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国交通部出版北极航道航行指南 商业化运营前景将可期待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国交通部出版北极航道航行指南 商业化运营前景将可期待

随着北极地区潜在战略价值显现,北极地区相关国家领土主张和权益要求明显增强,纷纷加大科研、政治、经济、军事的投入,不断加快争夺该地区战略主导权的步伐。

瑞典摄影师镜头记录北极壮观奇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但对于中国来说却可能产生一项附带的有利后果。由于北冰洋冰盖融化,中国正试图开辟一条穿过北冰洋抵达美国的远洋航线。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4月20日以《展望北极航线 中国冀图改变海运格局》为题报道称,中国或许从中发现了一个重塑全球商业航线的机会。

4月19日,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组织编撰的中文版《北极航行指南(西北航道)2015》正式由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该指南将为计划航行北极西北航线的中国籍船舶提供海图、航线、海冰、气象等全方位航海保障信息服务。

据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刘鹏飞介绍,《北极航行指南(西北航道)2015》涵盖了北极地区地理环境以及西北航道的水文、气象、碍航物、水道航法、助航设施、救助服务、港口服务等安全保障资料,兼顾船员、船舶、船机、操控等方面内容和相关国际公约以及沿岸国管理要求等,内容丰富详实,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该指南与2014年发行的《北极航行指南(东北航道)2014》组成姊妹篇,共同为计划航行北极航道的国际航行船舶提供航海保障信息服务。

北极西北航道是指从太平洋经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通过美国阿拉斯加北岸、加拿大北极群岛、格陵兰岛再进入北大西洋的航线。如取道北极西北航线,从我国沿海诸港到北美东岸的航程,比现在经巴拿马运河的太平洋航线要缩短三分之一,大大地 “拉近”了北大西洋和东北亚国家之间的距离。

北极航道一旦完全开通,将直接改变世界海运格局,同时对国际贸易、世界经济、资本流动以及能源开发将产生深远影响。

2014年9月,加拿大“努那维克”(NUNAVIK)轮从迪塞普申(Deception)湾起航,途径北极西北航道抵达中国营口鲅鱼圈港,成为世界上首艘成功穿行这条航道的远洋商船,标志着北极西北航道在特定时段已初步具备了通航条件。

2015年,中国航运巨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远”)曾表示,将开辟经由“东北航道”抵达欧洲的航线。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远去年10月表示,由于气温上升使北极航线具备战略可行性,中远计划开通航经北极的首条亚欧班轮线,这将比常规经过苏伊士运河绕行的欧洲航线节省约两周时间。

“集团正在积极研究在北极航线上开展常态化运营的可行性,”公司的发言人当时表示。“我们在考虑购买二手船或建造新船,以满足该线路的日常运营。”

中远旗下的永盛杂货船是中远船队中唯一装备破冰船体的班轮,继2013年永盛轮成功首航北极东北航道后,中远船舶再次穿越北极,并将航次任务升级为往返双向通行,于10月中下旬成功返回国内。

亚欧海运货物量约占全球海运总量的15%。走北海航线,从上海到荷兰鹿特丹港全程约8100海里,比经苏伊士运河航线路程短2400海里。

但拓荒的意义不在大小。开辟马六甲-苏伊士运河以外的亚欧海运航线,对中国来说本身就具有战略意义。此外,中国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北极地区事务。2013年,中国在北极理事会获得了“永久观察员”资格。

据了解,交通运输部将陆续编辑出版南极海域、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等世界主要通航水道的中文版航行指南,为我国外贸主要海运航线和极地科考船舶提供更为全面、专业、权威的航海保障服务。

航运界网报道称,随着近年来船舶设计技术、破冰技术和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北极航线似乎已离我们不远。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同样希望该航线有朝一日成为现实,因为商业化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这些国家的贸易降低成本,同时为其国内船公司和上下游产业获取利益。俄罗斯等国已在北极开始区域性或季节性的商业化航运活动。显然,这对于想要参与其中的中国而言,已显得迫在眉睫。

