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海外市场爆发,均价提升,小米迎来拐点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海外市场爆发,均价提升,小米迎来拐点了吗?

无论从市场机遇,还是自身战略演进来看,小米都处于关键的拐点阶段。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文 | 腾讯新闻《潜望》 陈潇潇

无论从市场机遇,还是自身战略演进来看,小米都处于关键的拐点阶段。

5月26日,小米集团公布Q1业绩,总营收达人民币769亿元,同比增长54.7%;经调整净利润人民币61亿元,同比增长163.8%。

业绩超出预期背后是手机业务的高速增长。Q1季度,小米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单季销售额。出货量达4900万台,增长62%,并以14.1%的市场份额,保持了全球第三的排名。

王翔在电话会议上对包括《潜望》在内的媒体表示,未来小米决胜的关键包括三点,一是坚持手机+AIOT的战略,二是高端搭配中低端的协同发展。三是在中国进一步做好线下渠道,提升运营效率。

从最初的互联网手机,到AIOT,再到新零售、电动汽车,小米的故事一直在变。但贡献6成营收的手机业务,始终是业绩的核心引擎。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要支撑小米的高市值,需要综合考量高毛利业务在哪?以及这些业务能否真的做大?

海外销量是底盘

在影响资本市场表现的变量中,小米手机依然最为关键。不仅贡献了6成营收,作为核心入口,也是小米“AIOT”战略的根基。Q1季度小米手机业务迎来大爆发,但能否持续增长才是资本关注的重点。

从数据来看,增量主要来自欧洲市场。第三方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小米是欧洲增长最快的手机品牌。Q1出货量同比增长85%,市占率23%,首次超过苹果,仅次于三星。在个别市场如西班牙、俄罗斯,小米已超过三星,拿下头把交椅。

一位小米海外人士对《潜望》表示,欧洲市场的未来目标是销量与印度对半分。2019年,小米六成的海外市场销量来自印度,而到了今年Q1,3550万的海外出货量中,欧洲及新兴市场的销量已达到了2500万台。

小米在欧洲高歌猛进,一方面,可看作阶段性收获。小米是除华为外,最早进入欧洲也是投入最大的中国品牌。王翔在财报会议上总结,突破运营商渠道是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于小米擅长的公开市场,欧洲一半以上由运营商把控,尤其是高端市场。运营商非常看重品牌以及手机公司愿意投入精力的程度。

据《潜望》了解,为打入运营商市场,小米成立了专门的运营商团队,一开始并不容易。困难包括满足各种技术准入标准,非常考验全球化运营能力。

据Canalys数据,小米在西欧地区运营商渠道市场份额由2019年Q3的2.3%上升至2021年Q1的11.3%。除印度以外,运营商贡献的销量已攀升至500万台,增长300%。

另一方面,增长也与市场变局不无关系。华为事件后,确实为其余厂商腾挪出了市场空间。据Canalys数据,除华为份额下滑至3%外,包括三星、小米在内的品牌均份额上升。

不过,欧洲迅猛增长的同时,印度市场出现了小幅波动。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也是除中国外,小米最大的区域市场。小米已连续十五个季度位列印度市场第一。IDC数据显示,Q1季度小米以1050万部稳坐第一的宝座,但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31.2%下滑至27.2%。

多家机构预计,疫情对印度市场的影响会在接下来的Q2持续加强。《潜望》从供应链处获悉,针对印度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动,多家厂商已下修出货订单。

王翔表示,疫情泛滥确实影响了小米在印度的表现。但目前小米并没有调整订单的打算。印度市场类似于5年前的中国,线上羸弱,线下为主,疫情致使消费者减少了进店消费。可在某些邦和地区依然能够进行线上销售,未来小米将核心运营这些地区。

