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好声音开始第五季海选,欧美真人秀引入几家欢喜几家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好声音开始第五季海选,欧美真人秀引入几家欢喜几家忧

欧美素人真人秀在中国的引入,呈现出令人惊异的两极化差异。

作者:张一童 李豌

“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想去周杰伦老师的战队。”

这是第四季《中国好声音》留下的段子,它调侃了爱问“梦想”的导师汪锋,也连带着让超级流行偶像周杰伦在段子中出了镜。

最近,这档节目开始了第五季的全国海选,贵阳、锦州等地都正在进行中。第一、二季大火,到了第三季略有收缩的《中国好声音》,在第四季因为请来了周杰伦而又重新获得了更多关注。根据目前的消息,第五季的导师仍将有周杰伦参与,这是否能够让节目继续火热也成为本季的一个悬念。

中国的娱乐节目目前仍然在从欧美发达国家汲取资源,但“外来的和尚”并不总是能够念好经。《中国好声音》这档从欧美引进的节目,因其极强的观赏性与娱乐性、参与感而在中国大火,同样引进欧美版权的《中国达人秀》和《中国梦之声》也曾取得过不错的收视成绩,但和它们相比,一档名叫《顶级厨房》的节目平均收视只有0.45%,《极速前进》在改版成明星参与前,更是毫无水花。

欧美素人真人秀在中国的引入,呈现出令人惊异的两极化差异,《三声》对此做了观察分析。

国内观众的喜好仍然是明星综艺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好声音》这样的音乐选秀节目也不能算是完全的素人真人秀,明星评委占据了节目的大部分分量,比起选手的表现,部分观众甚至对评委的表现更为津津乐道。

欧美真人秀起源于美国九十年代后期,由于演员出演费用太贵,所以招募普通人出演,前期铺垫下,让欧美观众更偏好普通人出演的真人秀,或者进一步,提到真人秀,直觉上就会想到普通人。

而在中国,电视荧屏长期被明星艺人所霸占,传统素人节目低劣的制作手法也让素人和低成本划上等号,这样的长期积累下,中国观众习惯在电视上看到明星,也更希望在电视上看到明星。纵观近年来出现在国内电视屏幕上的节目,不管是原创还是版权引入,无一不是使用全明星阵容,明星不但成为收视率保障的最后防线,也成为回炉重制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极速前进》最初的版权由东方卫视引入,尽管素人参赛者在节目中全情投入,环节的难度设置也不输原版,但是几乎毫无热度,而在深圳卫视改为明星组队参与之后,收视和讨论热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同为服装设计节目,《女神的新衣》采用明星和设计师合作的方式,节目剪辑的重心也放在最后的明星舞台展示环节,而非设计师的制作过程,但和偏向专业性的《创意星空》相比,前者显然更加受到观众青睐。即使在同样的节目模式之下,比起“素人”参赛者,观众也更加倾向于明星。

而对于欧美真人秀而言,明星效应同样重要,在这其中评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欧美国家,各行各业之内拥有清晰划一的评比标准,包括娱乐、时尚、餐饮、体育等诸多行业。除全世界娱乐人的标准地位都显而易见之外,超模选拔标准、米其林星级评价等都使得各行各业等级规范化,能够轻易地追求行业带头人。但欧美评委也并非单纯依靠其标准化体制中的崇高地位来成为收视保障,各行之间的差异性依然使得专业性强的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吸引全民关注。因此,评委的明星身份也是欧美真人秀的强大法宝。

美国FOX推出的厨艺竞赛综艺节目《Master Chef》(中文名为《厨艺大师》),三位评委之中最为坚挺的是拥有14颗米其林星的主厨Gordon Ramsay。同时他也是节目主打的担当评委。重要的原因是,Gordon Ramsay本身兼具娱乐明星效应。从1998年就开始电视主持生涯的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口碑,自带话题和流量。

美国的另一档时装设计师展示才华的真人秀节目《Project Runaway》(中文名为《天桥风云》),其时尚人物话题本就能够狂揽关注。舞蹈选秀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中文名《舞魅天下》)选择的评委大多也是长期曝光在公众视线之中的电视人物,诸如英国最受尊敬的电视天才之一的Lythgoe;训练过多位明星、与演艺圈紧密结合的Mary Murphy等。

