率等部分运动数据,都能通过iPhone汇集到HealthKit上。

2015年,在苹果推出初代Apple Watch之后,为其添加了很多健康功能,例如运动追踪、心率监测、心电图等等,而Apple Watch的定位也不再局限于一款智能硬件,而是健康生活设备。

苹果认为,如今医疗健康已经成为用户相当重视的关注点,尤其是个人健康。2019年1月,库克接受CNBC主持人Jim Cramer采访时表示,“我们正把一直以来与机构的合作,授权给个人,让他们管理自己的健康。而我们只是在这条链条的前端。”他说道,“但我确实认为,在未来,人们回过头来看,会发现苹果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健康领域。”

Fitbit也正在将其大部分重点转移到医疗和大健康上。Fitbi的活动、运动和睡眠数据库是全球最大的健康数据库之一,拥有领先的健康和健身社交网络,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并且可以监控用户每天的步数、消耗的卡路里和行程长度,还可测量爬楼梯的级数、睡眠时间和质量以及心率。有分析人士称,Fitbit现在的大部分价值可能就在于其健康数据。

智能可穿戴设备与大健康领域相结合,也被华米视为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2020年11月,数字化健康管理品牌Zepp在被华米收购两年后,宣布推出旗舰智能腕表Zepp Z以及智能腕表Zepp E,未来将致力于打造一个无边界的专业健康管理平台,其产品也将一体化的囊括硬件、软件和服务,勾画出全新的增长曲线。

在此之前,华米还曾与钟南山研究团队共建联合实验室,牵手复旦肿瘤医院探索依靠智能可穿戴技术和健康云服务,对术后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等等。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大健康”的模式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随着5G移动网络的应用,不仅使得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独立完成人体的监测和数据的分析,还可以与云端互通,让智能可穿戴设备对于数据的分析更加精准及可靠。同时,智能可穿戴设备具备数据采集和智能运算能力,5G将支持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即时高效的互联,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多场景应用创造更多可能。

“可以预测的是,在物联网背景下,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将向细分化、垂直化市场发展。不过,华米虽然押中了大健康领域这一赛道,但与业内巨头相比,华米的业务还没有取得实质性领先。”他补充道,“华米的大健康业务较为早期,除了需要支出高额的研发费用外,何时能自主造血也是一个未知数。当下,华米面临的处境也十分严峻,一方面,疫情在欧洲及北美的持续限制了华米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华米押注的大健康赛道,早已不再是单一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竞争,而是整个IoT生态的竞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华米

627
  • 亿通科技20CM涨停:现有业务不涉及“脑机概念”,一季度净亏452.27万元
  • 亿通科技:此前关联公司华米科技宣布共同建立脑机智能联合实验室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可穿戴设备之争:苹果、Fitbit混战,华米难突围

从目前的全球市场格局来看,华米依然面临着来自巨头的强势压迫。

文|DoNews 尹太白

编辑|杨博丞

曾经站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风口之上风光无限的华米,如今却重重地摔了一跤。

5月13日,华米发布了2021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数据显示,华米一季度的总营收为11.47亿元,同比增长5.4%;经调整后,归属于公司的净利润为-2905万元,这意味着华米自上市以来首次出现了季度亏损。

投资者对华米的失望最终在其股价上表现了出来,财报发出后,华米的股价持续走低,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最终跌去13.2%,报8.05美元/股,总市值仅剩5.07亿元。

2018年2月,华米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截至上市当日收盘,华米的股价报11.03美元/股,总市值为6.56亿美元,然而上市三年有余,华米的总市值反倒跌去了29.4%。

华米的总市值不升反降,一个普遍不被投资者看好的方面在于,华米的业绩过度依赖小米,并且在未来三年内,这一依赖状态仍将持续下去。

2020年10月,华米与小米的合作协议到期,就在外界纷纷猜测华米会如何处理与小米之间的关系时,华米以一纸公告宣布与小米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再延长三年。根据延长条款,在小米发展智能可穿戴业务方面,华米将保持现有的最优合作伙伴地位,双方还将在可穿戴设备的AI芯片和算法的研发方面,建立最优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华米的处境其实很尴尬,首先是小米本身也涉足智能可穿戴设备业务,其次是华米作为小米的‘代工厂’,面临着与小米自研产品正面竞争的局面,这将直接影响到华米未来的营收状况,同时也是华米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不优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位业内人士告诉DoNews。

事实上,无论是小米、华为、OV还是苹果和三星,国内外各大手机厂商亲自下场的另一面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被认为具有很大的潜力,同时智能可穿戴设备也被视为是补足各自生态的关键一环。

相比之下,华米虽然最早踩中风口,但其自主品牌并未扛起营收大旗,华米的前路仍不容乐观。

首次出现季度亏损,华米怎么了?

