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圳拟大幅提高落户门槛,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日益紧张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圳拟大幅提高落户门槛,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日益紧张

《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核准类学历型人才的底线将从专科以上学历调整为全日制本科,技术型人才底线调整为“中级职称+全日制大专”,技能型人才的底线调整为技师。

2020年11月18日,深圳,城市夕阳。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樊旭

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计划大幅上调落户条件。

5月26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对学历、职称、缴纳社保等要求做大幅调整。

具体来看,核准类学历型人才的底线要求拟将从专科以上学历调整为全日制本科,技术型人才底线要求将调整为“中级职称+全日制大专”,技能型人才的底线要求将调整为技师。

同时,夫妻投靠基本要求由结婚时间及被投靠人入深户时间满2年调整为满5年,并增加高层次人才、高级职称、高级技师和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原则上只享受一次不受时间限制优先解决配偶随迁问题的条件;老人随迁将子女入深户时间要求由8年调整为15年,并增加子女在深圳缴纳社保连续满15年的要求。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深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2020年11月1日零时,深圳常住人口数达到1756万人,位列全国第六。过去十年,深圳市常住人口增长超过713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68.5%,无论是新增人口还是人口增幅均位列全国第一。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深圳收紧落户条件是大趋势。过去深圳一直秉承“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以改革创新思维吸引各方来深创业人群。但是,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公共服务资源越来越紧张,特别是教育资源,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深圳、居不易”的抱怨声四起,主政者压力很大。

根据深圳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钟若愚的研究,按城市土地面积(1997.47平方公里)计算,深圳目前常住人口密度已达8791人/平方公里,高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超过东京(6426)、伦敦(5644)。常住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密度过高导致资源环境承压的同时,深圳人口与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比如,从医疗服务人均资源来看,2019年末,深圳全市每千人医生数3.0人,每千人病床数3.8床,远低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平均水平。钟若愚指出,如果根据“七普”常住人口最新数据和医疗资源增长情况来估计,2020年末,深圳全市千人医生数估计约为2.5人,每千人病床数估计约为3.2床。

再如,和京沪相比,深圳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给明显不足。目前,深圳小学平均每班接近50人,超过国家规定的45人,远高于广州的40人、上海的39人和北京的35人;普通高中平均班额45人,远高于北京的31人、上海的34人。与此同时,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也较为突出,优质教育资源在原特区内外分布不平衡。

李宇嘉认为,收紧落户门槛有利于为深圳腾出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房价“降温”,从而降低人才在深圳扎根、生活的成本。“近年来入(深)户增加,很多是投资客为炒房而入户。”他说。

深圳户籍政策收紧早有“苗头”。今年2月起,深圳暂停申报全市在职人才引进审批类业务,至今尚未“重启”。深圳市统计局也表示,十年来,深圳人口总量保持较快增长,人口素质稳步提升,劳动力规模依然庞大,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但也面临着城市人口承载压力大、性别结构不平衡等问题。

“我们应当看到,人口基数已经很大,随着生育意愿的降低、产业结构的升级、高生活成本的挤压、都市圈一体化的加快推进,未来深圳常住人口大体会保持高位运行、小幅微增的态势。”深圳市统计局在“七普”数据公布后表示。

根据中共中央去年3月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

此次深圳收紧落户条件后,入深门槛仍比京沪要低很多。以上海为例,海归人士若要获得直接落户资格,须在国外高水平大学、知名科研机构获得副教授、副研究员以及以上职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圳拟大幅提高落户门槛,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日益紧张

《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核准类学历型人才的底线将从专科以上学历调整为全日制本科,技术型人才底线调整为“中级职称+全日制大专”,技能型人才的底线调整为技师。

2020年11月18日,深圳,城市夕阳。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樊旭

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深圳——计划大幅上调落户条件。

5月26日,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对学历、职称、缴纳社保等要求做大幅调整。

具体来看,核准类学历型人才的底线要求拟将从专科以上学历调整为全日制本科,技术型人才底线要求将调整为“中级职称+全日制大专”,技能型人才的底线要求将调整为技师。

同时,夫妻投靠基本要求由结婚时间及被投靠人入深户时间满2年调整为满5年,并增加高层次人才、高级职称、高级技师和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原则上只享受一次不受时间限制优先解决配偶随迁问题的条件;老人随迁将子女入深户时间要求由8年调整为15年,并增加子女在深圳缴纳社保连续满15年的要求。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深圳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2020年11月1日零时,深圳常住人口数达到1756万人,位列全国第六。过去十年,深圳市常住人口增长超过713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68.5%,无论是新增人口还是人口增幅均位列全国第一。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深圳收紧落户条件是大趋势。过去深圳一直秉承“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以改革创新思维吸引各方来深创业人群。但是,随着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公共服务资源越来越紧张,特别是教育资源,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深圳、居不易”的抱怨声四起,主政者压力很大。

根据深圳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钟若愚的研究,按城市土地面积(1997.47平方公里)计算,深圳目前常住人口密度已达8791人/平方公里,高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超过东京(6426)、伦敦(5644)。常住人口持续增长、人口密度过高导致资源环境承压的同时,深圳人口与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突出。 

比如,从医疗服务人均资源来看,2019年末,深圳全市每千人医生数3.0人,每千人病床数3.8床,远低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平均水平。钟若愚指出,如果根据“七普”常住人口最新数据和医疗资源增长情况来估计,2020年末,深圳全市千人医生数估计约为2.5人,每千人病床数估计约为3.2床。

再如,和京沪相比,深圳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给明显不足。目前,深圳小学平均每班接近50人,超过国家规定的45人,远高于广州的40人、上海的39人和北京的35人;普通高中平均班额45人,远高于北京的31人、上海的34人。与此同时,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也较为突出,优质教育资源在原特区内外分布不平衡。

李宇嘉认为,收紧落户门槛有利于为深圳腾出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房价“降温”,从而降低人才在深圳扎根、生活的成本。“近年来入(深)户增加,很多是投资客为炒房而入户。”他说。

深圳户籍政策收紧早有“苗头”。今年2月起,深圳暂停申报全市在职人才引进审批类业务,至今尚未“重启”。深圳市统计局也表示,十年来,深圳人口总量保持较快增长,人口素质稳步提升,劳动力规模依然庞大,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但也面临着城市人口承载压力大、性别结构不平衡等问题。

“我们应当看到,人口基数已经很大,随着生育意愿的降低、产业结构的升级、高生活成本的挤压、都市圈一体化的加快推进,未来深圳常住人口大体会保持高位运行、小幅微增的态势。”深圳市统计局在“七普”数据公布后表示。

根据中共中央去年3月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超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在500万到1000万之间)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探索推动在长三角、珠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

此次深圳收紧落户条件后,入深门槛仍比京沪要低很多。以上海为例,海归人士若要获得直接落户资格,须在国外高水平大学、知名科研机构获得副教授、副研究员以及以上职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