这些明星式评委的引入,兼具专业性和明星效应,完美地迎合了观众对专业和热度的要求,并从评委角度建立了与观众之间的个人联系,使得节目脱离了陌生,达成了与观众的沟通,成为观众可知可识可懂的娱乐消遣项目。

而与国外整体文化较为一致的社会状况不同,中国本土文化多样,文化产业难以进行统一标准化等级分类,且注重口碑的传统,使得在文化行业之间更多的是口口相传的小范围知名度。标准化的缺失,使得中国本土存在大批“顶级”、“优秀”、“著名”业界人士,却没有国民知名度高有带动力的专业人士,这本身就限制了行业带头人在平民阶层中的传播,影响力很难从行业扩展到大众。

《顶级厨师》首期邀请著名厨师刘一帆、主持人曹可凡、音乐人李宗盛作为美食评审。尽管节目希望借李宗盛之风吹火节目,但显然这一次明星效应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评审的专业性受到质疑,音乐与美食的反差也成为节目的槽点,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节目本身的专业性。

著名厨师刘一帆作为专业担当,也并未为节目吸引大量观众——其著名停留在国外市场和中国餐饮业界,再加上其台湾身份,在大陆受众之中并不知名。当唯一的专业担当无法承担起专业号召力,节目本身的用心也就在不明朗地传递中被观众忽视。

竞争感和冲突,真人秀的最大魅力被国内观众排斥

欧美真人秀有几个固定的构成要素,一群形色各异的参赛者,一项极具诱惑力的最终大奖,以及一个严苛且残酷的比赛淘汰制度。

为了成为最后的胜者赢得巨大奖励,选手们会拼尽全力,比起综艺,真人秀更像是一档对抗激烈的体育节目。这似乎和中国观众的期待有所偏差,和乐融融的Happy Ending才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所以《爸爸去哪儿》这样的亲子节目才能收视长虹。

不光是观众,节目参演者也带着同样的玩乐心态,《极速前进》中曾志伟多次对节目组过于严苛的游戏规则感到不理解。对于观众而言,真人秀更像是在满足他们的一种窥私癖,尤其是对于名人的窥私欲望,而对于明星,这恰好是展示个人魅力的一个绝佳机会,在这样带有浓重表演性质的真人秀中,竞争感和对抗性这一欧美素人真人秀最大的魅力反而被忽略了。

同时,由于参加节目的是缺乏认知度的普通人,其在节目中性格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些长期放送的欧美真人秀节目在选手选拔上甚至已经被粉丝总结出了一些固定的人设,我爱孩子到永远的单亲妈妈,放飞美国梦的亚裔,神经质的中产大叔,每季必备的撕逼担当……

欧美人善于表现自己,也乐于表现自己,而节目组为了强化选手的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冲突,除了在初期筛选的时候特别留意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报名者,节目中也会设置许多环节强化矛盾,选手们为了增加自己的获胜几率,常常会故意为难他人。

但这似乎并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性格特征,《顶级厨房》中出于同情刻意帮助对手,在谦让“美德”的驱使下选择对自己不利的素材,这些在传统文化和素养影响下的表现不但严重破坏了节目的公正性,缺乏真实性的表现在削弱冲突的同时,也不断降低着观众的代入感。 

本土化不足,中国观众并不偏爱

而抛开之前提到的这些,许多欧美真人秀在题材上就已经可以算上先天不足了。

《超级减肥王》,一档由CCTV-2和光线联合打造的节目,引进自美国NBC的同名真人秀。这档制作还不错的节目,不提中央二套的播放平台问题,本身在中国是个未到时机的事情。欧美国家有运动传统,且肥胖程度高,减肥算是全民热潮,中国本身没有健身减肥的传统,国民运动不过是广场舞,健身是很小众的文化,也是这两年才兴起的。再过两年再引进也许就能收获不同的效果了。

