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家有“打人”宝宝怎么办系列(3):养育方式和宝宝打人的关系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家有“打人”宝宝怎么办系列(3):养育方式和宝宝打人的关系

大量研究显示,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父母婚姻不和、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父母有犯罪史等。

前两篇文章,我们分别讨论了婴儿期和幼儿期宝宝在哪些情况下出现的“打人”不能被定义为“攻击性行为”。

我个人觉得定义是不是有目的的攻击性行为的打人,要根据孩子当时的情绪状态,是不是很愤怒,知不知道他的“打人”行为会造成对方的痛苦。比如,上两篇文章里所说的情况,宝宝打人并不是由于愤怒和故意让被打的人痛苦,所以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打人”。

但是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打人行为会造成别人的痛苦,而他们还是这样做,目的是为了让他人退让或害怕,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为攻击性的打人了,比如,抢玩具的时 候挠小朋友的脸、扇小朋友耳光就可以判断为打人;妹妹拿哥哥的玩具,哥哥打妹妹可以判断为打人;生气时报复时的打人也是在这个范围内。

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打人原因有很多种,这篇文章我们侧重聊一下那些和家庭环境以及养育方式有关的情况。

第一、养育方式和亲子关系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非常的影响,他们往往是孩子人生中努力接近和模仿的第一个对象,他们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模式。如果父母平时的教养方式比较严厉,倾向于用打骂解决问题,孩子也更大比率会出现较多的打人行为。

我听到有些父母对孩子说:“你要乖乖啊,不乖妈妈就打屁屁!”或者有些父母也告诉我:“徐医生,我们家孩子实在太调皮了,我经常忍不住要揍他一顿……”在这 样的养育方式中,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认为:打人会让人痛,然后那个人就会害怕,就“乖乖”了;或者孩子学习到,原来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是可以打人 的。

所以他们在和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的时候,就会用打人来让别人害怕,“乖乖”把玩具给他;每次当他生气的时候,他就表现出攻击性的倾向;妈 妈没有答应他买玩具的要求,就打妈妈,小朋友坐在了他想坐的小凳子上,他就打小朋友。然后如果其他小朋友因为害怕,哭着走开了,把玩具还给他了,把小凳子 也让出来了,孩子就觉得,原来打人真是一个好办法呀!如此这般,他的打人行为就被强化和巩固下来了。

第二、婚姻关系和家庭氛围

大量研究显示,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父母婚姻不和、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父母有犯罪史等。

有妈妈提问:“徐医生,我昨天和宝宝爸爸大吵了一架,还打了起来,宝宝当时就在旁边看着,他吓得大哭,拼命推他爸爸,然后也被他爸爸狠狠地打了几下屁股,哭得嗓子都哑了……今天我看到宝宝在用一个衣架打他的玩具熊,宝宝是不是有心理阴影了?”

以 上这个例子中,孩子 目睹父母的婚姻暴力对于孩子的影响尤其大。无论是家庭系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还是情绪安全假说,都表明,长期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存在很大的情绪压 力,从而出现很多的负面情绪反应(害怕、恐惧)和行为失调,显示出更多的逃避、恐惧、以及攻击性行为。

第三、吸引父母的关注

父母忙于事业,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忽略了和孩子的亲子相处;父母吵架闹矛盾甚至分居离婚,没有很好地倾听和顾及孩子的感受;父母决定再要一个孩子,妈妈怀孕期间或者二宝出生后,老大觉得自己被忽略……

孩 子通常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把父母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身上,他们一开始可能会尽可能表现得更好,希望父母可以注意到他们的良好行为。如果父母没有发 现,忽略一直继续,他们可能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行为,有的孩子表现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上,有的则表现在伙伴相处上,他们寄希望于自己的问题行为可以引起父 母的注意。

事 实也确实如此,有些父母在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无视他们,在他们有问题行为的时候则给予大量的关注(虽然可能不是正面的关注,而是批评、指责或者惩罚),这 继而更加强化了孩子的问题行为,他们会想:“噢,原来我表现好了是没有用的,我表现差了爸爸妈妈才会注意到我的存在。”于是,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变得持久 甚至升级。

第四、父母给孩子太多的限制

有时候我们给孩子的限制太多了,这个不能玩,因为太脏;那个不能玩,因为太危险;你要喊人,不喊人就不是乖宝宝;你要分享,不分享妈妈不喜欢你……

我们大人在被过多禁锢和强迫的时候,会觉得压抑,会生气会反抗,孩子也一样。只不过绝大多数的大人明白打人是不对的,所以我们会用其他的方式表达,比如语言抗议、用力关门、用力往桌面放东西、走路上想踢小石子、找朋友聊天、生闷气等等。

