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Zara们风光不再,本土快时尚UR能否抢下市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Zara们风光不再,本土快时尚UR能否抢下市场?

在李明光看来,国际快时尚下行的趋势及市场竞争加剧的状态,给品牌在设计、生产和供应链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片来源:cfp

记者 | 吴容

编辑 | 楼婍沁

如果路过广州天河路、体育东路交界的十字路口,你大概见到过Urban Revivo(下称UR)硕大的广告牌。

广告牌下方,是其300家门店里头面积最为庞大的广晟店,自去年8月试营业后,才在今年5月21日宣告正式营业。为配合开业,一场大秀也在当天揭开面纱。

除了发布UR与PRIVATE POLICY及alice + olivia by Stacey Bendet合作的设计师联名系列外,大秀上还发布了多款多元风格连衣裙新品。

(图片来源:UR)

面积达到4600平方米的广晟店,延续了UR过去一贯的大店模式,店铺一共三层楼(负一楼为男装,一二楼为女装)。从门店整体设计风格来看,是大多数快时尚品牌喜欢运用的“科技风+艺术风”的路线,但融入了一些岭南元素,搭配着店内的白色灯光和灰色主调的装修自成一体。

UR创始人李明光接受界面时尚专访时表示,从渠道的策略角度,过去品牌可能会注重开店的数量和密度,以便更全面触达消费者,但随着线上渠道发展的趋势,他们也在调整开店策略。

也就是,会减少开店的数量,增加店铺面积,通过大店模式展示更丰富产品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此外,热门商圈开店也利于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这样的策略看上去是奏效的。按照李明光提供的数据,从去年试业至今,广晟店营业额超过了1亿元。尽管受到疫情的冲击,2020年UR营业额仍然超过50亿元。

UR广州广晟店(图片来源:UR)

2006年在广州创立的UR,完完全全是中国血统,当时总部、工厂、主要设计团队和物流都在广州。李明光称其为中国的第一个本土快时尚品牌。

2006年前后,国际快时尚品牌如Zara和H&M等也进入中国市场开始攻城略地。

2011年,Zara经历了入华以来最迅猛的增长期,新开了156家门店,同年,H&M在中国也开始提速,2011年年底,H&M在内地门店达到76家。接下来五年里,H&M以每年新增约100家店的速度进行扩张,截至2016年底,这个品牌在华拥有444家门店。此时,Zara在中国门店数也接近200家。

这意味着,UR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很难回避和这些海外品牌的直接竞争。

从门店拓展速度来看,UR在早期略显谨慎,2013年,它拥有21家门店,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2014年开始进入海外市场;截至2017年底,UR才在全国60家城市和海外市场拥有超过200家门店;目前,其在海外市场共有5家门店,分别在泰国和新加坡。

而从消费者的想法出发,在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关于UR最多的评价,就是将其Zara、H&M对比。

李明光从没有否认过UR在学习快时尚鼻祖Zara。2018年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他曾提及这一点,包括从在日本旅游时知道Zara,到查资料了解快时尚商业模式,再到构思自己的品牌,多少都有借鉴Zara的模式。

不过,国际快时尚们的好日子没有太久。从2017年开始,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衰落。以中国市场而言,它们告别了野蛮生长期,头尾分化已经十分严重。Forever 21频繁关店,ASOS、Topshop、New Look败走中国,Zara和和H&M风光不再。去年,我们在《中国消费者正在加速淘汰快时尚中的掉队分子》这一篇报道中做过不少分析。

国际快时尚品牌加速落幕,国内消费主力军正在消费升级,这实际上给到了本土快时尚品牌加速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

不难留意到,在国潮崛起背景下,李宁、安踏和江南布衣等本土服装品牌开始抢占年轻消费者的心智,线上也出现了一批强调生活方式的新锐原创品牌。此外,在中国,拥有快时尚供应链及反应速度的跨境电商品牌如SHEIN细刻等,开始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

对于这些外部环境的转变,李明光认为,不是快时尚模式不行了,而是国际快时尚品牌在面对消费者时,是否做出了变革和创新,让产品变得更好。

“我们紧跟大趋势,在设计、品质上花了很多的的资源和精力,以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所以我们的增长还是非常好的。”李明光说。

至于在开拓海外市场时要面对来自SHEIN、细刻等的威胁,李明光提到是网购的发展,物流等基础设施的进步,让这些中国优势的供应链品牌在全球受到关注,而疫情加速了整个过程。

“但SHEIN、细刻是超快时尚品牌的定位,客单价约在10美金左右,而UR的客单价是40美金左右;它们供应链更快,更符合传统快时尚的定义;而我们未来会适当调整供应链速度,以‘适度’为出发点来进行产品更新迭代,注重提升产品质量。”李明光说。