相比之下,同处东方文化,从日韩引入的综艺,便能迎合中国观众的口味并获得大量的观众。但欧美综艺的适应性显然与国人到英美国家生活一样,别扭而无所适从。

无论是历史文化、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还是审美水平和要求,中西方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市场在节目播出时,尚未发展到完全分众观看的程度。即便是现在,分众也只是一个趋势,当时以及目前国内的需求,仍以主流的国民性文化为主。专业化方向明显的小众题材,显然在中国没有足够的国民市场基础。

照顾熊孩子的《保姆到家》也就必然惨淡收场。中国的保姆文化不明显、娱乐化程度不高,同时“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中,可爱又反叛的熊孩子的话题也很少——不如保姆文化普及并且早就有熊孩子主题各类影视制作的欧美地区。

除去市场问题,观看习惯也在悄悄影响着这些外来客节目。包括场景剪辑及音乐使用,也都会影响到一档节目的推广。

欧美综艺和欧美影视剧一样,节奏紧凑而逻辑性强,其画面的使用偏向于大片化、完美化,包括配乐,整体上呈现理性化的特点,其娱乐化的特点退位于真人秀表现的专业本身。这恰恰和欧美影视剧一样提升了对观众的要求,使得其无法在国内获取国民性的现象级观众。

而中国引入的日韩综艺,诸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在节奏上都比较舒缓轻松,配乐可爱而调皮,观看门槛低,更适合休闲放松。且《奔跑吧兄弟》其竞技意味已经在娱乐化地强大攻势下弱化,其游戏成份的竞技也只是增添精彩。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观众喜欢看热闹大过于高端,过于脱离生活的节目必然会扑街。国内引进的《舞林争霸》,尽管市场不足,但金星、杨丽萍这样的评委总能刷出个人话题,但仍不足以拯救节目——神化的评委和偏离普通人生活较远的舞蹈艺术,散发出生人勿近的气质。

显然,入驻本土的欧美模式要放下身段,高端之中应当“俗”的下来,能“俗”如生活。

当然,我们依旧有《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这样成功的节目。音乐本身是一件国民性的娱乐。从基本方向定位上,音乐类选秀就已经赢了。而同时,此类节目开辟了全民性的参与模式,尤其是《超级女声》《中国达人秀》之类,更是将各个阶层囊括进来,少有的使阶层之间通过节目达成交换和流动。

也许时机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纵观所有因素,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本土娱乐产业尚未发展到能够承载欧美模式的阶段。只是由于起步晚、发展慢,便拥有了向其他国家学习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心急的有什么拿什么,火什么拿什么,妄图再次“赶英超美”,其实是违背正常真人秀乃至综艺的发展思路。

与影视剧从台剧到日韩再到英美的转移相类似的是,大陆地区从港台文化学习起家,早期学习台湾综艺。随着台湾综艺的衰落,学习完成的大陆转而学习逐渐火热的日韩综艺。而随着韩国综艺创新瓶颈的到来,学习完韩国综艺的中国又该走向何方?

下一步,可能是总是扑街的欧美综艺。

欧美综艺成熟期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已经出现真人秀的雏形,此后便一直在探索真人秀节目模式,并早于其他地区形成了成熟的机制。而中国直到2000年才推出有模仿之嫌的《生存大挑战》。

由于本土真人秀类型综艺节目的缺失,以及早期《交换空间》、《超级女声》的大热让习惯蜂拥而上的中国市场瞬间挤满了不同类型的欧美真人秀,一时之间欧美几十年探索的道路拥挤在中国市场之中,其中必然要面对种种本土化之中的收视困境。

不过现在看来,对于分众化特征明确的欧美真人秀形式而言,比起电视媒体,网络平台可能是一条更好的方向,更加草根化和大众化的文化氛围,更加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足以包容千奇百怪的素人出演者,包括在节目尺度方面,网综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去接近原版的内核和表达方式,同时直播等手段的运用也得以更加全面地展示普通人的生活,芒果tv的《完美假期》,腾讯视频的《我们15个》都获得了不错的话题度和点击量。也许,欧美素人真人秀在国内的成熟化并不需要等到电视节目的下一次更新换代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好声音开始第五季海选,欧美真人秀引入几家欢喜几家忧

