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京东方82亿投资项目”迷局背后:没有一流产业,青岛成不了一流城市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京东方82亿投资项目”迷局背后:没有一流产业,青岛成不了一流城市

青岛在推进半导体和显示产业方面,并非一帆风顺。这也是整个山东面临的困境。

最近几天,京东方在青岛的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项目成为关注热点。

此消息的来源颇有点意外,一不是京东方的正式发布,二不是项目所在地青岛的官方消息,而是出自一则京东方的招聘启示。

在这则“2000职位需求,京东方全球2021春季校招启动”的启示中,专门一部分介绍了青岛京东方:

2022年,京东方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将正式在青岛布局落地,届时,青岛项目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行业模组工厂。项目共分两期,一期投资82亿,占地700亩,年产量将达到150KK,年度营业收入超百亿。

很显然,如果属实,将是近年来青岛招商引资的重大成果之一。

此消息被媒体捕捉之后,迅速发酵。而之后,青岛和京东方的态度耐人寻味,京东方在回答投资者关于此事的问询时表示:如有重大事项,请关注公告。谢谢!

青岛方面则始终没有发声。

项目在哪?何时签约?啥时动工等等,成了一个迷。

1

缺少代表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产业,一直青岛的痛。新兴业态的不足,导致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反映在城市竞争层面,则是缺少“存在感”。

所以,近些年来青岛想尽各种办法弥补短板,特别是芯片和显示产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突破“缺芯少面”。

不过,从零起步,难度可想而知。诸多打着芯片名义的产业园,有名无实,玩的是概念。虽然很多相关行业的大牌企业落地青岛,可真正将实体项目落地的并不多,掰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这其中,富士康算一个。

去年4月,青岛西海岸新区与富士康科技集团于4月15日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开展“云签约”活动,富士康半导体高端封测项目正式落户。预计今年投产,2025年达到全产能目标。

项目签约后,曾有媒体报道总投资超600亿,但官方报道从来未给予证实。富士康则出面回应:“金额不实,具体信息以官方签约发布新闻为准。”

即墨的惠科是比较成功的一个项目。

今年1月6日,青岛惠科6英寸晶圆半导体项目通线仪式在青岛即墨区举行,意味着山东省内首批面向市场自主设计生产的6英寸晶圆半导体项目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

据青岛日报最新报道,青岛惠科微电子公司总经理表示,目前企业的芯片生产能力为每月1万片,在手订单已经超过10万片,企业2021年的订单量早在今年年初就已排满。

而最早落地、被给予厚望且有张汝京领衔的芯恩则陷入了“罗生门”。去年7月,西海岸方面表示,芯恩下半年8英寸的芯片试投产。此后,再无投产或量产的官方消息传来。

还要提一句青岛城投参与的12英寸模拟半导体芯片项目。该项目曾入选山东重大项目库,但去年6月因进展不顺,被移出了项目库。

2

从上述事件可以看出,青岛在推进半导体和显示产业方面,并非一帆风顺。这也是整个山东面临的困境。

比如5月份,业内传闻投资规模达人民币598 亿元的半导体项目“济南泉芯”已烂尾,济南60亿投资有打水漂的危险。

了解上述背景之后,再看京东方项目,其对青岛乃至山东的价值与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从产业上讲,会让青岛在显示产业上占据一席之地,毕竟京东方已经成为全球显示行业的龙头,是代表先进显示产业的一个符号;从城市来讲,不仅能带来税后,还能聚拢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京东方发布的校园招聘信息中,明确工作地点为青岛的超过200人,其中180人为设备与工艺工程师。

不过,也应该看到,无论是富士康封测项目,还是京东方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在产业链条上,都不属于高端部分。

半导体封测,是半导体生产制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壁垒最少的一个。国内城市中,上海、无锡都是较强的城市,龙头企业之一长电科技,总部就在无锡。

