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别用远方的诗意合理化眼前的苟且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别用远方的诗意合理化眼前的苟且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许巍的一首新歌唱出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轨迹。每个人都怀抱梦想长大,却慢慢接受现实的荒野,不知不觉已到垂暮之年。

作者:刘诗诗

有时候我特别羡慕我的朋友圈,因为里面有这么一群文艺朋友,他们的生活尽是“诗与远方”。今天a下江南了,明天b上天山了,今天c到马尔代夫潜水了,明天d到冰岛滑雪了。但私底下一聊,又多数在抱怨生活太艰辛,眼前尽是苟且,好在我的朋友们充满正能量,他们正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高晓松老师谆谆教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最近,这首由高晓松作词作曲,许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火了,一方面是因为这是民谣界所期待的“传奇回归”,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首歌唱出了大众心中的痛。很快的,这“痛”便被撕成两瓣,一边是以我的文艺朋友为代表的人群,因为他们矛盾的内心世界被完美呈现;另一边那些“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的朋友则被刺得直跳脚。而后者才是多数。

这么美的歌曲遭到如此多的非议,除了人们对麻痹心灵、逃避现实的“心灵鸡汤”的自然反感之外,与高晓松自身的生命经验和出身背景也息息相关。从早年的知名音乐人,到如今的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去年(2015年)还刚刚加盟了阿里音乐集团担任董事长,高晓松这样的人生赢家来对大家言传身教,不引起反感才奇怪。再加上他那一串能把钛合金眼都亮瞎的高级知识分子家人,高晓松的鸡汤自然失去了合法性基础。

“苟且”已成现实,苟且生活着的人们似乎也无暇争论“苟且”一词背后的歧视与压迫。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心灵鸡汤”早已弥合不了“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之间的断裂。《心灵鸡汤》系列励志丛书曾畅销多年,如今已成为历史,2014年以后,中国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反心灵鸡汤”的潮流,人们终于发现,鸡汤灌得越多,远方越远。

“中年文化精英”高晓松或许并无意愚弄青年网友们,他只是觉得有必要向大家传授一点人森经验,启蒙一下年轻人,然而贵族的经验和平民的经验怎么可能是一样的经验?一切不站在大众立场的启蒙都是耍流氓!这就像王尔德笔下的磨房老板,天天给忠厚老实的汉斯传授“友谊的道理”,为的不过是愚弄汉斯,让他为自己干活,最后以“友谊”之名逼死了汉斯。汉斯死后大概也要在天堂感慨,“为何我懂得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好在我朝青年朋友在死前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朋友们早已习惯眼前的苟且

“诗与远方”求之不得,然而,生活依然要过下去,于是我的朋友圈除了刚刚提到的在旅途中寻找诗意的正能量文艺朋友外,还有这么一群朋友。他们今天高唱“爱上一匹野马,我的家里没有草原”,明天惊呼“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你问他们你的生活还有没有点“诗与远方”,他们回一个沉思的表情,“我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看不懂”。于是,他们在“逗比”的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我还有这么一群普通靠谱朋友,房价涨了,菜价涨了,社保调了,车辆限行了…这些影响生活的政策和信息,他们都第一时间转发。至于你说“诗与远方”,他们如长者般微微一笑,“你们啊,图样图森破,好好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不要想太多。”

是的,我的朋友们,早已习惯了眼前的苟且。“眼前的苟且”实际上便是身心俱疲的生活,是现实利益的计算,没有诗意的生活,是异化了的工作和沉重的人情关系。我们所向往的“诗与远方”,则是自我实现的理想,是没有算计、没有异化的工作和生活,总之,是与眼前的苟且对立的乌托邦。但是,我的这些朋友们也明白,远方虽好,却是不可栖居的。

为何不将眼前变成诗意的世界?

