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红色的旗,依旧飘扬在嘉绒圣地马尔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红色的旗,依旧飘扬在嘉绒圣地马尔康

在马尔康这片土地上,红色的旗帜从过去一直飘扬到现在,红色的精神也传承至今。

初夏的马尔康,淘气得像个孩子,短时间内的晴雨交替现象成为了常态,就像孩子时而哭闹时而欢笑。造就这样的现象是马尔康所具有的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这样的气候,也为四五月的马尔康造就了独特的美景,远处的山峰上依然白雪皑皑、半山的松林深邃,山脚的新绿盎然,溪边的花朵五彩,一副一山四时景、十里不同天的画卷映入眼帘,梦幻般的景色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这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也铭记着那段峥嵘岁月......

马尔康作为红军长征的“北上驿站”,在历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红军在马尔康境内经过、停留和往返达一年之久。在马尔康停留期间,向各阶层人士和广大藏族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在不少村寨书写錾刻了许多革命标语,它是红军在马尔康英勇斗争的特征,是宣传红军长征光辉业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红军撤离马尔康境地区,反动势力向人民猖狂反扑,各族人民同他们进行了长期不屈的斗争,谱写了壮丽的篇章。红军在各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火种,也为各族人民以后的自身解放锻炼造就了骨干,奠定了群众基础。

历史绵延、山水沧桑、文化积淀,让马尔康这座城市处处是故事,处处是传奇......

天宝又名木尔加·桑吉悦希,男,藏族。1917年3月出生在马尔康县党坝乡石果坝村。

1935年6月,北上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路过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歌唱红军的歌声响彻阿坝草原,当时一位18岁的藏族贫苦僧人脱下袈裟,参加了红军,成为第一批藏族红军战士、第一批藏族共产党员。与他一起,参加红军北上抗日的优秀藏族儿女还有:杨东生(协绕顿珠)、扎西旺徐、沙娜(姑姑)、胡宗林(仁钦索朗)、袁效刚、孟特尔、罗得干、王寿才等。此后,他们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一神圣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去,为夺取抗战胜利和解放全中国,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就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主席、四川省委原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天宝。其实,刚参加红军时,他名叫木尔加·桑吉悦希。“天宝”这个名字,是毛泽东主席帮他取的。

1936年,桑吉悦希随红四方面军历尽艰险,抵达陕北。党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在延安这段烽火连天的日子里,他开始了近10年的学习和实践。起初,桑吉悦希被安排到红四方面军党校学习。后来,中央党校成立了少数民族班,他又与其他少数民族同志被并入中央党校学习。班里有20多位少数民族学员,大部分经历了长征。桑吉悦希被任命为班长,兼学员党支部书记和学校党总支委员。

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张闻天中央领导常到党校为学员讲课。一次,毛主席来讲课。桑吉悦希记得,毛泽东主席讲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统一战线,由浅入深、风趣生动。课后,毛主席仔细询问每个少数民族学员的情况。当问到桑吉悦希时,党校领导介绍说,他是少数民族班的班长。主席问:“叫什么名字?什么民族?”桑吉悦希回答:“叫桑吉悦希,藏族。”主席又问:“桑吉悦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桑吉悦希回答:“桑吉是佛爷的意思,悦希是宝贝的意思。这是活佛给我取的名字。”主席听后边点头边说:“不得了哇,又是佛爷,又是宝贝。”然后转向全体学员说,你们都是党和红军的宝贝,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担负起国家的大任。主席又对他说:“汉族有句古话,叫物华天宝,也就是和你那个‘桑吉’差不多。我给你取个名字,就叫天宝吧!”

