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伴随“SIFF YOUNG X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计划”(简称Y计划)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公布,韩帅、梁鸣、饶晓志、王晶、曾国祥成为首批入选的青年导演。“Y计划”由上海市电影局指导、上海国际电影节和戛纳电影市场联合发起,旨在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和政策保障,为青年影人提供全方位的扶持。
在评审团主席、导演宁浩看来,Y计划是一个立足于支持青年导演和电影新力量的活动,“非常有针对性并且比较务实”。在形形色色的扶持计划中,Y计划的一个特点是,首届聚焦的五位导演都已经有了自己成熟的作品。在活动后的采访中,宁浩告诉界面文娱,这种选择趋向对还没有作品的导演来说能起到一种带动作用,“我们还是要通过作品来判断导演的才华,之前我们自己做的扶持计划是通过看短片,如果你没有短片的话,我们会给你创造一个拍短片的机会。”
在他眼中,本届入选的每位导演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有特别文艺的,有得到市场肯定的,有非常女性视角的,也有结构能力很强的,我们想从不同领域当中找到有个性的、有一定代表性的青年导演。”
“能够更自由地尊重自己独特的视角是青年导演的特征,因为他们还没有背负特别多的市场压力,而往往真正的创造力也是爆发在这种自由的阶段。”宁浩希望青年导演能够保持这样的自由状态,对抗形形色色的压力。
宁浩当年也得益于青年导演扶持计划而崭露头角。回忆起《香火》的创作经历,他感慨道,当年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没钱没人,甚至也没有电影市场的概念。“但今天回过头来看,剧组那么小,其实好控制,当时的环境和条件也只能那么干。”
如今的电影市场已经成型,也足够繁荣,在宁浩看来,下一步就要期待更多元化和精品化的作品产生,在这一点上,青年导演更应该坚持初心,关注作品本身,为市场多元化做贡献,不然就会迷失在市场的统一标准下。
至于文艺电影和商业片的分野,宁浩从来都不认为艺术跟市场是对立的。“这是一件天然统一的事情。你跟观众的共性多了,你自然就能拍出受欢迎的作品,没有必要对立地区想,我这笔是为观众写的,那笔是为自己写的,那就麻烦了,创作者必须每笔都是为自己写的。”
在关于年轻和成熟观众的考量上,他同样否认两者间的对立。“我不觉得年轻就是权力,就是正义,中年人和年轻人并不对立,当然年轻人是市场上最活跃的一群人,但我对现在市场上那种言必服务于青年观众的论调也不是完全肯定,因为不能只盯着市场。”在他看来,电影当中一些可深入探讨的命题需要观众有一定的观影经验,如果缺乏相应的学习基础,可能就无法完全理解。
宁浩希望大家更多关注和保护面向成熟观众的电影市场。“你看好莱坞,马丁·斯科塞斯到现在还可以拍电影,伍迪·艾伦也仍然很高产,因为他们的观众也是一些成熟、具有相似品味的人,尊重他们,这样才能够有分层的多元化的命题出现,要不然大家的观影体验里就只剩下娱乐了。”
界面文娱对话宁浩
界面文娱:刚才在论坛上你劝青年导演不要焦虑,但现在特别流行“内卷”这个词,你觉得这种时代性的情绪会给创作者带来一些不同的东西吗?
宁浩:内卷也并不是一个时代性的情绪,只是把竞争换了一个说法,对吧?那么其实比较和竞争一直都存在,只是说这种竞争要不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说我们衡量电影到底是以一个什么样的标准。作为一个青年导演,或者作为一个从业者,甚至说作为一个观众,都应该有全面的价值观,而不是说这个东西赚钱就是好,不赚钱就是不好。类比一下,赚钱的医生就是好医生了吗?赚钱的老师就是好老师了吗?难道赚钱的官员就是好官了吗?逻辑往往不是这样的。所以你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观,不要被统一的氛围所影响。
界面文娱:如果电影拍的足够好,是不是观众就不会更多地流向短视频?
宁浩:不会,不会阻止大家去看短视频。没有办法的,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但是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不是说现在市场流行快餐了,你就只吃快餐了,人的需求在变宽。我看电影,但我也会看书,不可能说我在网上满足了一切,对吧?只不过大家的需求会细分。
界面文娱:但是这种情况不利于你刚才说的观众自身观影基础的提高吧?
宁浩:不一定,就像有的人会去看那些比较有深度的欧洲电影,但这也不影响他们刷短视频,我也刷短视频,那也不影响我去看一个好电影,这两个需求我都是有的。
界面文娱:您是《刺杀小说家》的监制,自己也拍过《疯狂的外星人》这种比较重一点的电影,怎么看待今年影视工业化在行业内被重新提及和讨论?
宁浩:我们要具备工业化的能力,因为它与电影艺术的发展并不矛盾。观察过去好莱坞的发展,它们也是工业与艺术并存和并重的,所以他们既有奥斯卡这类评艺术类电影的奖项,也有大量工业基础作为支撑的娱乐性影片,所以其实这个事情不矛盾,而且往往是相得益彰。我们现在也有独立电影节,我们也在建设我们的工业体系,所以整体上来说,我们现在是在一个全面建设电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