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情况下,医院的处方外流成为各方努力的破局点,尤其对药店零售业态来说,处方外流是最大的一个利好。随着多轮带量采购进一步执行,麦肯锡咨询预测,带量采购会涉及到的处方药的产品品种会占到中国医药市场销量的70%的产品。
另一方面,去年年初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在线医疗迎来红利,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且在疫情之前,据中国保险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互联网健康险规模保费从2015年的10.3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122.9亿元,三年间增长了11倍。
在5月11日由平安健康主办的“商保赋能 智领医药新零售”暨平安健康创新产品发布会上,麦肯锡咨询发布了以平安健康相关数据为基础的医药新零售行业报告,深度剖析医药零售行业发展的趋势。
医药新零售三大新趋势下,医疗有升级也有降级
医改背景下,处方外流效应初显,一方面公立医院对于处方和医药销售代理的利润和收入的依赖度确实在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零售药房的收入在健康地快速增长。
会上,麦肯锡咨询正式发布了以平安健康相关数据为基础的《医药新零售趋势与展望—麦肯锡报告》,该报告指出,中国医药新零售呈现医疗去中心化,线上线下整合分工,医疗消费升级与降级等三大趋势。
首先是医疗去中心化态势,除以医院为中心的传统医药供给体系外,多元化的医疗服务提供形式和载体快速兴起以满足个性化需求,高度互联网化的医疗消费者开始出现。
麦肯锡咨询公布了一个数据:平均每所公立医院医疗药品收入正在逐年下降,从2017年的35%下降到2019年32%,而其非药品收入正在逐步上升,从2017年的65%增长到2019年68%。
据平安证券《药品零售行业全景图》报告显示,从2017年至2019年上半年,我国药品在零售药店渠道的销售占比从22.6%逐步上升至2019年上半年的23.1%,且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国内大型连锁药店处方药的销售占比每年约上升2个百分点。
第二个趋势是在医疗去中心化的背景之中,涌现出来的院外渠道,线上线下的差异互补以及融合,即线上与线下渠道侧重点差异化,线上渠道重点满足轻疾病方面需求,线下渠道则在慢病、重疾方面形成对线上渠道的补充。
麦肯锡咨询表示,医疗消费分线上线下,线上用户多为年轻的轻级需求为主的人群,规模较大。相对来说,线下这部分人群的规模会小一些,但线下还有一部分用户是针对中年人重疾的需求。
最后一个趋势是结合以上两点,医疗消费将同时出现升级与降级,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分化、更加多元,特别是线上线下闭环催化出三类需求和特征各异的客群:“应急驱动”客群,
“家庭支柱”客群, “老年先锋”客群。
“应急驱动”客群,疾病多为“突发+轻症”,对疾病的诊断和药品送达的时效性要求较高,但问诊购药非刚需,线上问诊购药的倾向性更强; “家庭支柱”客群,这类客群是家中主要购买的决策者,问诊购药渠道较为灵活,可同时使用线上线下、多场景多渠道为健康消费;“老年先锋”客群,年龄在60岁以上,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处方金额高,原研药品溢价的支付能力和意愿较为强烈。
具体来说,在供给需求方面,患者就诊渠道已从绝对的医院渠道转变为多元化渠道,并且渠道之间彼此配合形成闭环,且约有10%的互联网慢病用户的医疗需求主要通过线上渠道满足,高度互联网化的医药消费群体出现。
因此,对于保险公司,零售药店,执业医药师的从业焦点提出了升级的新需求。险司需要考虑如何从保险产品设计上满足客户在院外的消费需求;零售药店需要考虑如何承接处方外流,优化运营、精准定位和差异化竞争变得更加重要。而对执业医师药师来说,基层医疗将迎来新一个黄金发展期。
差异化策略应对三大趋势,平安健康探索医药新零售新路径
“今天商保对医疗费用的支付集中于重疾,重疾以外的支付需求尚未获得满足。”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王锦认为,通过自费,轻疾已经在传统医院体系以外日益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与医疗消费的完整体系。
在王锦看来,商保值得思考如何与这些新型渠道结合,一方面多元化保障设计,例如报销互联网诊疗,增加产品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与平台方的合作控制成本,例如制定慢病药品目录。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健康以在线医疗服务为核心,创新融合“药、医、险”,以求解决用户诊疗、购药、支付三大问题。“药诊付”助力有效承接处方外流,提高精准服务能力,更建立原研药、进口药等药品商保目录,满足患者用药需求。
除了“药诊付”外,平安健康本身的应对策略和成熟的运营体系也足以应对以上报告中的三大趋势。
平安健康深耕互联网医疗行业多年,目前,“平安健康”服务于3.73亿用户,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截至2020年末,“平安健康”总注册用户数达3.73亿,月度活跃用户达7262万,月度付费用户达398万;疫情高峰期间,平台访问人数11.1亿,新用户问诊次数增加9倍。“平安健康”启动了全面的战略升级,聚焦渠道、服务、能力三大方向,通过扩展互联网医院以及企业端渠道,升级医疗+健康服务,打造四层医生网络体系,以及完善线上线下生态圈建设以巩固行业领军地位。
供给侧方面,针对医疗去中心化趋势,平安健康本身就有医疗团队,其驻司医护团队超2200人,同时聚集全国两万余名外部专家,凭借强大的医生资源和医疗能力及线下丰富的合作医疗网络,为用户提供包括线上咨询、购药,线下挂号、转诊、药品配送在内的7X24小时有温度的医疗健康服务。
平安健康APP中,2020年约10%的互联网慢性病用户平均每两周会进行一次线上问诊或购药,同时拥有线上线下行为的用户占比达到25%,线上用户的活跃度在持续走高。
而针对未来线上线下整合与分工趋势,平安健康搭建专科,针对患者需求,与院内服务进行互补。基于过往深耕医疗领域的优势,平安健康正加速推动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儿科、中医科等专病专科建设, 提升精准服务能力。
比如对于皮肤科来说,基于互联网诊疗平台,医生可以在线接诊、管理患者,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对于用户来说,平台汇聚了全国各地的皮肤科医生,足不出户就可享受一线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降低就医成本。从数据来看,以平安健康的皮肤科为例,自从专科化建设经营后,问诊人数增加,医生的接诊能力也相应增加,日均问诊量提升12.9%,收入增长30%。
最后,面对医疗消费升级与降级,平安健康线上线下串联的各项服务展现了积极作用。
针对“应急驱动“患者,平安健康推出“中心仓”模式,能为患者解决应急用药配送难题,如今该模式已经覆盖51个城市,在平安健康APP下单药品最快半小时内就能送到患者家中,即使是夜间也能够实现快速配送。
对于“家庭支柱”客群,平安健康可通过线上就诊和买药,满足实际需求,多样化的线上就诊和买药需求能够在平台上得到回应。
平安健康上的“老年先锋”客群,就医和用药选择逐步线上化,平安健康特有的药店云将以往单一功能的零售药店更新为“药诊店”,老年先锋类患者可通过线下扫码的方式在线上问诊,在慢病场景下提供治疗和用药指导。
在现有基础上,未来,平安健康将顺应医药新零售趋势,与医院以外的线上、线下渠道相结合,提供更多创新型商保产品,为用户打造完整闭环,带来线上线下一体化体验,用整合线上线下带来的丰富数据和更多元触点发掘、保留用户。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大背景下,平安健康将协同平安集团医疗生态圈,实现线上线下高效协同作用,持续助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