从此,“天宝”这个名字被深深地印在了中国革命史册中。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曾在其作品《西行漫记》国赞誉天宝是“藏族革命的先驱者”。

在马尔康这片土地上,红色的旗帜从过去一直飘扬到现在,红色的精神也传承至今。

据了解,近年来,马尔康市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充分开发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繁荣发展文化产业、非遗传承、文物保护利用;着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尘埃落定·嘉绒圣地”马尔康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助推马尔康市“一城一市三地”建设。同时,随着当时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有着峥嵘岁月历史和传奇故事的马尔康,成为了铭记红色记忆、发扬长征精神的“活标本”。

立足红色资源禀赋,摸排了革命遗址,挖掘红军在马尔康留驻16个月中,红军与百姓间的感人故事,编印了《红军长征过马尔康》《红色记忆--红军长征在四土》《马尔康红色遗址》等史料;拍摄制作书籍,制作了《藏族老红军天宝》《红军长征在四土》口述历史片,收集整理编印出“木棒上的信和哈达”“地里的钱币”等10个红色小故事。

聚焦“红旅融合”,实施了卓克基嘉绒藏族文化旅游区、卓克基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在阿坝浮雕墙、胡底革命烈士纪念广场、长征文化主题公园提升改造等文化工程项目,利用3D影像、VR等现代科技方式,以革命历史为线索精心布展,建立线上解说系统体系,推动红色文化场景化展示与活态化传承。通过“文化+创意+销售”,在柯盘天街游客中心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组织演出团队在景区表演锅庄藏戏,现场制作并销售藏织藏绣、唐卡绘画、嘉绒酿酒、藏香、藏银首饰等民族特色产品,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文化创意产品,拓展红色文化的承载和传承方式。

瞄准红色体验,制定了雪马山景区→红军坪→查各寺→纳足村→卓克基土司官寨→西索民居→西索红军石刻标语→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树→州博物馆→婆陵甲萨遗址→长征干部学院→胡底纪念碑→松岗直波碉楼→直波村→莫斯都岩画→天街→马尔康县城的红色旅游路线。

如今的马尔康,依旧红旗飘扬。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老百姓重新改造了自家的房屋,铭记红色情缘,办起了农家乐,接待过往游人,吃上了旅游饭。如今,基本形成了以卓克基土司官寨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区,以梭磨大峡谷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区,以县城为主的嘉绒文化观光旅游区,初步形成旅游景区全域化,一条记忆深、生态优、文旅兴、城乡美、百姓富的发展道路正徐徐展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红色的旗,依旧飘扬在嘉绒圣地马尔康

在马尔康这片土地上,红色的旗帜从过去一直飘扬到现在,红色的精神也传承至今。

初夏的马尔康,淘气得像个孩子,短时间内的晴雨交替现象成为了常态,就像孩子时而哭闹时而欢笑。造就这样的现象是马尔康所具有的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这样的气候,也为四五月的马尔康造就了独特的美景,远处的山峰上依然白雪皑皑、半山的松林深邃,山脚的新绿盎然,溪边的花朵五彩,一副一山四时景、十里不同天的画卷映入眼帘,梦幻般的景色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这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也铭记着那段峥嵘岁月......

马尔康作为红军长征的“北上驿站”,在历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红军在马尔康境内经过、停留和往返达一年之久。在马尔康停留期间,向各阶层人士和广大藏族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红军的政治主张,在不少村寨书写錾刻了许多革命标语,它是红军在马尔康英勇斗争的特征,是宣传红军长征光辉业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红军撤离马尔康境地区,反动势力向人民猖狂反扑,各族人民同他们进行了长期不屈的斗争,谱写了壮丽的篇章。红军在各族人民中播下了革命火种,也为各族人民以后的自身解放锻炼造就了骨干,奠定了群众基础。

历史绵延、山水沧桑、文化积淀,让马尔康这座城市处处是故事,处处是传奇......

天宝又名木尔加·桑吉悦希,男,藏族。1917年3月出生在马尔康县党坝乡石果坝村。

1935年6月,北上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路过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歌唱红军的歌声响彻阿坝草原,当时一位18岁的藏族贫苦僧人脱下袈裟,参加了红军,成为第一批藏族红军战士、第一批藏族共产党员。与他一起,参加红军北上抗日的优秀藏族儿女还有:杨东生(协绕顿珠)、扎西旺徐、沙娜(姑姑)、胡宗林(仁钦索朗)、袁效刚、孟特尔、罗得干、王寿才等。此后,他们积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一神圣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去,为夺取抗战胜利和解放全中国,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就是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原主席、四川省委原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天宝。其实,刚参加红军时,他名叫木尔加·桑吉悦希。“天宝”这个名字,是毛泽东主席帮他取的。