危机感扑面而来,华米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加大对研发、销售及市场推广的投入,而这也成为了华米首次出现季度亏损的一大原因。

根据财报数据,华米在第一季度的研发费用为1.523亿元,同比增长28.7%,占总营收的13.3%,作为对比,去年同期这一费用占总营收的10.9%。

居高不下的研发费用也为华米换回了相应的回报。财报显示,华米研发的自主品牌出货量上涨了111.1%。“自主品牌Amazfit和Zepp在一季度表现亮眼,营收同比增长84%。在自主品牌的拉动下,公司营收达到了预期指引的上限。”华米创始人黄汪如是表示。

“华米作为小米生态链企业,在小米一路扶持下发展至今,上市后发现很难摆脱小米,于是陷入了现在这种左右两难的境地。如果华米停止与小米的战略合作,失去代工小米手环的收入,华米将独自面对整个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的竞争,难度非常大,除非华米能打造出新的爆款产品,因此对于研发就成为了重中之重。”上述业内人士说道。

实际上,小米手环的销量一直决定着华米的营收能力。

结合华米的IPO招股书及历年财报数据,从2015年至2019年间,小米手环为华米贡献的收入分别为8.7亿元、14.34亿元、19.27亿元、21.76元和41.9亿元,分别占到同营收的97.1%、92.1% 、82.4%、59.7%和72.15%。

作为一家独立的上市企业,营收依赖单一客户无疑是极具风险的,华米也一直希望摆脱对于小米的依赖,除了在研发费用的支出上毫不吝啬外,用于在全球市场推广和销售自主品牌的营销费用也在不断上涨。

财报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华米的营销费用为9080万元,同比增长65.5%,占总营收的7.9%,而在去年同期,则仅占总营收的5%。

全球市场被华米视为新的利润增长点,2021年第一季度,华米在海外的出货量占比达55.2%。今年3月,华米与亚马逊云科技宣布开展战略合作,以支持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芯端云”战略布局,并提升全球竞争力。

研发和营销费用的增长源于华米对自主品牌的扶持,虽然花了大价钱研发和推广的Amazfit和Zepp系列销量有所攀升,但却一直未能扛起营收的大旗,在京东等电商平台上,其自主品牌的销量仍不足代工产品的1/50。

海外战事胶着,华米沦为“其他”

尽管华米将海外市场视为增量市场,但这块市场蛋糕并没有那么容易被吃到口。

来自IDC的数据显示,2020全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4.447亿部,同比增长28.4%。随着AI、VR等技术的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场景逐渐增多,未来出货量仍有可能保持较高增速。而另一家机构Strategy Analytics的最新数据则指出,苹果、小米和三星的市场份额分别为36.2%、8.8%和8.5%。

Strategy Analytics执行总监Neil Mawston认为:“如果目前的增长趋势持续,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的销量将在2030年之前超过20亿台,这将超过智能手机的销量。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增长空间巨大。”

根据Gartner的预测,到2021年全球用户在智能可穿戴设备上的支出将达到815亿美元,比2020年的690亿美元增长18.1%。

尽管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市场空间仍然巨大,但从2017年至2020年,苹果、小米和三星一直牢牢占据着市场前三名。在2020年,前五名的市场份额共占67.1%,分别是苹果、小米、华为、三星和Fitbit,相比之下,华米自主品牌的市占率则被归于“Others”当中。

华米想要拓展全球市场,横亘在其面前的一座大山便是苹果。

从全球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来看,苹果占据着全球1/3的市场份额,其主打的Apple Watch、AirPods都是十分受欢迎的智能可穿戴设备,IDC的报告给出的数据显示,苹果全年出货量为1.51亿台,较2019年1.115亿台提升了35.9%,同时也是全球首个突破1亿大关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

与此同时,智能可穿戴设备业务也成为了苹果增速最快的业务板块。

苹果2020年财报数据显示,以Apple Watch、AirPods等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组成的其他板块,为苹果贡献了306亿美元的营收,同比增长25%,而在2021年第一季度,该业务板块的营收为130亿美元,同比增长30%。

