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津冀空气质量逐渐开始改善之时,一些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中西部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可能有恶化趋势。
4月18日环境保护部公布的《2016年3月及第一季度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较差的10个城市(从第74名到第65名)中,乌鲁木齐和西安一起上榜。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环保部数据,除了老大难河北省的多个城市,乌鲁木齐已经连续两个月排名倒数,2月份更是垫底,而西安也是在1月和3月连续两次上榜全国74个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后10位城市名单。
这仅仅是全国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另外根据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4月20日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362座城市PM2.5浓度排名》显示,2016年第一季度,PM2.5平均浓度最高的前三名省份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南省、湖北省。
数据显示,与2015年第一季度相比,355座城市中有91座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同比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69座城市位于中西部地区,其 PM2.5平均浓度提升了20.1%;而东部地区出现污染抬升的城市,上升的平均水平仅为6.6%。在本次362座城市PM2.5排名最差的前20名中,有7座城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7座城市位于河南省。
“中西部确实有一些城市污染比较重,像西安、成都、武汉等。这些地区被重视的程度可能还没有东部地区那么高,他们也没有感受到更多的来自于中央政府的压力,民众的呼声也没有那么高。”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界面新闻表示。
绿色和平认为,一方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将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大气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设立了比中西部地区更为严格的PM2.5治理目标。另一方面,中央政府在东部为治霾设立的诸多限令会导致一些污染企业转移到未对重污染项目设限的中西部地区发展。
以煤电行业为例,根据统计数据,2012年至2015年通过环保部和省环保厅环评审批的中西部燃煤电厂装机量占比不断上升。2015年中西部地区环保部及省环保厅审批燃煤电厂装机量为128GW,占全国审批煤电装机总量的75%。
不过马军也指出,年度同比更多的是描述现象,直接得到趋势可能还不太好说,因为空气质量会受气象条件等一些变量的影响。
至于新疆一季度PM2.5浓度为何居首,马军认为,一季度新疆风沙比较大,沙尘天气比较多,因此它的PM10很高,也连带提升了PM2.5浓度。这可能是年度之间气象条件的不同带来的比较大的影响。
马军同时指出,污染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包括电厂也越来越多地建到中西部,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这些肯定会加重当地的污染程度,但是这和年度数据的不同有没有因果关系是值得疑问的,因为这种影响需要一个更长的维度才能评价,短时间内必须结合气象因素去考虑。
作为对比的是,根据环保部发布的数据,2016年第一季度,京津冀周边区域的污染程度确有好转。
数据显示,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59.7%,同比上升21.5个百分点。其中,张家口和承德的优良天数比例在80%~100%之间,秦皇岛、北京和沧州等7个城市的优良天数比例在50%~80%之间,衡水、保定和邢台等4个城市的优良天数比例不足50%。
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出台以来,京津冀地区积极推进一系列治霾、控煤政策、设立并更新治霾目标。
绿色和平的《排名》也显示,京津冀地区治霾效果显著:该地区13座城市的PM2.5平均浓度已由2015年第一季度的96.9微克/立方米下降至2016年第一季度的74.7微克/立方米,平均减少了22.9%。
马军认为,京津冀周边地区从近几年的趋势看总体是有所好转,但这种进展是不稳定的,一旦扩散条件不利,雾霾就急剧增加,比如去年的十一月和十二月。
“现在难点还在联防联控。恰恰是联防联控还没有真正取得进展。”马军说。他认为,京津冀联防联控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比如在重污染的时候真正地采取行动,协同应急;在常态条件下识别区域重点源头共同减排。这部分目前还没有真正实现。
(图表来源:绿色和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