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记
过去的两个月里,烟台接连举行了两次关乎烟台未来发展大局的重要会议。
4月1日下午至2日,烟台召开全市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执行能力锤炼过硬队伍大会。稍微有点出人意料的是,大会第二天,4月2日,昆山市委书记吴新明受邀为烟台干部作了“‘昆山之路’形成与发展”专题报告。
一个月后,5月12日,烟台全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这一次,烟台请了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孙殿义围绕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作辅导报告。
两次重要的会议其实都明确指向了一个目标,烟台要学习昆山,全面发力县域经济,而且强调县域经济的产业创新。
5月10日到15日,《烟台日报》推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昆山记》系列报道,介绍昆山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做法、新探索,进一步统一了思想。

烟台一个地级市为什么要学习昆山一个县级市?
尤其是在愈发强调“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当下,烟台为何还要押宝县域经济呢?
1
2月23日,前一天刚刚当选山东副省长的傅明先出任烟台市委书记。
在此之前,烟台栖霞和招远两地接连发生金矿事故,并造成多名人员伤亡。
可以说,傅明先是临危受命,救火而来。
在出任烟台市委书记的第二天,傅明先上午主持会议部署安全生产工作,下午“四不两直”实地督导,前往曾发生事故的金矿指出存在的隐患。
两次事故暴露了烟台安全生产存在的重大隐患,也将烟台经济社会发展遭遇的困境暴露无遗。
傅明先所要做的,不仅仅是处理安全隐患,更要带领烟台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他将济宁主政期间的“1+233工作体系”带到了烟台,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加强党建引领,抓好动能转换、乡村振兴两条工作线,加快中心城区、产业园区、海洋经济示范区“三区”建设,强化民生改善、营商环境、风险防控三项支撑保障。
此前,他在济宁市委书记任上曾谈到,2019年,济宁市委市政府确立了“1+233”工作体系要求,要想如期完成各项任务目标和工作重点,就势必要求广大干部全面提升执行力,坚决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紧接着就是4月2日和5月12日两次大会,烟台确立了全面发力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
2
烟台全面发力县域经济,跟跟烟台本身的经济结构有关。
长期以来,烟台的经济重心都在下辖的县市,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烟台中心城区不仅经济占比低,还因为市区人口不足300万地铁建设计划迟迟不能获批。
2020年6月22日,烟台行政区划调整获批,撤销蓬莱市、长岛县,设立烟台市蓬莱区,以原蓬莱市、长岛县的行政区域为蓬莱区的行政区域。
此次调整之后,烟台由原来的辖4区、1县、7个县级市,变为辖5区6市;同时山东人口最少、陆地面积最小的长岛县,正式成为历史。
随之而来的是,烟台市的人口数量也发生变化。2019年烟台常住人口超过700万,市区人口200多万。借助此次撤县设区,烟台市区人口有望增加到300万。
按照发改委要求,建设地铁,需满足“财政收入300亿、GDP3000亿、市区常住人口300万”三个门槛。此前烟台的GDP和财政收入都无问题,仅仅卡在了市区人口上。