可 是孩子不太会考虑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联,当他们的愤怒的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各种逆反行为或者攻击性行为爆发出来。很多孩子就会直接地使用打人的行 为来发泄心中的愤怒,哪怕他们知道被打的人会疼,他们也顾不了啦,甚至有些孩子的愤怒累积过多,看到别的小朋友哭泣他反而会觉得很开心。

应对方式:

1、不要恐吓孩子,说“不……就打”,更不要打孩子。其 实很多爸妈已经发现这个方法是没有长期效果的,就像一些爸妈找我咨询时所说:“孩子好像越打越不怕了,刚挨打就乖一下,过一会就又开始调皮捣蛋了”。正如 我经常和这些父母所说的,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可能发现恐吓和打骂的方法对孩子的行为管理或许有一定效果,因为在很小的孩子眼里,爸爸妈妈是绝对的权 威,他们被打后会痛,更多的是内心的那一份惧怕和无助。

所以很多3岁之内的孩子在被恐吓和打骂后不光“变乖”了,也变得更加惶恐了,变得更加没有安全感了,更加喜欢粘着爸爸妈妈,以此来确认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有些孩子甚至开始用语言和行为讨好父母了。

如果这种恐吓和打骂继续下去,父母很快就会发现,孩子越大,反叛得越厉害,出现各种主动或消极对抗行为,比如和父母顶嘴,父母打他们,他们也打父母,或者在面对父母时“屏蔽”任何语言输入,爸爸妈妈的话不入他们的耳朵,更谈不上入脑和入心了。

所以,父母完全没有必要用让孩子反叛、变得攻击性为代价,来获得短暂不持久的“听话”。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正面管教”的方式,既能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又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于正面教育方面的书籍,可以参考我以前的育儿书籍推荐文章。

2、在你能接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给孩子自由选择和自由发挥的机会,尊重孩子的想法,试着在了解孩子感觉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强迫。

给 孩子选择的机会,其实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在有选择权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对生活有着很好的控制感。大人可以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给孩子选择的机 会,大人觉得有控制感,一切尽在掌握(反正孩子选什么都是你预先假设好的),而孩子也在自己做选择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

比如,你问孩子: “你是想现在洗澡还是五分钟以后再洗?”其实早五分钟也好,晚五分钟也罢,对于大人来说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却可以不费口舌就收获一个配合的孩子;而孩子 呢?也能感觉到他们自己做主的掌控感和快乐感,这个过程也是锻炼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这就是“双赢”的过程,何乐而不为呢?

3、有两个宝宝的家庭,父母要避免忽略任何一个孩子的感受,既要考虑老大的感受,也不能矫枉过正,完全以老大为主,牺牲和老二的互动时间。

建议创造机会,父母带着老大和老二一起玩,也分别给两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各自分别和爸爸妈妈独处的亲子时光,可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二宝出生后,给宝妈的10条建议”。

4、处理好夫妻关系 

研究显示,对于孩子来说,以下不同婚姻模式对于孩子的影响由最好到最差的排序是:幸福无争吵的婚姻 > 有争吵但有合适危机解决模式的婚姻 > 平和的离婚 > 彼此仇恨式的婚姻 > 彼此仇恨式的离婚。

夫妻之间存在不同意见,偶尔的争吵是很难完全避免的,但是如果经常因为分歧而发生争吵,建议找专业的婚姻咨询和治疗师,帮助双方找出更加平和流畅的相处沟通模式。

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爆发剧烈的争吵甚至肢体冲突。如果孩子不可避免地目睹了,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为一件事有不同意见而争吵,并不是不爱对方了,也不是因为他的原因。

如果实在存在无法解决的分歧和争端,双方决定结束婚姻,建议平和地协商,并告知孩子父母是因为彼此性格不合适继续一起生活,不是因为孩子的原因而分手。

无论何时,不要绑架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当“调解员”、“评判员”,向孩子哭诉一方的不是,要求孩子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谴责另一方;或者向孩子哭诉:“要不因为你,我早就不和他/她一起过日子了!” 这样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无助之中。

下一篇文章,我会继续和大家聊聊家庭因素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引起宝宝的打人行为,以及具体的应对方式。

作者介绍:徐桂凤 住院医师·儿童心理科,就职于美国爱荷华儿童医院,擅长儿童心理及行为保健,正常儿童生长发育指导,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评估。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妈咪知道”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家有“打人”宝宝怎么办系列(3):养育方式和宝宝打人的关系

大量研究显示,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父母婚姻不和、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父母有犯罪史等。