他们越是向往远方,就越是习惯于眼前的苟且。他们越是向往纯净、自然的生活,就越是适应眼前的利益计算和市场竞争。因为只有在眼前的苟且中算计了足够多的金钱,才能走向诗和远方的田野,才能去看那一片海。诗和远方,就像西绪弗斯的山顶一样,引诱着我们不断地消耗自己的生命于眼前的苟且中,但我们终会发现自己永远无法一圆此梦。

这样的乌托邦之所以无法在现实中成为批判的力量,是因为我们合理化了“现实”与“乌托邦”这两个世界的分裂,我们认为,眼前的就一定是苟且的,远方的就一定是诗意的。两个世界相隔如此之远,以至于它们不会发生任何接触,也不会发生任何碰撞,而处于一种彼此相安无事的状态之中。这也使得我们甚至不会也无法去想象这样的可能性——将眼前变成诗意的世界,将当下建设成为没有异化、没有计算的世界。

正是因为我们对眼前的妥协,对眼前的合理化,使得眼前永远没有诗意,诗意永远在远方。而这则是源于我们的一种隐秘的恐惧,如果将远方的诗意带入到眼前的生活中,我们也许非但无法苟且,甚至所有的生活都会被它吞噬。因此,我们由衷地认同这种分裂的逻辑,因为我们认为,如果任由一种乌托邦的幻想来指导社会和个人的行动,那必定会陷入到非理性的狂热之中。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安于这种分裂,安于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分裂。

在远方诗意的消费

这种分裂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扩张开辟了空间,因为在我们的妥协下,诗和远方,被包装成精美的文化工业,服务于我们的偶然性逃逸。就像我那些文艺朋友们,生活累了乏了,买上一张机票到云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大自然总没有异化没有计算了吧?他们会善良地把美丽的图片贴上朋友圈与大家共享,oh,朋友,你一定不知道,除了你的朋友,比如我,看到这些美丽的风景由衷为你们感到快乐外,更加快乐的还有——旅游公司、航空公司、酒店、景区、饭店等商业机构。

我们将“诗与远方”妥协为一场旅行的同时,这些精致的文化工业吸纳了我们对“诗与远方”的想象,也消解了“诗与远方”的现实批判性。伊格尔顿在他无数的俏皮话中有这样一句格外精彩的: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已经修筑了宽阔的旅游线路,穿过黑森林,直接通往海德格尔的林中小屋,资本(而不是语言)才是存在之家。

所以我们不用惊讶,海德格尔式的小屋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度假酒店,招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青年,而酒店的走廊里播放的音乐,正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别用远方的诗意合理化眼前的苟且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许巍的一首新歌唱出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轨迹。每个人都怀抱梦想长大,却慢慢接受现实的荒野,不知不觉已到垂暮之年。

作者:刘诗诗

有时候我特别羡慕我的朋友圈,因为里面有这么一群文艺朋友,他们的生活尽是“诗与远方”。今天a下江南了,明天b上天山了,今天c到马尔代夫潜水了,明天d到冰岛滑雪了。但私底下一聊,又多数在抱怨生活太艰辛,眼前尽是苟且,好在我的朋友们充满正能量,他们正在身体力行地践行着高晓松老师谆谆教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最近,这首由高晓松作词作曲,许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火了,一方面是因为这是民谣界所期待的“传奇回归”,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首歌唱出了大众心中的痛。很快的,这“痛”便被撕成两瓣,一边是以我的文艺朋友为代表的人群,因为他们矛盾的内心世界被完美呈现;另一边那些“生活只有眼前的苟且”的朋友则被刺得直跳脚。而后者才是多数。

这么美的歌曲遭到如此多的非议,除了人们对麻痹心灵、逃避现实的“心灵鸡汤”的自然反感之外,与高晓松自身的生命经验和出身背景也息息相关。从早年的知名音乐人,到如今的著名脱口秀主持人,去年(2015年)还刚刚加盟了阿里音乐集团担任董事长,高晓松这样的人生赢家来对大家言传身教,不引起反感才奇怪。再加上他那一串能把钛合金眼都亮瞎的高级知识分子家人,高晓松的鸡汤自然失去了合法性基础。

“苟且”已成现实,苟且生活着的人们似乎也无暇争论“苟且”一词背后的歧视与压迫。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心灵鸡汤”早已弥合不了“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之间的断裂。《心灵鸡汤》系列励志丛书曾畅销多年,如今已成为历史,2014年以后,中国网络上掀起了一股“反心灵鸡汤”的潮流,人们终于发现,鸡汤灌得越多,远方越远。