目前,海外市场已为小米贡献将近一半的营收,是小米手机的销量引擎。Q1季度,境外收入374亿元,同比增长50.6%,占总收入的49.8%。

无论是贸易变局还是疫情影响,都说明中国手机的海化外进入了更加动荡的时期,非常考验厂商的抗风险及本地化能力。如何更加灵活将是小米接下来的课题。

中国市场是关键

比起海外市场的高速增长,小米国内市场的增长相对平稳。Canalys数据显示,Q1小米国内出货量为1350万,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1%攀升至15%,排名第四。排名前三的分别为vivo、OPPO以及华为。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与国内手机市场息息相关的高毛利业务增速有所放缓。Q1互联网服务收入为66亿元,同比增长11.4%。而就在2019年互联网业务保持了24.4%的增长,到2020年这个数字下降为19.7%。

互联网业务一直是小米的“现金牛”,毛利率维持在70%左右。但由于海外市场绕不开谷歌,该业务主要依赖国内市场。这也是为何手机整体高涨,互联网业务却没有匹配同样增速的原因。

此外,毛利率达11%左右的IoT业务,也维系于手机这个核心硬件入口。从过往几年的数据看,生态链与手机的协同效应明显,手机业务影响前者的增速。

也就是说,尽管海外高歌猛进,中国区的表现依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似乎并不容易,不仅OPPO、vivo不断加码,荣耀也在回归,可以预见市场将迎来新一轮贴身肉搏。

王翔认为,提高渠道效率是未来决胜中国市场的关键。事实上,过去几年小米一直在摸索更适合自己的线下模式。他表示到今年Q1,小米线下渠道已从去年的3000家增加到了5000家。未来还将实现全面下沉到乡镇的目标。

在扩充渠道的同时,小米也在加速进军高端市场,进一步优化盈利结构。财报显示,Q1季度,3000元或300欧元以上的手机货量超400万台。手机均价增长至1042元,毛利率也上升至12.9%,已达到2017年以来的最好成绩。

王翔表示,这一方面证明双品牌战略起到了成效,同时也是投入技术研发的结果,小米已在影像传感器及快充等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Q1季度,小米投入研发达30亿元,同比增长61.0%。

小米还试图加速布局更上游的半导体领域。公开资料显示,过去两年里,小米在芯片领域投资了超过30家公司。芯片是手机创新的核心环节,这些投资一方面能从源头驱动创新,另一方面提高供应链议价能力。

下一个新故事在哪?

从市场机遇来看,小米确实进入了关键拐点期。但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支撑小米高市值的关键,依然是高毛利业务在哪里?以及这些业务能否持续做大?

IDC预测,从2020年到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31%。这说明智能手机行业已进入非常成熟的阶段,大部分手机公司在寻找手机以外的故事。

小米也不例外。电动汽车,这个平均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的市场是小米盯紧的下一个新故事。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的销售规模将达到700万辆,渗透率达20.4%。

今年3月30日晚,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将成立全资子公司,进军智能电动车市场,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额达100亿美元。

王翔在电话会议中表示,与消费电子以及其他小家电不同,汽车的研发周期很长,做一部好车,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目前小米汽车还在早期阶段。在对市场进行足够深入研究前,小米不会轻易的规划产品。

造车确实远比制造手机复杂,供应链也更长。除了研发投入,小米还需要搭建起相应的供应链。同时,要做好业务长期亏损的心理准备。

新能源汽车公司大多都烧了数以百亿的资金,但仍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蔚来汽车亏损超过50亿元,小鹏汽车的净亏损也接近30亿元。

造车属于重资产业务,耗费公司大量资源的同时,很可能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不过,小米似乎对此充满信心。王翔表示,尽管市场里已经有了不少选手,但小米来的并不晚,理由是整个电动汽车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想象空间巨大。

为了向市场传递信心,自2018年10月IPO以来,小米曾多次进行股份回购。最近一次是在今年3月上旬,正式宣布造车前两周。

当时小米表示拟不定期回购股份最高总额100亿港元。受此消息影响,小米股价开盘暴涨近10%,市值一度突破6000亿,大涨500亿。

来源:腾讯新闻潜望

原标题:潜望|海外市场爆发,均价提升,小米迎来拐点了吗?

最新更新时间:05/27 09:2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小米

8.2k
  • 首批小米SU7车主该续保了,保费降了吗?
  • 小米王化回应博主订单取消:已安排过生产,因自身原因未提车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海外市场爆发,均价提升,小米迎来拐点了吗?