前两篇文章,我们分别讨论了婴儿期和幼儿期宝宝在哪些情况下出现的“打人”不能被定义为“攻击性行为”。

我个人觉得定义是不是有目的的攻击性行为的打人,要根据孩子当时的情绪状态,是不是很愤怒,知不知道他的“打人”行为会造成对方的痛苦。比如,上两篇文章里所说的情况,宝宝打人并不是由于愤怒和故意让被打的人痛苦,所以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打人”。

但是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打人行为会造成别人的痛苦,而他们还是这样做,目的是为了让他人退让或害怕,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为攻击性的打人了,比如,抢玩具的时 候挠小朋友的脸、扇小朋友耳光就可以判断为打人;妹妹拿哥哥的玩具,哥哥打妹妹可以判断为打人;生气时报复时的打人也是在这个范围内。

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打人原因有很多种,这篇文章我们侧重聊一下那些和家庭环境以及养育方式有关的情况。

第一、养育方式和亲子关系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非常的影响,他们往往是孩子人生中努力接近和模仿的第一个对象,他们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行为模式。如果父母平时的教养方式比较严厉,倾向于用打骂解决问题,孩子也更大比率会出现较多的打人行为。

我听到有些父母对孩子说:“你要乖乖啊,不乖妈妈就打屁屁!”或者有些父母也告诉我:“徐医生,我们家孩子实在太调皮了,我经常忍不住要揍他一顿……”在这 样的养育方式中,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认为:打人会让人痛,然后那个人就会害怕,就“乖乖”了;或者孩子学习到,原来当一个人生气的时候,是可以打人 的。

所以他们在和其他小朋友抢玩具的时候,就会用打人来让别人害怕,“乖乖”把玩具给他;每次当他生气的时候,他就表现出攻击性的倾向;妈 妈没有答应他买玩具的要求,就打妈妈,小朋友坐在了他想坐的小凳子上,他就打小朋友。然后如果其他小朋友因为害怕,哭着走开了,把玩具还给他了,把小凳子 也让出来了,孩子就觉得,原来打人真是一个好办法呀!如此这般,他的打人行为就被强化和巩固下来了。

第二、婚姻关系和家庭氛围

大量研究显示,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如父母婚姻不和、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父母有犯罪史等。

有妈妈提问:“徐医生,我昨天和宝宝爸爸大吵了一架,还打了起来,宝宝当时就在旁边看着,他吓得大哭,拼命推他爸爸,然后也被他爸爸狠狠地打了几下屁股,哭得嗓子都哑了……今天我看到宝宝在用一个衣架打他的玩具熊,宝宝是不是有心理阴影了?”

以 上这个例子中,孩子 目睹父母的婚姻暴力对于孩子的影响尤其大。无论是家庭系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还是情绪安全假说,都表明,长期在这样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会存在很大的情绪压 力,从而出现很多的负面情绪反应(害怕、恐惧)和行为失调,显示出更多的逃避、恐惧、以及攻击性行为。

第三、吸引父母的关注

父母忙于事业,没有时间陪伴孩子,忽略了和孩子的亲子相处;父母吵架闹矛盾甚至分居离婚,没有很好地倾听和顾及孩子的感受;父母决定再要一个孩子,妈妈怀孕期间或者二宝出生后,老大觉得自己被忽略……

孩 子通常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想把父母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的身上,他们一开始可能会尽可能表现得更好,希望父母可以注意到他们的良好行为。如果父母没有发 现,忽略一直继续,他们可能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行为,有的孩子表现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上,有的则表现在伙伴相处上,他们寄希望于自己的问题行为可以引起父 母的注意。

事 实也确实如此,有些父母在孩子表现良好的时候无视他们,在他们有问题行为的时候则给予大量的关注(虽然可能不是正面的关注,而是批评、指责或者惩罚),这 继而更加强化了孩子的问题行为,他们会想:“噢,原来我表现好了是没有用的,我表现差了爸爸妈妈才会注意到我的存在。”于是,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变得持久 甚至升级。

第四、父母给孩子太多的限制

有时候我们给孩子的限制太多了,这个不能玩,因为太脏;那个不能玩,因为太危险;你要喊人,不喊人就不是乖宝宝;你要分享,不分享妈妈不喜欢你……

我们大人在被过多禁锢和强迫的时候,会觉得压抑,会生气会反抗,孩子也一样。只不过绝大多数的大人明白打人是不对的,所以我们会用其他的方式表达,比如语言抗议、用力关门、用力往桌面放东西、走路上想踢小石子、找朋友聊天、生闷气等等。

