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宝妈和我哭诉:“徐医生,我家宝宝七个月打人好凶啊,把我眼睛都打肿了,宝宝这么爱打人是不是有暴力倾向啊?而且,宝宝好像还懂得捏软柿子,有的打的重,有的就不怎么打,这是为什么啊?”
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的“小小人”都会“打人”了吗?确实哦,这种所谓宝宝“打人”的情况,还真的是普遍存在呢!至于宝妈说的“软柿子”也会有呢,我们家一 岁的妹妹就是这种情况,奶奶之前就总是抱怨:妹妹总是喜欢拍她的脸,也喜欢抓着她的手按嘴里咬,却不打我和她爸爸,实在太郁闷了!
首先,我要强调一下,大多数情况下,小宝宝所谓的“打人”,和我们所理解的“攻击性行为”是两码事喔,宝宝还不明白自己的“打人”行为会引起他人的痛苦和无奈呢!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具体聊聊宝宝打人常见的两种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
宝宝打人的最初原因是探索自己胳膊的活动范围和能力。
宝宝来到这个世界,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在他探索世界之前呢,首先,就是先探索自己。婴儿期的宝宝们不断地探索自己的身体部位以及他们的功用。说到这,我先要跟大家介绍一个宝宝认知行为发育的重要概念——即时因果关系。宝宝在4-5个月之后,逐渐开始学习因果关系,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宝宝努力弄出声响甚至噪音,比如敲击玩具,或者把玩具扔开。宝宝在这个时候,其实都是在实践因果关系。
在 这些动作中,宝宝逐渐知道“哦~原来我这样做,就会出现……的结果呀!”于是,在这种反复的实践中,宝宝逐渐习得因果关系的存在,也越来越喜欢对自己身体 的掌控感。妈妈们要注意哦,这是一个反反复复的实践过程,所以,我们也经常见到宝宝乐此不疲的一直一直的敲玩具,这个时候不要觉得他暴躁,也不要打扰他, 他在努力学习呢~
那宝宝为什么会留下“打人”的习惯呢?当孩子第一次用手拍到妈妈或者爸爸的脸上,他们会因为听到“啪”的一声响而咯咯笑, 就和他们拍打玩具的目的一样,可是他们很快发现,拍爸爸妈妈的脸可比拍玩具好玩多啦,因为他们会给出不同的表情呀!妈妈可能会表情吃惊和故作痛苦,爸爸还 可能在旁边直乐呵,甚至拍手称快呢!于是,这种打人,尤其是“啪啪啪”的打脸行为就被维持下来了。
就像我家妹妹特别喜欢打奶奶的情况,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妹妹每次打奶奶脸或者咬奶奶手的时候,奶奶的表情和声音都很夸张,有时还哈哈大笑。所以,并不是宝宝暴力地“打人”,而是宝宝错把爸爸妈妈当成了学习因果关系的教具吖!
应对方式:我们乐于宝宝去探索学习因果关系,但我们当然不希望宝宝养成打人的习惯。因此当宝宝打人的时候,不要给予任何表情回应(这个时候即使是生气或痛苦的表情,宝宝也有可能觉得很好玩),或者把头扭到一边,家中其他人也不要大笑或做其他反应。
如 果宝宝继续拍打,轻握宝宝的手,再拿起一个玩具来转移他的注意力。(用嘴巴探索世界的宝贝和出牙期的宝贝咬人的时候也可以这样应对,然后给宝宝备好磨牙玩 具,就可以阻断宝宝咬人行为的持续了)。我们家奶奶按我说的方法做了,妹妹打她脸的情况就明显减少了,现在已经几乎不会出现啦!
同时,允许孩子拍打甚至摔打玩具,让宝宝逐渐明白他们的每次动作和各种结果(发声、掉落等)之间的即时因果关系,既能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的运用,锻炼肌肉的力量和身体的协调能力,还能因为对身体部位的掌控感而逐渐建立起自信。
宝宝打人的第二种原因:他们表达情绪,尤其是兴奋情绪的一种方式。
有一句话叫“高兴得手舞足蹈”,我以前觉得那是夸张的描述,但当我下班回到家娃一回头看到我的瞬间,当娃满含期盼地提出要看iPad,而我答应了的时候,当我答应娃睡觉前多读一本绘本的时候……他真的会高兴地上蹿下跳,手舞足蹈根本停不下来哦!
特别是还不会说话的宝宝,他们不会说“太好了!”或者“我太开心了!”。同时,他们是手部力量和动作精确度还没有发育完善的娃,也是边界意识还没有建立的娃。所以,他们很可能就会失控地“拍打”到你了,而你也许就会认为孩子在“打人”了。
此 外,我本人有个无意识的动作,一旦我在思考或者焦虑的时候就会出现,那就是双手无意识拍着(刚才在考虑文章怎么布局的时候或许就出现了……)。据我观察, 有些娃也有类似的情况。当他们茫然无措的时候,焦虑不安的时候,思考问题的时候,他们的手也在“拍打”着某处,这个“某处”也有可能是别人的身上。这种 “拍打”也有可能被父母认为是故意“打人”了。
应对方法:一点一点向孩子示范认识情绪和表达情绪的方式。比如,开心的时候,可以一边说“太好了”,一边欢快地拍手;当孩子焦虑惶恐时,及时拥抱孩子,给他安全感,如果他抗拒,给孩子买一个那种有软软突起或小刺的软球,让孩子可以无意识揉捏。
也可以增加孩子的运动量,让他们的情绪在运动中得以宣泄。就像有的宝妈打过一个很有趣的比方:“宝宝就像充满电的手机,他不把自己玩到放电放光光,是不会关机的……”
当年年轻的时候我还觉得下雨天挺浪漫的,即使大暴雨不浪漫,也有利于关上窗户睡觉呀!有娃之后,尤其娃会走路以后,我就很不喜欢下雨天或者下雪天了。因为每每这种天气,娃的户外活动就受限,即使给他们穿上雨鞋、雪地靴、防水衣裤让他们在外面玩,通常他们的运动量还是不够。
充沛的精力没有发泄出去的时候,娃在家里就各种情绪激动呀,手舞足蹈呀,上蹿下跳呀,就是不睡觉呀,胃口也不那么好呀……所以呢,为了减少娃的这种情绪宣泄式的“打人”,也为了咱为娘的自己的福利,还不会走路的娃,让他们尽可能多的满地爬吧,会走路的娃,直接放出去野吧!
作者介绍:徐桂凤 住院医师·儿童心理科,擅长儿童心理及行为保健。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妈咪知道”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联系邮箱:info@easyhi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