用户之所以对苹果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保持超强的热情,可以归功于其完善的生态系统,无论是iPhone、iPad还是Apple Watch和Airpods,各终端设备之间的联系在苹果生态系统的加持下相当紧密,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使用体验。

另一座大山是被谷歌收购的Fitbit。

一直以来,谷歌在智能手机和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做得并不成功。自2016年以Pixel品牌入局智能手机领域以来,谷歌便一直在大力推动硬件发展,但其对市场的吸引力始终没有达到预期,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谷歌缺乏像苹果一样的生态系统,因此谷歌花费了数年的时间去尝试,试图通过其Wear OS平台打入智能可穿戴式设备领域,但始终没有产生真正的影响。

2020年,谷歌以21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Fitbit,准备再次进入这一领域,直面与苹果的竞争。然而遗憾的是,Fitbit的出货量持续呈现出下降态势,IDC报告显示,2020年Fitbit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1290万台,全球市场份额仅有2.9%,较上年下降18.8%。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全球前五大智能可穿戴设备厂商中,华为增速最快。2020年,华为智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4350万台,同比增长50.7%,市场份额提升至9.8%,排在小米之后,位居全球第三。

一个不得不正视的现实是,虽然华米在海外市场上的出货量占比正逐渐增加,但从目前的全球市场格局来看,华米依然面临着来自巨头的强势压迫。

健康领域是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出路吗?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健康产业战略规划和企业战略咨询报告》认为,2020年光是我国的大健康产业规模,就突破了10万亿元,如果放眼全球这一数字更是不敢想象。

因此,无论是业内巨头还是华米,都不约而同地将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瞄向了大健康领域。

苹果盯上大健康这个领域并不是脑子一热。早在2014年,苹果就发布了移动应用平台 HealthKit,踏出了涉足大健康领域的第一步。之后,用户的步数、心率等部分运动数据,都能通过iPhone汇集到HealthKit上。

2015年,在苹果推出初代Apple Watch之后,为其添加了很多健康功能,例如运动追踪、心率监测、心电图等等,而Apple Watch的定位也不再局限于一款智能硬件,而是健康生活设备。

苹果认为,如今医疗健康已经成为用户相当重视的关注点,尤其是个人健康。2019年1月,库克接受CNBC主持人Jim Cramer采访时表示,“我们正把一直以来与机构的合作,授权给个人,让他们管理自己的健康。而我们只是在这条链条的前端。”他说道,“但我确实认为,在未来,人们回过头来看,会发现苹果对人类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健康领域。”

Fitbit也正在将其大部分重点转移到医疗和大健康上。Fitbi的活动、运动和睡眠数据库是全球最大的健康数据库之一,拥有领先的健康和健身社交网络,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并且可以监控用户每天的步数、消耗的卡路里和行程长度,还可测量爬楼梯的级数、睡眠时间和质量以及心率。有分析人士称,Fitbit现在的大部分价值可能就在于其健康数据。

智能可穿戴设备与大健康领域相结合,也被华米视为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2020年11月,数字化健康管理品牌Zepp在被华米收购两年后,宣布推出旗舰智能腕表Zepp Z以及智能腕表Zepp E,未来将致力于打造一个无边界的专业健康管理平台,其产品也将一体化的囊括硬件、软件和服务,勾画出全新的增长曲线。

在此之前,华米还曾与钟南山研究团队共建联合实验室,牵手复旦肿瘤医院探索依靠智能可穿戴技术和健康云服务,对术后患者进行综合干预等等。

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智能可穿戴设备+大健康”的模式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随着5G移动网络的应用,不仅使得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独立完成人体的监测和数据的分析,还可以与云端互通,让智能可穿戴设备对于数据的分析更加精准及可靠。同时,智能可穿戴设备具备数据采集和智能运算能力,5G将支持智能可穿戴设备实现即时高效的互联,为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多场景应用创造更多可能。

“可以预测的是,在物联网背景下,智能可穿戴设备行业将向细分化、垂直化市场发展。不过,华米虽然押中了大健康领域这一赛道,但与业内巨头相比,华米的业务还没有取得实质性领先。”他补充道,“华米的大健康业务较为早期,除了需要支出高额的研发费用外,何时能自主造血也是一个未知数。当下,华米面临的处境也十分严峻,一方面,疫情在欧洲及北美的持续限制了华米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华米押注的大健康赛道,早已不再是单一的智能可穿戴设备的竞争,而是整个IoT生态的竞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