李明光讲求的“适度”可以被概括为“快奢”定位。值得提到的是,“快奢时尚”这一提法并非现在才有。在2015年,UR第一次提出该定位。当时,它想追求“更精准的定位”,试图在快时尚和轻奢之间打开一个市场空间。

当然,这样的说法也更像是UR为了摆脱Zara的影子而提出。李明光曾这样表示,“UR的确是借鉴了Zara的模式,中国很多企业也都是借鉴和模仿……但服装行业的模仿会有让人看不起的感觉。我们想做独一无二的UR。”

“以最快的速度,最合理的价格,让消费者享受到最新的潮流”是印在UR宣传册上的品牌理念,用李明光的话来说,就是如何把最新潮流去快速转化———也被UR视作品牌基因。在李明光看来,国际快时尚下行的趋势及市场竞争加剧的状态,给品牌在设计、生产和供应链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片来源:UR

UR向界面时尚提供一组数据:目前UR的设计研发团队接近500人的规模;2017年,UR将自有工厂悉数卖出,转而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而供应商主要分布在广东周边,也涵盖浙江、苏州等地,数量接近200家;其现在的上新时间为每周二和周五,上新量为每周100至150个sku,而且出于“快奢”定位的长远考虑,它并不打算上新过快。

但是,对于UR所谓“快奢”的定位,消费者是否会接受并为之买单是个问题。

界面时尚检索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的评价发现,在产品设计、质量、性价比以及品牌故事附加值上,消费者对于UR都还是有不同的质疑和期待。

比如,在知乎“如何评价UR这个品牌的衣服?”答案里就有着“整体衣服的质量不错,风格也比较轻职场;现在为了获得更广泛的用户群,牺牲了品牌风格;门店越开越多,质量却越来越差”等类似的评价。

上货时间快、价格亲民、紧跟潮流,曾是激发消费者购买快时尚品牌的三大特质,当跑马圈地的扩张红利消失,在避免和Zara越来越像,同时又要保本“快时尚”的基础上,UR似乎通过“快奢”的定位找到了新路径。但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让年轻顾客持续保持忠诚,UR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Inditex集团

3.9k
  • 太平鸟无力止跌,男装成了顶梁柱
  • H&M将更加中国本土化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Zara们风光不再,本土快时尚UR能否抢下市场?

在李明光看来,国际快时尚下行的趋势及市场竞争加剧的状态,给品牌在设计、生产和供应链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片来源:cfp

记者 | 吴容

编辑 | 楼婍沁

如果路过广州天河路、体育东路交界的十字路口,你大概见到过Urban Revivo(下称UR)硕大的广告牌。

广告牌下方,是其300家门店里头面积最为庞大的广晟店,自去年8月试营业后,才在今年5月21日宣告正式营业。为配合开业,一场大秀也在当天揭开面纱。

除了发布UR与PRIVATE POLICY及alice + olivia by Stacey Bendet合作的设计师联名系列外,大秀上还发布了多款多元风格连衣裙新品。

(图片来源:UR)

面积达到4600平方米的广晟店,延续了UR过去一贯的大店模式,店铺一共三层楼(负一楼为男装,一二楼为女装)。从门店整体设计风格来看,是大多数快时尚品牌喜欢运用的“科技风+艺术风”的路线,但融入了一些岭南元素,搭配着店内的白色灯光和灰色主调的装修自成一体。

UR创始人李明光接受界面时尚专访时表示,从渠道的策略角度,过去品牌可能会注重开店的数量和密度,以便更全面触达消费者,但随着线上渠道发展的趋势,他们也在调整开店策略。

也就是,会减少开店的数量,增加店铺面积,通过大店模式展示更丰富产品的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体验。此外,热门商圈开店也利于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这样的策略看上去是奏效的。按照李明光提供的数据,从去年试业至今,广晟店营业额超过了1亿元。尽管受到疫情的冲击,2020年UR营业额仍然超过50亿元。

UR广州广晟店(图片来源:UR)

2006年在广州创立的UR,完完全全是中国血统,当时总部、工厂、主要设计团队和物流都在广州。李明光称其为中国的第一个本土快时尚品牌。

2006年前后,国际快时尚品牌如Zara和H&M等也进入中国市场开始攻城略地。

2011年,Zara经历了入华以来最迅猛的增长期,新开了156家门店,同年,H&M在中国也开始提速,2011年年底,H&M在内地门店达到76家。接下来五年里,H&M以每年新增约100家店的速度进行扩张,截至2016年底,这个品牌在华拥有444家门店。此时,Zara在中国门店数也接近200家。