再说京东方拟落青岛的项目,将建成全球最大的显示行业模组工厂,生产的是显示端口器件。也就是说,青岛项目不是生产京东方最具科技含量的面板。

但不管怎么说,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白手起家抢到这样的项目,也算是很成功的。

再说一点,虽然青岛和京东方都没有正面回应,但从京东方释放的信息看,此项目落地青岛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许,双方已经谈妥,只差在合适的时机签字、官宣。

3

盘点落户青岛的龙头企业,在青岛设立研发机构的还是太少。

不少来青岛的项目,名义上是创新中心,实际上更像利用优惠条件抢占市场地盘的全商业公司。青岛在招商引资时,应当警惕此类企业。有限的资源,应当给予对城市赋能最大的项目。

近年来,落地青岛的全球研发中心,歌尔声学是比较实在的一个。

根据歌尔规划,该研发中心将聚集近万名研发人员,拟布局芯片及传感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等业态,构筑包括声学、光学、传感器、无线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软件算法、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技术融合的总部级研发中心。

类似的研发中心,对城市创新生态的提升、人才的聚集是有相当大正向效应的。

青岛也意识到,研发中心在助推科创进步、成就一流产业方面的重大作用。

除了企业,青岛亦在引入更多“国字号”的资源。

端午节前,省长出面站台,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在济南签署共建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支持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高水平科技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加快打造国家级海洋气象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及产学研综合示范基地。

近期,由清华大学参建的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也在青岛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亿,其性质为事业单位。

这些“国之重器”的落地,将慢慢提升青岛的科创实力,也会对一流企业产生更大吸引力。

一个全新生态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引入靠谱又符合城市发展思路的企业、研发机构至关重要。

因为,没有一流的研发机构,没有一流的产业,很难成为一流的城市。

 

来源:青小岛微信公号

原标题:“京东方82亿投资项目”迷局背后:没有一流产业,青岛成不了一流城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京东方82亿投资项目”迷局背后:没有一流产业,青岛成不了一流城市

青岛在推进半导体和显示产业方面,并非一帆风顺。这也是整个山东面临的困境。

最近几天,京东方在青岛的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项目成为关注热点。

此消息的来源颇有点意外,一不是京东方的正式发布,二不是项目所在地青岛的官方消息,而是出自一则京东方的招聘启示。

在这则“2000职位需求,京东方全球2021春季校招启动”的启示中,专门一部分介绍了青岛京东方:

2022年,京东方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将正式在青岛布局落地,届时,青岛项目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显示行业模组工厂。项目共分两期,一期投资82亿,占地700亩,年产量将达到150KK,年度营业收入超百亿。

很显然,如果属实,将是近年来青岛招商引资的重大成果之一。

此消息被媒体捕捉之后,迅速发酵。而之后,青岛和京东方的态度耐人寻味,京东方在回答投资者关于此事的问询时表示:如有重大事项,请关注公告。谢谢!

青岛方面则始终没有发声。

项目在哪?何时签约?啥时动工等等,成了一个迷。

1

缺少代表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产业,一直青岛的痛。新兴业态的不足,导致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反映在城市竞争层面,则是缺少“存在感”。

所以,近些年来青岛想尽各种办法弥补短板,特别是芯片和显示产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突破“缺芯少面”。

不过,从零起步,难度可想而知。诸多打着芯片名义的产业园,有名无实,玩的是概念。虽然很多相关行业的大牌企业落地青岛,可真正将实体项目落地的并不多,掰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

这其中,富士康算一个。

去年4月,青岛西海岸新区与富士康科技集团于4月15日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开展“云签约”活动,富士康半导体高端封测项目正式落户。预计今年投产,2025年达到全产能目标。

项目签约后,曾有媒体报道总投资超600亿,但官方报道从来未给予证实。富士康则出面回应:“金额不实,具体信息以官方签约发布新闻为准。”