欧美素人真人秀在中国的引入,呈现出令人惊异的两极化差异。

作者:张一童 李豌

“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我想去周杰伦老师的战队。”

这是第四季《中国好声音》留下的段子,它调侃了爱问“梦想”的导师汪锋,也连带着让超级流行偶像周杰伦在段子中出了镜。

最近,这档节目开始了第五季的全国海选,贵阳、锦州等地都正在进行中。第一、二季大火,到了第三季略有收缩的《中国好声音》,在第四季因为请来了周杰伦而又重新获得了更多关注。根据目前的消息,第五季的导师仍将有周杰伦参与,这是否能够让节目继续火热也成为本季的一个悬念。

中国的娱乐节目目前仍然在从欧美发达国家汲取资源,但“外来的和尚”并不总是能够念好经。《中国好声音》这档从欧美引进的节目,因其极强的观赏性与娱乐性、参与感而在中国大火,同样引进欧美版权的《中国达人秀》和《中国梦之声》也曾取得过不错的收视成绩,但和它们相比,一档名叫《顶级厨房》的节目平均收视只有0.45%,《极速前进》在改版成明星参与前,更是毫无水花。

欧美素人真人秀在中国的引入,呈现出令人惊异的两极化差异,《三声》对此做了观察分析。

国内观众的喜好仍然是明星综艺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好声音》这样的音乐选秀节目也不能算是完全的素人真人秀,明星评委占据了节目的大部分分量,比起选手的表现,部分观众甚至对评委的表现更为津津乐道。

欧美真人秀起源于美国九十年代后期,由于演员出演费用太贵,所以招募普通人出演,前期铺垫下,让欧美观众更偏好普通人出演的真人秀,或者进一步,提到真人秀,直觉上就会想到普通人。

而在中国,电视荧屏长期被明星艺人所霸占,传统素人节目低劣的制作手法也让素人和低成本划上等号,这样的长期积累下,中国观众习惯在电视上看到明星,也更希望在电视上看到明星。纵观近年来出现在国内电视屏幕上的节目,不管是原创还是版权引入,无一不是使用全明星阵容,明星不但成为收视率保障的最后防线,也成为回炉重制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极速前进》最初的版权由东方卫视引入,尽管素人参赛者在节目中全情投入,环节的难度设置也不输原版,但是几乎毫无热度,而在深圳卫视改为明星组队参与之后,收视和讨论热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同为服装设计节目,《女神的新衣》采用明星和设计师合作的方式,节目剪辑的重心也放在最后的明星舞台展示环节,而非设计师的制作过程,但和偏向专业性的《创意星空》相比,前者显然更加受到观众青睐。即使在同样的节目模式之下,比起“素人”参赛者,观众也更加倾向于明星。

而对于欧美真人秀而言,明星效应同样重要,在这其中评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欧美国家,各行各业之内拥有清晰划一的评比标准,包括娱乐、时尚、餐饮、体育等诸多行业。除全世界娱乐人的标准地位都显而易见之外,超模选拔标准、米其林星级评价等都使得各行各业等级规范化,能够轻易地追求行业带头人。但欧美评委也并非单纯依靠其标准化体制中的崇高地位来成为收视保障,各行之间的差异性依然使得专业性强的节目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吸引全民关注。因此,评委的明星身份也是欧美真人秀的强大法宝。

美国FOX推出的厨艺竞赛综艺节目《Master Chef》(中文名为《厨艺大师》),三位评委之中最为坚挺的是拥有14颗米其林星的主厨Gordon Ramsay。同时他也是节目主打的担当评委。重要的原因是,Gordon Ramsay本身兼具娱乐明星效应。从1998年就开始电视主持生涯的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口碑,自带话题和流量。

美国的另一档时装设计师展示才华的真人秀节目《Project Runaway》(中文名为《天桥风云》),其时尚人物话题本就能够狂揽关注。舞蹈选秀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中文名《舞魅天下》)选择的评委大多也是长期曝光在公众视线之中的电视人物,诸如英国最受尊敬的电视天才之一的Lythgoe;训练过多位明星、与演艺圈紧密结合的Mary Murphy等。