这意味着,UR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很难回避和这些海外品牌的直接竞争。

从门店拓展速度来看,UR在早期略显谨慎,2013年,它拥有21家门店,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2014年开始进入海外市场;截至2017年底,UR才在全国60家城市和海外市场拥有超过200家门店;目前,其在海外市场共有5家门店,分别在泰国和新加坡。

而从消费者的想法出发,在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关于UR最多的评价,就是将其Zara、H&M对比。

李明光从没有否认过UR在学习快时尚鼻祖Zara。2018年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他曾提及这一点,包括从在日本旅游时知道Zara,到查资料了解快时尚商业模式,再到构思自己的品牌,多少都有借鉴Zara的模式。

不过,国际快时尚们的好日子没有太久。从2017年开始,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衰落。以中国市场而言,它们告别了野蛮生长期,头尾分化已经十分严重。Forever 21频繁关店,ASOS、Topshop、New Look败走中国,Zara和和H&M风光不再。去年,我们在《中国消费者正在加速淘汰快时尚中的掉队分子》这一篇报道中做过不少分析。

国际快时尚品牌加速落幕,国内消费主力军正在消费升级,这实际上给到了本土快时尚品牌加速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

不难留意到,在国潮崛起背景下,李宁、安踏和江南布衣等本土服装品牌开始抢占年轻消费者的心智,线上也出现了一批强调生活方式的新锐原创品牌。此外,在中国,拥有快时尚供应链及反应速度的跨境电商品牌如SHEIN细刻等,开始在海外市场崭露头角。

对于这些外部环境的转变,李明光认为,不是快时尚模式不行了,而是国际快时尚品牌在面对消费者时,是否做出了变革和创新,让产品变得更好。

“我们紧跟大趋势,在设计、品质上花了很多的的资源和精力,以满足消费者的真实需求,所以我们的增长还是非常好的。”李明光说。

至于在开拓海外市场时要面对来自SHEIN、细刻等的威胁,李明光提到是网购的发展,物流等基础设施的进步,让这些中国优势的供应链品牌在全球受到关注,而疫情加速了整个过程。

“但SHEIN、细刻是超快时尚品牌的定位,客单价约在10美金左右,而UR的客单价是40美金左右;它们供应链更快,更符合传统快时尚的定义;而我们未来会适当调整供应链速度,以‘适度’为出发点来进行产品更新迭代,注重提升产品质量。”李明光说。

李明光讲求的“适度”可以被概括为“快奢”定位。值得提到的是,“快奢时尚”这一提法并非现在才有。在2015年,UR第一次提出该定位。当时,它想追求“更精准的定位”,试图在快时尚和轻奢之间打开一个市场空间。

当然,这样的说法也更像是UR为了摆脱Zara的影子而提出。李明光曾这样表示,“UR的确是借鉴了Zara的模式,中国很多企业也都是借鉴和模仿……但服装行业的模仿会有让人看不起的感觉。我们想做独一无二的UR。”

“以最快的速度,最合理的价格,让消费者享受到最新的潮流”是印在UR宣传册上的品牌理念,用李明光的话来说,就是如何把最新潮流去快速转化———也被UR视作品牌基因。在李明光看来,国际快时尚下行的趋势及市场竞争加剧的状态,给品牌在设计、生产和供应链等多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片来源:UR

UR向界面时尚提供一组数据:目前UR的设计研发团队接近500人的规模;2017年,UR将自有工厂悉数卖出,转而与第三方供应商合作,而供应商主要分布在广东周边,也涵盖浙江、苏州等地,数量接近200家;其现在的上新时间为每周二和周五,上新量为每周100至150个sku,而且出于“快奢”定位的长远考虑,它并不打算上新过快。

但是,对于UR所谓“快奢”的定位,消费者是否会接受并为之买单是个问题。

界面时尚检索知乎、小红书等社交平台的的评价发现,在产品设计、质量、性价比以及品牌故事附加值上,消费者对于UR都还是有不同的质疑和期待。

比如,在知乎“如何评价UR这个品牌的衣服?”答案里就有着“整体衣服的质量不错,风格也比较轻职场;现在为了获得更广泛的用户群,牺牲了品牌风格;门店越开越多,质量却越来越差”等类似的评价。

上货时间快、价格亲民、紧跟潮流,曾是激发消费者购买快时尚品牌的三大特质,当跑马圈地的扩张红利消失,在避免和Zara越来越像,同时又要保本“快时尚”的基础上,UR似乎通过“快奢”的定位找到了新路径。但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让年轻顾客持续保持忠诚,UR还需要不断的努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