无论从市场机遇,还是自身战略演进来看,小米都处于关键的拐点阶段。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文 | 腾讯新闻《潜望》 陈潇潇

无论从市场机遇,还是自身战略演进来看,小米都处于关键的拐点阶段。

5月26日,小米集团公布Q1业绩,总营收达人民币769亿元,同比增长54.7%;经调整净利润人民币61亿元,同比增长163.8%。

业绩超出预期背后是手机业务的高速增长。Q1季度,小米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单季销售额。出货量达4900万台,增长62%,并以14.1%的市场份额,保持了全球第三的排名。

王翔在电话会议上对包括《潜望》在内的媒体表示,未来小米决胜的关键包括三点,一是坚持手机+AIOT的战略,二是高端搭配中低端的协同发展。三是在中国进一步做好线下渠道,提升运营效率。

从最初的互联网手机,到AIOT,再到新零售、电动汽车,小米的故事一直在变。但贡献6成营收的手机业务,始终是业绩的核心引擎。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要支撑小米的高市值,需要综合考量高毛利业务在哪?以及这些业务能否真的做大?

海外销量是底盘

在影响资本市场表现的变量中,小米手机依然最为关键。不仅贡献了6成营收,作为核心入口,也是小米“AIOT”战略的根基。Q1季度小米手机业务迎来大爆发,但能否持续增长才是资本关注的重点。

从数据来看,增量主要来自欧洲市场。第三方机构Canalys数据显示,小米是欧洲增长最快的手机品牌。Q1出货量同比增长85%,市占率23%,首次超过苹果,仅次于三星。在个别市场如西班牙、俄罗斯,小米已超过三星,拿下头把交椅。

一位小米海外人士对《潜望》表示,欧洲市场的未来目标是销量与印度对半分。2019年,小米六成的海外市场销量来自印度,而到了今年Q1,3550万的海外出货量中,欧洲及新兴市场的销量已达到了2500万台。

小米在欧洲高歌猛进,一方面,可看作阶段性收获。小米是除华为外,最早进入欧洲也是投入最大的中国品牌。王翔在财报会议上总结,突破运营商渠道是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同于小米擅长的公开市场,欧洲一半以上由运营商把控,尤其是高端市场。运营商非常看重品牌以及手机公司愿意投入精力的程度。

据《潜望》了解,为打入运营商市场,小米成立了专门的运营商团队,一开始并不容易。困难包括满足各种技术准入标准,非常考验全球化运营能力。

据Canalys数据,小米在西欧地区运营商渠道市场份额由2019年Q3的2.3%上升至2021年Q1的11.3%。除印度以外,运营商贡献的销量已攀升至500万台,增长300%。

另一方面,增长也与市场变局不无关系。华为事件后,确实为其余厂商腾挪出了市场空间。据Canalys数据,除华为份额下滑至3%外,包括三星、小米在内的品牌均份额上升。

不过,欧洲迅猛增长的同时,印度市场出现了小幅波动。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市场,也是除中国外,小米最大的区域市场。小米已连续十五个季度位列印度市场第一。IDC数据显示,Q1季度小米以1050万部稳坐第一的宝座,但市场份额从去年同期的31.2%下滑至27.2%。

多家机构预计,疫情对印度市场的影响会在接下来的Q2持续加强。《潜望》从供应链处获悉,针对印度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动,多家厂商已下修出货订单。

王翔表示,疫情泛滥确实影响了小米在印度的表现。但目前小米并没有调整订单的打算。印度市场类似于5年前的中国,线上羸弱,线下为主,疫情致使消费者减少了进店消费。可在某些邦和地区依然能够进行线上销售,未来小米将核心运营这些地区。

