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构建长江经济带当务之急是打破行政壁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构建长江经济带当务之急是打破行政壁垒

构建长江经济带的当务之急,是打破行政壁垒。

图片来源:网络

继今年3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后,这一《纲要》的编制进程也备受外界关注。

对此,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张大为在日前交通运输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已经完成,同时,长江上中下游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推进和实施中。

长江经济带涉及到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总体考虑和规划,未来这一经济带要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从前年开始,长江沿线各省就开始围绕这一战略布局项目、辗转腾挪了,去年《纲要》上报国务院后,四川、重庆、安徽、江西、湖南等长江沿线省份更是加足马力,推出铁路、公路、民航机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等规模庞大的公共建设项目,希望能在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布局中分到更多“蛋糕”。

针对经济带内各省市的热情和投资潮,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对界面新闻分析说:“毫无疑问,经济带对于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带动中西部,长江上游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盛毅也指出,长江经济带上各省市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经济带内包括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重庆为代表的长江上游城市群,即成渝城市群的三大城市群。有发达的东部,又有欠发达的中西部,从产业集群的分布来看,东部的制造业,商贸以及交通都相对发达,但是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还处在开发阶段,产业结构也以资源型为主。

盛毅还注意到,区域内各个行政主体长期以来都有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目前看,这种思维定势造成的行政壁垒仍然存在,行政区经济特色仍然明显,这不利于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平衡。

“中国的区域问题具有行政等级化的明显特征,尤其是在长江经济带涉及到众多区域和人口数量。”盛毅说,行政区经济指的是某一个行政区划内的经济,有地方政府企业化、要素市场分割、地方产业结构趋同化等现象。“行政区经济与全球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所推进的区域经济相悖。”

显然,上述因素尤其是行政壁垒都会成为未来长江经济带战略目标实现的障碍。

其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那一刻,国务院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4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也是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要建立健全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完善长江流域大通关体制,更好发挥市场对要素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要打破经济带内的行政壁垒,难度依然不小。

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曾提出,首先是处理好行政区之间的关系,需要在一盘棋中考虑,这意味着区域内各行政主体,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树立起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概念。

他还建议,中央要统一协调各种资源,例如统一配置基础设施,统筹推进交通网络建设,制定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等等。

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在即,盛毅也建议,解决目前行政区域之间的壁垒问题,可以借鉴之前中央在经济开发区积累的30年经验,尽快出台配套政策,确保长江经济带能顺利推进发展。

另外,他也认为,可以像海关总署那样,通过各自领域内的改革,促进行政壁垒的打破。目前,海关总署已建立长三角区域、上海与中部六省、川渝沪等区域通关合作机制,下一步将按照市场和物流规律,推动长江经济带11省市海关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区域通关改革,实现沿长江不同关区之间一体化作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构建长江经济带当务之急是打破行政壁垒

构建长江经济带的当务之急,是打破行政壁垒。

图片来源:网络

继今年3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后,这一《纲要》的编制进程也备受外界关注。

对此,交通部综合规划司副司长张大为在日前交通运输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称,《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已经完成,同时,长江上中下游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在推进和实施中。

长江经济带涉及到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总体考虑和规划,未来这一经济带要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约6亿人的强大发展新动力。

从前年开始,长江沿线各省就开始围绕这一战略布局项目、辗转腾挪了,去年《纲要》上报国务院后,四川、重庆、安徽、江西、湖南等长江沿线省份更是加足马力,推出铁路、公路、民航机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等规模庞大的公共建设项目,希望能在中央这一重大战略布局中分到更多“蛋糕”。

针对经济带内各省市的热情和投资潮,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对界面新闻分析说:“毫无疑问,经济带对于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带动中西部,长江上游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盛毅也指出,长江经济带上各省市的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经济带内包括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以武汉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以重庆为代表的长江上游城市群,即成渝城市群的三大城市群。有发达的东部,又有欠发达的中西部,从产业集群的分布来看,东部的制造业,商贸以及交通都相对发达,但是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区,还处在开发阶段,产业结构也以资源型为主。

盛毅还注意到,区域内各个行政主体长期以来都有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目前看,这种思维定势造成的行政壁垒仍然存在,行政区经济特色仍然明显,这不利于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平衡。

“中国的区域问题具有行政等级化的明显特征,尤其是在长江经济带涉及到众多区域和人口数量。”盛毅说,行政区经济指的是某一个行政区划内的经济,有地方政府企业化、要素市场分割、地方产业结构趋同化等现象。“行政区经济与全球一体化和区域一体化所推进的区域经济相悖。”

显然,上述因素尤其是行政壁垒都会成为未来长江经济带战略目标实现的障碍。

其实,《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那一刻,国务院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14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建设长江经济带也是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举措。要建立健全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完善长江流域大通关体制,更好发挥市场对要素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要打破经济带内的行政壁垒,难度依然不小。

对此,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曾提出,首先是处理好行政区之间的关系,需要在一盘棋中考虑,这意味着区域内各行政主体,必须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树立起合作共赢的“共同体”概念。

他还建议,中央要统一协调各种资源,例如统一配置基础设施,统筹推进交通网络建设,制定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等等。

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在即,盛毅也建议,解决目前行政区域之间的壁垒问题,可以借鉴之前中央在经济开发区积累的30年经验,尽快出台配套政策,确保长江经济带能顺利推进发展。

另外,他也认为,可以像海关总署那样,通过各自领域内的改革,促进行政壁垒的打破。目前,海关总署已建立长三角区域、上海与中部六省、川渝沪等区域通关合作机制,下一步将按照市场和物流规律,推动长江经济带11省市海关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区域通关改革,实现沿长江不同关区之间一体化作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