2014年6月18日,中国军方智库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发表《战略评估2013》报告指出,中国在北极地区具有重要战略利益,参与北极事务及其开发利用,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对于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长远意义。

报告说,随着北极地区潜在战略价值显现,北极地区相关国家领土主张和权益要求明显增强,纷纷加大科研、政治、经济、军事的投入,不断加快争夺该地区战略主导权的步伐。

报告说,北极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与便捷的航运条件,对于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极地区有望成为中国未来海外能源的重要供给基地。中国将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北极能源国家开展合作。中国关心北极冰雪加速融化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潜在影响,北极航线有可能对中国未来海上航运构成巨大影响,希望与北极国家务实合作、互利共赢。

不过到目前为止,西北航道在全年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不可通航的。尽管中国出版了相关航行指南,但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仍然持谨慎态度,主要问题包括冰情难以预测、基础设施滞后、运输效率较低等等。

据《第一财经》报道,“虽然海冰融化使北极航道通航条件大为改善,但现阶段实现北极航道商业化运营仍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刘鹏飞表示,目前船舶在北极航行仍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冰情难以准确预测。北极海冰加速融化已是公认的趋势,但具体海冰范围和变化情况尚难准确预测。不确定的冰情是安全航行的最大威胁。

二是环保航行要求极高。北极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极大。因此,北极沿岸国家均对船舶安全环保航行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

三是基础设施滞后。北极航道的安全环保航行依赖可靠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包括气象和水文数据、破冰船护航、通讯以及事故救援等,但目前这些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船舶安全环保航行的需要。

四是运输效率较低。由于北极航行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船期难以保证,不利于对船期要求严格的集装箱船通行。同时,受国际贸易结构制约,货船在返程时配货困难,只能空船返回。这些因素对运输效率和运营收益影响较大。

随着北极航道通航条件的进一步优化,破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西北航道相关航海图书资料的不断丰富,将使我国船舶航行北极西北航道成为可能。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中国籍船舶首航北极西北航道。”刘鹏飞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国交通部出版北极航道航行指南 商业化运营前景将可期待

随着北极地区潜在战略价值显现,北极地区相关国家领土主张和权益要求明显增强,纷纷加大科研、政治、经济、军事的投入,不断加快争夺该地区战略主导权的步伐。

瑞典摄影师镜头记录北极壮观奇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但对于中国来说却可能产生一项附带的有利后果。由于北冰洋冰盖融化,中国正试图开辟一条穿过北冰洋抵达美国的远洋航线。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4月20日以《展望北极航线 中国冀图改变海运格局》为题报道称,中国或许从中发现了一个重塑全球商业航线的机会。

4月19日,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组织编撰的中文版《北极航行指南(西北航道)2015》正式由人民交通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发行,该指南将为计划航行北极西北航线的中国籍船舶提供海图、航线、海冰、气象等全方位航海保障信息服务。

据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刘鹏飞介绍,《北极航行指南(西北航道)2015》涵盖了北极地区地理环境以及西北航道的水文、气象、碍航物、水道航法、助航设施、救助服务、港口服务等安全保障资料,兼顾船员、船舶、船机、操控等方面内容和相关国际公约以及沿岸国管理要求等,内容丰富详实,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该指南与2014年发行的《北极航行指南(东北航道)2014》组成姊妹篇,共同为计划航行北极航道的国际航行船舶提供航海保障信息服务。

北极西北航道是指从太平洋经白令海峡进入北冰洋,通过美国阿拉斯加北岸、加拿大北极群岛、格陵兰岛再进入北大西洋的航线。如取道北极西北航线,从我国沿海诸港到北美东岸的航程,比现在经巴拿马运河的太平洋航线要缩短三分之一,大大地 “拉近”了北大西洋和东北亚国家之间的距离。

北极航道一旦完全开通,将直接改变世界海运格局,同时对国际贸易、世界经济、资本流动以及能源开发将产生深远影响。

2014年9月,加拿大“努那维克”(NUNAVIK)轮从迪塞普申(Deception)湾起航,途径北极西北航道抵达中国营口鲅鱼圈港,成为世界上首艘成功穿行这条航道的远洋商船,标志着北极西北航道在特定时段已初步具备了通航条件。