“中年文化精英”高晓松或许并无意愚弄青年网友们,他只是觉得有必要向大家传授一点人森经验,启蒙一下年轻人,然而贵族的经验和平民的经验怎么可能是一样的经验?一切不站在大众立场的启蒙都是耍流氓!这就像王尔德笔下的磨房老板,天天给忠厚老实的汉斯传授“友谊的道理”,为的不过是愚弄汉斯,让他为自己干活,最后以“友谊”之名逼死了汉斯。汉斯死后大概也要在天堂感慨,“为何我懂得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好在我朝青年朋友在死前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朋友们早已习惯眼前的苟且

“诗与远方”求之不得,然而,生活依然要过下去,于是我的朋友圈除了刚刚提到的在旅途中寻找诗意的正能量文艺朋友外,还有这么一群朋友。他们今天高唱“爱上一匹野马,我的家里没有草原”,明天惊呼“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你问他们你的生活还有没有点“诗与远方”,他们回一个沉思的表情,“我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看不懂”。于是,他们在“逗比”的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我还有这么一群普通靠谱朋友,房价涨了,菜价涨了,社保调了,车辆限行了…这些影响生活的政策和信息,他们都第一时间转发。至于你说“诗与远方”,他们如长者般微微一笑,“你们啊,图样图森破,好好做好你该做的事情,不要想太多。”

是的,我的朋友们,早已习惯了眼前的苟且。“眼前的苟且”实际上便是身心俱疲的生活,是现实利益的计算,没有诗意的生活,是异化了的工作和沉重的人情关系。我们所向往的“诗与远方”,则是自我实现的理想,是没有算计、没有异化的工作和生活,总之,是与眼前的苟且对立的乌托邦。但是,我的这些朋友们也明白,远方虽好,却是不可栖居的。

为何不将眼前变成诗意的世界?

他们越是向往远方,就越是习惯于眼前的苟且。他们越是向往纯净、自然的生活,就越是适应眼前的利益计算和市场竞争。因为只有在眼前的苟且中算计了足够多的金钱,才能走向诗和远方的田野,才能去看那一片海。诗和远方,就像西绪弗斯的山顶一样,引诱着我们不断地消耗自己的生命于眼前的苟且中,但我们终会发现自己永远无法一圆此梦。

这样的乌托邦之所以无法在现实中成为批判的力量,是因为我们合理化了“现实”与“乌托邦”这两个世界的分裂,我们认为,眼前的就一定是苟且的,远方的就一定是诗意的。两个世界相隔如此之远,以至于它们不会发生任何接触,也不会发生任何碰撞,而处于一种彼此相安无事的状态之中。这也使得我们甚至不会也无法去想象这样的可能性——将眼前变成诗意的世界,将当下建设成为没有异化、没有计算的世界。

正是因为我们对眼前的妥协,对眼前的合理化,使得眼前永远没有诗意,诗意永远在远方。而这则是源于我们的一种隐秘的恐惧,如果将远方的诗意带入到眼前的生活中,我们也许非但无法苟且,甚至所有的生活都会被它吞噬。因此,我们由衷地认同这种分裂的逻辑,因为我们认为,如果任由一种乌托邦的幻想来指导社会和个人的行动,那必定会陷入到非理性的狂热之中。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安于这种分裂,安于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分裂。

在远方诗意的消费

这种分裂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的扩张开辟了空间,因为在我们的妥协下,诗和远方,被包装成精美的文化工业,服务于我们的偶然性逃逸。就像我那些文艺朋友们,生活累了乏了,买上一张机票到云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大自然总没有异化没有计算了吧?他们会善良地把美丽的图片贴上朋友圈与大家共享,oh,朋友,你一定不知道,除了你的朋友,比如我,看到这些美丽的风景由衷为你们感到快乐外,更加快乐的还有——旅游公司、航空公司、酒店、景区、饭店等商业机构。

我们将“诗与远方”妥协为一场旅行的同时,这些精致的文化工业吸纳了我们对“诗与远方”的想象,也消解了“诗与远方”的现实批判性。伊格尔顿在他无数的俏皮话中有这样一句格外精彩的: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已经修筑了宽阔的旅游线路,穿过黑森林,直接通往海德格尔的林中小屋,资本(而不是语言)才是存在之家。

所以我们不用惊讶,海德格尔式的小屋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度假酒店,招待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文艺青年,而酒店的走廊里播放的音乐,正是《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