目前,海外市场已为小米贡献将近一半的营收,是小米手机的销量引擎。Q1季度,境外收入374亿元,同比增长50.6%,占总收入的49.8%。

无论是贸易变局还是疫情影响,都说明中国手机的海化外进入了更加动荡的时期,非常考验厂商的抗风险及本地化能力。如何更加灵活将是小米接下来的课题。

中国市场是关键

比起海外市场的高速增长,小米国内市场的增长相对平稳。Canalys数据显示,Q1小米国内出货量为1350万,份额从去年同期的11%攀升至15%,排名第四。排名前三的分别为vivo、OPPO以及华为。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与国内手机市场息息相关的高毛利业务增速有所放缓。Q1互联网服务收入为66亿元,同比增长11.4%。而就在2019年互联网业务保持了24.4%的增长,到2020年这个数字下降为19.7%。

互联网业务一直是小米的“现金牛”,毛利率维持在70%左右。但由于海外市场绕不开谷歌,该业务主要依赖国内市场。这也是为何手机整体高涨,互联网业务却没有匹配同样增速的原因。

此外,毛利率达11%左右的IoT业务,也维系于手机这个核心硬件入口。从过往几年的数据看,生态链与手机的协同效应明显,手机业务影响前者的增速。

也就是说,尽管海外高歌猛进,中国区的表现依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似乎并不容易,不仅OPPO、vivo不断加码,荣耀也在回归,可以预见市场将迎来新一轮贴身肉搏。

王翔认为,提高渠道效率是未来决胜中国市场的关键。事实上,过去几年小米一直在摸索更适合自己的线下模式。他表示到今年Q1,小米线下渠道已从去年的3000家增加到了5000家。未来还将实现全面下沉到乡镇的目标。

在扩充渠道的同时,小米也在加速进军高端市场,进一步优化盈利结构。财报显示,Q1季度,3000元或300欧元以上的手机货量超400万台。手机均价增长至1042元,毛利率也上升至12.9%,已达到2017年以来的最好成绩。

王翔表示,这一方面证明双品牌战略起到了成效,同时也是投入技术研发的结果,小米已在影像传感器及快充等领域取得了技术突破。Q1季度,小米投入研发达30亿元,同比增长61.0%。

小米还试图加速布局更上游的半导体领域。公开资料显示,过去两年里,小米在芯片领域投资了超过30家公司。芯片是手机创新的核心环节,这些投资一方面能从源头驱动创新,另一方面提高供应链议价能力。

下一个新故事在哪?

从市场机遇来看,小米确实进入了关键拐点期。但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支撑小米高市值的关键,依然是高毛利业务在哪里?以及这些业务能否持续做大?

IDC预测,从2020年到2023年,全球智能手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为4.31%。这说明智能手机行业已进入非常成熟的阶段,大部分手机公司在寻找手机以外的故事。

小米也不例外。电动汽车,这个平均市值超过千亿美元的市场是小米盯紧的下一个新故事。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的销售规模将达到700万辆,渗透率达20.4%。

今年3月30日晚,小米集团发布公告称,公司将成立全资子公司,进军智能电动车市场,首期投资100亿元人民币,未来十年投资额达100亿美元。

王翔在电话会议中表示,与消费电子以及其他小家电不同,汽车的研发周期很长,做一部好车,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目前小米汽车还在早期阶段。在对市场进行足够深入研究前,小米不会轻易的规划产品。

造车确实远比制造手机复杂,供应链也更长。除了研发投入,小米还需要搭建起相应的供应链。同时,要做好业务长期亏损的心理准备。

新能源汽车公司大多都烧了数以百亿的资金,但仍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蔚来汽车亏损超过50亿元,小鹏汽车的净亏损也接近30亿元。

造车属于重资产业务,耗费公司大量资源的同时,很可能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不过,小米似乎对此充满信心。王翔表示,尽管市场里已经有了不少选手,但小米来的并不晚,理由是整个电动汽车市场仍处于萌芽阶段,想象空间巨大。

为了向市场传递信心,自2018年10月IPO以来,小米曾多次进行股份回购。最近一次是在今年3月上旬,正式宣布造车前两周。

当时小米表示拟不定期回购股份最高总额100亿港元。受此消息影响,小米股价开盘暴涨近10%,市值一度突破6000亿,大涨500亿。

来源:腾讯新闻潜望

原标题:潜望|海外市场爆发,均价提升,小米迎来拐点了吗?

最新更新时间:05/27 09:26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