2015年,中国航运巨头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远”)曾表示,将开辟经由“东北航道”抵达欧洲的航线。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中远去年10月表示,由于气温上升使北极航线具备战略可行性,中远计划开通航经北极的首条亚欧班轮线,这将比常规经过苏伊士运河绕行的欧洲航线节省约两周时间。

“集团正在积极研究在北极航线上开展常态化运营的可行性,”公司的发言人当时表示。“我们在考虑购买二手船或建造新船,以满足该线路的日常运营。”

中远旗下的永盛杂货船是中远船队中唯一装备破冰船体的班轮,继2013年永盛轮成功首航北极东北航道后,中远船舶再次穿越北极,并将航次任务升级为往返双向通行,于10月中下旬成功返回国内。

亚欧海运货物量约占全球海运总量的15%。走北海航线,从上海到荷兰鹿特丹港全程约8100海里,比经苏伊士运河航线路程短2400海里。

但拓荒的意义不在大小。开辟马六甲-苏伊士运河以外的亚欧海运航线,对中国来说本身就具有战略意义。此外,中国一直以来积极参与北极地区事务。2013年,中国在北极理事会获得了“永久观察员”资格。

据了解,交通运输部将陆续编辑出版南极海域、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等世界主要通航水道的中文版航行指南,为我国外贸主要海运航线和极地科考船舶提供更为全面、专业、权威的航海保障服务。

航运界网报道称,随着近年来船舶设计技术、破冰技术和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北极航线似乎已离我们不远。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同样希望该航线有朝一日成为现实,因为商业化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这些国家的贸易降低成本,同时为其国内船公司和上下游产业获取利益。俄罗斯等国已在北极开始区域性或季节性的商业化航运活动。显然,这对于想要参与其中的中国而言,已显得迫在眉睫。

2014年6月18日,中国军方智库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发表《战略评估2013》报告指出,中国在北极地区具有重要战略利益,参与北极事务及其开发利用,维护国际社会共同利益,对于支撑国家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长远意义。

报告说,随着北极地区潜在战略价值显现,北极地区相关国家领土主张和权益要求明显增强,纷纷加大科研、政治、经济、军事的投入,不断加快争夺该地区战略主导权的步伐。

报告说,北极地区丰富的油气资源与便捷的航运条件,对于确保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极地区有望成为中国未来海外能源的重要供给基地。中国将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北极能源国家开展合作。中国关心北极冰雪加速融化对全球经济和贸易的潜在影响,北极航线有可能对中国未来海上航运构成巨大影响,希望与北极国家务实合作、互利共赢。

不过到目前为止,西北航道在全年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不可通航的。尽管中国出版了相关航行指南,但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仍然持谨慎态度,主要问题包括冰情难以预测、基础设施滞后、运输效率较低等等。

据《第一财经》报道,“虽然海冰融化使北极航道通航条件大为改善,但现阶段实现北极航道商业化运营仍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刘鹏飞表示,目前船舶在北极航行仍面临着四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冰情难以准确预测。北极海冰加速融化已是公认的趋势,但具体海冰范围和变化情况尚难准确预测。不确定的冰情是安全航行的最大威胁。

二是环保航行要求极高。北极生态环境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恢复难度极大。因此,北极沿岸国家均对船舶安全环保航行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

三是基础设施滞后。北极航道的安全环保航行依赖可靠的基础设施作为保障,包括气象和水文数据、破冰船护航、通讯以及事故救援等,但目前这些基础设施远不能满足船舶安全环保航行的需要。

四是运输效率较低。由于北极航行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船期难以保证,不利于对船期要求严格的集装箱船通行。同时,受国际贸易结构制约,货船在返程时配货困难,只能空船返回。这些因素对运输效率和运营收益影响较大。

随着北极航道通航条件的进一步优化,破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西北航道相关航海图书资料的不断丰富,将使我国船舶航行北极西北航道成为可能。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会有中国籍船舶首航北极西北航道。”刘鹏飞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