2020年烟台区市GDP排名中,除了垫底的栖霞市,其他五市分别排名第2、4、5、6、7名。
从产业层面来看, 烟台主导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很大一部分都在县域。
其中名气最大莫过于位于龙口的南山集团,能给烟台GDP带来不小增量的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也在龙口。
海阳市:山东海阳核电、东方航天港、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
莱阳市:龙大食品、鲁花集团、山东汽车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园、海尔智慧厨电产业园,
莱州市:山东黄金矿业装备制造、三山岛金矿、明波水产、华电莱州发电有限公司
栖霞市:齐鲁泉源高标准苹果示范基地、汉桥村高标准苹果示范园、齐鲁泉源供应链有限公司。
3
烟台一直不不缺少知名龙头企业,像万华化学、中集来福士、张裕葡萄酒等,包括富士康在国内建设的第三个产业园就在烟台,包括烟台上市公司数量曾长期位居山东第一,刚被青岛超过,这些龙头企业也带动烟台优势产业规模做大。
比如,以富士康、浪潮LG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近3000亿元,以通用东岳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突破4500亿元,以张裕公司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2100亿元,以招金集团为龙头的黄金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1900亿元,以万华为龙头的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0亿元,“烟台制造”成功打造出5个千亿级、17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方阵,形成了独具烟台特色的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条延伸、中小企业配套跟进、空间布局相对集约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看上去很美的数据背后是,烟台的大部分产业集群还停留在生产制造环节,一方面相关产业没有迈向更高层次的创新研发,另一方面优势产业内部没有形成内生动力,缺少借助资本迅速成长的创新企业。
包括4月2日昆山市委书记吴新明给烟台干部所做的报告中讲的“昆山打造笔记本产业链的故事”,其实也经历一个补链到强链的转变。
烟台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按照“一个产业集群、一个科创平台”的思路,加快建设先进材料与绿色制造山东省实验室、中科院药物创新研究院环渤海新药创制高等研究院、山东苹果·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市级重点科创平台,支持区市、园区、企业、高校建设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
具体到烟台这一次全面发力县域经济来看,有三条重要做法。
一是在优势产业培育方面,烟台市将实施主导产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行“链长制”,实行“一条产业链、一名牵头领导、一名部门负责人、一个工作专班、一只产业基金、一个产业联盟(协会)”的“六个一”推进模式,强化政策支撑要素保障,大力实施强链、延链、建链、补链工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二是提出各区市都要在市级产业框架体系下,按照“一园一业一平台”思路,聚焦1-3个主导产业,抓紧组建自己的产业研究院,长期专注研究、持续跟踪推动,形成特色化发展、差异化竞争生动局面。
三是,推动园区延链强链、集约集聚、扩权扩能、提标提质发展,坚决摒弃过去粗放式管理模式,坚持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理念,加快推动企业项目进区入园,促进资源要素向园区汇集、政策措施向园区倾斜、工作力量向园区加强。
围绕不同区市不同园区聚焦不同主导产业的思路,也是成都的做法。
2017年,成都提出规划统筹布局建设66个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
这一点也值得青岛学习。

4
当然,烟台学习昆山县域经济,不能忽视了昆山很重要的优势,紧挨着上海。
对于烟台来说,需要思考如何和青岛深度融合,共同把胶东经济圈做大做强。
很多人都对青岛出去的干部抱有好感,尤其是胶东经济圈中烟台党政一把手、潍坊和日照市委书记都曾在青岛工作。
但实际上,屁股决定脑袋,每个主政者首先思考的是,能用什么有效的手段尽快让本地经济有起色。
这从一个层面说明,烟台和青岛之间的互动交流,尤其是产业层面的确比较少。
此前,青记曾指出烟台“封闭”,其实并不是批评烟台,而是说以前烟台的产业体系足够好,而且烟台在全国各重要条线中都有深厚关系,烟台不用和青岛互动交流,也能发展得很好。
但新的形势下,烟台产业集群要向创新研发迈进,尤其是要培育一大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培育培育更多的“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迫切需要科创和资本的深度融合,烟台就必须和青岛形成联动。
相比于烟台,青岛国际化都市的影响力可以为更高层次的创新研发机构和金融资本提供一个更好的平台。
比如,歌尔在潍坊和青岛双总部,尤其是青岛公司将作为独立上市主体。
总部位于烟台莱阳的鲁花集团在青岛设立金融总部;
中国造纸龙头企业、世界纸业10强山东晨鸣集团也在青岛设立金融总部。
当然,青岛也应该拿出足够的诚意和实力。
烟台和青岛,两座城市的确到了需要融合发展的新阶段,两座城市都应该主动行动起来,互相借力提高自身在全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让胶东经济圈成为可以比肩苏锡常的重要增长极。

来源:青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