这些明星式评委的引入,兼具专业性和明星效应,完美地迎合了观众对专业和热度的要求,并从评委角度建立了与观众之间的个人联系,使得节目脱离了陌生,达成了与观众的沟通,成为观众可知可识可懂的娱乐消遣项目。

而与国外整体文化较为一致的社会状况不同,中国本土文化多样,文化产业难以进行统一标准化等级分类,且注重口碑的传统,使得在文化行业之间更多的是口口相传的小范围知名度。标准化的缺失,使得中国本土存在大批“顶级”、“优秀”、“著名”业界人士,却没有国民知名度高有带动力的专业人士,这本身就限制了行业带头人在平民阶层中的传播,影响力很难从行业扩展到大众。

《顶级厨师》首期邀请著名厨师刘一帆、主持人曹可凡、音乐人李宗盛作为美食评审。尽管节目希望借李宗盛之风吹火节目,但显然这一次明星效应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评审的专业性受到质疑,音乐与美食的反差也成为节目的槽点,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节目本身的专业性。

著名厨师刘一帆作为专业担当,也并未为节目吸引大量观众——其著名停留在国外市场和中国餐饮业界,再加上其台湾身份,在大陆受众之中并不知名。当唯一的专业担当无法承担起专业号召力,节目本身的用心也就在不明朗地传递中被观众忽视。

竞争感和冲突,真人秀的最大魅力被国内观众排斥

欧美真人秀有几个固定的构成要素,一群形色各异的参赛者,一项极具诱惑力的最终大奖,以及一个严苛且残酷的比赛淘汰制度。

为了成为最后的胜者赢得巨大奖励,选手们会拼尽全力,比起综艺,真人秀更像是一档对抗激烈的体育节目。这似乎和中国观众的期待有所偏差,和乐融融的Happy Ending才符合观众的心理需求,所以《爸爸去哪儿》这样的亲子节目才能收视长虹。

不光是观众,节目参演者也带着同样的玩乐心态,《极速前进》中曾志伟多次对节目组过于严苛的游戏规则感到不理解。对于观众而言,真人秀更像是在满足他们的一种窥私癖,尤其是对于名人的窥私欲望,而对于明星,这恰好是展示个人魅力的一个绝佳机会,在这样带有浓重表演性质的真人秀中,竞争感和对抗性这一欧美素人真人秀最大的魅力反而被忽略了。

同时,由于参加节目的是缺乏认知度的普通人,其在节目中性格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些长期放送的欧美真人秀节目在选手选拔上甚至已经被粉丝总结出了一些固定的人设,我爱孩子到永远的单亲妈妈,放飞美国梦的亚裔,神经质的中产大叔,每季必备的撕逼担当……

欧美人善于表现自己,也乐于表现自己,而节目组为了强化选手的个性和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冲突,除了在初期筛选的时候特别留意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报名者,节目中也会设置许多环节强化矛盾,选手们为了增加自己的获胜几率,常常会故意为难他人。

但这似乎并不符合中国人的传统性格特征,《顶级厨房》中出于同情刻意帮助对手,在谦让“美德”的驱使下选择对自己不利的素材,这些在传统文化和素养影响下的表现不但严重破坏了节目的公正性,缺乏真实性的表现在削弱冲突的同时,也不断降低着观众的代入感。 

本土化不足,中国观众并不偏爱

而抛开之前提到的这些,许多欧美真人秀在题材上就已经可以算上先天不足了。

《超级减肥王》,一档由CCTV-2和光线联合打造的节目,引进自美国NBC的同名真人秀。这档制作还不错的节目,不提中央二套的播放平台问题,本身在中国是个未到时机的事情。欧美国家有运动传统,且肥胖程度高,减肥算是全民热潮,中国本身没有健身减肥的传统,国民运动不过是广场舞,健身是很小众的文化,也是这两年才兴起的。再过两年再引进也许就能收获不同的效果了。