即墨的惠科是比较成功的一个项目。

今年1月6日,青岛惠科6英寸晶圆半导体项目通线仪式在青岛即墨区举行,意味着山东省内首批面向市场自主设计生产的6英寸晶圆半导体项目进入批量化生产阶段。

据青岛日报最新报道,青岛惠科微电子公司总经理表示,目前企业的芯片生产能力为每月1万片,在手订单已经超过10万片,企业2021年的订单量早在今年年初就已排满。

而最早落地、被给予厚望且有张汝京领衔的芯恩则陷入了“罗生门”。去年7月,西海岸方面表示,芯恩下半年8英寸的芯片试投产。此后,再无投产或量产的官方消息传来。

还要提一句青岛城投参与的12英寸模拟半导体芯片项目。该项目曾入选山东重大项目库,但去年6月因进展不顺,被移出了项目库。

2

从上述事件可以看出,青岛在推进半导体和显示产业方面,并非一帆风顺。这也是整个山东面临的困境。

比如5月份,业内传闻投资规模达人民币598 亿元的半导体项目“济南泉芯”已烂尾,济南60亿投资有打水漂的危险。

了解上述背景之后,再看京东方项目,其对青岛乃至山东的价值与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从产业上讲,会让青岛在显示产业上占据一席之地,毕竟京东方已经成为全球显示行业的龙头,是代表先进显示产业的一个符号;从城市来讲,不仅能带来税后,还能聚拢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京东方发布的校园招聘信息中,明确工作地点为青岛的超过200人,其中180人为设备与工艺工程师。

不过,也应该看到,无论是富士康封测项目,还是京东方显示端口器件生产基地,在产业链条上,都不属于高端部分。

半导体封测,是半导体生产制造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壁垒最少的一个。国内城市中,上海、无锡都是较强的城市,龙头企业之一长电科技,总部就在无锡。

再说京东方拟落青岛的项目,将建成全球最大的显示行业模组工厂,生产的是显示端口器件。也就是说,青岛项目不是生产京东方最具科技含量的面板。

但不管怎么说,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白手起家抢到这样的项目,也算是很成功的。

再说一点,虽然青岛和京东方都没有正面回应,但从京东方释放的信息看,此项目落地青岛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许,双方已经谈妥,只差在合适的时机签字、官宣。

3

盘点落户青岛的龙头企业,在青岛设立研发机构的还是太少。

不少来青岛的项目,名义上是创新中心,实际上更像利用优惠条件抢占市场地盘的全商业公司。青岛在招商引资时,应当警惕此类企业。有限的资源,应当给予对城市赋能最大的项目。

近年来,落地青岛的全球研发中心,歌尔声学是比较实在的一个。

根据歌尔规划,该研发中心将聚集近万名研发人员,拟布局芯片及传感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与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等业态,构筑包括声学、光学、传感器、无线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软件算法、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多技术融合的总部级研发中心。

类似的研发中心,对城市创新生态的提升、人才的聚集是有相当大正向效应的。

青岛也意识到,研发中心在助推科创进步、成就一流产业方面的重大作用。

除了企业,青岛亦在引入更多“国字号”的资源。

端午节前,省长出面站台,省政府与中国气象局在济南签署共建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支持青岛海洋气象研究院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高水平科技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加快打造国家级海洋气象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成果转化及产学研综合示范基地。

近期,由清华大学参建的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也在青岛注册成立,注册资金10亿,其性质为事业单位。

这些“国之重器”的落地,将慢慢提升青岛的科创实力,也会对一流企业产生更大吸引力。

一个全新生态的形成需要时间积累,在挖掘自身潜力的同时,引入靠谱又符合城市发展思路的企业、研发机构至关重要。

因为,没有一流的研发机构,没有一流的产业,很难成为一流的城市。

 

来源:青小岛微信公号

原标题:“京东方82亿投资项目”迷局背后:没有一流产业,青岛成不了一流城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