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的监管重点
应增强项目信息公开透明
各位私募界的大小伙伴,晚上好!又到了上周私募基金公司运营情况汇总的时候了。上周六的基金从业资格考试,各位都考得怎么样呢?
这次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的实质,其实就是为了把一些没有专业知识的私募基金公司的高管人员“挤出去”。但业内人士认为,这并不是监管的核心,也不是监管的重点。
很多从事非证券投资基金的私募机构说,要求他们也来考基金从业资格证书,这对于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是“极不公平的”,因为“考的是二级市场的知识,而很多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跟证券市场几乎没有多大关系,即使有点关系,也大多从事的是一级或一级半市场的操作和管理。
一些创业投资协会还呼吁各地股权投资协会,“联名请求中国证监会,取消股权和创投基金公司也要参加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的规定”,请求中国证监会对不同类型的私募基金区别监管,尤其是要区分证券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的监管重点。
在《私募世界》看来,一些创业投资协会的呼声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监管不是靠有个“从业资格证”就能解决问题,虽然我们的一些专家和智囊团成员也来自中国证监会,但从内部人“关起门来讲”的角度来说,确实需要研究更加科学的监管方式,尤其要研究怎样的监管方式更有效。
毕竟,私募基金已经成为了助力实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生力军。
比如,对于私募基金不能公开宣称的规定,私募界感到挺纳闷的,因为你监督的目的是避免将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老百姓“卷进来”,避免遇到“投资失败无法兑付本金和收益现象”发生后,怕普通老百姓找私募基金公司或政府“闹事”、“上访”,所以监管的重点应该在项目本身,要增强项目的信息透明度,而不是禁止公开项目信息。
如果担心普遍老百姓被“高预期收益”诱惑,现在的《私募基金募集管理办法》规定不准写“预期收益”,这个监管规定是可以理解的。
大家都知道,监管的基本要求是信息透明度高,具体方式是要公开项目信息,如果连项目信息都不能公开,如何更好地实现监管呢?
提高投资者门槛
对私募基金公司也有帮助
对于私募基金的监管要求,晨播金融台和《私募世界》并不是一味的反对,包括刚刚提到的“禁止写预期收益”,以及提高投资者的准入门槛,我们就很支持,因为无论是对于监管方,还是对于私募基金公司,都是有帮助的。
风险承受能力高的投资人越多,一旦遇到“万一出现投资失败”现象的发生,他们的心理接受能力就强一些,一般不会动不动就到你的公司和监管部门去“静坐”,就像公募基金和炒股一样,很少有高净值的公募基金客户和股民,亏钱后到证券公司去“静坐”或者“闹事”,他们一般选择“用脚投票”的方式,如果你的基金做得不好,他们就不再购买。
私募基金公司可传播品牌
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私募界的人士都知道,中国基金业协会最近出台了《私募基金募集管理办法》,明确了私募基金公司可以做品牌传播,包括公司发展战略、投资策略、高管信息等,这对于之前一直忐忑不安的一些私募基金公司来说,算是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也证实了《私募世界》一年多前描述的正确性。
2014年8月下旬,中国第一个《私募基金监管暂行办法》出台,在很多私募基金公司认为不能做品牌传播的时候,《私募世界》的研究团队就明确表示,私募基金公司是可以做品牌传播的,而且在2014年10月第一期《私募世界》杂志的创刊词上就明确指出,中国证监会之所以明确私募基金合格投资人的高标准,就是避免将一些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老百姓“卷进来”,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影响社会稳定。
这并不是《私募世界》团队单方面的猜测,而是《私募世界》采编人员在长期的观察采访中,了解到的具体信息。如果私募基金公司的品牌都不能传播了,你还让他们怎样助力实体经济?
因为高净值的投资人更认可品牌,如果一个高净值的投资人从来都没有听说过一家私募基金公司的名字,他怎么敢把自己数百万元的钱投给仅靠嘴巴说、网上一点信息都查不到的私募基金公司呢?单凭熟人间的信任肯定是不够的,还得分析一家私募基金公司长期的行为和动作才更加可靠。
私募基金募集难
难在社会认知度低
《私募世界》采编人员在几年的探索中发现,制约私募基金公司募集发展的根本原因,除了项目质量的高低外,还跟私募基金公司的社会认知度低密切相关。
很多投资人都不相信私募基金公司,甚至有一些政府部门都认为私募基金是“不合法的”,这说明整个社会对私募基金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因而私募基金公司在项目合作与募集洽谈时,遇到“不相信”,也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从我们的观察来看,想要做得更好的私募基金公司还是不少,比如那些愿意将项目的实际状况,通过CFTV晨播金融台这样的公信力强的第三方机构,按照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等新闻调查风格,实地调查拍摄项目进展,并将视频通过微信发布,这样的机构是愿意把项目做好的,这样的私募基金公司是值得信任的。
今后,我们会陆续发布做得比较好的私募基金公司的品牌传播,一来让更多的投资人了解做得好的私募基金公司,二来也让其他的私募基金公司有个参照。
评论