相比之下,同处东方文化,从日韩引入的综艺,便能迎合中国观众的口味并获得大量的观众。但欧美综艺的适应性显然与国人到英美国家生活一样,别扭而无所适从。

无论是历史文化、生活习惯、思维习惯还是审美水平和要求,中西方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市场在节目播出时,尚未发展到完全分众观看的程度。即便是现在,分众也只是一个趋势,当时以及目前国内的需求,仍以主流的国民性文化为主。专业化方向明显的小众题材,显然在中国没有足够的国民市场基础。

照顾熊孩子的《保姆到家》也就必然惨淡收场。中国的保姆文化不明显、娱乐化程度不高,同时“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中,可爱又反叛的熊孩子的话题也很少——不如保姆文化普及并且早就有熊孩子主题各类影视制作的欧美地区。

除去市场问题,观看习惯也在悄悄影响着这些外来客节目。包括场景剪辑及音乐使用,也都会影响到一档节目的推广。

欧美综艺和欧美影视剧一样,节奏紧凑而逻辑性强,其画面的使用偏向于大片化、完美化,包括配乐,整体上呈现理性化的特点,其娱乐化的特点退位于真人秀表现的专业本身。这恰恰和欧美影视剧一样提升了对观众的要求,使得其无法在国内获取国民性的现象级观众。

而中国引入的日韩综艺,诸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在节奏上都比较舒缓轻松,配乐可爱而调皮,观看门槛低,更适合休闲放松。且《奔跑吧兄弟》其竞技意味已经在娱乐化地强大攻势下弱化,其游戏成份的竞技也只是增添精彩。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观众喜欢看热闹大过于高端,过于脱离生活的节目必然会扑街。国内引进的《舞林争霸》,尽管市场不足,但金星、杨丽萍这样的评委总能刷出个人话题,但仍不足以拯救节目——神化的评委和偏离普通人生活较远的舞蹈艺术,散发出生人勿近的气质。

显然,入驻本土的欧美模式要放下身段,高端之中应当“俗”的下来,能“俗”如生活。

当然,我们依旧有《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中国达人秀》这样成功的节目。音乐本身是一件国民性的娱乐。从基本方向定位上,音乐类选秀就已经赢了。而同时,此类节目开辟了全民性的参与模式,尤其是《超级女声》《中国达人秀》之类,更是将各个阶层囊括进来,少有的使阶层之间通过节目达成交换和流动。

也许时机才是真正的症结所在?

纵观所有因素,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国本土娱乐产业尚未发展到能够承载欧美模式的阶段。只是由于起步晚、发展慢,便拥有了向其他国家学习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心急的有什么拿什么,火什么拿什么,妄图再次“赶英超美”,其实是违背正常真人秀乃至综艺的发展思路。

与影视剧从台剧到日韩再到英美的转移相类似的是,大陆地区从港台文化学习起家,早期学习台湾综艺。随着台湾综艺的衰落,学习完成的大陆转而学习逐渐火热的日韩综艺。而随着韩国综艺创新瓶颈的到来,学习完韩国综艺的中国又该走向何方?

下一步,可能是总是扑街的欧美综艺。

欧美综艺成熟期长,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已经出现真人秀的雏形,此后便一直在探索真人秀节目模式,并早于其他地区形成了成熟的机制。而中国直到2000年才推出有模仿之嫌的《生存大挑战》。

由于本土真人秀类型综艺节目的缺失,以及早期《交换空间》、《超级女声》的大热让习惯蜂拥而上的中国市场瞬间挤满了不同类型的欧美真人秀,一时之间欧美几十年探索的道路拥挤在中国市场之中,其中必然要面对种种本土化之中的收视困境。

不过现在看来,对于分众化特征明确的欧美真人秀形式而言,比起电视媒体,网络平台可能是一条更好的方向,更加草根化和大众化的文化氛围,更加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足以包容千奇百怪的素人出演者,包括在节目尺度方面,网综拥有更大的自由度去接近原版的内核和表达方式,同时直播等手段的运用也得以更加全面地展示普通人的生活,芒果tv的《完美假期》,腾讯视频的《我们15个》都获得了不错的话题度和点击量。也许,欧美素人真人秀在国内的成熟化并不需要等到电视节目的下一次更新换代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