可 是孩子不太会考虑行为和后果之间的关联,当他们的愤怒的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各种逆反行为或者攻击性行为爆发出来。很多孩子就会直接地使用打人的行 为来发泄心中的愤怒,哪怕他们知道被打的人会疼,他们也顾不了啦,甚至有些孩子的愤怒累积过多,看到别的小朋友哭泣他反而会觉得很开心。

应对方式:

1、不要恐吓孩子,说“不……就打”,更不要打孩子。其 实很多爸妈已经发现这个方法是没有长期效果的,就像一些爸妈找我咨询时所说:“孩子好像越打越不怕了,刚挨打就乖一下,过一会就又开始调皮捣蛋了”。正如 我经常和这些父母所说的,孩子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可能发现恐吓和打骂的方法对孩子的行为管理或许有一定效果,因为在很小的孩子眼里,爸爸妈妈是绝对的权 威,他们被打后会痛,更多的是内心的那一份惧怕和无助。

所以很多3岁之内的孩子在被恐吓和打骂后不光“变乖”了,也变得更加惶恐了,变得更加没有安全感了,更加喜欢粘着爸爸妈妈,以此来确认爸爸妈妈还是爱他的,有些孩子甚至开始用语言和行为讨好父母了。

如果这种恐吓和打骂继续下去,父母很快就会发现,孩子越大,反叛得越厉害,出现各种主动或消极对抗行为,比如和父母顶嘴,父母打他们,他们也打父母,或者在面对父母时“屏蔽”任何语言输入,爸爸妈妈的话不入他们的耳朵,更谈不上入脑和入心了。

所以,父母完全没有必要用让孩子反叛、变得攻击性为代价,来获得短暂不持久的“听话”。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正面管教”的方式,既能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又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关于正面教育方面的书籍,可以参考我以前的育儿书籍推荐文章。

2、在你能接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给孩子自由选择和自由发挥的机会,尊重孩子的想法,试着在了解孩子感觉的基础上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强迫。

给 孩子选择的机会,其实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因为每个人在有选择权的时候,都觉得自己对生活有着很好的控制感。大人可以在自己能接受的范围内给孩子选择的机 会,大人觉得有控制感,一切尽在掌握(反正孩子选什么都是你预先假设好的),而孩子也在自己做选择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

比如,你问孩子: “你是想现在洗澡还是五分钟以后再洗?”其实早五分钟也好,晚五分钟也罢,对于大人来说是没有太大差别的,却可以不费口舌就收获一个配合的孩子;而孩子 呢?也能感觉到他们自己做主的掌控感和快乐感,这个过程也是锻炼孩子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这就是“双赢”的过程,何乐而不为呢?

3、有两个宝宝的家庭,父母要避免忽略任何一个孩子的感受,既要考虑老大的感受,也不能矫枉过正,完全以老大为主,牺牲和老二的互动时间。

建议创造机会,父母带着老大和老二一起玩,也分别给两个孩子独一无二的、各自分别和爸爸妈妈独处的亲子时光,可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二宝出生后,给宝妈的10条建议”。

4、处理好夫妻关系 

研究显示,对于孩子来说,以下不同婚姻模式对于孩子的影响由最好到最差的排序是:幸福无争吵的婚姻 > 有争吵但有合适危机解决模式的婚姻 > 平和的离婚 > 彼此仇恨式的婚姻 > 彼此仇恨式的离婚。

夫妻之间存在不同意见,偶尔的争吵是很难完全避免的,但是如果经常因为分歧而发生争吵,建议找专业的婚姻咨询和治疗师,帮助双方找出更加平和流畅的相处沟通模式。

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爆发剧烈的争吵甚至肢体冲突。如果孩子不可避免地目睹了,要让孩子知道,父母是为一件事有不同意见而争吵,并不是不爱对方了,也不是因为他的原因。

如果实在存在无法解决的分歧和争端,双方决定结束婚姻,建议平和地协商,并告知孩子父母是因为彼此性格不合适继续一起生活,不是因为孩子的原因而分手。

无论何时,不要绑架孩子的意愿,让孩子当“调解员”、“评判员”,向孩子哭诉一方的不是,要求孩子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谴责另一方;或者向孩子哭诉:“要不因为你,我早就不和他/她一起过日子了!” 这样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无助之中。

下一篇文章,我会继续和大家聊聊家庭因素以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引起宝宝的打人行为,以及具体的应对方式。

作者介绍:徐桂凤 住院医师·儿童心理科,就职于美国爱荷华儿童医院,擅长儿童心理及行为保健,正常儿童生长发育指导,儿童心理行为问题评估。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妈咪知道”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