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从李杨到于广义,总该有一、二个人站出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从李杨到于广义,总该有一、二个人站出来

李杨与于广义不是简单的认识世界,而是在于那个表达底线,如何表达认识的世界,除了纪录真实之外,是纪录卑微而不下贱,活得有尊严的人物。

最近发生了许多事情,冲击着我的电影理想、让我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迷惘之余,翻出李杨的两部经典电影,《盲井》和《盲山》,重新仔细得看了一遍。

特别巧的是,倪卫华老师发现我内心的焦虑不安,很是着急,作为朋友,为我介绍了导演于广义,希望我可以从他的纪录片中找到答案。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曾在《电影是什么》中这样说过:“请你告诉我,当你看完一部意大利影片走出影院时,你是否感到自己高尚些,你是否强烈希望改变事物的秩序?”

“在一个已然经受和现在仍然经受着恐怖和仇恨困扰的世界中,几乎再也看不到对现实的热爱之情,现实只是作为政治的象征,或者被否定,或者得到维护,在这个世界中,唯有意大利电影在它所描写的时代中拯救着一种革命人道主义。”这段描述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的评论其实可以被借用到对李扬电影的分析中来,在对现实的冷峻批判之下,是导演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李杨导演的电影让人感到绝望,但更给人希望,让人看到人性恶的残酷,才会让人更加关注人性美的光芒。正如他所说,充满了许多人性关怀的东西。

《盲井》中的袁凤鸣就是这场嗜血交易的终结者,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才是导演真正所歌颂的。他为了供妹妹上学,寻找父亲而辍学出外打工,而他的内心依然渴求知识,他会在闲下来的时候读历史课本,憧憬着自己挣到钱以后重新回到校园,在见到一个跟他同样的遭遇的孩子的时候借钱帮助,他知恩图报,信任宋金明与唐朝阳,在第一次领到工资之后为他所谓的二叔买鸡买饼,在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的时候他愧疚地跑了出来,认为自己成了坏人。正是袁凤鸣内心的善打动了宋金明,使他迟迟不肯动手,并因此与唐朝阳发生了冲突,最终两两相争,惨死井下。

《盲山》中帮助白雪梅,跑到镇上帮她寄信并最终使其获救的小孩李青山也让人感受到了人性冷漠中的那一丝温暖,当所有人都以一种旁观或者帮凶的姿态出现的时候,李青山孩子般的纯洁与善良照亮了人性善的一面。

于广义导演的木帮,我是第一次看,非常朴实。可能因为于广义从小生长在黑龙江林区,“《木帮》中的许多人都是童年的伙伴,小时候放学后我们常去老伐木工人住的大棚玩,那里两铺大炕,住着好多个老光棍,他们大多是早年闯关东来林区的伐木工人,他们光着腚披个被讲述着满洲国时期山里那一个个神道道的故事,这些成了我那时最重要的文化生活和校外辅导。”

在这个时代,《木帮》中那个寂寞冰冷的世界注定坍塌,延续百年的生活即将终结,在最后的伐木季节,伐木工们运出了2000立方米的木头,死了6匹马。出山的时候,一个老伐木工去世了,躺在自己砍下的木头做的棺材里面,跟大山合为一体。这个结局神秘而且宿命。那么其他那些模糊或者生动的面孔,他们又将归往何处?

两个导演,同样在纪录社会,同样的人文关怀,于广义,一个未曾学过电影,甚至很少看电影的人,他用他的视觉带给我们一个未知世界;李杨,科班出生,用心去带给我们一个真实而残酷的世界!

我想,他们的电影给我的启发,不是简单的认识世界,而是在于那个表达底线,如何表达认识的世界,除了纪录真实之外,是纪录卑微而不下贱,活得有尊严的人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从李杨到于广义,总该有一、二个人站出来

李杨与于广义不是简单的认识世界,而是在于那个表达底线,如何表达认识的世界,除了纪录真实之外,是纪录卑微而不下贱,活得有尊严的人物。

最近发生了许多事情,冲击着我的电影理想、让我对生活有了不同的认识,迷惘之余,翻出李杨的两部经典电影,《盲井》和《盲山》,重新仔细得看了一遍。

特别巧的是,倪卫华老师发现我内心的焦虑不安,很是着急,作为朋友,为我介绍了导演于广义,希望我可以从他的纪录片中找到答案。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曾在《电影是什么》中这样说过:“请你告诉我,当你看完一部意大利影片走出影院时,你是否感到自己高尚些,你是否强烈希望改变事物的秩序?”

“在一个已然经受和现在仍然经受着恐怖和仇恨困扰的世界中,几乎再也看不到对现实的热爱之情,现实只是作为政治的象征,或者被否定,或者得到维护,在这个世界中,唯有意大利电影在它所描写的时代中拯救着一种革命人道主义。”这段描述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的评论其实可以被借用到对李扬电影的分析中来,在对现实的冷峻批判之下,是导演对人道主义的呼唤。

李杨导演的电影让人感到绝望,但更给人希望,让人看到人性恶的残酷,才会让人更加关注人性美的光芒。正如他所说,充满了许多人性关怀的东西。

《盲井》中的袁凤鸣就是这场嗜血交易的终结者,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才是导演真正所歌颂的。他为了供妹妹上学,寻找父亲而辍学出外打工,而他的内心依然渴求知识,他会在闲下来的时候读历史课本,憧憬着自己挣到钱以后重新回到校园,在见到一个跟他同样的遭遇的孩子的时候借钱帮助,他知恩图报,信任宋金明与唐朝阳,在第一次领到工资之后为他所谓的二叔买鸡买饼,在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的时候他愧疚地跑了出来,认为自己成了坏人。正是袁凤鸣内心的善打动了宋金明,使他迟迟不肯动手,并因此与唐朝阳发生了冲突,最终两两相争,惨死井下。

《盲山》中帮助白雪梅,跑到镇上帮她寄信并最终使其获救的小孩李青山也让人感受到了人性冷漠中的那一丝温暖,当所有人都以一种旁观或者帮凶的姿态出现的时候,李青山孩子般的纯洁与善良照亮了人性善的一面。

于广义导演的木帮,我是第一次看,非常朴实。可能因为于广义从小生长在黑龙江林区,“《木帮》中的许多人都是童年的伙伴,小时候放学后我们常去老伐木工人住的大棚玩,那里两铺大炕,住着好多个老光棍,他们大多是早年闯关东来林区的伐木工人,他们光着腚披个被讲述着满洲国时期山里那一个个神道道的故事,这些成了我那时最重要的文化生活和校外辅导。”

在这个时代,《木帮》中那个寂寞冰冷的世界注定坍塌,延续百年的生活即将终结,在最后的伐木季节,伐木工们运出了2000立方米的木头,死了6匹马。出山的时候,一个老伐木工去世了,躺在自己砍下的木头做的棺材里面,跟大山合为一体。这个结局神秘而且宿命。那么其他那些模糊或者生动的面孔,他们又将归往何处?

两个导演,同样在纪录社会,同样的人文关怀,于广义,一个未曾学过电影,甚至很少看电影的人,他用他的视觉带给我们一个未知世界;李杨,科班出生,用心去带给我们一个真实而残酷的世界!

我想,他们的电影给我的启发,不是简单的认识世界,而是在于那个表达底线,如何表达认识的世界,除了纪录真实之外,是纪录卑微而不下贱,活得有尊严的人物。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