1936年,桑吉悦希随红四方面军历尽艰险,抵达陕北。党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在延安这段烽火连天的日子里,他开始了近10年的学习和实践。起初,桑吉悦希被安排到红四方面军党校学习。后来,中央党校成立了少数民族班,他又与其他少数民族同志被并入中央党校学习。班里有20多位少数民族学员,大部分经历了长征。桑吉悦希被任命为班长,兼学员党支部书记和学校党总支委员。

当年,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张闻天中央领导常到党校为学员讲课。一次,毛主席来讲课。桑吉悦希记得,毛泽东主席讲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和统一战线,由浅入深、风趣生动。课后,毛主席仔细询问每个少数民族学员的情况。当问到桑吉悦希时,党校领导介绍说,他是少数民族班的班长。主席问:“叫什么名字?什么民族?”桑吉悦希回答:“叫桑吉悦希,藏族。”主席又问:“桑吉悦希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讲究?”桑吉悦希回答:“桑吉是佛爷的意思,悦希是宝贝的意思。这是活佛给我取的名字。”主席听后边点头边说:“不得了哇,又是佛爷,又是宝贝。”然后转向全体学员说,你们都是党和红军的宝贝,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担负起国家的大任。主席又对他说:“汉族有句古话,叫物华天宝,也就是和你那个‘桑吉’差不多。我给你取个名字,就叫天宝吧!”

从此,“天宝”这个名字被深深地印在了中国革命史册中。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曾在其作品《西行漫记》国赞誉天宝是“藏族革命的先驱者”。

在马尔康这片土地上,红色的旗帜从过去一直飘扬到现在,红色的精神也传承至今。

据了解,近年来,马尔康市围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充分开发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繁荣发展文化产业、非遗传承、文物保护利用;着力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升“尘埃落定·嘉绒圣地”马尔康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助推马尔康市“一城一市三地”建设。同时,随着当时学习教育的深入推进,有着峥嵘岁月历史和传奇故事的马尔康,成为了铭记红色记忆、发扬长征精神的“活标本”。

立足红色资源禀赋,摸排了革命遗址,挖掘红军在马尔康留驻16个月中,红军与百姓间的感人故事,编印了《红军长征过马尔康》《红色记忆--红军长征在四土》《马尔康红色遗址》等史料;拍摄制作书籍,制作了《藏族老红军天宝》《红军长征在四土》口述历史片,收集整理编印出“木棒上的信和哈达”“地里的钱币”等10个红色小故事。

聚焦“红旅融合”,实施了卓克基嘉绒藏族文化旅游区、卓克基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在阿坝浮雕墙、胡底革命烈士纪念广场、长征文化主题公园提升改造等文化工程项目,利用3D影像、VR等现代科技方式,以革命历史为线索精心布展,建立线上解说系统体系,推动红色文化场景化展示与活态化传承。通过“文化+创意+销售”,在柯盘天街游客中心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组织演出团队在景区表演锅庄藏戏,现场制作并销售藏织藏绣、唐卡绘画、嘉绒酿酒、藏香、藏银首饰等民族特色产品,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文化创意产品,拓展红色文化的承载和传承方式。

瞄准红色体验,制定了雪马山景区→红军坪→查各寺→纳足村→卓克基土司官寨→西索民居→西索红军石刻标语→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树→州博物馆→婆陵甲萨遗址→长征干部学院→胡底纪念碑→松岗直波碉楼→直波村→莫斯都岩画→天街→马尔康县城的红色旅游路线。

如今的马尔康,依旧红旗飘扬。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老百姓重新改造了自家的房屋,铭记红色情缘,办起了农家乐,接待过往游人,吃上了旅游饭。如今,基本形成了以卓克基土司官寨为中心的红色旅游区,以梭磨大峡谷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区,以县城为主的嘉绒文化观光旅游区,初步形成旅游景区全域化,一条记忆深、生态优、文旅兴、城乡美、百姓富的发展道路正徐徐展开。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